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用农历,怎么确定某一节气在哪一天?

现在“二十四节气”每年的日期体现在阳历上比较固定,是阴历哪一天却说不上来。古代中国用农历,怎么确定某一节气在哪一天?

谢邀。

古代中国用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西历俗称阳历。农历也就被叫做阴历了。其实农历是太阳和月亮并重的阴阳合历。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就是一年。这个数据,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个数据的测量很简单。就是在地上树根棍子看影子。夏天影子短,冬天影子长。影子最长的哪一天,就是冬至,最短的那一天,就是夏至。从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到下一个影子最长的日子,中间的时间,就是一年,也就是365天多一点。把这个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是15天多一点。这样,测出冬至或夏至的时间,按15天多一点的平均时间,依次类推就知道了。那一天了。

现在公历的月,和月亮的运行没有任何关何。只是人们的一个记时单位。而中国农历的月,是与月亮运行有关系的。月亮绕地一周,就是一个月,这个时间大约是29天多一点。中国的一月,是按这个时间定的。月有大小之分,小月29天,大月30天。一月之中,月亮最圆的一天称为望日。望日是一个月中间一天,也就是十五日。月开始的一天叫朔。

根据阴阳的变化,一年分成四季。按太阳历很好区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是四季的开始。四季的天数是一样的。

一年除了四季之外,还有十二个月。古人按照十二地支,给十二个月命名。冬至所在月称为子月,夏至所在的月就是午月。

古代以那个月为岁首,是有朝廷规定的。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对岁首的规定是不一样的。夏代是以寅月为岁首,称为建寅。到商代前推一个月,以丑月为岁首。这样,夏历的十二月变成了正月。周朝时,以子月为岁首,称为建子。夏历的十一月变成了正月。所以,历法的规定是朝廷的权力。孔子《春秋》开篇说,元年春,王正月。就是说,王有制定立法之权。

后代为什么都采用夏历。最重要的原因是,夏历建寅,寅月是冬至过后一个半月。按一年十二月算,四季各三月。寅月刚好是立春前后,这样,春天,就成为了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这样,中国古代农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划分二十四节气。再以月亮公转,确定一月的天数。为了保证阴阳的统一,所以,岁首的时间,不是按阳历固定,而是定在寅月的朔日。所以,农历年每年的时间不一样。但知道了岁首和朔望日的规定。时间的对应就不难了。当然,在古代,不用每个老百姓自己都要明白这个道 理。因为皇历是朝廷每年都要发布的。古代的王朝都有钦天监之类的机构,它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制皇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