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人老了,最主要的是身体,各种免疫能力下降,身体素质减弱,各种老年疾病也找上门来,这些状况一出现,当然是老人自己慢慢承受和折磨,年轻人也只是看在眼里,最多的也是做得最好的莫过于问候和关心一下,至于其它的也就无能为力了。

作为老人来说,都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人,那些年谁都会牛逼,也不会求人,因为有责任和重担在肩,所以也不会寂寞,更不会空虚,一切以事业为重,随时都会接交形形色色的人群,由于精力旺盛,一旦有火也敢朝外喷发,有不满的情绪也会发泄,所以他们随时心里都充满阳光与斗志,所以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可是到了老年,你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啥也不是,说话没人听,有火想发,可底气不足,就算发泄出来也无份量,更何况你那有坚强的后盾支持你,向谁发,谁又该为你发的火买单,想和人交流,别人嫌你哆嗦唠叨,所以迫于自身素质,只要压抑自己,就算自己的儿女,他们也不会放下工作时时陪伴,和你无休止的交流,毕竟他们比老人何止忙一千倍,生活的压力,即使有这份孝心,也无这种精力,天天围绕在身边让老人开心,使其不孤独。

面对真实出现在自己身上的这种情况,老人只有自我化解,如果腿脚方便,这到是好事,可以走出家门和同龄人,谈谈心,互相交流,不开心的,压在心头的事都可以吐出来,只要不糊涂,说话婉转一些,把自己的事以喻成大众的事,源源不断的说给和自己聊得来向朋友听听,既有说话的谈资,又敞开了胸怀,又不会让自己寂寞,谈话有水准,也招别人喜欢,又不会因为直言,让多嘴的听见,传入自己儿女耳中,引起不快,几种收获几大欢喜,何乐而不为,要是行动不便,那更要自己开导自己,已经步入老年,又能在世多少年,只求少一点折磨,多一点开心,明知现在说话都不招待见,有了一两次的碰壁,再说又有何意义,也不是长期憋住不说,你不说,在晚辈面前他们没有体会,他们也不会知道,所以我们要说,要恰到好处,不是一见面就吵,没完没了,本来儿女有一份好心情,让你多说了无用的话,其结果一句都未记在心上,以后还不愿来看你,他们虽然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但他们已经长大,你的付出和骄傲,在他们面前是不值钱的,老人养大儿女是义务,敬孝你好与坏那是他们的事,当老人是勉强不来的,儿女有出息,日子过得好,又会报恩孝敬父母,那是老人的福气,也同时证明你的人生很成功,教育出了很好的下一辈,你应感到骄傲和宽慰。

所以老了心里在多的苦,也是取决于年龄和身体,任何人不能替代,只要自己心里充满阳光,病痛也会少一些,有些事想的清楚,心里也会好过一些,老人必经之路,人人会过,过去的也不少,没来的也很多,正在老年阶段,正在体验这种艰难的岁月,人人都是如此,只是你不知道罢了,我们祈求健康,幸福,但这一切,谁又不想,当我们身体招受病痛折磨时,只有想办法去战胜和克服,根本没有其它办法排除,多一些唠叨,就多一份招人讨厌的心,成天怨声载道,谁能帮你分担一分,只有放松心情过好每一天,在实在不行的情况下,默默祈求那一刻来得越快越好,虽然有些事不随心愿,那也无可奈何,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完这个世界的。

祝老年人晚景幸福快乐,万寿无疆!!!!!!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说到老年人的苦,一下子触动了我的伤感情怀!当年我爸妈卧床不起,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和我说说话,知道我平安就好,至今想起,我都是泪水模糊,心痛不已。

后来,我在养老院里陪伴老人家们一起生活,工作了两年多,与老人家们每天朝夕相处,从经历中走过来,深有感触,老人家们内心深处的“苦”,其实就是孤独、寂寞难耐和病痛。

我从养老护理员,到走上管理养老院的领导岗位,再到现在,我从事养老护理培训的老师,和红十字会志愿者爱心组织成员,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乡镇、社区去看望一些生活失能老人家们,太多的老人独居、空巢、失独家庭。

老年社会,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未来,全国老年办最新统计,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4亿。

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预计到今年,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由于70年代以来独生子女比较多,将来“四二一”家庭结构比较普遍,一对夫妻要抚养一到两个子女,照顾四个老人。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中年,父母渐渐变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现实压力。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经济社会的影响、生活节奏、工作事业家庭的压力,子女们大多都在外打拼,在家的也是结婚出嫁了,忙各自的工作生活家庭,常回家看看和老人说说话,都成了“老人和儿女们的”奢望。

我也是步入中年,迈向老年的人了,我也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在工作生活当中遇到烦恼,尤其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很想有个人在身边说说话,帮帮忙嘘寒问暖。儿子成年了,当兵退伍工作,很少在家,这时候感觉到真的很无助。

老人家心里有苦楚,可以寻求更多的帮助和倾诉,除了儿女亲人。

1、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多参加一些老人兴趣班呀,下棋啊,打牌呀,看书呀,适当的运动呀,有心事,多和身边的同年老人交流倾诉,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就不会有空虚寂寞的感觉了。

2、对于独居空巢老人,要抛去旧的思想观念,有能力的尽量住进养老院,或公办敬老院,或者,要求儿女们把自己送到养老院,在那里可以交朋结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寻找知己,参加公益活动发挥余热,潜心修炼自己的特长爱好,更有24小时悉心照顾老人的护理工,老人家的苦,会有更多人愿意倾听您诉说和解决您的苦恼。

养老院养老、寻求心理咨询、义工、志愿者、护理员的帮助,将会是现在和未来的主趋势,也是老人家最及时的倾诉对象和归属,包括我在内,越早计划越好。

3、 对于居家老人,心里有苦,我们首先寻求的是自己儿女亲人的帮助。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度的依赖他们。这时候,可以更多的寻求社会上的帮助,比方说,红十字会爱心组织,志愿者、义工、心理咨询义工,他 她们都是老人更好更合适的倾诉对象。

4、如果说老人家只是在家里受了点委屈,觉得苦恼,那么可以寻求社区心理咨询,朋友倾诉,如果说是儿女们不孝顺,让老人心里苦,那么就要勇敢寻求法律的支持,保护自己被赡养的合法权益。

5、对于失能老人家心里的苦楚,我们只能够多和儿女们互动交流,如果得不到儿女们的理解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亲戚朋友或者第三者影响儿女们,间接施压。同时和护理对象护理员主动交流,以得到及时缓解自己的心情。

我的解答完毕,希望能对老人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什么想法,请留言互动。谢谢!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仔细想了想,老人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心中的苦恼:

一、找到最合适的人诉说自己心中的苦。

老人的苦恼一般由两个方面产生:

一是自然规律产生。人老了,事情少了,压力小了,心也就闲了,心闲易生苦恼。

二是现实问题产生。如,养老问题,有的无着落、有的子女无孝心、有的养老方法不合老人意等;丧偶问题,想续娶又不知怎么跟子女张口、张口了子女不同意,不会写下文了等。

可是,这些苦如果长期闷在心里,有可能会憋出毛病的。

向谁诉?自己的父母一般都不在世了,即使个别在世的,他们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跟自己的兄弟诉苦,各有各的家;向子女诉苦,有一些苦还要避嫌,即使能诉的,子女有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听、愿不愿意听还是一个大问号;与亲朋好友诉,有些事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顾忌......

除此以外,还能向谁诉?唯有自己的老伴了。

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还是原配的好?因为原配的早已把自己的一生与你捆绑在一起了,彼此都是对方忠实的老来伴。自然,心中无论什么苦(想离婚的例外,那是自找苦吃),与自己的老伴诉苦是最合适和恰当的。

老伴对你知根知底,你跟他诉苦,既起到了相互交流的作用,又舒缓了自己胸中的苦闷,还有可能得到他的帮助或是意见和建议,很多苦恼有可能就此得到解决。

二、自我调解法。

一是站高望远。有很多苦恼是因为自己站位太低,看问题的放大镜倍数调得太高所至,如果能主动退一步看问题,就有可能海阔天空;

二是看淡世事。到了这个年纪,人生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事都看透了,凡事不要那么认真、那么较真、那么纠结,要提得起,放得下;

三是换位思考。人生很多事情就像打台球,站在一个角度看无球可打,换个角度再看,可能绝处还能逢生。同理,心中的苦,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是“结”,站在对方角度看,你就理解了别人的苦衷。理解别人苦衷的同时,也就释放了自己的苦恼。

三、亲自动手法。

如果是孤独老人,心中的苦是想再婚,老人就别无选择,只有靠自己主动争取。考虑成熟后,拿出自己的主见,耐心做通子女的思想工作。

因为子女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自然是猜不透老人的心思、体会不了老人心中的苦闷、理解不了老人的做法。

综上,老人心中的苦恼,通过找到合适的人诉苦,能舒缓胸中的怨气、通过自我调解法,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通过自己动手法,能争得自己的合理权益、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时,作为子女虽在客观上难以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但应该主动亲近老人,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事情,少一些干涉,多一份支持,让老人少一些苦恼。

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欢迎关注情感领域“生态老儿”。(图片来源于网络,有疑即删)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人老了都喜欢倾诉,其实人家不一定爱听,所以最好还是自已写写日记,自己跟自己倾诉为最好。

当然还可以与老伴相互倾诉,这样还能促进相互理解和深化感情。

也可向闺蜜倾诉,闺蜜是介于夫妻和情人之间的,可以無话不谈,特别是网上交的闺蜜。

向一般朋友和邻居切切不要去倾诉。他们一般帮不到忙,相反有时会被他们作为谈笑的资料。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夕阳西下,来日无多,浮生如梦,人生几何。

人老了,大多是心态上的苦,有时在寒风中我看见卖菜的老农,翻拉圾桶拾饮料瓶的老人,特别容易见景生情,莫名伤感。

冬日去公园,看见凋零花朵,树叶飘落,油然而生一种自怜的心怀,感叹它们都有轮回,冬去春来,便获重生,而人生仅此一次,一去不复返。明知这是自然规律,却偏偏苦从心来。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对谁也不必诉说,心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哪怕是最亲的人。人生就是把苦吞进去的一生。心中的苦,自我釋放,自我解脱。

曾经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去来,别人也闯不进去,解铃还须系铃人,唯一的那个解铃人就是自己。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侯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偶然的一件事就能让人释怀。

有一天早上刚起床,走到客厅时,看见地上有一条金鱼,是从鱼缸中跃出来的,身体僵硬,只有鱼鳃微微扇动,一息尚存,我急忙拾起,放进鱼缸,只见它上下沉浮。过了几分钟,能摆动鱼尾,又过了一会儿,能游动了,终于起死回生了。

一连几天,我都会長时间的观察它,心里在问它:你知道你已经死过一回吗?说来也怪,金鱼的起生回生,让我一连快乐几天,心中的苦也烟消云散了。

从那天起,我坚持每天想几件高兴的事,做几件快乐的事,把自己从心苦中解脱出来。

人老了,心中有苦怎么办?

放下苦念,珍惜当下,

一眼看开,快乐便来。

图片来自网络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人老了,心中有苦该向谁诉说?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心揪得很难受。

其实,能够提出这样疑问的人,顶多也就是人到中年,除尝孤独之苦。

真正到了老年,即使心中有苦,也已经知道无处诉说,所以,就没有了诉说的愿望。

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如果年少的时候没有一段好的爱情,老年的时候又失去另一半,那将是怎样的悲凉啊!

我已步入中年,无力挣扎,只想让中年这个期限无限延长。

因为,我还有已经步入老年的妈妈。

父母在,子女永远都是小孩。

我们都希望自己有孩童般的待遇,有人疼,有人惯。

然后我们有足够的力气去关心我们的子女,呵护他们,养育他们。

但向上看看我们的父母,我们陪伴他们多少?关注了他们多少?

父亲因病离开得早,留下依靠了父亲一辈子的母亲和尚未成家的小弟弟。

妈妈手足无措,遇事总是没有主意。

好在小弟弟成家了,生了女儿,又有了儿子。

妈妈的大心愿终于完成了。

但妈妈却一年比一年苍老了。

每次看到妈妈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买菜的路上的时候,我就很难过。

父亲刚走的时候,我就建议让妈妈重新找个老伴,一起搭伴过日子。

但姐姐弟弟们都不同意。

他们说,妈妈伺候了一辈子父亲,从来不会坐着享福,如果找了老伴,一定会给人家当老妈子。

如今,一晃就过了十几年了,妈妈给弟弟家当了几十年的老妈子。

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是啊,在重男轻女家庭里最小的儿子,不伺候他伺候谁去!

可妈妈心里的苦谁知道?

两代人三代人之间的隔阂,自己身体的病痛,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往来,妈妈没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

子女再孝,也不懂父母真正的需求。

大姐关照的妈妈最多,却也干涉的妈妈最多。

“这个这样弄,这件事情不要这样做,这个要早点吃,……”

妈妈总是默不作声。

有和妈妈居住一个小区的朋友告诉我:“阿姨老了,让她和你住吧!”

我知道,他从妈妈的脸上看到了妈妈的苦,妈妈老了,她累,却又不得不做很多家事。

甚至,还得面对小弟弟一家人的情绪问题。

妈妈不会处理,又无处发泄自己的情绪。

每个假期的时候,当教师的弟媳休息,我就会把妈妈接过来和我住。

只有假期的时候,妈妈才会安心和我住几天。

也只有来和我住的时候,我才能好好陪陪妈妈。

因为我的小家平常管孩子的事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人老了,不舒服了不敢说,怕影响了子女们的正常生活,谁都是辛辛苦苦靠工作度日。

有心事了更无处说,“你经验应该比我们多,该你教我们,怎么反倒让我们替你分担?”这是大多数子女的想法。

在他们的认知中,父母一直都是父母,刀枪不入,无所不能。

谁能看到父母的苍老与无助?

就是简单地父母想去看看哪个同龄人了,没有子女带着,他们很难成行。

如果父母都在,有人陪有人伴有人可以吵,还好一些。

像我妈妈这样的老年人,那种苦何止是孤单?

我常常叮嘱女儿们,时不时给外婆打个电话,外甥女们也常常送外婆一些小礼物。

看着妈妈和他们在一起时愉悦的神情,我知道做为子女的我们很不称职。

因为我们不懂得妈妈需要什么,也没有静下心来听听妈妈说话。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但自己从来意识不到他人内心对苍老的恐慌。

我们光知道现在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仓老,却不知道今天的我们永远比我们的父母年轻。

呵护老人,关注老人,真的是所有人都应该提升的行为。

让老年人快乐地老去,是我们晚辈们应该尽的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