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爷爷奶奶一来孩子就变得特别不一样?
不论一概而论,我现在是爷爷在带孙子,孩子两岁半,活泼好动,也挺聪明,八个月开始叫爸爸妈妈,吐字清晰,两岁前能背十多首唐诗和毛主席的几首七绝,写字方面却没有什么长进,主要原因没有强调和引导,任由他随性而玩,近段时间对背诗方面不感性趣,既没教也没管,每天会自己去看书,玩玩具,早上八点多叫醒,穿衣吃饭洗漱,十点左右室外活动,下午四点左右还有一次,吃饭时好动,总有手不闲的毛病,在监督下能够很顺利的吃完每餐饭,一天不会哭哭啼啼很是听话,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应答,周一至同五天天如此。
当每天下午六点的时候,妈妈下班,孩子就会粘着妈妈不放,咿咿呀呀随时都能听见哭声,吃饭的时候从不认真,多一点少一点,凑合就过去了,对孩子的溺爱看到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一到周未两天所有的习惯全部改变,早上睡到中午才起床,午睡取消,出去游玩,天快黑孩子却要睡觉,一天并不消停,听到的是更多的哭声。
现在都说隔代教育,爷爷奶奶惯着孩子,可是在我这儿恰好相反,作为爷爷奶奶住在儿子媳妇的家,担负着看孩子,统管所有家务和后勤的事,却实很累,年轻人不做一点家务,也让人头疼,不知道是父母的错,还是父母应该,亏欠他们的总之有时心里很窝火,我到是觉得孩子应该由他们自己带,给他们空间,让他们与孩子共成长,去磨炼意志,体验生儿育女的全过程,父母想为他们去分担,让他们在事业上有所发展,这些想法有些错误,工作没进展,还成倒退现状,生活变得懒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自己的衣服都不愿洗,更别说家务了,这种结局应该是父母的错,让他们有一种依赖,只懂享受,却不会感恩,父母不离开,他们会直到父母倒下,才能学会做人。
为啥爷爷奶奶一来孩子就变得特别不一样?
我觉得相对于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会更宠溺孩子一些的,再就是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自己爷爷奶奶带大的。
孩子的不听话,不一定全都来自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的言行与生活背景是一个整体,背景的改变也会导致言行的改变,所以不要把”孩子不听话“单独拿出来评价孩子,往往孩子的“不听话”都会事出有因。更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行为与爷爷奶奶挂钩,这样看不仅不全面,得到的偏差结果,还会让孩子跟爷爷奶奶都很受伤。更重要的是一旦家长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这样的标签,孩子便会朝着这个标签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当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期待相悖时,先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1、陪伴缺失,孩子用“不听话”吸引父母的注意。由于父母工作忙,把照顾孩子日常生活,交给爷爷奶奶的家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少。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与疼爱,但是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渴望是一种天性,从来都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孩子想表达的东西父母听不懂,与孩子的对话无法保持相同的频道,孩子释放的交流信息得不到回应……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淘气、不听话来示意反抗,或以此吸引父母的注意。
2、爷爷奶奶的撑腰护短,导致孩子任性不听话。由于爷爷奶奶"隔代亲"式的疼爱,会导致很多让人不能理解的对孩子纵容的行为。如,孩子哭着说不想去、不愿意去幼儿园,爷爷就赶紧把孩子哄好,带着着孙子外边玩去了;孩子在超市撒泼一闹,想要啥奶奶就给买啥;更不要说父母管教孩子时爷爷奶奶的撑腰护短。这样的溺爱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骄纵的性格,且不听父母管教。
3、家庭环境的改变,引起孩子情绪异常。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些生二胎的家庭,如果没有做好大宝的心理建设,在大宝没有准备好接纳小宝宝的时候,二宝的到来,势必会分散家人对大宝的照顾精力。于是大宝会做出一些反常事情,如不听话,和家里人对着干,目的是要将妈妈的注意力,从小宝那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无论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是为自家宝贝好,有时候只是好的角度不一样,但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讲礼貌、感恩父母和家人、树立信心、为人诚恳、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己动手能力、教会孩子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这是我们作为长辈应做的,共同协助孩子的快乐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