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感谢邀请!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张辽虽然是曹操帐下一员猛将,但其存在感相对于关羽、吕布这样的人物却还是要低上许多,算不得一流。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与真实历史有着一定的出入。历史上的张辽,可比小说中要强上太多,不逊于当时任何名将!对于张辽这个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这样评价的: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也就是说,张辽乃是五子良将之首!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张辽虽然是一员降将,但在曹操手下的众多战将中,排起次序来,无论是个人勇武还是战术谋略他都排得上前几位。
特别是合肥对孙吴一战,可以说是名垂青史。建安二十年,曹操征汉中,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攻合肥,此时的合肥只有张辽、乐进、李典三将率七千人守卫,敌我力量异常悬殊,可是张辽三将毫无畏惧。特别是张辽,面对孙权大军,被甲持戟,亲率八百人主动出城迎敌。张辽手挥大戟,一马当先,直杀进孙权军中。一口气砍倒几十人,手斩两名大将。大声喝道:“张辽在此!”跃马挺戟,直冲进吴军营垒,杀到了孙权的大旗前面。吓得孙权,连忙退守躲避。而后面对东吴大军的包围,张辽如入无人之境,几经冲杀之后,率军扬长而去。此番成就即使比之演义中关羽赵云,也不遑多让。
这一战,张辽800将士成功以少胜多,合肥城中军心大定,士气高涨,反观孙权的军队则丧失了斗志。最终吴军围合肥十来天,看看占不到便宜,就全军撤退。而此时,张辽率诸军乘势追击,这一下打得东吴军狼狈万分,连孙权都差点被活捉。最后还是吕蒙甘宁等人拼命抵挡,才保住孙权飞马跃过小津桥,逃得性命。孙权逃得性命,从此记住了张辽的大名。东吴的百姓碰上夜哭的小孩,就说:“张辽来了!”小儿不敢再哭。这便是张辽止啼典故的由来!(《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除了合肥之战,张辽还助曹操降昌豨,擒袁氏,破乌桓。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张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曹丕建立魏国,张辽官拜前将军,封晋阳侯,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作为一名名将,张辽的军事表现受历代所尊崇,唐代设立武庙,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其中就有张辽,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而后来宋室朝也曾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还是包括张辽。
可见其地位之高!所以。历史上的张辽绝对是堪比关羽周瑜的一代名将!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辽无愧曹魏第一名将
张辽文武兼备,斩踏顿平乌桓于前,破孙权震逍遥津于后,无愧曹魏第一名将。看看三国张辽的战绩。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姓张。三国魏名将,著名的战术家。他使用长枪、金戟,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还有着武将少有的突出的语言才能。
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挫其锐气,后孙权军感染瘟疫,敌军十万退却,追击时,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威天下,拜为征东将军。
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张辽的战绩列表如下:
1、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
2、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3、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 ;
4、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
5、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
6、从攻尚於邺,尚坚守不下;
7、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
8、复从攻邺,邺破 ;
9、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 ;
10、从攻袁谭,谭破 ;
11、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
12、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13、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
14、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15、合肥之战;
16、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17、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
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邀。关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答案。大家一般都是从张辽的战绩、生平等进行讲解,子渊今天就来说个特别点儿的吧,张辽其实是一个流浪家族的后裔,其先祖本姓聂,为避难而隐姓埋名。
▲张辽威震逍遥津骑马雕像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于张辽曾有一句几乎被后世所忽视的话:“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意思是说,张辽本来姓聂,乃是聂壹的后人,为躲避祸难才改为张姓。这句话隐含了太多信息,聂壹是谁?聂氏族人又究竟要避什么祸?这一切还要从西汉建立之前说起。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就有名为玁狁、鬼方的游牧部落,到秦汉时期,中原将其称作“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匈奴已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实力强盛的帝国,时常南下抢掠财物及人口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第六年,韩信(乃韩襄王姬仓庶孙,非淮阴侯韩信,因受封韩王又称“韩王信”)的封国都城马邑(今山西朔州)被匈奴围困,朝廷援军迟迟不来,韩信无奈之下数次向匈奴求和,刘邦因此怀疑其有反心。哪知道后者一气之下就真的反叛了,还要联合匈奴攻打西汉。
▲秦朝时匈奴势力范围
刘邦得知消息后,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征,前期非常顺利,结果在天降大雪之时,中了匈奴的埋伏,刘邦和近侍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在这紧急时刻,陈平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妾,使得匈奴人最终放弃围剿,刘邦这才捡回一条命。为保证政权稳定,刘邦强忍屈辱与匈奴进行和亲,每年还给匈奴送上大批物资。虽然两国关系在明面上缓和了,然而匈奴人依旧时不时地骚扰汉朝边境,虽然皇帝恨得咬牙切齿,但奈何国力孱弱,只能默默积蓄力量。经过“文景之治”,武帝时期的汉朝国力达到鼎盛,已经具备了和匈奴正面开战的条件。
▲汉武帝刘彻剧照
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使臣来到长安请求和亲,武帝刘彻便与众臣商议。大部分人都赞成继续与匈奴和亲,唯独大行令王恢坚决反对。他认为匈奴人不遵守盟约,时常骚扰边境百姓,如今我们国力蒸蒸日上,不应该再继续和亲。这一番话说到了刘彻的心坎里,但由于他对匈奴的军事实力没底,所以最终仍然同意和亲,但出兵一事却已准备提上日程。这时,本文主人公——雁门马邑的富商聂壹出现了。他主动找到王恢,给他出了个攻打匈奴的计策,史称“马邑之谋”。由于聂壹经常在边境做生意,匈奴人对其非常熟悉,因此他可以诈称将马邑献给匈奴,军臣单于在贪欲之下肯定会带兵亲征,只要汉军提前布好埋伏,就能断其后路、围而歼之,活捉单于更是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简单。
▲匈奴单于画像
王恢一听,激动得不行,立马入宫禀明汉武帝,武帝听完后认为这一计谋颇有可操作性,便表示同意。于是聂壹带着厚礼前往单于大营,称自己时常受西汉官吏欺压而决定投靠匈奴,还称自己手下有几百号人,随时都可以杀掉马邑县令并献城投降。果然,军臣单于心动了,于是他率领十万大军前去接收马邑城,以防汉军抵抗。走在大部队前面的匈奴斥候看到马邑城门挂着县令人头,便回来禀报单于,说聂壹所言不假。单于一听简直是心花怒放,命大军加速前进。在前往马邑的途中时,军臣单于发现沿途有很多牛羊,却看不到驱赶牛羊的人,仔细一想就愈发觉得事情不太对。于是在路过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时,他命人抓来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后者在威逼利诱之下吐露了汉军计划。单于一听吓得大惊失色,立马撤军北还。
▲如今的马邑古城楼
按照原计划,王恢亲率三万大军准备截断匈奴人的粮草辎重,却不料等了好几天也没看到匈奴军队的身影,王恢以为匈奴人看穿了此事有诈,不敢冒然前行,便也宣布撤军。就这样,“马邑之谋”轰轰烈烈地开始,却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汉武帝刘彻非常气愤,便派人将王恢抓捕下狱,后者没过多久就自尽了。至于计划的始作俑者聂壹,则因此事彻底得罪了匈奴人,在汉朝这边也没捞到任何功劳,其家族自然无法再在马邑一带居住。为了避祸,聂氏族人取“伸展(正义)”之意改姓为张,并纷纷外迁。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又才有部分人回到故土,其中就包括张辽的先祖。为避免被人追究寻仇,张氏族人再也没将姓改回去。
▲霍去病剧照
不过客观地说,虽然“马邑之谋”最后功亏一篑,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此之前,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直到这下彻底与匈奴撕破脸,才开始对匈奴不断用兵,直到卫青和霍去病舅甥俩率军彻底把匈奴赶走为止。“马邑之谋”可谓是汉朝对匈政策的分水岭。
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真实的张辽是一个勇武过人的武将,平定一方的统帅。
张辽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以投降曹操为分隔。投降曹操前,张辽先是因武力过人当郡吏,后来被丁原招募,又跟过董卓,董卓死后跟随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投降曹操。曹操赐爵关内侯。
张辽原本姓“聂”,他的祖先是聂壹,聂壹是马邑之谋的主要策划人,事败之后不知所踪。张辽为了避怨而改姓张。
投降曹操后,张辽先是数战有功、其后平定鲁地、降服昌豨、击败袁谭袁尚、不久后又阵斩匈奴踏顿。
荆州平定后,张辽和乐进、李典带兵7000屯守合肥,防范孙权。在这里发生了网上盛传的“张八百大破孙十万”的故事。
话说孙权率军十万围攻合肥。合肥诸将拆开之前曹操留下的一封书信,书信封面写着“贼至乃发”。信里面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于是张辽决定出击,他连夜募集800人,天还没亮就向孙权军发起攻击。张辽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先杀了几十人和两个将领。孙权军被打懵了,军队都失去了指挥。孙权大惊失色,带着人马跑到高地以长戟军环绕一周自守。
张辽骑马到高地下,大声呼喊孙权名字,要他下来应战,孙权不敢动。孙权观察会后发现张辽带来的人少,于是指挥其他军队纷纷包围孙权。其他部队也逐渐反应过来,重重包围了张辽。
张辽看到无法阵斩孙权,于是骑马回兵营。左冲右突之下,包围圈被冲散,但出来的人仅有几十个。这时候被围的军队呼喊张辽救援,于是张辽又冲进阵里,孙权军再次被冲溃。
这一战从黎明打到中午,孙权军的部队士气尽散。
以后张辽就成为了防卫孙权的一方统帅。据说后来曹操来到了张辽大战孙权的地方,看了地理环境后深深叹了一口气,然后给张辽增加了士兵。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
曹丕曾经称张辽为自己的“召虎”。召虎即召穆公,是周朝时期的诸侯之一,他曾经平定淮夷之乱。
从曹丕的评价中可以了解到,张辽是平定一方的统帅。
张辽生前受封“晋阳候”,死后谥号“刚候”。
就到这里,我是人文历史奇缜君,如果你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如果有更好的看法,来评论区交流吧!
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辽善用长枪,金戟,武艺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张辽,字文远,原是聂壹的后代,因躲避仇人才改变姓氏,年轻时当过郡吏。曾在丁原手下当过兵曹从事,丁原被杀后,张辽追随董卓,而董卓被杀后,张辽追随吕布,吕布战败,张辽投降曹操。从此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多次受曹操夸奖。
三国时期真实的张辽是一个怎样的人?
虽然说吕布是三姓家奴,跟随过三个主公,名声极差,但是张辽也算是跟随过五任主公。
张辽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曹操这五任主公。
张辽是聂壹的后人,为了避怨改为张。起初,张辽担任雁门郡吏,当时并州刺史张懿抵御胡人进攻时,战败被杀,后来继任并州刺史的丁原因为张辽武艺过人,向何进引荐。何进当时令张辽前往河北募兵,结果还没再次见到何进,何进就被宦官所杀。之后,董卓进京捡漏,掌握了朝中大权,由于何进被杀,何进的属下包括张辽都转为董卓麾下了。
董卓后来多行不义必自毙,败亡之后,之后张辽跟随吕布,不过张辽在军中处于相对保持独立的地位。不久,李傕和郭汜等人攻打长安,吕布败逃,张辽跟随吕布向东逃去,四处流浪,属实狼狈。之后,吕布军团曾打败过曹操数次,打得曹操兵马仅剩一万余,后来因为粮草不济,双方罢兵,休整之后,曹操直接击败吕布。张辽又随吕布向徐州逃去。
吕布夺取徐州,不仁不义,白门楼丧命,张辽率军投降曹操。之后张辽如鱼得水,屡立奇功。张辽只身前去劝降昌豨,为曹操稳定东海郡五年之久;攻打袁氏,为曹操招降黑山贼寇;大破乌桓,张辽力排众议,率领先锋部队,趁乌桓军势未整,发起突袭,大破乌桓,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张辽立下的战绩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但威震天下还当属合肥之战。
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合肥,此时曹操忙于汉中之战,合肥定是没有后援。张辽临危不乱,为稳固军心,他亲自率领八百勇士,夜袭孙权大军,孙权大军猝不及防,哪敢想这么点人都敢冲出来打。张辽当时杀得孙权往山上逃,反观孙权等人只能任张辽和他的八百勇士冲杀,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孙权的军队士气极其低下,丧失了斗志,收到了重创。最后围攻合肥数日,还是打不下来,孙权只好撤兵败走。此役,张辽名声大噪,东吴对张辽这个名字是又惊又怕。
张辽早年未得明主,碌碌无为,几次换主,虽提不上忠诚,但其勇武和战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他可以说是一个有些像韩信一样的人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