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感谢邀请!
王猛有多厉害?我想“功盖诸葛第一人”足以说明一切!
如果说苻坚是刘备,那么王猛就是诸葛亮!可以说没有王猛,就没有苻坚大帝。王猛一个人左右了前秦的兴亡。
首先前秦苻坚可以统一北方,王猛当居守功。无论是内政治理,还是对外征伐,王猛都做的非常漂亮!
内治方面,他严明法律,安抚百姓,国家上行下效,非常有秩序。同时,他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他还兴修水利,鼓励民众生产,为苻坚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在王猛统领全军,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
唐宋武庙之中,王猛都位列其中!
众所周知,那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大地,野蛮的胡人互相征伐,混乱不堪。可王猛凭借着他超强的治国能力,将北方平定。
在他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前秦王国呈现小康景象。
可惜,他死得太早了,死的时候才五十一岁!
如果他要是再多活二十年,这天下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首先,前秦不会衰败得如此之快!
前秦之衰亡,源于苻坚不顾群臣反对,悍然攻打东晋。结果淝水之战,前秦大败,国家混乱,鲜卑、羌族上层阴谋分子,这时便乘机举兵造反,把前秦的一统江山搅得七零八落,北方重新陷入混乱之中!
而事实上,王猛在临死之前,就劝谏过苻坚,叫他一定不要攻打东晋!
如果王猛没死,在他的阻止下,苻坚不会贸然攻打东晋。即使苻坚学刘备,依然坚持用兵,最终打败。但有王猛这个孔明在,其后方无忧,就像当初刘备战败于夷陵,诸葛亮依然撑起了蜀汉!所以前秦不会因此而混乱,北方也不会再度陷入分裂。
那么北朝时代便可向前推到前秦时代,甚至前秦或许走的更远,苻坚和王猛一对君臣会更加伟大,大一统或许在他们手中即可完成、也不会拖到两百年后的隋唐皇朝,历史进程也会改写!
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前秦先天不足:
1,前秦是一个多族裔的国家,而国主符坚所在族裔占前秦总人口的比重很小,并不是主体族裔。
2,前秦立国时间不长,人心并不统一,很多势力只是被暂时的压制下来而已,并没彻底消亡。
3,北方是经过长期战乱才统一的。前秦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家底不算雄厚,不适宜长期大规模征战。
前秦重臣王猛正是看出了前秦的弱点,所以一再倚仗国主符坚的信任,一方面大力阻止国主符坚南征东晋,一方面加大内部治理。无奈天不助前秦,国士王猛大功未成,身先死。
王猛先生归天后,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一代雄主符坚,南征东晋的愿望了。
其实前秦南征东晋有几大不利条件:
1,自古征伐就有,一伐不毛(不毛是指落后愚味),二伐无道(无道是指国家腐化堕落,残暴无耻,国家已分崩离乱),三伐贼寇(贼寇是某国侵略成性,危及天下安宁),四伐弱小(弱小是指某国过于弱小,没有存在的实力)。
然而东晋不但国土辽阔,国家富饶,人口众多,人才济济,文化昌盛。而且国内不存在大的纷争和潜在的族裔矛盾。东晋可不是软柿子。
2,前秦伐东晋,主力几乎倾巢而出,对国内潜在分裂势力的震慑就减轻了,造成了后方不稳。前秦南征惨败后果真就分崩离析了。
3,战争胜败本是兵家常识,前秦是一支“多国联军”,仗打赢了还好,一旦战败,就会树倒猢狲散。后来前秦兵败,果真如此,导致前秦国主符坚的大军尽散,他自己也只带着少量亲信跑路了,造成他心情沮丧,神智受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真实的写照。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国士王猛能多活二十年,前秦必定会江山稳固,国祚必定会延长不少。至于说能不能一统天下,个人认为机会不大。
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前秦的崛起源于苻坚与王猛这两位绝世英豪的联手。势力逐渐囊括整个中原、河西、辽东的前秦似乎有一统天下的趋势,却在淝水之战中败于羸弱的东晋王朝。
北府军当然是东晋的一支劲旅,但前秦部队在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迅速溃败也是举世罕见。后人往往因为淝水之战的印象觉得前秦的强大徒有其表,但其实那是一个在五胡乱华的地狱中逐步强大的昌明王朝,当时前秦腹地关陇地区的繁荣昌盛给人以一种秦汉帝国极盛时期的状态。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继承了秦汉衣钵,同样以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崛起的政权却为何迅速走向败亡了呢?这就需要从当时的地缘格局和前秦自身的政治制度中去探求答案。
其实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关陇地区就日益形成彪悍尚武的民风。秦国在长期同戎狄的战斗和联姻中逐步壮大,并在西周末年驱逐犬戎的行动中正式成长为一方诸侯。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使得这种民风被以法律条文的方式确定下来,并持续传承直至秦灭六国。而与秦相对的山东六国则处于一种相对松散浪漫的社会氛围之下,除了赵国的其余几国工商业发达、学术氛围浓郁。
秦与六国的差异造就了日后双方的对立。苻坚统治期间,前秦的腹地关陇士族本就弱小,由在王猛的支持下对氐族权贵进行持续打击,最终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苻坚的个人威望和尊贵被凸显的淋漓尽致。以秦汉法制为蓝本的前秦政权,给苻坚一种身为天子的尊贵感。
前秦厉行法治和打击豪强的举措对其国力的迅速提升和称霸中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却面临与秦朝和汉初相似的局面。秦灭六国,废除分封制度而推动郡县制,六国贵族利益受损。秦始皇死后不久,起义四起,旧贵族们纷纷诛杀秦朝官吏,复立六国。汉初天下大定,刘邦登基后却也不敢立马撤销藩王。汉朝中央直辖的依旧是秦国故地和齐国赵国的几个郡县。此后汉景帝因中央实力上升和异姓王被高祖剪除的差不多了而听信晁错削藩建议,却立马引发吴楚七国之乱。
秦末六国复立和汉初吴楚七国之乱所代表的都是古代中国前期,中原地区两大区域之间的竞争。关中和山东,这两处自西周开始便风格迥异的地域,因为地缘条件、社会风俗等原因产生了尖锐的对立。前秦所代表的关中集团虽然最终凭借军事实力击垮了前燕,但两种社会制度模式的不兼容给前秦内部的造成隐患。
古代人类社会,从祭祀阶层和首领阶层演变的贵族群体,到了封建帝国时期又逐渐蜕变为士族门阀。所以自秦汉到魏晋时期,围绕君权至上还是士族与皇族共天下的争论从未间断。相对来说,后者主张将各地门阀吸纳到政权统治阶层中,以方便中枢更好的管控地方,这本就是魏晋时期的风格。
衣冠南渡之后的东晋王朝极力拉拢北方南渡士族和江南本地世家,虽然使得政权得以平稳维持下去,却也造成大权旁落的局面。苻坚显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孙成为江南司马家的傀儡模样,秦皇汉武的威仪才是其所向往的目标。
前秦雄心虽然远大,但是秦汉帝国存在的基础却荡然无存。魏晋时期的士族豪强早已摧毁了秦汉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一套符合自身利益的户籍体系。在战争频繁的中原大地,许多百姓都同士族门阀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许多世家建立坞堡,虽然束缚了百姓们的人身自由却实实在在的起到了保护作用。前秦摧毁豪强士族之后,中央并不能建立起新的户籍制度对地方加强管控。这种仅仅依赖军事力量维系的帝国,在淝水溃败之后顷刻瓦解。
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的中原,士族桀骜、夷狄奸诈,氐人苻坚与汉人王猛虽携手奋进,意图创建一个恢宏的新秩序,却因内部不稳而导致分崩离析。此后的北朝虽然依旧经历了东魏与西魏、北周和北齐之间的关中山东对峙,却随着胡汉矛盾的消散,最终迎来了帝国昌盛的曙光。
所以即便王猛还活着,前秦一样会输。不同之处在于王猛是坚决反对南下伐东晋的,如若他在,剪除鲜卑贵族势力将会继续成为前秦的第一要务。然而这样势必还是会引发鲜卑反弹,最终因为氐族人数太少,内部又争斗不休而要么瓦解、要么被汉人取代。
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中国人有句俗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对于一位士人,要是真正能遇上他的明主,可谓是万幸了;能遇上明主,明主还能完全信任他,那就更是万里挑一了。从管理学上来说,一位管理者要能作出番事业,往往要求管理者和他的辅助者能够形成互补,双方取长补短,才能珠联璧合,打遍天下无敌手。
苻坚与王猛,就是这么一对能够形成完美互补的组合。
苻坚有实力、有名位,好才而能容人;王猛则有谋有略,军政双全。苻坚如果缺了王猛,那他不过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王猛如果没遇上苻坚,那他的才能也无以施展。
苻坚缺了王猛,难有大作为,这往往容易被人理解;但以王猛之才,难道他投奔其他政权,就无法脱颖而出吗?
公元354年,东晋桓温北伐,顺利攻入关中,驻军灞上(陕西西安东)。王猛得知此事,便前往拜访。桓温请他谈时局,结果王猛一边摸着身上的虱子,一边侃侃而谈,桓温心里暗暗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汉人,王猛更希望服务于东晋政权,这就是他前来见桓温的目的。然而,桓温攻入了关东,却迟迟不西进彻底收复渭河平原的举动,让王猛看出他有私心。所以,虽然得到了桓温的认可,但是王猛深觉东晋士人矛盾重重、彼此掣肘,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便没有跟随桓温回到东晋。
但是,王猛被苻坚启用以后,两人的组合可谓是发挥出了最大功效。苻坚大气而仁厚,却往往失之于过宽,致使前秦政权强豪众多。王猛则执法严苛,多次处罚强豪,甚至连皇太后亲弟弟也被王猛处死!王猛同时还不断举荐人才,也得到了苻坚的重用。两人合作之下,秦境安定清平,人人安居乐业。
内政安定之后,前秦才四处出击——北攻鲜卑,西收前凉,东灭前燕,成为当时东亚大陆上与东晋对峙最强大的异族政权。而这一切,与王猛呕心沥血的付出脱不开关系;但王猛能建立这么大功业,如果没有苻坚对他的充分信任,也将是一事无成。
可以说,王猛有才干,而苻坚则有资源。没有王猛的才干,苻坚的资源就无法增值;但如果没有苻坚,王猛也无法从当时的其他政权中找到足够的资源来施展才干。可惜的是,公元375年,王猛病逝。失去了王猛这么一位重要的辅佐后,苻坚迅速地跌下了神坛:公元383年,苻坚不听众人之劝执意讨伐东晋,结果被牛人谢安在淝水击败,从此前秦一溃千里,再也翻不过身。公元前385年,苻坚因误信谶言,离开长安出征,结果被姚苌俘获,随即被杀。一生几乎可以说是纵横天下的苻坚,在失去了王猛后,居然落得如此下场,也是令人唏嘘不已了。
如果王猛还在,哪里轮得到姚苌放肆?
王猛逝于公元375年,如果他再活二十年,也就是公元395年。从历史看,当时对前秦政权威胁最大的两人分别是:东晋的谢安和后燕的慕容垂。谢安去世于公元385年,慕容垂逝于396年。王猛再活二十年,慕容垂基本无望作乱,姚苌、慕容冲、慕容泓等人就更加无法动弹了。有了这二十年,前秦政局将更加稳定,说不定王猛还能说服苻坚,将慕容垂、姚苌等人剪除——那就没有后来的后燕、后秦、西燕等等政权了。东晋在失去了谢安后,政局也有所衰微,说不定前秦也能找到时机伐东晋,一统天下!
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罢了。
即便是前秦统一了天下,势必无法持久。王猛再猛,终究寿命有限。失去了王猛,前秦就如摧枯拉朽般堕落可见,苻坚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既不重视。即便是统一了天下,在失去了王猛后,又还有谁来替他治理天下呢?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多活一天都会有变化,更何况二十年,天翻地覆哈。。。。。。
如果王猛多活二十年,前秦政权会如何发展?
我觉得王猛死得恰到好处,否则不知前秦野性。更糟糕看不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之才,他可是历史上再造之才。告知网友,前方在肥水上域大战,不亚于周郎赤壁,他却与人稳扎下棋。当前方捷报传来他还继续走棋说:是孩子们的事。有如此定力与大度是宰相肚里好撑船的典型人物。其实此次战役是他弟弟谢石为前线总指挥与侄儿谢玄为先锋的谢家军的胜利,是谢安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成功。
所以诸葛亮是不能比喻的,周尚可话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