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题主是《三国演义》看多了吧,蜀国有多少名将?刘备在时,人家就说了,名将唯羽。哪有多少名将啊。

后来诸葛亮治蜀,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死抓住军权不放。自己又没有识人之明,根本就选拔不出人才。蜀国的将领就越来越稀少了。

诸葛亮用法家治国,对人苛刻,同时对不是自己欣赏的人,打击压制。又事必躬亲,造成蜀国人浮于事,没有人才培养的空间,也限制了人才成长。

到最后。蜀国变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惨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这话说得,难道只有蜀汉有名将,曹魏就没有名将?别的不说,魏灭蜀之战的两位主将,邓艾和钟会,哪个不是名将,即使放在英杰辈出的三国前期也是一流的。而蜀汉可以和这两位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一个姜维了。双拳难敌四手,国力也不行,皇帝也不行,姜维是神仙也救不了蜀汉。

邓艾有韩信之勇,钟会有张良之智

作为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和大部分人口的中原政权来说,只要政治上不出大的问题,足以产生大量的人才。首先曹魏人口七百万,蜀汉只有一百万,大家都是同等程度的文明,拼人口基数曹魏诞生的人才也足以碾压蜀汉了。

和占据了当时中国精华的曹魏相比,蜀汉实在是太小了,人才出产率也太低了

你看邓艾和钟会自相残杀而死,马上继承曹魏的西晋又出现了王濬、羊祜、杜预这样的一流名将。现代老有些人胡说蜀汉打压本地士族,那你看看从蜀汉263年灭亡,到西晋278年灭吴,中间十五年的时间,益州本地出了什么一流名将?一个也没有!

王、羊、杜,都是足以和邓艾、钟会并驾齐驱的名将

《晋书》里提到的罗宪、杨稷、毛炅这些益州籍二流名将,本来就是蜀汉将领。罗宪在魏灭蜀之战时坐镇永安(重庆奉节),率二千汉军挡住了三万吴军,这不能说蜀汉打压吧,只是岗位不同。杨、毛二将是南中人,南中没和魏军交战就投降了,也不能说蜀汉打压吧。

至于西晋统一全国后,益州也没有出什么一流名将。直到五胡乱华时,在益州力撑危局的罗尚,也就算个三流吧,居然还是蜀汉的官二代——罗宪的侄子!

蜀汉前期之所以那么多名将,足以和曹魏相抗,那是因为开国皇帝刘备在四方征战中,招揽了大批各地英豪,关羽是并州人,张飞是幽州人,赵云是冀州人,马超是凉州人,黄忠和魏延是荆州人,陈到是豫州人。

只是后来仅剩下益州一块根据地,与曹魏长期相持,各地英杰相继死去,益州本地的人才有限,补不上这个缺口,自然慢慢就耗不过地大物博的曹魏了。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首先要更正下:蜀国名将并不多,另外,别说蜀国败在魏国手上,比蜀国强大的吴国最后都败在魏国势力手上(吴被魏国的窃取者司马家灭,晋国一统天下)。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蜀国之后,手里能拿的出手的名将已不多,在建国之前,五虎上将: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杀死,张飞为了关羽报仇,未遂,被部下杀死。建国当年马超、黄忠病逝。五虎上将只有常山赵子龙,再加上刘备为了关羽报仇,被东吴火烧连营八百里。蜀国中青年优秀将领,基本死去。所以才有“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是关羽的副将),对蜀国的打击是巨大的,人才凋零、地盘大大缩小。本来,蜀国就是三国里地盘、人口最小的,地处云贵川,经济水平比不过富饶的江南水乡(吴国),更别提地大物博的魏国。而且魏国兵多将广,文臣谋士众多。五子良将:张辽、张郃、于禁、徐晃、乐进,完全不输蜀国的五虎上将。而且在蜀国建国后,魏国五子良将,只有乐进去世,还有四大将,除了四大将,还有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真、曹纯、夏侯敦、夏侯尚、夏侯渊。同时曹魏对年轻将领的培养也不错:邓艾、钟会等名将,后期灭亡了蜀国,蜀国五虎上将只剩赵云,青黄不接,好不容易从魏国那边招安了青年将领姜维,诸葛亮悉心培养,但是诸葛亮死后,而且文臣武将还搞内斗,最终被邓艾偷袭蜀国成功,走向灭亡。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打压益州士人,重用荆州系,可荆州早被关羽所丢,荆州系成为无源之水。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打压益州士人,造成了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另外,蜀国人口远少于魏国,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三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夺目,英雄备出的时代,是国家急剧变化的时代。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蜀国了,仁义布天下的刘备,智谋超群的诸葛亮,英勇无敌,可挡万人敌的关羽、张飞、赵云。我们之所有有这些印象,其实大多是从《三国演义》中获得的,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虚构的成份很大,而且作品中秉持的是尊刘抑曹的原则,当然要把刘备集团说得非常仁义,非常正面,而对曹操集团有所抹黑。其中,我们看看《三国志》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从实力上说,蜀国不但是最弱的,而且在当时也没有被天下人视为正统,更不用说有可能统一天下了。

从刘备的血统来看,我们都知道演义中,刘备是汉献帝刘协的叔叔,宗谱也可以验证。这是为了显示刘备的正当性,侄子力量衰落了,失去了天下,叔叔接过来重整山河,这一切才显得理所当然。可是从史实记载,汉献帝要比刘备长五辈,看来演义中为了美化刘备对此作了改动。

刘备集团在建立蜀国的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其中最明显的困难就是刘备集团的新人和蜀地旧人之间的矛盾。蜀地有很多的士族之家,他们在蜀中地大根深,和原来的蜀主刘璋相处已久。后来刘备攻入蜀地,俘掳了刘璋,占据了益州。此时,刘备就面临了一个问题,如果协调新人与旧人的关系,旧人在蜀中的关系很深,如果不用旧人就不能巩固根基,但如果不重用新人,那政权可能就要易主,所以刘备必须要一直平衡这两类人关系。可是也正因为如此,蜀国的矛盾一直存在,直到蜀国灭亡。

我们再来看蜀国的实力,关羽、张飞、赵云等虽然是万人敌,但是人毕竟会老去,整人国力才是关键。国力体现在领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以及粮食的产量。从这些来看,蜀国实力差得太远了。天下共有九州,魏国占了六个,吴国占了两个扬州和荆州,蜀国只占了一个益州。人口来看,魏国有九百万,吴国三百万,蜀国只有一百万出头。从这些数据来看,蜀国根本不是魏国的对手。

蜀国实力最弱,为什么还要主动进攻呢,其实诸葛亮和姜维也很无奈。人家魏国本来基础就好,人口增长快,发展和扩张的速度和实力也快,如果两国自然发展,魏国必然会吞并蜀国。所以,诸葛亮选择了主动进攻,以攻为守,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权。这样做虽然消耗民力,但也使魏国见到了蜀国的实力,不敢随便进攻蜀国,同时魏国内部发生了变化,司马氏权力增大,代替了曹魏,建立了西晋政权。

蜀国在灭亡前,内部矛盾已经非常激化。劝刘禅投降的乔谯就是蜀地的士族代表。其实从当时看,当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即使不主动投降,可能内部也会发生叛变,和当时刘璋面临的问题一样。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从刘备攻下成都那时起,蜀国矛盾已经确定,蜀国也注定了会灭亡。

蜀国,为什么蜀国有那么多名将,最终还是败在魏国的手上?

三国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学最关注的是蜀国的发展,蜀国发展迅速,同时也是第一个灭亡,蜀国为何是第一个灭亡的?

天下本身应是东吴和魏国争夺的天下的,但是刘备请出诸葛亮后,天下格局发生转变,刘备从四处狼狈逃窜,迅速发生转变,在诸葛亮《隆中对》规划指引下,再加上诸葛亮辅佐,迅速夺荆州、取益州、定川蜀,形成三国鼎立。当时蜀国的建立,蜀国也有不少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魏延,共计六位名将,其中关羽和张飞在三国是唯一被称为万人敌的名将。蜀国名将也不少,但是反观魏国和东吴,名将更是数不胜数,但论人才上面,蜀国无法抗衡魏和东吴。

然而蜀国的发展,又发生巨大扭转,关羽违背《隆中对》,拒绝联合东吴,无视魏国,造成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紧接着,刘备也违背《隆中对》破坏吴蜀联盟,对东吴用兵,经夷陵之战,惨败全军覆没,经此一战,蜀国精锐部队基本全部丧失,损失的人才不计其数,刘备也因此送了命。这个蜀国到此为止,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内乱、后方叛乱、东吴由盟友变敌人、魏国虎视眈眈、人才凋零;从刘备去世后,当初由刘备带来的名将,只剩下年老的赵云和魏延,其他名将均已去世。蜀国这样的形式,该怎么样生存,诸葛亮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耗时三年,迅速治理蜀国,重新培养一批新军队出来,三年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平定后方叛乱,平南蛮,诸葛亮短短用了几个月,就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年后,蜀国生养休息,逐渐恢复了国力,实力逐渐增强。那么这三年魏国发展如何呢?魏国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魏国在曹操和曹丕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人才越来越多,军事力量也逐渐增强,蜀国在增强,但魏国也在发展,而且发展比蜀国更快。这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自古以来,中国的人才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现代社会也一样。北方的人才和经济始终远超中西部地区,蜀国仅靠一个成都平原,来跟魏国发展经济,这是拿鸡蛋碰石头,无法比,也自不量力。

诸葛亮作为儒家代表人之一,是个爱民如子的丞相,作出无奈之举,决定发动战争,北伐曹魏,虽然结果很遗憾没有成功,但是北伐也让后人见证了,诸葛亮不但治国有一手,军事上面,也不弱。诸葛亮的爱民如子让诸葛亮入选中国文庙大儒之一,诸葛亮的北伐让诸葛亮成功入选中国武庙十哲之一。成为入选中国文武庙者之一,中国能享受入选文武庙荣誉的一共只有两人,其中之一就是诸葛亮,可见诸葛亮地位之高。

现代人总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中间战争胜利,并没有左右历史发展,何来军事才能一说,对于这类人,我也只想说,东吴北伐那么多次,前期胜利较多,后期屡战屡败,为何连魏国的边境都没有突破,东吴的将领有何来军事才能一说呢?再反过来说,作为魏国强国,面对弱国的进攻,防守几十年,连家门口都没有打出去过,一直被别人压着打,只能在家防守,更别说南征成功了,试问这类将领有何来军事才能一说呢?魏国南征失败,东吴北伐失败,蜀国北伐也失败,为何诸葛亮就一定要北伐成功呢?这里制约蜀国的因素太多了,蜀国在当世能自保就不错了,更别说北伐成功问题了。

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压着九州强国打,如果换个比喻,就如同一个书生文人压着九个武士打,打的九个武士好无还手之力。这话听着谁都不太会相信,一个人打九个人都困难,更何况一个文人打九个壮士呢。所以这就是你或许无法相信,从三国到唐朝之前,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武庙十哲的原因,而其他朝代入选武庙十哲,要么是没有人入选,要么是入选的朝代至少有两人及以上人物入选,可见看得出诸葛亮在武庙十哲的含金量有多高了吧。

处于当时的蜀国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就是诸葛亮《隆中对》说的待天下有变,那就是东吴处于后期孙浩的执政和魏国处于司马炎之后的晋朝,这样蜀国采取声望休息,逐渐发展,魏国和东吴逐渐内乱,国力消耗,这样三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蜀国再出兵,一统天下不是问题。有人说蜀国只要等到司马懿篡权,出兵或许能灭魏国,这种想法不一定能成功,司马懿篡权魏国政权过渡非常稳定,魏国并没有大的动乱,蜀国灭魏依然处于鸡蛋碰石头,胜算并不大。自古以来,朝代始于明君,灭于昏君,三国昏君最先出现在蜀国,其次在东吴,最后才出现在晋朝。所以先亡蜀,再亡吴,晋朝也不过十五年,四分五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