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如果刺秦成功,有活着回来的可能嘛?
谢邀。
荆轲如果刺秦成功,有活着回来的可能吗?可以肯定的说,荊轲刺秦无论成功与否,都决无活着的可能。这一点,看看《史记》,很容易得出结论。与荆轲同列《刺客列传》中专诸的结果中,就可以看出来。
专诸刺王僚,最后是成功了的。但专诸还是被王僚的侍卫所杀。这样的结局,专诸从开始干这活儿的时候,就己经知道了。既然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去干,图啥呢?说白了就是两点,一是青史留名,这一点从聂政身上可以看出来。聂政为了不连累自已的姐姐,宁可自己毁容,不让人认出来。而他姐姐宁肯被连累也要指明聂政的身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弟弟能青史留名。
二是以自已的性命为亲人换得好处。这与孟子说的舍生取义有相通之处,又与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相联系。
荆轲在去秦国之前,早己明白自已必死的结局,所以,在易水送别之时,他才会唱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曲。如果不是这样,荆轲为何不说,同志们,等着我胜利的消息吧!而是说那句丧气的“不复还”呢?因为他知道,结果是早己注定的。
荆轲刺秦王,按荆轲自己的规划,本来有点功成身退可能的。但因种种原因,他的计划没有达成。结果只能是这样了。
荆轲刺秦,唯一活命的机会,不是把秦王杀死,而是挟持秦王,逼他放过燕太子丹,暂时不进攻燕国,这样,可以给燕国留下十年八年苟延残喘的时间。否则的话,既使杀了秦王政,也不过是秦国多一次王位更替,根本阻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我看《史记》的感觉,荆轲是《刺客列传》中最不像刺客的一位,荆轲的个人特质,大约介于刺客与纵横家之间。对于刺客来说,大多并不关心政治,大都是士为知己者死,我以生命达成你的目的,你善待我的家人亲属。荆轲在刺秦一事上,明显有自己的打算,而且他的打算比太子丹更高一些。
刺客的素质,首先在于把目标杀死,剩下的事情,交给别人。专诸刺王僚就是这样。纵横家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断变换手段和方法。
做为一个刺客,荆轲杀人的能力,似乎差了些。陶渊明说他“惜哉剑术疏”,大约是不错的。这一点,荆轲自己也知道,所以,在去秦国之前,荆轲自己约了一个帮手,合二人之能,劫持秦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劫持住了,要挟不成,杀掉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一个人要以身犯险,九死一生的时侯,安排好家事是必须的。荆轲的朋友安排后事,是需要时间的,荆轲有耐心,他安静的等,而成大事者,耐心也是必备条件。
荆轲能等,燕太子丹却很着急。先生,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钱财的准备,你为何还不走呢?是不是怕死?
荆轲知道太子丹着急。解释说,我在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勇士。
太子丹说,勇士,我燕国难道就没勇士了吗?你看这个秦舞阳行不行。他十三岁就敢杀人了。
荆轲只有苦笑,力强者杀死力弱者,算不得勇士。真正的勇士,是面对百倍于己的强敌之时,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惜这个道理燕太子不懂。但荆轲却不能再等了,因为与等朋友相比,燕太子的信任更重要一些。毕竟他是东家。
这个十三岁杀人的秦舞阳见了秦王之后的情景,史记上说的很清楚,通俗的说,就是一见秦王吓尿了。二人入秦宫,进门折一半,之后的事情,只有荆轲一人在战斗了。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对于荆轲来说,此时像专诸一样,以自己的生命换得秦王之死,也未尝不能。但荆轲至此,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目标,这样,只会出现两个结果,要么全赢,要么全输。结果是,荆轲输了。燕太子输了,且输得很惨。
荆轲为什么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设立一个小目标?既只好秦王死就行了。原因应该是荆轲明白,既使秦王死了,也救不了燕国。因此,荆轲之死,虽然输了,但他的行为又超越了狭隘的士为知己者死。这是荆轲超越刺客传中其它人物的地方。他是失败的英雄。
至于问题描述中所列的使荆轲活命的种种方法,基本都是孩子话,没有可操作性,这里就不多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