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上个世纪农民交公粮是很常见的,现在年龄大了的人都记得,交公粮从始至今有两千陆百年之久,旧时有地主,地主租田给农户,政府可以向地主征粮或买粮,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把土地分配给更多的农民耕种,让农民有口饭吃,不在受地主的欺压和剥削,解放后,中国一穷二百,是农民在撑起国家建设和人民吃饭的问题。
2006年延续中国2600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标志着今天的中国不再依靠农业税来发展国家和支撑国家,国家的财政收入会用其它的办法解决,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税收改革,从此农民放下背了几千年的沉重包袱。
交公粮是根据土地的收益或土地面积决定的,上个世纪农村土地在没有化肥、良种、农药的年代产量是很低的,人们种地大多使用人畜粪便发酵进行施肥,那时为了多积肥人们除了大量采割山上的杂草,倒入一些囤水的稻田,人们还刮山上或路上的草皮,甚至还挖家中厨房的千脚泥,用年久的土坯墙当肥料,即使这样,粮食产亮非常低,每年地中收获的小麦,稻田收获的谷子,80%的都会上交公粮,或者是征购,公粮上交是无偿的,征购是市场上最低的价格返现给农民,光是公粮、征购不算,更让老百姓头痛的是每年几百元的上交款,这些款项主要是让农民在田边地角裁桑养蚕,总的来说,农民80%的粮食交了国家,100%的付业收入交了上交提留。
交粮还要上等的稻谷和小麦,象我们山区交公粮,使用人挑,男劳力一人一百斤,用箩筐装上,一早起床,天一亮出发步行十多公里,路上要歇息N多遍,才能到达粮库,交粮的地方可是人山人海,如同闹市,排队经过验收,水份超标、粮食不干净的很难交上,经过多次检查评级、过称,然后送进粮仓,整个过程去来需要一整天时间。
而农民剩下的20%几本上都是次品,集体还会留下几千当种粮,剩余的每人一年可能分到五十斤左右的粮食,农民的生活主要要是蔬菜,地里收的一点玉米,冬季的红薯,乱七八糟是农民的主食,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冬季活少天短,一天两顿饭,每餐饭中大多数是稀汤清水,要想吃上一碗大米饭,一年也难碰上一次,如遇干旱的年月,生活更是艰苦,上交的征购,公粮可是不会少的,吃不上的时候,国家也有救灾粮,基本上是来自东北的玉米,人们抓上一把生玉米吃到嘴里吃得特香,人们吃糠咽菜都稀缺,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回忆都是心酸泪。
当然各个地方土地面积不同,土质不同,地貌不同交公粮方式方法都不同,要想了解这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不知道的。
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答:实际上公粮,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叫法。
我们在抗战时期,农民支援八路军的粮食,被称之为公粮。
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计划经济生产队时期,生产队支援囯家建设的粮食,正确的叫法,应该被称之为征购粮。
不过在七十年代初期,生产队在把社员口粮分足,儲备粮种子粮留足,征购粮交足之后,剩余下的粮食,生产队为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我们把这些余粮,再次卖给国家,当时被称之为忠字粮。这是公粮,在不同时期名字的变化情况。
我们知道刚刚解放之后,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也是缺吃少穿,最严重时期,全国农民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来积极完成国家征购粮任务,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才会让国家赶快富强起来。所以,今天囯家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他与当年农民,勤俭持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积累岀来的大量财富,是分不开的。
那么问题来了,囯家是按照什么为依据,给生产队下达征购任务的呢?
在这里我告诉你,早在六十年代前,我们是以县为基础单位,对本县土地,质量进行了评固,我们把每块土地,粮食亩产量高低,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等级,国家会根据土地,级别的高低,有计划的给生产队,下达征购粮食数量任务。
不过现在我发现,有些个别网友,把当年皇粮国税混为一谈了,他们总认为,农民交公粮和交囯税,都是一样无偿的向国家做贡献,我认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
因为,生产队交公粮,国家是按照你的公粮好坏,划等级给生产队结算付款,这也是生产队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国税是无偿征收的,所以,公粮不能等同于国税,它们是两码事。
(原创于2022年1月13日)
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提起交公粮,也有一段伤心事,那些年,麦收后,第一大任务就是交公粮,必须挑选上等小麦,在太阳底下暴晒几天,拉到公社所在地粮站,排队等待工作人员验收,交公粮的人员多时,还要等上几个小时,轮到自己时,每个交粮人都是提心吊胆,只听粮站工作人员说,不合格,不收,完蛋了,重新拉回家继续晒吧,那叫一个伤心欲绝呀
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我记得,那个年代我家年年是缺粮户,年年欠往来款。
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交公粮己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交公粮没有付钱的,是农民的都要交,还要交优质粮且自挑到粮管所无偿送去,生产队(集体)时生产队交,责任制后由各户自交,不产主粮地方也要交称代金,拖欠要坐牢的。交完公粮还要交余粮。交余粮有钱付给,6o一8o年代余粮百斤15元左右。在八十年代中央取消了统称皇粮国税大得民心!所之农民为国付出真金实银!
有谁能细说上交公粮的话题?小的时候经历过!那时太小记不清楚了
送公粮
我送过三次公粮。
〈一〉
秋收快结束时,公社通知各大队送公粮,大队随即召开各生产队长会议,决定用三天时间完成任务。那时,大多数村庄都没有公路,曹洋村到上白石公社粮站仓库要走十三里路。曹洋岭,3680阶,蜿蜒盘旋,海拨从几十米到六百多米,公社工作组最不愿意来曹洋驻村了,怕爬曹洋岭。没爬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村里人没什么事也从不去上白石,生活物资如盐巴煤油等一律肩挑,一天一担,那挑夫的艰难,比起泰山挑夫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路窄且险)。
送公粮的第二天晚上,堂叔在大队广播室喊了几句脏话,碰巧话筒未关,被公社派驻大队督促送粮的工作组叫去关在民兵营长室,由民兵营长看管,说是涉嫌用污秽语言占领社会主义宣传阵地,要接受调查,还要排查清楚是否有幕后主使和同伙,罪行大了,暂时不能回家。
少了一名大劳力,无法实现生产队按时完成送公粮的任务目标,会拖全大队的后腿,影响大队在公社领导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年终评选先进悬了。滋事体大,可不是闹着玩的。生产队长暴跳如雷,青筋暴起,努发冲冠,七窍生烟。责成堂叔一房务必采取一切办法,确保明天完成任务,否则,此事没完,扣留全家口粮。因此,大人出事,小孩上阵,让我和另外两个堂兄弟明天也去送公粮,分担堂叔不能完成的份额(这些都是若干年后得知的)。由此,就有了第一次送公粮的经历。
早上七时许出发,刚开始有些新鲜、有些兴奋 、有些好玩 ; 后来,越走越沉 ; 再后来,就是挪了!感觉路漫漫兮无尽头,原先的新鲜、好玩,变成后来的泪水和汗水,最后,是父亲到粮站后返回帮我挑到粮站仓库。上秤一称,二十九斤!
之所以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是因为那天的那顿中午饭!那时送公粮,中午饭都要自己做。每次都是队长背着中午煮饭的米打前站,先到上白石街上买菜,再借用"客店"锅灶煮饭菜,送公粮的社员可以免费享用,完事算一点钱给客店掌柜。
当时饥渴交加,又累又乏,看到是吃闷饭,菜是五花肉煮豆腐(把米淘净倒锅里加适量水,盖上锅盖烧开,用炭火余热闷熟;五花肉七八成熟时,放入豆腐,翻炒几遍,淋上虾油,洒点葱花即可出锅),累乏早已抛向九霄云外,吃得我满嘴流油、小肚浑圆。心想,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饭菜了!虽累也值。当时我十岁。
〈二〉
第二次送公粮,已是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了。我也上初中了。那年,风调雨顺年景好,稻谷收成五十多担,记得父亲挑最好最干的稻谷,拿来送公粮,一路上,父亲很高兴,说能放开给自己做,多做多收,不做没收,做不好是自己的事,给国家送公粮是皇粮,应该。在父亲的认识里送公粮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在上白石粮站仓库,碰到林姓同学,他父母在粮站工作,他家就在粮站仓库宿舍,还邀我进去喝水,当时怎么想忘记了,总有些许落寞、些许羡慕、些许心酸吧!其他的印象不深了。
〈三〉
第三次,其实不是送公粮。收到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后,要去派出所转户口和粮站转口粮,记得转户口很简单,拿通知书和户口簿就可以办了。但办口粮要挑八十斤的地瓜米给粮站才能办。因此,我和父亲挑八十斤地瓜米去粮站,也就是第三次送粮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考上的是中专,没有孟效那般得意,也不像范进那样:“噫,好,我中了”的囧态,感觉还是高兴、喜悦和欣慰。送地瓜米时也是手舞足蹈,浑身是劲,脚下生风,春风得意。大部分路都是父亲挑,我偶尔来给父亲换换气,挑一小段。
毕业分配在乡镇干了十八个年头,十三年里参加催缴公粮工作。有一年,因懈怠,没完成任务差点被评为"末位",教训惨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再也不用到农民家催粮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