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强汉”之名,强在战绩!
汉武大帝,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
卫霍二人,一个奴隶出身,一个年少成名;一个封狼居胥,一个横扫漠南;一个打服了大单于,一个追哭了左贤王!
昭宣中兴,平匈奴,定西域!公元前51年, 纵横万里的游牧风暴――匈奴帝国,全盛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与汉缠斗140余年,终于低下高昂之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俯首称臣做北藩!
将军窦宪,勒石燕然,“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强汉”之名,强在骨气!
陈汤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足以说明一切!
“强汉”之名,强在传承!
华夏传承,以“汉”为名,威震四海,天下皆知,至今2000年有余,没有那个时代的强盛,哪有今天的汉族!
“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汉与唐,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朝代,西汉和东汉都是中国历史上先后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统称汉朝,西汉曾有“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豪言壮语。东汉也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开明盛世。唐朝同样盛极一时,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还被尊为“天可汗”、高宗承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玄宗亦有作为,开创“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所谓“强汉盛唐”,汉朝到底有多强?
一、强横的军事实力
秦自建国以来就是一直和西戎作战,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汉承秦制,自然也要面对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匈奴。西汉立国之初就受到匈奴的威胁,然而尽管前几位皇帝都在采取“和亲”这一怀柔策略,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击败匈奴,明里以弱示敌,暗地里却在休养生息,积极备战,经过几任皇帝的精心部署,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位年轻的皇帝转守为攻,命卫青霍去病千里奔袭,立威草原,报仇雪恨,“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而且与西汉作对的匈奴也在武力巅峰,冒顿单于可以说是游牧民族千年难遇的天才,带领匈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频频侵犯汉家土地,连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都不得不避其锋芒。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强大的西汉遇到同样强大的匈奴,双方拼得你死我活,最后还是西汉更胜一筹,在汉武帝强势反击下,匈奴力量大大削弱,不敢再与汉家争雄,举族北迁,无力再大举南下。
西汉尚武,东汉自然不甘落后,也频频吊打来犯的异族,但东汉最重要的军事实力不是士兵,而是车辆。东汉时期,不仅有运输粮草、负责载重的辎车,还有其他作用的戎车、云车、指南车、衡车、軘车、轈车等车辆。有的可以用来进攻、撞击以及攀越城墙,有的则是在队伍的最前方,冲锋时能比骑兵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二、高速发展的经济
西汉时期,为维护社会稳定,上至汉高祖,下到汉景帝,都奉行着黄老“无为而治”,旷日持久的战争所留下的创伤,终于得到修复,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都有较大发展,汉武帝时期已经有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
相比西汉,东汉的经济发展要稍胜一筹,农业上更新了生产技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工具,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再受到官府过多约束,“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三、无与伦比的文化科技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再到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并深深影响中国文化之始。这些思想都是西汉王朝对治国理念的尝试,发扬和定型,都极具开创意义。东汉同样大兴儒学,太学林立,学术气氛浓厚,故而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东汉的科学技术同样不逊西汉。蔡伦改进造纸业,使造纸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自然科学方面,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仍被广泛使用。同时,东汉在医学、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亦是不俗。
强汉何强,岂只因穷兵黩武尔?汉有贤臣良将数不胜数,军事实力确实强,但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只是看军事力量,软实力同样必不可少,正是兵强马壮、科技昌明、社会稳定,正是软硬兼备,汉朝能屹立中华大地四百余年之久。
“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汉朝在位四百零七年,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公元前45年至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篡位,䢖立了新朝,所以有西汉和东汉之分,汉民族来源于汉朝,中华民族汉民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奠定了汉文化基础,汉朝的建立之初,游牧民族匈奴对边界的不断袭扰,汉武大帝刘彻多次出兵平定,汉朝的地位更加巩固和发展,汉人的威名远扬他国"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帝用铁和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是汉民族的骄傲。
唐朝在位二百八十九年,唐公李渊起兵晋的,建立了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后继者也有所作为,唐朝的版图面积最大,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发展,外民族也来学习取经,与欧亚各国均有来往,日本人也派使者来中国学习,所以唐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图文原创】
历史上自古就有“强汉盛唐”的说法,那么汉朝鼎盛时的实力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
不少人只考虑汉朝军事力量的强大。我认为“强汉”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展示。这四个方面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科学地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军事力量的强大,一定是以其他三个方面的强大为基础的。政治不强大,军事强大,则军阀割据;经济不强大,军事强大,则民不聊生;思想文化不强大,军事强大,则土匪横行。
一、政治强大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立国为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刘邦成帝业后,为巩固政权,首先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秦汉大乱之后,人民饱受战祸,穷苦已极,能在一定律令下过安定生活,自然高兴。
其次,刘邦广招贤士为官,分派大小官职,给与田宅。士人有官做,既充实了官僚机构,也免得失意为乱。一般得官得田宅的士人,不敢为非作歹,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再次,刘邦采取了压抑商贾的政策。刘邦令商贾不得着丝织衣服,不得携带兵器,不得乘车骑马,不得做官,这些措施使得商贾大受限制,同时也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刘邦还致力于战争的善后工作,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下来,西汉政权逐渐巩固起来。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封建的中央集权,实行削藩政策。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在王国中封侯。这样,就从王国中分出几个侯国,王国的直属领地大大缩小,王国的实力日益削弱。
推恩令非常巧妙。汉武帝没费一兵一卒、未损寸土寸金,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发展的问题,诸侯王所拥有的田地逐渐变少了,王国的实力日益削弱。从表面上使得诸侯王觉得是皇帝在对他们施加恩惠,实际上是有利于中央权利的集中。
汉武帝为了加强帝权,选用了一批精明的官吏作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并参与朝政,皇帝通过他们来裁决各项政事。
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政治上高度统一,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
二、经济强大
汉武帝刘彻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政策。
1.盐铁官营
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贩卖,私人不得经营,否则处以重刑。并在各郡县设置盐官和铁官,有效的保证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执行。盐铁官营实施的结果,对解决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2.改革币制
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严禁私人及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完全收归中央,国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唯一流通的货币。这样,币值混乱的局面得到控制,朝廷又获得了铸币之利。自汉武帝中叶起至隋代的几百年间,五铢钱基本上成为历代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3.“算 ”和“告 ”
所谓“算 ”,是指政府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对财产申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并没收财产。由于商贾大多对财产申报不实,汉武帝又下达“告” 令。明确规定,报告商人隐匿财产而属实的人,可得商人全部财产的一半。重赏之下,人们竞相告密。这样一来全国大多数商人破产,从而达到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整顿财政的目的。
4.“均输”“平准”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的建议。所谓“均输”,就是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将各郡国输往中央的贡品,除部分供应京师需要外,其余拿去销售,卖得的钱交给中央政府。这样,既减少了运输的不便,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平准”即在都城长安设立平准官,统管各地均输官运到京师的货物,除供朝廷需要外,根据长安物价涨落的行情, “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达到平稳物价,增加朝廷收入的双重效果。
汉武帝采取的这些财政措施,为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对西汉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强盛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思想文化强大
汉代太学
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以儒家为正统学说,其他各家均被排斥。为了贯彻这一政策,中央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选拔官吏,也以儒家学说为标准。
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统治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
四、军事强大
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汉武帝之前,匈奴人拥有比汉朝更强大的军事力量,汉朝初年是通过不平等的和亲政策,维护与匈奴和平关系的。
汉武帝建立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后,西汉军事实力急剧扩张。随着军事实力的强大,领土也迅速扩张。汉武帝时期相比较汉朝开国时期,地域几乎扩大一倍。
为加强边防建设,汉朝鼓励民众向边境城邑迁徙。到武帝时,民间街巷、田野马匹成群,政府养马达45万匹,奠定了建设大骑兵集团的基础。武帝还大量雇用长于骑射的匈奴人训练骑兵。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支能够和匈奴抗衡的骑兵部队。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决然放弃和亲政策和防御战略,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六月的马邑之战,揭开了西汉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此后至征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采取集中兵力,主动出击的方针,使用大骑兵集团深入大漠,以大纵深迂回、远程奔袭等战法,对匈奴发动了10余次反击作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袭掠西汉东部诸郡。西汉采取胡骑东进,汉骑西击之作战方针,以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部出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沿黄河西进,对河南地区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实施远程迂回奔袭,一举收复河南,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为巩固河南地区和打击大漠以南匈奴,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以骑兵10万发起漠南之战。主要方向由卫青率3万骑出高阙(今内蒙占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六、七百里,乘夜包围袭击了有贤王王庭(约在今蒙古南戈壁省内)。右贤王兵败,率少数人逃走。汉军俘右贤王男女1.5万余,削弱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力量,阻隔了匈奴中、西部的联系。
公元前123年,为进一步打击匈奴在漠南主力,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率将军公孙敖等六将军共10万骑两次出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击匈奴,打击了单于主力,前后斩获1.9万人。此后,匈奴单于将主力转移至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地区)匈奴势单力孤。
武帝抓住时机,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发起河西之战。是年春,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骑万人自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经五个王国,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北大黄山)千余里,斩俘8900余人。同年夏,霍去病率骑兵出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马岭镇),再击河西匈奴。汉军渡黄河向北,采取大纵深迂回行动。越贺兰山,向西北绕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向西南进入祁连山觚得(今甘肃张掖)一带,歼灭浑邪王、休屠王部3万余人。此战,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对西部边郡的威胁。
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武帝于公元前119年春令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发起漠北之战。卫青率部出定襄。北进千余至漠北,击败单于军,追击至阗颜山(今蒙占杭爱山南面一支)。霍去病率部出代郡 2000里,至漠北遇左贤王,大破匈奴,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大胜而归。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9万余人。
此战,西汉准备充分,兵力优势,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较圆满地解决了大骑兵集团的后勤补给,保证了决战的胜利。此后,匈奴远遁。
西汉也一时无力渡漠反击,双方暂时休战。
汉宣帝刘洵时,西汉国力逐渐恢复,又开始对犯边之匈奴进行反击。本始二年(前72年),宣帝以祁连将军田广明等五将军和校尉常惠监乌孙兵,六路击匈奴。常惠监乌孙兵击破右谷蠡王庭,歼匈奴4万余。匈奴避战远遁,人畜死亡不计其数。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完全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呼韩邪单于率南匈奴附汉。
西汉后期,匈奴不断骚扰西域诸国,还杀死了西域的一个国王。
建昭三年(前36年),当地驻扎的汉军只有1800人,陈汤是西域的副都护。当时等候朝廷派大军过来,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陈汤命令西域各国军队全部集结,带着多国联军4万人,奔袭了一千多里以后,斩杀了匈奴单于。当时汉朝人无所畏惧的民族心理是十分明显的,汉朝军官都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
陈汤攻杀郅支单于,灭了北匈奴。从而结束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就出于陈汤 。
汉朝将朝鲜、越南都打平了。
汉代长城和秦长城不同,汉长城主要是发起进攻的驻点。
汉朝时,周边民族都是以一种恐惧害怕的心态对待汉朝,除了匈奴还能打几个来回,其他政权都是被臣服,或者在历史潮流中被汉化了。
“强汉”在鼎盛时期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各方面大一统,是当之无愧的强大帝国。
“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这有翔实的史料才有这样的说法,综合起来,不外乎是政治清明,军队强大,文化的传播有力,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可以说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很了不起。
“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
强汉主要表现在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上。
1、干翻了百年世仇匈奴。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最大的敌人和威胁,汉初,由于实力衰弱,一直通过和亲等方式对匈奴保持守势。直到汉武帝年间,西汉经历近70年的养精蓄锐,经济、国力大大加强,对匈奴从防守转为进攻,发动了三大战役: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在内外交困下,终于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在持续打击下一直西迁,成为了现在欧洲人的祖先。
2、开疆扩土,名将辈出。在对匈奴的多年战争和随后征服西域各国的征战中,涌现出出一批流芳千古的名将,像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收复西域36国的班超、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等等,他们都为汉朝开疆扩土,奠定中华民族的版图做出了杰出贡献!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何等的霸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