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说“天仙配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说的董永七仙女吗?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春晚小品说“天仙配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题主认为电视上的这个说法是错的,因为在一般人的感觉中,“天仙配”指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而“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一般称之为“天河配”。可是题主的老公和儿子解释说,“天仙配”和“天河配”本来是一个故事,因此,题主提出问题,请大家做个裁判。
在这个问题上,题主的观点应该是对的。但是,电视上如果把“牛郎织女”的故事称为“天仙配”,也并不错。因为牛郎和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他们的结合,自然也是“天仙配”。
题主的老公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本来是一个故事,其理论的依据来自哪里不得而知。但我们在网上查一查这两个故事的渊源,就会发现,它们有不同的源头,并不是一回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天上的牛女双星有关。因为双星在银河的两边,隔河相望,人们便把它联想为不能相见的夫妻。因为牛郎星的两边,一边有一颗相对暗淡的小星,好象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一样。于是,人们就编出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他们本上天上神仙,因为羡慕人间的幸福生活,便来到人间,结为夫妻。因为犯了天条,王母娘娘把他们抓回天上,并用簪子划出一条天河,把二人隔开。为了能够夫妻相见,牛郎日夜舀水,要把天河舀干,王母娘娘为他的意志所震撼,于是同意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鹊桥相会。这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除了爱情的主题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巧"。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就是四个字,男耕女织,织布是个技术活,特别需要心灵手巧。因此,天上的织女就是人间织女的心灵寄托。这就是牛郎织女故意的文化历史渊源。它的内涵是很深厚的。比如,为什么王母娘娘让他们七月七日相会?为什么直到今天,七和巧还是紧密相联的。都有文化上的原因。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来源于中国文化中另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孝”。董永大约是汉末人,他开始就是一个孝子的形象。后世为了教化社会,鼓励人们行孝道,董永的故事,就被加入了神话的因素。孝道,是我们今天也要传承的优秀文化。但是,汉代时期的孝,不仅仅体现的是家庭伦理关系。还与社会政治相关。因为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那时所谓的“举孝廉”,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处事公正就会被举荐做官。关于董永的故事,百度百科引用《人物文献》的资料是这样说的: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这段文字不用翻译大多数人都看处懂。黄梅戏《天仙配》基本就是按这个故事演绎的。稍有不同之处在于。戏剧中,董永卖身的主家是地主,他们是要剥削贫民的。而在原本的故事中,给董永葬父钱的,原本就有馈赠之意。这表现了社会民意对孝道的支持与鼓励。
看完这两个故事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些相同之处,即两个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织女。牛郎的妻子,故事中直接以织女名之。《天仙配》的主角虽然叫七仙女,但是其身份也是织女。而七仙女助董永偿还债务的方式,也是织布。这实际表现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中,织布的重要性。可以说,传统的中国女人,它们的身份都是织女。无论是追求爱情还是追求幸福生活,奉行孝道。都是中国女人美好品质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两个故事是一回事,大约也有些道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