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感谢邀请!

首先咱们来看看马谡如果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可能会获得怎样的战果!

众所周知,诸葛亮六次北伐,六出祁山,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这六次其实第一次胜算是最大的,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可以说是一片形势大好。

其实此时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个战果已经非常不错了。就当时蜀国国力来讲,想一鼓作气灭掉曹魏,无异于天方夜谭,毕竟实力摆在那里。诸葛亮最有希望可突地就是占据陇右,控制住这个北伐隘口,进可攻,退可守,等待时机,养精蓄锐,以图天下。

所以,守住街亭便成了重中之重!陇右天水一带是北伐曹魏的主战场,蜀魏双方为争夺战略要地,三国时期的街亭,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街亭之战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北伐的胜败。 更何况街亭又是粮道,必须的占!

那是咽喉,就像山海关一样,当吴三桂把门打开后,清兵就都争着跑进来闹唤!

诸葛亮,任用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最终马谡骄傲自大,没能守住街亭,被迫退军。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一出祁山的后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大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惨败!

如果当时,马谡成功守住了街亭,待蜀军攻下了上卦,进而合兵,便可以陇右为基地,进可直趋关中,威逼长安雾遇可跨陵边疆,攻守自如。

如此说来,诸葛亮之北伐,大有希望!

感谢邀请,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假如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不仅第一次北伐成功,而且很快就会灭掉魏国。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01

马谡守住街亭的前提是具备足够的兵力。

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派遣马谡守街亭那就是战略错误,因为之后历次北伐,诸葛亮再也没有去守街亭,难道街亭就不重要了吗?就只有第一次北伐,街亭才重要,非守不可吗?

不仅马谡守不住,任何一位蜀将都不会守得住,因为兵力不足以对抗张郃五万大军。

抛开街亭有没有必要死守不说,就说能不能守得住的问题。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但街亭却有绝对守得住的可能,那就是马谡必须有足够的兵力。

给马谡五万、十万兵力,街亭还守不住吗?

街亭是一座孤寨,而不是孤城,并没有其他的优势可以依赖。即便是五万对五万,马谡不被打败,想战胜张郃也很困难。

因为马谡在内,粮草、水源需要外部供给;而张郃在外,粮草、水源补给就容易一些。

马谡想要与张郃对抗下去,不要说战胜张郃,就是不被打败,马谡恐怕至少需要跟张郃对等的兵力,且不说马谡的智谋是否还需要在张郃之上。张郃那是经过屡屡战阵磨练出来的战将,不会在马谡之下。

即便如此,诸葛亮去哪里给马谡派遣五万大军呢?

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02

诸葛亮没有足够的兵力,即便马谡守住了街亭,也毫无作为。

既然马谡都能守住街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啥事不能做到呢?

否则,还是诸葛亮吗?

其实,这都是一厢情愿。诸葛亮没有那么神,即便马谡守得住街亭,诸葛亮一样毫无作为。

诸葛亮能够派遣五万大军让马谡去守街亭,不管出现啥情况,就算马谡守住了街亭。

那么诸葛亮就得有十几万的兵力吧,这十几万的兵力,诸葛亮从哪里弄来?

草船可以借箭,但诸葛亮本领再大,也不能撒豆成兵。蜀汉根本不具备与曹魏对抗的能力。

从以后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情况看,诸葛亮几乎没有多大的成就。根本而言,就是蜀汉兵力不足。

也就是说,马谡不被张郃打败,诸葛亮一样没有作为,也不可能取得第一北伐的成功。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我觉得能成功。马谡无险,司马必然调兵增援长安,措手不及之下,这时候孔明的本事可以尽情的施展了。而且孔明进攻长安的豪华阵容是司马难以抵挡的。关兴张苞,赵云姜维等。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街亭的丢失决定了蜀汉的灭亡?此地丢失后诸葛亮为何不反攻?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失街亭”,是蜀汉北伐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事。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任命的主将马谡自作主张,弃水源而登上南山据守,导致被魏将张郃大败,丢掉了街亭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导致诸葛亮进退无据,只得鸣金收兵,第一次北伐就这么无果而终了……

让人有些不解的是,街亭这个据点真的就这么重要?没有它,诸葛亮就无法北上作战?而且既然街亭这么重要,诸葛亮为什么又不能举兵反攻街亭,然后继续北伐战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还是翻开史料记载,先搞清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再结合当时的战略地图,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在公元228年。应该说,诸葛亮对这个战略时机的把握,还是非常高明的。自从数年前夷陵大败,刘备亡故之后,元气大伤的蜀汉失去了主动进攻曹魏的能力。而曹魏也对蜀国放松了警惕,将主要兵力都部署在东线,用于防范孙权,在西线的守备,则一直比较松懈。

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在主持蜀汉国政以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结东吴重订盟约,二平南中以安后方,三安内政恢复生产,四则储备物资操练三军……原本一蹶不振的蜀国逐渐恢复了生机,有了主动进攻的资本。

这时候,诸葛亮给刘禅上书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分析天下大势并明确指出,北伐曹魏、问鼎中原的良机已到。接着就倾蜀汉全国之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

此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呢?总共有三个,第一步为攻下陇右和扶风之地,为蜀国拓展领土,增加人口;第二步是拿下凉州和雍州西面的地盘,和益州连成一片,大大拓展版图;最后一步,就是占领长安,将整个关中和咸阳以西的地盘,都收入蜀汉的囊中……

计划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无情的,蜀汉倾国动员之下,也仅能调集不足十万人马。

而且蜀道艰险,后勤补给困难,那个年代没有烧煤炭石油的运输工具,全靠吃粮的人和吃草的牛马来运输粮草,压力可想而知。

更何况,就算能击溃曹魏的边防部队,顺利拿下长安。面对蜂拥而至的曹魏主力,兵力不足的蜀军又有几成胜算?

这一切,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偷袭长安”的冒险计划。而是先立足于前两个战略目的,先拿陇右扶风,再取凉州,然后守住这些地方,并消化之。这样一来,蜀汉人口和领土增加一倍,虽然在实力上还是弱于曹魏,但相较于之前仅有益州一地的境况来说,已经好了太多。

由于战机上的突然性,和曹魏边防部队的猝不及防,战争一开始进行非常顺利。天水、南安等地的太守弃城而逃,守将姜维、梁绪等率部投降,陇右五郡顷刻间有三郡投降,仅有广魏和陇西还在顽抗……可以说,诸葛亮此行的第一步战略目的,增加领土和人口,已经基本达成。

随着曹魏主力精锐的陆续赶到,战局慢慢稳定了下来,双方呈对峙之势。

这时候,蜀军兵少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一共才7,8万人马,还要分兵去应对几个方向上的战事,以维持整个战局的均衡态势,兵力捉襟见肘……

诸葛亮让一部分蜀军驻守街亭,掐住陇山道;另一部分则由自己亲自率领,顶住上邽。至于其余的蜀军,则是在收降南安、天水等已得之地,并继续攻打依然在顽强抵抗的陇西、广魏等郡……看得出,诸葛亮深知己方的劣势所在,他的布置是将有限的兵力尽量机动使用,先重点拿下陇西、广魏,再抽出兵力去支援街亭和攻打上邽。

这个时候,街亭这个据点的得失,就成为了整个战局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说街亭重要呢?

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它不仅处在曹魏通往西凉诸地的咽喉要道上,更有一条大道可以穿过祁山,南下入蜀。

只要街亭在蜀军手中,就等于是切断了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而且不用担心被魏军南下,抄了自身的后路。

诸葛亮的计划是,街亭的蜀军只需坚守,尽量支撑上一段时间,当然是越久越好。等到自己这边抽出了兵力,一方面增援街亭,继续掐断陇山道,就是中原通往西凉的主干道;另一方面则攻下上邽,控制住陈仓水道,这是西凉与中原相连的另一条通道……

也就是说,一旦守住了街亭,又拿下了上邽,就等于是将曹魏与西凉的联系,彻底切断。而此次北伐的第二步战略目的,也就是拿下凉州,也已经基本达成。

蜀国从此可以将西南西北连成一片,雄踞西部,天下也将形成新的战略平衡态势……

然而,街亭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弄丢。这无疑是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也使得蜀国大军处于极度的战略被动之中。

为什么呢?因为街亭的丢失,不仅使诸葛亮失去了图谋凉州的最重要支点,还令蜀军原本完整的战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曹真已经率领魏军的主力,从斜谷道进军,而且在箕谷打败了赵云(赵云这路是疑兵,兵力不多),从东北方向上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占领了街亭的张郃,还随时可以从街亭出兵,经祁山南下,分分钟包抄蜀军的后路。

试问,在街亭新败的不利影响下,士气受挫的蜀军一边继续攻打陇西、广魏,一边还要和曹真大军硬碰硬,能有几成胜算?一旦被张郃截断退路,就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到时候别说是继续作战,就连想撤都撤不回去,只能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那要是收拢主力,西出祁山,反攻街亭呢?这也不可能,甚至更加危险。张郃久经战阵,绝非马谡这种菜鸟可比。

想要攻下张郃率数万人驻守的街亭,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碰硬,在士兵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代价下,蜀军才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取胜。而在蜀军全力反攻街亭的时候,曹真大军会像观众一样,按兵不动?

就算再没有战略眼光,曹真也知道趁蜀军西进的机会,赶紧收复之前丢掉的陇右天水等地,再分兵一部截住蜀军后路,断其粮道。

而曹魏大军主力,完全可以沿着诸葛亮出川的路线,直接杀向蜀中……

试问,已经倾国而出的蜀汉,国内兵力形同真空,难不成扎一堆草人出来抵挡曹真的精锐大军?

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退兵,因为他知道,街亭一丢,自己占领凉州的战略计划就已经不可能实现。继续打下去的话,不但十分被动,而且有巨大的风险,即便打赢了,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消耗战,这对于本钱不足的蜀汉来说,并不可取。至少,本次北伐的最基本目的已经实现,现在撤退,好歹能保住之前的一部分战果。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也就是说,这次北伐至少为蜀国增加了一千多户人口。古代的户不是现在的三口五口小户人家,一般都是祖孙几代,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不等。算下来,一千多户至少有一两万人,这对于总人口不足百万的蜀汉来说,也算是一定的补充……

一句话,街亭已失,凉州遥不可及,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与蜂拥而至的曹魏大军主力,硬碰硬拼消耗,还不如撤兵,保存实力,以徐图将来……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在街亭丢失以后,不去反攻街亭,而是选择了退兵的原因。

总结下来其实就两条,一是实力上做不到,二是做起来太冒险。

诸葛亮深知蜀汉与曹魏实力相距甚远,故用兵不得不谨慎,不敢做赔本的买卖。

说白了,这都是蜀汉本钱有限的无奈,诸葛亮在作出任何决策的时候都不得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因为他手中掌握的是不仅是全蜀的军队,更是蜀汉帝国的国运,一旦有失,便是全灭的结局……

就此,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应该说诸葛亮从战役时间的把握,到战略计划的拟定,再到战术上的的执行和实施,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结果却很令人遗憾,因为在街亭这个最关键的点上,诸葛亮犯了用人不慎的错误。要是守街亭的人不是马谡,而是赵云,魏延,王平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最低程度也能守住一段时间。而菜鸟马谡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让街亭失守,一触即溃……

只不过,这世上什么药都有得卖,唯独就是没有后悔药。原本距拿下凉州,雄踞西陲只有一步之遥的蜀汉帝国,只能接受无功而返的结局。

更严重的后果是,吃了教训的曹魏,从此将防御的重点从东部的长江防线,转移到了西面的长安一线,并加强对凉州的控制。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四次北伐,形势更加困难险峻,也再没能取得像第一次这样的战果……

可以说,马谡丢了街亭,对于蜀国的未来是有巨大负面影响的。马谡因此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而诸葛亮将这种菜鸟用于如此关键的岗位,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

PS:如果在第一次北伐中,街亭没有丢失,诸葛亮也成功拿下了凉州,外加雍州的部分地盘,那么蜀汉是否能有机会问鼎中原,中兴汉室?

客观来说,其实希望也不大,因为曹魏不会坐视诸葛亮吞并凉州,更不会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凉州雍州不是蜀中,没有险要的地形作为掩护,几乎是清一色山地步兵的蜀国军队,很难在这种地形之下,抵挡住曹魏的精锐骑兵。

不过,如果诸葛亮真的能挡住曹魏反攻,又能在短时间内吞并并消化凉州,那情况确实会大不一样。这样等于是蜀国雄踞西陲,坐拥益州+凉州+半个雍州,国土和人口都增加一倍以上,几乎能与东吴平起平坐。

占据了凉州也意味着,今后蜀汉进攻中原的方向又多了一个,能带来更加灵活的战略战术。

凉州民风彪悍,又是产马之地,蜀汉可以在这里组建一支骑兵部队,重振当年马超西凉铁骑的声威,配合蜀中步兵,从两个方向上分别进攻……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我们的想象和猜测了。

历史就是历史,是没法假设的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如果马谡不失街亭,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成功。

其实诸葛亮本人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了然于胸。曹操靠天时虎踞中原,孙权凭地理占有江东,而刘备只能求人和割据川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最好的结果,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夾缝中生存的刘备要想统一天下,谈何容易!

关羽失荆州,刘备丧白帝,已经说明蜀汉统一中原无望。马谡失街亭更加剧了蜀汉灭亡的步伐。

诸葛亮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但也无力回天。虽然他一直在苦苦支撑,不遗余力地北伐,但前有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后有昏庸无能的阿斗,其结果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应了水镜先生的那句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才刚刚开始而已,离成功还差的远。

首先:我们看一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四个字可以概括——“全据陇右”。

因为陇右与关中是反方向,所以我们可以就断定:诸葛亮一伐的攻略目标不是冲着灭魏国去的,也不是冲着关中去的,而是图谋陇右,试图全据陇右各郡。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吞并陇右,那他的第一次北伐,难度就不算太大了。


第二:以蜀汉的实力,能不能拿下陇右?

三国时期的人口,很多人都知道,魏国的账面人口是443万,蜀汉是94万,魏国人口是蜀汉的4.5倍。

魏国的陇右地区有多少人呢?不知道。三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东汉史料中寻找,并估算。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凉州地区的总人口是47万,全国倒数第一。

考虑到战乱因素的影响,各个州的人口都有大幅度减少。再加上陇右又只是凉州的一部分。(陇右在东汉时期隶属于凉州,三国时期,曹魏把陇右从凉州划出,与关中合并为雍州)

所以,三国时期的陇右人口,我估计撑死了也就几万人,不可能更多了。而陇右这么少的人口,其所能供养的本地驻军必然兵力不多,有一两万兵就顶了天了。

因此,诸葛亮以蜀汉倾国之力攻略陇右,实事求是的说,他有局部兵力优势,拿下陇右的概率很大。

第三:街亭对于诸葛亮一次北伐,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前面说了,魏国实力强于蜀汉,而蜀汉军实力又强于陇右驻军。

所以,诸葛亮要吞并陇右,他就必须得“关门打狗”,把魏军东线主力阻挡在陇右之外,他才能制造局部优势,以优势兵力吞下陇右。

如不然,当魏军主力赶到陇右,诸葛亮以寡敌众,丧失局部优势,他就只能撤兵了。

因此也就是说,一次北伐能不能成功,守住关中通往陇右的“门”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而马谡守的街亭,就是“门”。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来了——街亭并不是关中通往陇右方向的唯一通道。

三国时代,关中通往陇右,有三条路。第一条是关陇大道,第二条是番禺道,第三条是陈仓渭水道。

街亭扼住的只是番禺道。单单守住街亭,并不能保证魏军不会增援到陇右,也不能保证诸葛亮的“关门打狗”策略就一定能实现。

PS:番禺道和关陇大道不是一条路,东汉初年,刘秀灭陇西军阀隗嚣时,汉军就分别走过这两条路。第一次走的关陇大道,被隗嚣派兵击败,第二次才经街亭走番禺道,伐山开道,绕路偷袭略阳,最终消灭隗嚣。

后汉建武七年,来歙将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

第四:既然街亭无法完全阻滞魏军,诸葛亮为什么还让马谡去守呢?

原因不知道,史书上没记载,我猜测,这应该是诸葛亮当时冒进了,想赌一把。(守街亭就能切断陇道,这只是后来人根据研究判断的结论,史书上并没有这样写)

蜀汉军北上后,陇西魏军崩盘,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上邽是陈仓渭水道的出口),诸葛亮留军上邽,想把陈仓渭水道在陇右的出口掐断。然后他听说安定郡有魏民想叛魏附蜀(街亭东面),于是他就让马谡沿番禺道,去安定郡接应。

可能,我是说可能:诸葛亮是想让马谡在街亭吸引魏军的张郃兵团。

因为蜀汉北伐的消息传到洛阳后,曹叡御驾亲征,并急调驻守荆州的张郃驰援陇右。诸葛亮知道,张郃肯定会来,但就是不知道他会走哪条路来陇右。张郃可以走街亭,也可以不走街亭,如果张郃不怕麻烦,他甚至都可以走陈仓渭水道,直接支援郭淮。

既然不知道,那就设个诱饵吧,让马谡大张旗鼓的吸引张郃,拖住张郃。(以上这都只是个人猜测)

第五:街亭到底难不难守?

说实话,街亭真心不难守。街亭虽然不如剑阁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要塞,但也是有一些城防工事,有水源的关隘。

如果马谡不作死式的跑上山,依托街亭城池布防,并依托山势反击,以逸待劳,远道而来的张郃军团很难快速打通街亭防线。

并且,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其实也没有让他一定要守住街亭,在诸葛亮心里,街亭之战就是用来拖时间的,拖到诸葛亮解决上邽,亲帅主力赴街亭与张郃决战就行了。

然而马谡上山,这就导致了蜀汉军与魏军攻守形态发生了转变。蜀汉军上山后,张郃就掌握了主动权,他不急着攻,马谡被困在山上,全军没水吃,时间一到,山上缺水,蜀汉军自己就崩溃了。

第六:马谡守住街亭,是不是意味着诸葛亮一伐就大功告成了?

并不是。事实上,守住街亭,诸葛亮一伐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因为陇右的魏军兵力少,蜀汉军拿下陇右本来就不是难事。对蜀汉军的真正考验,是如何抵挡魏军东线兵团的增援。

虽然说,马谡守住了街亭,暂时迟缓了张郃的进军,但蜀汉军倾力西进,欲吞陇右,汉中的兵力就不足了。魏的整体国力毕竟强于蜀,当魏军西进兵团受阻于街亭时,魏军的统帅部必然会找其他方式寻求突破,比如说增援曹真兵团,在斜谷道或陈仓道方向以猛烈攻势逼迫蜀汉军回援汉中,减少陇右方向的蜀汉军兵力。

还比如说,张郃立即调头,从关陇大道或者直接以翻山的方式绕开马谡,增援陇右。当年东汉大将来歙派兵伐山开道,绕开关陇大道,张郃只要想绕,他一样可以仿效。只要想办法,总是有办法绕过马谡的。

而这样一来,就该考验诸葛亮了——他有没有能力在野战中围歼张郃,或者重创张郃。而在击败张郃后,他有没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完善陇右防线,抵挡住魏军的第二波进攻。

毕竟魏国兵多将广,即便张郃败了,短时间内再集结几万兵马不是难事。并且曹叡也亲自到了长安,有皇帝坐镇,魏国上下岂能坐视诸葛亮吞并陇右?汉军不能消灭魏军有生力量,打得魏军不敢再来,单靠关门是不可能吞并陇右的。

诸葛亮想“关门”,那扇“门”也得关得上才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