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这些邀请!
回答问题之前,我想我需要先来介绍下刘邦杀的这个救命恩人。他叫丁公,曾经在项羽手下做将军。
众所周知,项羽和刘邦是死对头,楚汉之争打了四年。虽然最终是刘邦赢得了胜利,但在之前,刘邦也没少败过。其中最大的一次败仗就是彭城之战。
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楚怀王死了,都说是项羽杀的。于是刘邦趁机发难,领着天下诸侯讨伐项羽,双方在项羽王都彭城之外展开大战。
此战刘邦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足足56万大军啊。而项羽这边呢,由于主力在东边攻打齐国,一时间来不及回援。项羽就只带了三万人马回来救援彭城。
不过,最终结果是,刘邦打败,56万大军损失过半,其中睢水之上就浮尸十余万。
彭城之战也因此成为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之一,堪比淝水之战。
当然,打败的刘邦就只能逃亡了,而项羽一直派人紧追不舍,而追他的这个人就是丁公。到后眼见着要被追上了。不想死的刘邦就对丁公大喊:“两贤岂相顾厄哉?”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两个都是贤人,为什么要互相刁难呢?其实也就是想让他放自己一马。
而丁公居然就听了刘邦的话,果真将他放了,刘邦下次逃过一劫,并在最后战胜了项羽。
所以,这丁公绝对算得上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而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丁公作为皇帝的救命恩人,自然是想来赚点好处。
结果刘邦将他杀了!
至于为什么?刘邦说道:“丁公为项王臣属却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项王失去天下之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不是丁公不忠诚放了刘邦,那么项羽也就不会被刘邦给灭了。
其实说白了,就是刘邦在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忠恶奸的明君形象。因为在丁公之前,他刚刚奖励了以前的仇人季布。这个人也是项羽的手下,但他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宁死不屈。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对天下证明自己的胸怀,证明他能容忍昔日的仇人,所以他就放了季布。而之所以杀了丁公是因为他想跟天下人说明,不忠诚于自己的,卖主求荣的,下场都会跟丁公一样。
说白了,政治需要!
要是丁公早点来投奔刘邦,或许刘邦就不会杀他。比如之前有个叫雍齿,他比起丁公来,那才叫真正的反复无常呢,先是投奔刘邦,后来又叛变投了项羽,后来又降了刘邦。刘邦估计恨他恨得要死,结果呢?刘邦不仅没找他算账,还大力封赏了他,让他做了王侯。
总结起来就是不同时期,不同政策。当他需要壮大的时候,就来者都是客。当局势稳定的时候,那得忠于我才行,不能有一点疏忽!
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刘邦称帝后,杀的这个恩人叫丁固,刘邦为何要斩杀恩人呢?刘邦给出的解释是:“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真实原因根本不是这回事。
丁公是项羽的将领这话不假,曾经亲自带兵追杀过刘邦。
追杀的事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带着军队紧紧追赶,在彭城西丁公追上了刘邦,两人马头衔马尾,讲真连刘邦粗重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刘邦处于绝望崩溃的地步,丁公看到刘邦的脸色煞白,眼中透着阳光暴晒下鱼的眼神。
▲刘邦
“我死定了”一个念头闪过刘邦脑海。难道我的事业就此结束?我不甘心。
刘邦想到此头也不回的喊道:“英雄何必苦苦相逼英雄?”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丁公听到这句话后勒住了马,拨转马头带着军队返回了。刘邦趁机逃脱。
丁公心里怎么想的?为何在最后关头放了刘邦呢?我估计丁公想为自己留条后路,古语云:“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丁公也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况且项王以后不见得能得天下,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还不明朗,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丁公是为了自己将来未雨绸缪。
经过4年的楚汉相争,最后以项王自刎乌江刘邦完胜而结束。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帝,建都长安。接下来工作重点是追剿项王的残兵败将。
▲楚汉相争
这是候丁公吓得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他听说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季布投降了刘邦,还得到了刘邦重用。季布和自己一样都是项羽原来的将领,既然刘邦能够重用季布,我对刘邦有不杀之恩,我要投降刘邦,待遇肯定比季布强许多。想到此,丁公决定自首。
丁公信心满满的来找刘邦,满以为刘邦会好酒好菜好招待,谁知道刘邦命人把丁公捆了起来。并且当着三军将士说了文章刚开始那些话:【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刘邦言外之意就是:做臣子的就要忠诚主公,不能三心二意。项王之所以失败,就是有丁公这样的臣子造成的,我今天不杀他对不住项王。
这是刘邦高明之处,大家想想看,假如重用丁公,别人肯定问为什么重用你呢?丁公就会把当时情况说一遍,刘邦当时狼狈样就会成为某些人口中的话柄,当了皇帝就要“为尊者讳”。不能让手下人知道过去的糗事,这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刘邦要为三军将士上个政治课,主要内容就是两个字“忠诚”。不要学习丁公。刘邦把丁公当成活生生的反面教材,随即就把他砍了。
▲丁公
有的亲可能要问,季布为何受到了刘邦重用呢?这里面也有两个原因。其一季布名声不错,成语“一诺千金”说的就是季布的事。季布在当时是诚实守信誉的代名词,是个好榜样。重用季布是为了收拢更多的降将。
其二就是季布不知道刘邦的糗事,重用季布他只会感恩戴德为自己卖命。而丁公不同了,他确实有恩于刘邦,但是刘邦以后总是生活在屈辱中,丁公时不时的揭疮疤,这是刘邦决不能容忍的。
鉴于以上想法,刘邦怎么会好心考虑项羽得失而杀丁公呢?那不过是找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罢了。所以说,刘邦是个阴谋家,玩得都是套路,一般人还真斗不过他!▲季布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这个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人叫做丁公,他信心满满而来,认为刘邦会给自己一个大好前程,结果事与愿违,刚刚还善待季布的刘邦态度大不一样,大吼一声:“退出去砍了!”就这样,丁公人头落地。大家都在议论刘邦的恩将仇报和忘恩负义,但都忘记了当初丁公放过刘邦的原因。彭城之败刘邦输的很彻底,他一路逃跑,后面对他紧追不舍的人就是丁公。刘邦是玩命的跑,丁公是拼命的追,丁公终于追上了刘邦,并把剑架在了刘邦的脖子上。这一刻,刘邦体验到了什么叫做生死一瞬间。我一定要活下去!这是刘邦唯一的想法,为了保命,刘邦说出了那句经典的话:“英雄何必为难英雄!”如果说丁公听了这句话后,就会放过刘邦,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从后面的种种表现来看,丁公是个典型的逐利忘义之辈,没有切实的利益驱使,让他放掉到嘴的肥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办法对于丁公是无效的。对于丁公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诱之以利、动之以名,这恰恰是刘邦的拿手好戏。“英雄何必为难英雄”不过是个障眼法,是对于这件事的美化和修饰罢了。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没有史实记录,只有个人一点猜测。面对丁公的架在脖子上的剑,刘邦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最值钱之物,美玉、珠宝或者其他价值连城之物,用这个东西架住了丁公的剑。看到丁公的宝剑移开了,刘邦知道诱之以利的办法奏效了。“阁下乃将帅之才,但在项王帐下文有范增,武有龙且,阁下恐无出头之日。我刘季不才,敬重将军之才,若我得天下,当以万户侯!”丁公在项羽手下并不是一流武将,按照项羽的脾气秉性,丁公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机会。刘邦对丁公不仅舍财,还许愿封其可为万户侯,刘邦的“与天下共利”是人所共知的,对此,丁公的相信的。因此放过刘邦丁公的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英雄何苦难为英雄”,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只不过是刘邦在身处险境时的应变而已。而如项羽已死天下太平,连自己手下的功臣勇将都封不过来,还哪有位置去安置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丁公呢?没办法,只好狠下心肠,做一个无信之人了。
说一句题外话,陈平用重金贿赂项羽身边的众将士,丁公搞不好就是一个积极主动、制造事端、挑拨离间的好手。
一个人的历史,
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汉高帝刘邦起兵之初,依附于楚军统帅项梁,并尊奉楚怀王为名义上的主公。等到项梁兵败被杀后,刘邦又与其侄项羽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日子,由此跟后者军中不少的将领相识,其中便包括丁公。作为名将季布的同母异父弟,丁公很早便投靠项羽,追随其南征北战多年,立下过赫赫战功。
楚怀王为尽快完成灭秦大业,于是命刘邦、项羽兵分两路伐秦,并约定先入关灭秦者封王,结果刘邦率先进入咸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然而项羽却依仗着强大的兵力,不仅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且还擅自分封诸侯,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天下共主”。不久,项羽因与楚怀王产生矛盾,竟然派人将其暗杀。消息传出后,刘邦趁机举兵讨伐项羽,楚汉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前205年),此时已尽占关中、巴蜀之地的刘邦,趁着项羽率军北伐齐王田荣、国中防守空虚的机会,纠集塞、翟、魏、赵、殷五国诸侯联军56万,兵分两路攻楚,很轻松地便攻克其都城-彭城。由于胜利来的如此容易,所以刘邦便开始有些飘飘然,从进入彭城的那天起,便天天耽于酒色之中,放松了对项羽的警惕。
项羽听闻彭城失守的消息后,便留下诸将攻齐,而自己则亲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由于刘邦没能做好相应的防御工作,以至于项羽的军队连战连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打到彭城附近。刘邦闻讯后仓促应战,结果一战便被项羽打残,被杀的士兵多达十余万人。紧接着,项羽又率军追歼刘邦的败军,并在泗水、灵壁连续两次斩杀十余万汉军,迫使刘邦逃入睢水。
连续几场败仗下来,刘邦所率汉军损失殆尽,到最后只剩下数十名残兵跟着他突围,当时的情形真是落魄、危险至极(“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见《史记·项羽本纪》)。就在此时,刘邦在彭城以西又遭遇敌军大将丁公的追击、拦截,形势甚是危急。
面对着汹汹而至的数千名敌军,刘邦手下这数十名残兵即使再能打,也无法逃脱被全歼的命运。刘邦走投无路,便只好祭出“悲情牌”,对着丁公哭求道:“我跟丁公是老交情,如今命在旦夕,您又何必非要赶尽杀绝呢?丁公若肯放过我刘季,日后必将得到厚报!”丁公因与刘邦有旧,又考虑到天下事会如何发展不可知,倒不如给自己留条后路为好,所以便停止追击。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见《史记·卷一百》。
丁公放走刘邦后,然后回营向项羽交差,谎称没能及时追上溃逃的汉军,以至于让刘邦突围逃跑。项羽不清楚真相,所以也没有治他的罪。3年后,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最后的总决战,项羽不敌刘邦,溃逃至乌江岸边后自杀,西楚就此灭亡。刘邦击败项羽后,随即称帝建国,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到西汉时期。
项羽兵败自杀后,除先前已经叛变到刘邦阵营的项伯、英布等人外,西楚的将领们大都选择了归隐,唯有首鼠两端的丁公滋生效力新朝之心。丁公想到刘邦当年兵败彭城时何其狼狈窘迫,若非自己发善心将其放走,他必然会被抓捕后处死,若那样的话,他哪里还有机会统一天下?如此算来,自己不仅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而且还可以称得上是汉朝的开国元勋。
丁公一想到此,不禁得意洋洋起来,很快便大摇大摆地前去拜见刘邦,在跟他诉说往事的同时,还请求皇帝能赏给他一官半职。没想到刘邦见到他后,非但没有给他任何官爵,反而命人将他绑缚到军营中游行示众。汉军将士中多有了解丁公放走刘邦这件往事的,如今看到他的遭遇,很是感觉惊讶。
刘邦发觉到将士们的疑惑后,便大声说道:“丁公身为楚国的臣子,却背叛自己的主公,由此让项王失去天下,实在是无耻至极!”随即,刘邦下令将丁公斩首,并且对将士们喊道:“后世做臣子的人切莫效仿丁公,否则将会死无葬身之地。”汉军将士见状,全都战栗不已。丁公首鼠两端、卖主求荣,最终不仅没能得到荣华富贵,而且还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实在是罪有应得。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呵呵,帝王术使然
刘邦称帝后,昔日的救命恩来上门讨封赏,为何被斩杀?
他有政治作用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