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谢邀。

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义问周达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闻式布曰宣。

以上是谥法对宣字的解释。谥是子议父,臣议君。因此历代帝王之谥,大约都是溢美之词。但是,用字的不同,还是多少能看出对人物的评价来。暗喻褒贬也是儒家常用的手法。比如神字,表面看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有贬损之意。通俗的说,不就是神神叨叨的,才谓之神吗?

关于宣宗,最著名的应该有四位分别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唐宣宗李枕;汉宣帝刘询。

《汉书》对汉宣帝的评价中有:功光祖宗,业垂后世,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其意思大概是说,汉宣帝能把祖宗的事业发扬光大。

《旧唐书》对唐宣宗的评价是:“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这是把唐宣宗与汉代的文帝和景帝相比。

《明史》对明宣宗的评价是: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这个评价,也是很高的。

综合三位宣宗的评价,大体可以看出,宣宗是守成之主,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宣宗是能够守住祖业,使之发扬光大的人。

《清史稿》对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评价也是不错的。但是道光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道光皇帝自己也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拿出来。而修史者又是清代旧臣,只能把责任怪到臣子的身上。所谓君是明君,臣非能臣。不过是为道光脸上抹粉而已。一个宣字,道光大约未必配得上。这段评论是这样的: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

除了上面几位外,还有以下几个如宣相关的帝王。

金代,金宣宗完颜珣。

辽代,辽宣宗耶律淳。由于耶律淳是在金国攻破辽都后,自立为皇帝的,在他死后。称号被天祚帝取消。所以,历代帝王表上没有他的名字。

北周,周宣帝宇文赟。

南朝,陈宣帝陈顼。

还有两个有宣的: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魏,宣武帝元恪。

还有一个死后追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在他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被追封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历史上,唐代之前有“宣帝”没有“宣宗”。谥号“宣帝”的有11位皇帝(3人追封),庙号“宣宗”的有5位(1人追封)。

一、皇帝庙号

皇帝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是皇帝驾崩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用的名号。

(1)“祖”开国,“宗”守成

起初,庙号是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而定,一般而言,开国君王称“祖”。后嗣君王,功德卓著者,才能称“宗”。合为“祖宗”

故而隋代以前,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从唐代开始,不论明君、昏君,皇帝一律都有庙号。

例如,西汉开国君主刘邦,庙号为太祖(《史记》称高祖)。汉孝景皇帝刘启自谦而没有庙号。汉武帝刘彻为世宗。还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赵匡胤称太祖,赵光义称太宗。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世祖。而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则是高宗

(2)一朝多“祖”

元代之后,继任皇帝文治武功,可以称“祖”,也不违背“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

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为太祖;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为太祖;清圣祖玄烨(康熙),福林(顺治)为清世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

唐代之前,有“宣帝”没有“宣宗”

二、汉宣帝刘询

汉·刘询(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 西汉第十位皇帝,是有名的贤君。庙号为“中宗”,谥号为孝宣皇帝。

刘询当皇帝极富有戏剧性。

(1)捡漏天子

刘彻只能立八岁的儿子刘弗陵(刘弗)即位.刘弗陵在位十三年、年仅二十一岁病故,没有孩子。大臣辅佐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即位。

刘询的爷爷是废太子刘据,因当年“巫蛊事件”株连满门,刘询出生于监狱之中,后来流落民间。

前74年,因刘贺率性而为、荒淫无度,在位仅27天被废。平民少年刘询一夜醒来成为了大汉天子,让小伙伴都目瞪口呆。

刘询在位26年,施政大刀阔斧,以农业为"兴德之本";文治,政治清明胜过文景之治;武功,直追汉武帝;人才选拔,完善了举孝廉制度。刘询在位期间,开创了“宣帝中兴”“霸王道杂”的时代。

(2)故剑之情

刘询也是一位重情、报恩的男人。

刘询在监狱度过童年,与典狱官的女儿许平君一起在狱墙内外长大。也是玩伴许平君的父亲、后来的岳父教小刘询识字读书。

刘询16岁时,与青梅竹马的小伙伴许平君结婚.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刘奭shì)。

真是祸不单行昨日行,福无双至今朝至!儿子出生不到百日,命运的魔力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刘询眨眼之间,成为了大汉天子。

《汉书·外戚传》: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刘询继位皇帝之初,几乎处处迎合权臣霍光(霍去病的弟弟)。但刘询念念不忘许家对自己17年的养育之恩,始终不愿亏待出身低下的结发之妻许平君。

霍光要立自己女儿霍成君为皇后。尽管刘询根基未稳而迫于霍光势力,迎娶了霍成君。但不愿立霍成君为皇后。他对群臣说:我贫贱微寒之时,只有一把旧剑陪伴保护着我。现在我虽登帝位,但仍然非常想念这把与我不离不弃、陪我风雨兼程的旧剑。众卿,今天,能否愿意帮我将这一把旧剑寻找回来?

文武百官自然明白刘询的意思,就改变态度,联名奏请立许平君为后。于是,连王后干女儿都不是的灰姑娘许平君被册封为皇后。

自己的女儿,竟然败给了一个平民丫头,而没有被立为皇后,权臣霍光家里一直心有不甘。

几年来,许平君依然被皇帝刘询宠爱,又生了一个公主。六年后,许平君再次怀孕,霍光的老婆见自己的女儿被冷落,气急败坏,丧心病狂地暗中指派女医毒杀了在朝中没有根底的皇后许平君。

连皇后都敢随便除掉,可见霍光的势力足以让任何一个人胆战心惊坐卧不安。

没有几把刷子,皇帝也不好当啊!

自从册封许平君为皇后开始,刘询就与霍光一家斗智。许平君被毒杀5年后,刘询终于将霍光家族诛灭。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宣帝”

(1)晋宣帝司马懿(追谥)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掏空曹魏政权的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故司马懿也称为晋高祖、或晋宣帝。

(2)北魏宣武帝拓跋圭(追谥)

拓跋圭对内励精图治,使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他文治武功,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后被追谥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后改太祖)。

(3)北齐文宣帝高洋,

550年,渤海王高欢之子高洋废除东魏(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皇帝自立,改国号“齐”(北齐)。

高洋武功方面十分出色,但在生活方面是绝对荒淫无度,也是有名的禽兽暴君,杀妃虐母,残杀男女,样样都干。高洋在位10年,谥文宣帝,庙号显祖。

(4)北周周宣帝宇文赟

宇文赟(yūn),隋国公杨坚的女婿。在位期间,滥施刑罚,沉湎酒色,搞出了“五后并立”的最高历史纪录。578年登基,八个月后传位于长子,死后谥号宣皇帝,庙号元宗。

(5)南梁宣帝萧顺之(追谥)

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曾协助族兄戴萧道成称帝,建立了南齐。儿子萧衍建立南梁后,萧顺之被追谥宣皇帝,庙号太祖。

6)西梁梁宣帝萧詧

548年,因“侯景之乱”,他爷爷梁武帝萧衍被饿死,南梁内乱不断而分裂。554年,萧詧(chá)依靠西魏,建立西梁(后梁),所以西梁相当于是西魏的附庸。

萧詧在位15年,很有君王雅量,治国有方,境内安宁,只可惜时运不济,在弱肉强食的历史环境中,难以振兴国运。死后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

(7)南陈陈宣帝陈顼(xū),

陈顼,南陈后主陈叔宝之父。568年即位。在位14年期间,政治清明,开垦荒地,鼓励农业,武功方面也有出色业绩,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与西梁萧詧一样,最终没能使国力胜过虎狼一般的强邻。

四、唐宋金元明清是时代的“宣宗”与“宣帝”

(1)唐宣宗李忱

李忱(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6年继位。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爱民。在位13年期间,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击败吐蕃、安定塞北、收复河湟。出现了安史之乱后的“大中之治”。被称为“小太宗”

李忱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全唐诗》录有他的诗有六首。

死后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

(2)唐昭宣帝李柷

904年,唐昭宗遇害,李柷(chù)被权臣朱温拥立继位,是唐朝末代皇帝。李柷,在位3年,后遭鸩毒杀,谥哀。即唐哀帝。后唐追封“昭宣光烈孝皇帝”。

(3)宋宣祖赵弘殷(追谥)

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之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曾救援唐庄宗(后唐)有功,负责管理禁军。 后周建立,与儿子赵匡胤一起掌管禁军。960年,被追谥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历史文献也有将其称为“宣帝”。

4)宋宣帝赵曙

赵曙(赵宗实),北宋第五位皇帝。没有政绩,也没有劣绩,一切守旧。

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因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为“宣祖”,或“宣帝”,故而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人把赵曙称为“宣帝”

(5)金宣宗完颜珣

完颜珣,1213年即位。在位11年期间,执政理念混乱,决策失误不断。先与蒙达成和解,后蒙古因他南迁到汴京为由而开战,同时又与西夏断交,对南宋开战,导致腹背受敌、中都失守,致使内部叛乱不断。完颜珣没有头脑的执政策略,直接将金朝推向了灭亡的悬崖之上。死后,庙号为宣宗。

(6)元宣帝海山

海山,汗号“曲律可汗”,曾统军北边,多立战功。1307年即位,在位四年,统治稳定,国力强大,是元代明君。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

(7)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明太祖朱元璋曾孙,明朝第五位皇帝。幼年聪颖,1425年即位。励精图治,知人善任,实行休养生息,缓和了社会矛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就是朱瞻基在位期间。

朱瞻基也是杰出的书画家,可以“与宣和争胜”(宣和,指宋徽宗)。

在位11年,庙号宣宗,谥号孝章皇帝。

(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旻(mín)宁,嘉庆之子,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旻宁在位期间,也为挽救清朝衰落做出许多努力。例如整顿吏治盐政,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等。但终因魄力不足,加王朝上下问题积重难返,他在位30年,终没有改变王朝衰落的命运。死后庙号宣宗。

结尾

“宣帝”是谥号,是子孙用一个字的评价,而“宣宗”是庙号,是后代祭祀太庙的时称呼。

当然,谥号与庙号的区分,仅仅是形式上而言,从字面意义上面看,也可以说是对其人的评价。因为庙号也是子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得出的结论,而不是随随便便脱口而出。

“宣”字,本义是帝王亲近臣民、颁布诏令之地,引申为传播、宣扬。

西汉刘询是第一个用“宣”字评价的皇帝。

按谥号解释,“宣”字是“圣善周闻曰宣”。“圣善”,是胸怀豁达,通情达理,“周闻”是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宣”字解释,还有“施而不私曰宣”以及“能布全德曰宣”。

纵观历史上16个与“宣”有关、用“宣”评价的皇帝,除了北齐高洋玷污、讽刺了“能布全德”,之外,基本上都能配得上“圣善周闻”。

谥号与庙号,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就是人死了之后才有。他们活着,则称尊号。

现在,有的影视剧里面,就当着某某皇帝的面,毕恭毕敬称谥号或庙号,自然是不学无术的编剧,造成的笑料。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庙号,是中华乃至东亚汉文化圈内,各王朝前代君主薨逝之后,被后续继任的帝王(或者新建王朝君主)供奉于王室(皇室)家庙中,加以祭祀时所称呼的名号,在重视祭祀与敬拜的中华第二王朝——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完善其规制和标准了。中华第一个拥有庙号的帝王是第一代商王履(成汤),他去世后在商太庙中的神主被追上“太祖”庙号,以示永远祭祀之意。

庙号制度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很严肃、很慎重的。去世的帝王中,除非是建立了开创国家、中兴社稷、或者立有大功的先王(先帝),才会被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被后世子孙特别追上庙号,单独立庙、永远供奉在太庙中祭祀膜拜。而没有庙号的普通先王们,在数代之后(大约五至九代间)、和在任君主亲尽(指超过五服之亲、即在任君主的五世祖)时,就要毁去他在太庙中的单独宗庙,把神主迁往合祀庙中一并祭祀。这种规制被称为“祧”,这是因为:如果先王薨逝后,不分彼此都在太庙中单独建庙、追尊庙号,那么若干代之后太庙内先王庙就会越来越多,导致后世子孙去太庙祭祀祖先时不得不一家家地拜谒、分别举祭,时间上繁琐不说,礼制上也很不严肃,对嗣君的体力精力要求也实在太。所以商代在初创了庙号制度时就未雨绸缪,规定了太庙中可以单独立庙的最高数量,后世子孙们拜谒太庙时既严整了礼仪规制也方便了祭祀过程。

商代创立庙号制度时,一共只有四种称谓:“太”字(太祖成汤、太宗太甲)是尊奉给创基立业的先王、“高”字(高祖王亥、高宗武丁)是给劳苦功高的先王、“世”字(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与世代祭祀、还含有世序转移意思的先王、中兴王朝者则尊以“中”字(中宗太戊)。商代十七世三十位商王中,连追尊的在内,也只有七位先王获得了庙号,以高祖王亥居中,其下三昭三穆,规制井然有序、庄严肃穆,给后世王朝立下了庙号制度的优秀榜样。

周灭商时,庙号制度被暂时废止,周武王以“谥号”来代替对先王们的身后尊称,所以历代周天子人人有谥号而无一有庙号。而八百年后始皇帝灭六国建立秦朝,因庙号、谥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弊端,所以明令废止,后世帝王不得再启用。

汉高帝刘邦在秦末乱世中参与反秦起义,逐渐崛起并最终击败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后,与群臣朝议讨论之后采用何种礼仪以符合国家制度时,诸臣建议重新设立“庙号”、“谥号”制度,以尊奉帝室、宣示皇权。汉高帝同意了群臣的奏请,宣布恢复庙号制度,自此,庙号在中华及东亚汉文化圈延用两千年,直至辛亥之后、清朝灭亡才被废止。而重建庙号制度的汉高帝刘邦,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庙号的皇帝——汉太祖(始皇帝和二世皇帝都没有庙号)。

两汉时期对于追上先帝庙号之事,和商代一样极为严谨,两汉正统帝系一共二十四位皇帝,最后有庙号者仅仅二祖五宗: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高宗刘奭、统宗刘鹜、元宗刘衎、穆宗刘肇、恭宗刘祜、敬宗刘保、威宗刘志的庙号先后被取消)。汉太庙内太祖宗庙居中,其下三昭三穆,规制严整肃齐。

自魏晋始,帝王庙号逐渐泛滥,“非建立大功、德化天下者不得立庙号”的严肃制度不再被严格遵守,各朝各代纷纷给先帝(王)们追上庙号,除了亡国之君、或者政变被废被杀的帝王实在没人上庙号外,其余先帝们不分良莠,统统都有庙号。

这个时候,庙号最初使用的“太、高、世、中”四个字就不够用了,所以后世君王开始给先帝们奉上各种各样的庙号,花样百出,前后统计估计有上百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上百种的庙号中,“宣宗”所代表的含义是“中兴国家、能布令德”的意思(也有施而不成、施而不秘的意思),而自汉朝到清朝,“宣宗”庙号在中华历代王朝中一共有五人获得,东亚汉文化圈内的外藩属国政权中也有三人获得,一共是八位帝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八位帝王。

第一位:唐宣宗李忱;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原名李怡,生于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其生母郑氏原来是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小妾,李锜谋反失败被杀后,郑氏作为罪眷被没入宫中,以低级宫女听用。后来郑氏被派到宪宗宠妃郭贵妃(郭子仪孙女、唐穆宗生母、身后追尊懿安皇后)宫中侍候,机缘巧合下被唐宪宗临幸,于是生下了李怡。

唐宪宗在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后,皇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十二岁的李怡被兄长穆宗封为光王。此时,唐穆宗的长子李湛十三岁、次子李涵同样十三岁(和李湛不同母)、五子李瀍八岁,李怡按辈分是李湛、李涵、李瀍的皇叔,但年纪却比李湛、李涵小了一岁,比李瀍也只大四岁。而李湛、李涵、李瀍,就是继穆宗之后先后登上皇位的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涵、改名李昂)、唐武宗(李瀍、改名李炎)。

李怡年少时持重少言,不多说话,包括父亲宪宗、兄长穆宗、乃至几个侄子等人都认为他“不慧(不聪明),对他不是很重视,在宗室中的地位很低,李唐皇族举行宴会时,李怡一直都是被取笑、讥讽的对象。但是李怡从来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情绪,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因此也得到了“迟钝、庸碌、好控制”的评价。

穆宗在长庆四年(824年)驾崩后,他的三个儿子先后登上皇位,即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此后的二十多年,大唐风云变幻,经历了敬宗遇弑、甘露之变、牛李党争、会昌灭佛等等惊心动魄的朝政风波,宦官集团最终掌握了中枢大权,并严重地侵犯皇权,敬宗因此被弑杀,文宗受制不能自由,武宗即位也全依仗宦官的支持,才得以实现“会昌中兴”。堂堂大唐皇帝,一举一动都要依仗甚至受制于家奴,确实不可思议。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初一,武宗病危,即将去世。掌握兵权的神策军中尉、宦官马元贽等认为光王李怡为人木讷迟钝,相比武宗的皇子来说比较容易控制,就抢先下手,强行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成为侄子武宗的皇位继承人。李怡监国后,改名李忱,并有条不紊地在偏殿接待诸臣,决断内外事务,诸事安排十分妥当,众人这才知道他的真实面目和实力。

三月二十一,唐武宗驾崩,皇太叔李忱登基称帝,成为大唐第十六代皇帝。此后的李忱一扫在藩邸时“寡言、迟钝、木讷”的表现,积极进取、勤于政事、以求治世。在位十三年间大力整顿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势力,为甘露之变中被杀的绝大部分百官昭雪。又整顿军备,反击蕃部、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大唐国威再度宣于四疆。在治国理政上,李忱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既平易近人又严明法度,所以他在位时,大唐国势有所恢复,百姓相对负担减轻,社会安定繁荣,原本衰败已久的朝政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因此后世史书对李忱评价很高,认为他能够和唐太宗相提并论,称呼其为“小太宗”,他在位的时期号称“大中之治”。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初七,因为长期服用“仙丹”(即重金属丹药)导致中毒,病入膏肓的李忱经过一个多月的延宕,终于宣告不治,当日驾崩,年五十岁。宦官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拥立其长子郓王李温先任监国、改名李漼,然后正式继位登基,成为大唐第十七代皇帝。

李漼登基后,会同群臣商议,给父亲拟定了“圣武献文孝皇帝”谥号,并上庙号为“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李忱被安葬于贞陵。唐宣宗李忱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第二位:辽宣宗耶律淳;清宁九年(1063年),耶律淳出生于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其父耶律和鲁斡是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子、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弟,时任辽南京留守、爵宋魏国王。

大康三年(1077年),辽道宗独子、皇太子耶律浚被权臣陷害获罪、废黜储位、乃至被暗害后,心情沮丧的辽道宗一度想立侄子耶律淳为皇嗣。后来在臣下的规劝下,辽道宗才把耶律浚之子耶律延禧接到身边抚养,外放耶律淳为彰圣等军节度使、封北平郡王。

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驾崩,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奉遗诏即位,即辽天祚帝。同年,天祚帝晋封堂叔北平郡王耶律淳为郑王、北京留守,再进位越国王。乾统六年(1106年),越国王耶律淳任南府宰相,改封为魏王。

乾统十年(1110年),耶律淳之父宋魏国王耶律和鲁斡去世,天祚帝命堂叔耶律淳承袭其职务,改任南京留守,并准许他在冬、夏两季可以赴“捺钵”处朝觐皇帝,受宠幸的程度冠于其他诸王之上。

天庆五年(1115年),原依附于辽国的女真部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大金”,并开始进攻辽国北方边境。 天祚帝于是率军亲征女真金国。但结果却是辽军惨败,金军乘胜攻陷了辽国北部五十余州。因此辽国贵族对天祚帝开始失去信心,认为他没有能力,不配当皇帝,不如拥立有贤名的皇叔耶律淳。于是主谋者秘密准备发动政变逼迫天祚帝让位,还派出两千骑兵去南京迎接耶律淳前来继位。然而耶律淳却拘禁了来迎接自己的使者,然后第一时间向天祚帝告发诸人的政变举动,导致政变事情败露,“废帝谋立”失败。事后,天祚帝认为堂叔耶律淳对自己忠贞不二、严守臣节,于是晋封其为秦晋国王。

至金天辅六年、辽保大二年(1122年),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先后被阿骨打(金太祖)率军攻克,天祚帝本人也逃入夹山(内蒙古大青山)之中。此时,辽国五京仅仅只有耶律淳为留守的南京析津府尚未失陷,由于消息不通,辽南京群臣以为天祚帝已阵亡或被俘,于是在三月由南面汉官及留驻南京的辽国贵族出面,一致拥立耶律淳为皇帝,并组织南京百官、驻军、百姓等一万多人到耶律淳留守府前劝耶律淳继位。

这一次,耶律淳没有推辞也没有向天祚帝告发(主要是找不到人),最后,在南京府官民百姓们的拥戴下,耶律淳宣布接受皇位,即位为帝,自号“天锡皇帝”,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史书中称耶律淳的小朝廷为“北辽”。耶律淳称帝后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使向金国奉降表,请为金国藩属,但金太祖并未明确答复。

建福元年(1122年)四月,耶律淳刚刚继位一个月,宋朝就趁辽国被金军接连击败、国土大半丧失的机会派童贯为宣抚使,率十五万军队“巡视边境”,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向耶律淳派出使者招降。耶律淳恼怒于宋朝的威胁,愤而斩杀宋使作为回应。五月,宋军压境,耶律淳摆出哀兵姿态、严阵以待;宋军无法取得战场优势,长期对峙也占不到便宜,无奈之下,宋徽宗只好下诏命童贯率军班师,耶律淳得以保住南京。

建福元年(1122年)六月,耶律淳患病,而且病情严重,急需休养。可就在此时突然传来消息:消失已久的天祚帝在夹山收拢军队,汇集了五万骑兵,准备在八月份出从夹山,直驱南京讨伐擅自称帝的耶律淳。耶律淳惊惧不已,召集拥立自己的群臣商讨对策,并说:“倘若主上来南京,吾只有一死,无颜以对。”

六月二十四,称帝不过三个月的耶律淳在面临金军南下、宋朝北伐、天祚帝出兵讨伐等三重威胁下病情急剧加重、最终不治而病故,年六十岁。临终前他遗命迎立天祚帝第五子、秦王耶律定继位,以汉官李处温等大臣辅政,皇族耶律大石主持南京军务;命群臣奉德妃萧普贤女为太后,主持小朝廷的一切军国大事。

耶律淳死后,萧普贤女执掌北辽大权,率群臣为耶律淳上谥号“孝章皇帝”,上庙号“宣宗”,安葬于京西香山永安陵, 此后改元德兴,自号“摄政”。耶律淳是中华历史上第二个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德兴元年(1222)十一月,萧普贤女处死暗通宋朝的李处温后,先后向金国五次奉表,只求立耶律定为北辽皇帝,再没有其他额外条件。然而金太祖坚决不同意,继续派兵南下攻辽。无奈之下的萧普贤女派兵把守居庸关阻隔金军,最终也没有守住,金军破居庸关后直奔南京。萧普贤女无计可施,弃守南京仓惶出逃古北口,和耶律大石一起投奔夹山的天祚帝。但天祚帝不能原谅耶律淳自行称帝、还废自己为湘阴王的旧怨,将萧普贤女鞭答致死,追废耶律淳谥号、庙号,及之前所有官职爵位,贬为庶人,并将他从辽国宗室族谱中除名。这样,耶律淳的“宣宗”庙号被废除,不再为史书承认。

第三位:金宣宗完颜珣;完颜珣(女真名吾睹补)是金世宗完颜雍(女真名乌禄)庶长孙,宣孝太子(金显宗)完颜允恭(女真名胡士瓦)的庶长子,金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异母兄,大定三年(1163年)生于金中都(今北京),起初并没有起汉名,而是以完颜吾睹补为名。大定十八年(1178年),十六岁的完颜吾睹补被祖父金世宗封为温国公,加授特进。

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完颜吾睹补之父、皇太子完颜允恭还没有来得及继位就去世了,老年丧子的金世宗悲痛万分,追谥儿子为“宣孝太子”,立其嫡子完颜麻达葛为皇太孙,赐名完颜璟。同时,宣孝太子的庶长子完颜吾睹补也被赐名为完颜珣。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驾崩,皇太孙完颜璟继位,即金章宗。金章宗追尊父亲完颜允恭为金显宗,又晋封诸兄弟为王,其中庶兄完颜珣为丰王、开府仪同三司,先后出判兵部、吏部,又授永定、彰德等军节度使。泰和五年(1205年),金章宗为了避讳,将自己的兄弟们改名,兄长完颜珣赐名为完颜从嘉。

泰和八年(1208年),金章宗驾崩。因为章宗的儿子都没有养大,后继无人,所以他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看起来老成持重、谦逊无争的七叔、卫王完颜永济(原名允济,金世宗第七子),并要求他善待自己已经怀孕的两个妃子,如果将来生子,则立为嗣君。完颜永济信誓旦旦答应,并在金章宗驾崩后顺利继位称帝。可是他一即位就立即毒杀了章宗怀孕的贾妃,并强令另一位怀孕的范妃堕胎,并将她削发为尼,送入寺院中软禁,由此消除了对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

完颜永济即位后,为了标榜仁德,先后将章宗诸兄弟一一晋封,完颜从嘉被晋封为邢王,再封为升王。

此时蒙古已经崛起,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国,自称成吉思汗。大安三年(1211年)铁木真正式对金国用兵,率大军攻入金国西北边墙,并在八月间与四十五万金军会战于抚州野狐岭,大破之,金军死伤数十万,蔽野塞川,伏尸百里。此后金军对蒙古军队连战连败,一泻千里,这也导致了完颜永济威望下降、对朝堂控制不力,最终遭到心怀异志的权臣发动政变,失去皇位及性命。

至宁元年(1213年),权臣纥石烈执中(胡沙虎)趁蒙古接连入侵、金国各地纷纷失守、完颜永济自顾不暇之际,于中都发动政变,杀入皇宫驱散卫士,擒完颜永济,并把他赶出皇宫,迁到以前居住的卫王府中软禁。第二天将完颜永济毒杀于卫王府。

弑君后,胡沙虎原本打算自己称帝,但在尚书右丞相徒单镒的劝告下没有自立,而是把驻守河北防备蒙古入侵的金世宗庶长孙升王完颜从嘉推举为皇帝。至宁元年(1213年)九月,完颜从嘉抵达中都继承皇位,恢复本名完颜珣,改至宁元年为贞祐元年,以胡沙虎拥立之功封其为太师、尚书令兼都元帅,赐名纥石烈执中。

完颜珣继位初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蒙古南侵的巨大压力下,和内部权臣的相互倾轧下,完颜珣的雄心很快丧失,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完颜珣遣使向蒙古求和,以大量金帛财物换取蒙古军队撤军。此后完颜珣为避免蒙古再次南侵导致自己重蹈卫王覆辙,不顾朝臣和百姓们的劝阻,于贞祐二年(1214年)五月宣布迁都南京(开封),并率先离开中都南逃。此举极大动摇了金国人心,北方豪族和驻军将领纷纷投靠蒙古,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队攻陷。

南迁后的完颜珣为了弥补和蒙古交战的损失,在部分朝臣蛊惑下,于兴定元年(1217年)夏天首先发动对南宋的战争,意在从南方取得战利补偿。但是金军南侵先胜后败,在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遭受重挫,完颜珣从南方弥补损失的计划破产。同时北方蒙古大军步步紧逼,金国面对蒙古军队几乎毫无斗志,丧师失地、四面楚歌。完颜珣统治末期,金国仅仅能够掌控河南、淮北、关中等地,国家危在旦夕。

元光二年(1224年)十二月,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完颜珣在南京开封府病死,时年六十一岁,好歹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他死后,由皇太子完颜守绪(女真名宁甲速)继位,接手了风云飘摇中的金国社稷。完颜守绪为父皇上谥号“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上庙号“宣宗”,安葬于德陵。完颜珣是中华历史上第三位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十年后,金天兴三年、宋端平元年、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金国最后的残余势力被宋蒙联军合围、消灭于蔡州,完颜守绪在蔡州自杀,成为金国实际上的亡国之君(虽然还有一个在位半天的末帝完颜承麟),结束了女真金国一百二十年的历史。

第四位: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孙,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生于北平(今北京),是燕王朱棣嫡长孙、燕世子朱高炽嫡长子。朱瞻基出生不过四个月后,他的祖父、燕王朱棣就在北平发动“靖难”,和侄子建文帝刀兵相见,为了大明的皇位展开了殊死争夺。

三年后,燕军在接连几次大败南军后长驱直入,渡过长江攻破京师,建文帝在乱军中失踪,而燕王则获得了这场叔侄之争的最后胜利,登基称帝,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永乐帝。

永乐二年(1403年),朱瞻基之父朱高炽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三岁的朱瞻基正式加冠,并被永乐帝册立为皇太孙,这也明确了大明以后的帝系传承。

皇太子朱高炽为人仁厚守礼,深得文臣们的拥戴,但是因为身体肥胖不良于行,没有永乐帝一般的勇武强健的身体,所以一直不受永乐帝喜欢,这使得他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起了对储位的觊觎之心,时时在永历帝面前诋毁、陷害皇太子,以图皇帝废黜大哥太子之位,自己好取而代之。

幸好,有朱瞻基这个颇受祖父喜爱的皇太孙经常为父亲遮挡来自叔父们的明枪暗箭,并在永历帝面前大力维护父亲的地位,皇太子朱高炽才避免了被废黜的命运,虽然战战兢兢、好歹度过了二十年储君生涯,最终顺利登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朱棣在第五次出征漠北的回军途中崩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洪熙帝。皇太孙朱瞻基也更进一步,被仁宗册立为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登基不过十个月的仁宗突然驾崩,此时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各地拜谒皇陵,就藩山东的汉王朱高煦不甘心臣服侄子,暗中派出杀手准备在半路截杀皇太子。可是朱瞻基有如神助,疾驰回京,躲过了叔父的暗杀,顺利返回京师,继位称帝,即大明第五代皇帝——宣德帝。

朱瞻基即位后,挫败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停止了祖父在位时期诸多庞大的军政计划,又数次亲自率军巡边,击败漠北诸部的入寇,英武果毅不下祖父当年风范。对内则任用一大批贤臣,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体恤民情,与民休息,因此国家的元气得以迅速恢复,社会矛盾大大的缓解,农商经济也得到空前发展,所以后世史书把朱瞻基和其父朱高炽在位时期称为“洪宣之治”。

朱瞻基除了治理国家比较出色外,还具有高超的艺术素质,在绘画方面极有造诣,书法也遒劲娴熟,可以说文武兼备,在明代皇帝中算是比较出色的一位。

但朱瞻基在以上比较出色一面之外,也有譬如废原配皇后、沉迷于促织、开办内书堂重用宦官、弃守安南等等失德乃至给后世带来隐患之处,这也是他作为一代帝王所存在的缺陷。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朱瞻基还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的治国政策给大明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稳定和发展时期,大明国势在他的治理之下依旧强盛无比,朱瞻基因此被后世史书赞誉为“守成之主、太平天子”,这些好评对朱瞻基来说都不过誉。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正值年富力强的朱瞻基于三十七岁的盛年突患重病(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随即驾崩,遗憾地结束了他短短十年的皇帝生涯,如果他没有这么快驾崩的话,他的治国功绩还要远远大于他原本历史上的成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也不必苛求了。

朱瞻基驾崩后,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奉遗诏即位,即大明第六代皇帝——明英宗。英宗给父皇上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上庙号“宣宗”,葬于昌平天寿山景陵。朱瞻基是中华历史上第四位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十五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瞻基的继承人明英宗朱祁镇贸然出兵,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亏输,自己也被瓦剌俘获,造成几乎倾覆大明社稷的“土木堡之变”。长眠于景陵的明宣宗朱瞻基恐怕没有想到,他亲手册立的皇太子,居然才是他留给大明的最大隐患。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何感想。

第五位:清宣宗旻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皇宫阿哥所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永琰嫡福晋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他的次子(也是嫡长子),孩子满月后,皇祖乾隆帝亲自赐名为“绵宁”。因为他的父亲永琰已经被乾隆帝秘密立为储君,所以连带着这个小婴儿也被格外重视,待遇优厚。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秋狝热河,时年十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及父亲嘉亲王永琰一同出行,参与行猎。之后,绵宁首次出猎就获一鹿,这让乾隆帝大喜,赐孙儿黄马褂、花翎,以示奖励。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按照当年即位时所立下的诺言,把皇位禅让给三十六岁的皇储永琰,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永琰即位后改名颙琰,改元嘉庆,立嫡福晋喜塔腊氏为皇后,并在当年为十五岁的嫡长子绵宁举行大婚典礼。

嘉庆二年(1797年)绵宁的生母皇后喜塔腊氏薨逝,嘉庆四年(1799年),皇祖、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嘉庆帝得以亲政。四月,根据当年雍正帝所创立的密建皇储的家法,嘉庆帝亲自书写传位诏书,把绵宁的名字写在上面,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之内,不过这件事情绵宁本人并不知道。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京师有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此时嘉庆帝尚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年三十二岁的皇次子绵宁正在宫中上书房读书,他临危不惧,率领宫中护卫、太监、差役等人严守关防,关闭内廷宫门拒敌,并亲自以鸟枪击毙两名翻越宫墙的天理教徒,振奋宫内人心,此后宫外援军赶到,绵宁指挥内外护军奋力作战、全歼杀入宫中的天理教徒,立下了大功。远在避暑山庄的嘉庆帝接到急报后异常欣喜,特别下旨嘉奖绵宁,并晋封其为和硕智亲王,他用来杀敌的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此后,绵宁更受父皇嘉庆帝的器重,称赞他“忠孝兼备”,绵宁在嘉庆帝心目中的密立储君之位更加牢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热河行宫驾崩,随驾的绵宁得到了留在京师的嫡母、皇后钮钴禄氏(孝和太后)的大力支持,顺利继位登基,即道光帝。道光帝登基后,改名旻宁,奉嫡母为皇太后,以明年为道光元年。

道光帝在位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建树较少,除了在位初年平定了西陲张格尔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之外,其他朝政方面乏善可陈。虽然他本人确实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不好声色,但才能实在有限,并不能扭转自乾隆末年以来积重难返的各种社会弊端,清朝在道光帝的统治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起点。

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为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各国大量向清朝输入鸦片用于掠夺财富、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导致道光帝下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南下广东处理“禁烟”一事。林则徐“虎门销烟”后,为了报复清朝并打开清朝国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攻击清朝沿海各处,意在迫使清朝屈服。此后两年多的战争中,清军最终不敌英军,多处沿海重镇失守。在英军攻占镇江、截断漕运后,道光帝不得不派大臣和英国议和,最终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对西方打开了国门,这也是中华大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端。

战后,沮丧的道光帝苟安姑息、对治理国家敷衍了事,并拒绝施行变革措施,使得清朝的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更大的社会危机已经呼之欲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六十八岁的道光帝在对国家社稷陷入颓势的无比忧心、忐忑不安中,于圆明园慎德堂寝殿内不甘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驾崩后,皇四子奕詝奉密诏继位,即咸丰帝。咸丰帝追谥父皇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上庙号“宣宗”,安葬于清西陵中的慕陵。道光帝旻宁是中华历史上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获得“宣宗”庙号的皇帝。

除了以上五位中华历代王朝皇帝之外,在东亚汉文化圈内还有三位外藩属国君主在身后获得了“宣宗”的庙号,分别是:高丽王朝第十三代国王:高丽宣宗王运;大理国第十八代国王(在国内称皇帝):大理宣宗段智兴(也即金庸小说中的:南帝一灯大师);安南莫朝第四代国王(在国内号称皇帝):莫宣宗莫福源。而朝鲜李氏王朝第十四代国王李昖(朝鲜昭敬王),原本身后的庙号是“宣宗”,但是在他去世八年后,他的继承人光海君李珲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平息壬辰倭乱、拯救宗庙社稷”为名,将其父庙号升格为“宣祖”,所以李昖就不再使用“宣宗”庙号了。而这四位外藩君主,因为不属于中华历代王朝皇帝范畴,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了。谢谢大家阅读本文!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我只选择大王朝帝号为宣帝(宗)的当朝皇帝,追谥的就算了(比如晋宣帝司马懿),小王朝在位不到二十年时间的也不列出(比如北齐文宣帝高洋)。这样算来,自秦朝以后,只有汉宣帝刘询(刘病己),唐宣宗李忱,明宣宗朱瞻基,清宣宗昊宁四位。分别简介如下:

‬汉宣帝刘询

他是流落民间的皇室后裔即汉武大帝的曾孙刘病己,后改名为刘询。汉武大帝之孙刘贺刚立为皇帝,由于行事荒唐,为权臣霍光所废,在位时间仅仅27天。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霍光及大臣们考察了刘询后,认为他才德兼备,于是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汉宣帝刘询,时年十八岁。

二十六岁的时候,权臣霍光故去,刘询对于霍氏家族的骄横跋扈,隐忍不发,甚至自己的结发妻子被毒死他都忍住。直到霍氏家族铤而走险,举行叛乱,他才奋起反击,所有叛乱的人都处以极刑。至此,汉宣帝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在他当政的二十多年中,大胆改革,重用良吏。面对匈奴的横行霸道,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击,终于统领了天山南北,设立了划时代意义的“西域都护”,广袤无垠的天山南北,终于归属大汉。

宣帝堪称汉朝以来的中兴之主,他很善于使用人才和控制方式,深知民间的疾苦,内政外交均有建树,史称“汉宣之治”!

‬唐宣宗李忱(李怡)

他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父亲唐宪宗对于“安史之乱”时,地方军阀尾大不掉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逐步收回了各藩镇的权利。使唐朝的旗帜重新飘扬于祖国大地,唐朝的国祚据此多绵延了百年,唐宣宗李忱继位后行事方法也颇有乃父之风。他于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在长安东北角的大明宫出生,性格是资格的陕西冷娃一一冷僻、讷言、内向。

他即位后,对于先父时期大臣的后代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只要有机会,首先使用他们。不过,他也是一个奖惩分明的人,对于有政绩的人,无论是谁,立即予以奖励,对于贪官污吏,一经发现绝对严惩不贷,无论是谁!

他和自己的父亲不同,唐宣宗立场坚定的复兴佛教,分为南北二宗的禅宗,在宣宗一朝处于鼎盛时期。

李忱的确是希望延续盛唐气象,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着著名的“大中之治”,获得了“小太宗”的美誉。

不过,他仍然摆脱不了追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的问题,由于中毒太深,死于恶疮。大唐荣耀永远不会再来了。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个传奇人物,而且文武兼修。如果不是生在皇家,他可能就是一个仗剑江湖的书生侠客。所以他的身上流着祖父朱棣的尚武血液和父亲的儒家文化浸润。

明宣宗在位期间,釆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革除积弊,积极听取不同意见。总之,他在政治上取宽和态度,爱恤民命,睦邻友好安定边境,提高相权,朝政运转自如,所以有“仁宣之治”的美誉。

‬清宣宗旻宁

他就是道光皇帝,在位时间三十年。

和明宣宗一样,这也是一个文武兼修的皇子,只不过旻宁使用的是火药枪,装填的是铁砂子,尾部装火药,他就是用这样的枪,在紫禁城初试锋芒,制作止了一场宫廷流血事件的发生。

清宣宗的闪光点在他敢于号令林则徐虎门销烟,在鸦片战争中,诏令四川松州番兵星夜驰援舟山、宁波,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几千川军大战英军于宁波郊外,斩获颇众。最后他虽然他死于忧患中,但是,后人也记住了他的禁烟诏令和抗击英军的号令。

结束语

历史上的宣宗总的来说,都是有所为的皇帝,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圣善周闻曰宣,庙号“宣宗”的皇帝,一般都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

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中,庙号宣宗的皇帝仅有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和清宣宗四位,而这其中只有前三位真正配得上“宣”字,此外还有北宋时期的辽宣宗耶律淳、南宋时期的金宣宗完颜珣。

1、汉中宗宣帝刘询。

西汉中兴之主,一场“孝宣之治”将国势推向顶峰,设立西域都护府第一次将今天新疆的广大土地纳入版图。

2、唐宣宗李忱

一代忍王,人称小太宗。即位后勤于政事,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对内压制宦官、藩镇等,创造了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即“大中之治”。

2、金宣宗完颜珣。

被权臣拥立,在位期间正值金朝被蒙古暴打,他无奈只能进行和谈,和议城后,他南迁汴京,蒙古以此为由再次发动战争。很快,中都失守,不久辽东也丢了。金宣宗在位期间金国正是日薄西山之时,他的一生都是在内外交困中度过的。

3、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主要开创者,创造出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4、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

道光帝任内的清朝日益衰弱,他也做了一些努力,但仍旧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水平,看不到当时西方的先进,没有一点学习西方、振兴国势的措施,只是自己厉行节约有什么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庙号为宣宗的都有谁?

明宣宗,朱瞻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