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刀背带铁环的武器虽然看着很厉害,但这个东西很遗憾不是标准版的武器,大多时候它其实是练习用刀,体育器材而已。
古代人为了磨练刀术,在刀身上打孔并通过添加铁环来提高难度。起初是一孔一环,然后是多孔多环,这些环会提高刀的重量与挥舞时的离心力,让刀手挥舞起来拥有更大的难度。铁环越多,刀身被增重的越厉害,人对刀的控制力要求也就越高。
按照我过去听一个练刀前辈的说法,这个环在练刀法时是要求不发出声响的,等到刀身上挂满铁环,挥舞起来铁环不随意发出声音,则表示这个人的刀法有成,有点类似于段位概念。所以过去见到刀有九环,要么这人是极为厉害的武人,要么就是装逼的。
当然,刀身加环,也确实可以提高刀的重量和劈砍力度,有些刀法里还专门有摇晃刀环,让刀身劈啪作响威慑干扰敌人的招式套路,但归根结底这种刀不是拿来杀敌的东西,它是练习器材。就算是跑江湖的人也一般不会携带这种刀出门,原因无它:太重,太沉,还无法入鞘。也就现代电影汲取了戏曲经验,喜欢作出这种武器形式,一方面为了好看,一方面显得邪恶又凶猛。
军队上战场,与耍套路跑江湖的武人又不一样,军器的厚重当然能带来杀伤力的增加,但同样会带来武器成本和训练成本的增加。使用挂环的大刀会耗费太多的金属,不适合大规模的装备;过于沉重和难以掌握的武器也很难操练熟悉。 所谓“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并不仅仅说明刀好练,恰恰反过来说明刀在过去的战场上是个消耗品,需要人们速成和尽快上手,整的又贵又复杂,就失去武器的本意了。
而且可以参考秦军最前排接阵的“短兵”和明代的“鸳鸯阵”以及清代的“藤牌滚地刀”,这种用于近距离接战的格斗部队与那些拿着双手大刀的重装部队完全不是一个类型。
战场上使用刀剑的格斗部队无不强调灵活机动与应变能力,变化多端瞅准空子就插才是王道,打的就是脸对脸的贴身战,大刀在这种战场实在是不如那些“轻刀如柳叶”的武器。换句话说,得“杀得进身,捅得起人”,没有什么让你大力劈砍的机会,那些劈砍都是更重的长柄大刀的任务,宽阔的九环大刀除非精兵或亲兵,否则谁装备的起,谁又用的上?
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小时东北农村种高粱,到收获时,农民用一种只带在手指上的刀就轻松收获穗子,而其他地方看到的收获时是用大镰刀,得用全身的力气挥舞,您说哪种省力呢?在冷兵器时代,是体力和技术的时代,如果你傻到象评书里说的用大铁锤,你的力气能持续多久?在战场上每一种改新,都可能左右战争胜负。
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铁环刀 大环刀这种玩意在正儿八经的古籍上就没写到过,唯一能找到的就是清代的民间小说《小五义》中有描述
高解眼瞅著寶刀砍到,把大環刀往上一迎,就聽見「嗆啷鏜啷啷」,把刀削為兩段;跟著就是一個順水推舟的架式,就奔了喬賓的脖頸。这大概就是大环刀这种看起来很牛逼的玩意早期出处了,而且现存大环刀最早可考的也是源自清代,而且这种刀并不开刃,加上铁环的声响。让人不禁觉得这货就是借着通俗小说中大环刀的描写,打造出这么一种视觉冲击出色,当啷当啷声音又能吸引人来看的表演道具。
而且这种刀非常沉重,不适合作战使用,且冷兵器战场上长矛、长枪、长戟的使用远高于短柄的刀剑。
所以我的意思是,这种玩意出现于清代的小说,而且挂上的那些铁环有人说可以增加劈砍惯性啊,平衡刀身重量什么的都是后世的脑补了。这种玩意本身就不是拿来作战的。
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铁环大刀本身又厚又重,极具杀伤力,但是战场上不是每个人都是壮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铁环大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笨重且会迅速的消耗体力,战场上当然不以采取,论长它没有枪长,论灵活它不如剑灵活,只有力大无穷或专练环刀刀人才会使用,而且我分析那个铁环的作用不是什么增加重心也不是什么怕拿不出来,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应该是起到减震作用,因为刀身较大重量较重,用力挥出去后产生的反震很容易震伤虎口腕部等部位,通过在刀背安装铁环可有效减小震动。
再后期这种铁环大刀基本上是卖艺用的,再刷刀的同时环起到装饰作用,且比较有气势吧。
最后,谢谢邀请!
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太厚重,平时锻炼还行,战场使用起来,速度和灵活度严重欠缺,且相比其它兵器体力消耗巨大,所以,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战场淘汰是自然的事。
中国冷兵器铁环刀的破坏力强大,为何却说不适合用在战场上?
因为打仗是要杀死更多的敌人就行,无论是砍死还是刺死。。。。大环刀是举重考试用的,威风是威风,打起仗来根本抡不动就被对方反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