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先后顺序是什么?

不朽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青史留名。这是儒家有为思想与道家无为思想一个最基本的区别。所谓的三不朽,也叫三立,是在历史上能站得住。能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而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立不立的,也就不在乎了。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儒家看来伟大的事业,在道家看来,是缈小的。立德、立功、立言与无己、无功、无名正好体现出相反的意思。老子说:功成事遂,民曰我自然。道家认为,社会的发展有自然的规律,没必要人为的干预。既便社会发展很好,也是天道之功。与人没有太大关系,人而求功,求名,就是贪天之功。所以,无己无功无名是最伟大的状态,是至人、神人、圣人。

儒家也承认天道。但同时认为,自然是可以改造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改造自然,造福社会。这就要有为。因此,儒家的人生追求就与道家判然有别,儒家的人生最高追求是做圣贤,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贤人次之,其下才是普通人。与道家的无己、无功、无名不同,儒家追求的是青史留名。只有青史留名,被人记住,才算是不朽。才算是立得住。怎样才能被人记住,不随草木同朽呢?这就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既“立德”、”立功”、“立言”。

三立虽然可以看成是三个方面,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其中立德是根基,立德与修身相关。立德的路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八个步骤,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立德修身的本质是体道。也就是了解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就是循道,循道就是有德。有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圣贤,也就是圣人和贤人。圣人最高,贤人次之。如果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可以“南面而王”,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王天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是以道济天下,造福百姓,所以,儒家又说,圣人在位而天下治。总之,在人生的过程中,立德是根基。

如果说德是个人的修养和能力,那么立功就是有为的结果。有德者可能很多,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南面为主的机会。有德之人,一旦有了机会,坐到某个职位,就可以做一番事业了。获得位置,叫做达。也就是达者兼治天下。而没有机会获得职位的人,就可以独善其身。之所以能够“兼治“,或是”独善”,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德,若没有德的话,达不但不能造福天下,还能祸及自身。这就是《易传》中所说的,智小谋大,德薄位尊,力小任重。为自己造成灾祸,也就是必然的了。若是有德,穷困不达之时,也能把自己的身心安置好。达到独善之境。

在位,造福百姓,就是立功。中国历史上,载入煌煌正史的。都是有德有功之人。这就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当然,也有为祸人间的载入史册,留下千古骂名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映照圣贤的功业。这就是立功。也就是建立功业。中国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这一类。后世的明君贤臣,也是一样。

立言,简单的说,就是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人,以正确的方法培养人。立功是有德而达的结果,言则是独善的结果。既然有德,又没有通达济世的机会,就要把人生经验,处世原则,做事的方法,告诉别人,让别人能少走弯路。也是一种造福社会的方式。孔子就是立言的楷模。历史上为后人留下思想和智慧的古圣先贤都是以言立身者。比如孙子、韩非子等等都是此类。

总之,儒家三不朽的根本点在于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造福百姓。立德,是修身,使自己懂得多,会得多能力强。立功,是有了造福社会的机会,就要大显身手。为社会做出贡献。立言是,如果没有在社会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则要把自己的智慧和方法传给后人,使他们通过学习具备造福社会的能力。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题主好,三不朽的说法源于春秋时叔孙豹的话。

叔孙豹,姬姓,史称叔孙穆子,鲁国大夫。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的春天,叔孙豹到晋国访问,晋国大夫士丐迎接他,士丐问叔孙豹说:“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没等叔孙豹回答,士丐自己接着说:从前自己的先祖都很伟大,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如今晋国主盟中夏是我们范氏,可见所谓‘死而不朽’就是指此而言吧。”

叔孙豹回答说:“就我所知道的,你这叫‘世禄’,并非‘不朽’。我们鲁国的大夫臧文仲,他死后他的经典话语还在世间流传,这才叫不朽。我听说:最好是修养品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如此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才叫不朽。”

叔孙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做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叔孙豹三不朽之说,和儒家的担当精神与社会责任心是一致的,在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两千多年间,这句话一直成为了读书人的价值判断,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即使今天,这种价值观念依然是积极的,人都会死,身体都会腐朽,惟精神和功绩才能永垂不朽。一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成就会和他的名字永存于世。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儒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都是试图摆脱个人肉体的限囿,实现精神上的永恒。中国古人早就从万物的生死中悟解到人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人人都必须面对死亡的降临。既然肉体上无法达到永生,那么在精神领域能否实现不朽呢?儒家学派指出了三条途径:崇高的品德可以使人世世代代传颂,建功立业可以让民众长久的受益,精辟的言论具有永恒的价值,故而都能使人超越短暂的生理生命,恒永地活在人间,这正是儒家“三不朽”的精神价值取向。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立德、立言、立功”是成为圣人的基石!

可以用实例来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圣人王阳明就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

儒家这三不朽其实出自《左转》,《左转》讲“太上先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所以很明显,这三者的顺序是立德——立功——立言!

所谓“立德”就是树立一个道德标杆,让世人敬仰学习,规范世人的行为,达到文明的标准。而“立功”就是救苦救难、平定叛乱、建功立业使得国富民强!而“立言”是对文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无数文人想要不朽就必须“立言”,所以他们著书立作,把自己的思想写成文字流传千古,以求不朽。

这三不朽从古至今知之者甚多,但都做到的确只有三个人,这三人都可无争议的称为“圣人”!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最后一位就是王阳明。对孔子孟子大家知道的很多,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都还能背的下来。

王阳明,王守仁一代宗师,出生在明朝较为稳定的时代。是明代心学的继承完善并且发展到大成的重要人物。个人经历极为传奇,对着竹子不吃不喝七天时间格物致知、龙场悟道等成为千古佳话。王阳明一生做到了三不朽,为后世人立起了道德标杆,不到四十天就平叛了宁王20万人的叛乱,并且有“传习录”流传与后世。

后世对王阳明的评价都很高,毛主席与蒋介石等都曾对心学做过高度评价,日本人更是以“传习录”做为人处世的依据。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能做到知行合一,才可立德。

能在妖群中立德,才可立方。

立功需要使命,为人民服务也可以立民。

儒家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怎么理解?

记得在高中时,语文老师曾在课堂上三番五次、天马行空地提及儒家之“三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等后生顿生兴致,对那个逝去的人才辈出、登峰造极之家国同构的时代浮想联翩,很是敬仰之至也!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江西才子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盖其文章端正,严谨,“衍俗雅重,自成一家”,刘熙载《艺概》评价道:“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 。作为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以一个正统的儒者身份出现于北宋文坛,一生致力于恢复儒家的“仁义”之道。“三不朽”作为古代士人追求自身个体价值的一种指向,得到了历朝历代儒家学者的广泛推崇,孔颖达对“立德、立功、立言”作过详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以高尚的道德垂范后世;“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以事业功绩造福一方;“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传于后世。“三不朽”思想对古代士人的影响深入骨髓,作为历史传承的有效载体之一的墓志铭是对人一生的总结,“考次君世序、行己、历官、卒葬之始终” “足为后法警劝之道”,自然也体现在曾巩的墓志铭撰写中,洋洋洒洒道尽人间沧桑。

1、立德——立身于道

自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之后,宋儒有了重新审视儒学的契机,理学家把道德修养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唐宋古文家们,更是借文字表达对德行的追求,这点曾巩的墓志铭中也尤为突出。“家世为儒,故不业他”。生活于儒风大兴时代的曾巩,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同化思想的异端。更是要求自己“日夜克苦,不敢有愧于古人之道”。曾巩明确提出“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撰写墓志铭的作家要“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这既是他对欧阳修的赞叹,也是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和反省。对于墓主,曾巩也有其选择标准:“士之能修其内、洁身累行者,非自好之笃,莫能至,而世亦罕能知之也。故君之事,予喜为之见于文,使后之君子得览焉”。通过一个“喜”字表达了他对墓主范端廉洁奉公,简易自守的人格的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记述,能“使后之君子得览”传主高尚的人格,从而有补于世道人心的教化,让时人匍匐诚服也。

2、立功——为民立命

“立功”即建立伟业功绩,曾巩一生远离战场,与他交友或请撰墓铭的都是中下层官吏,自然没有杀伐征战、开疆拓土的功业可供记述、稽考之。

a. 于生前曾经有过地方履历的官员,曾巩则通过描写众多具体的功绩,如治民、断狱、理财、除强等,既歌颂了墓主,又展现了他的仁政理想,贯穿始终的是曾巩鲜明的民本思想。首先是为民谋利,爱民如己,如写陈枢主政泉州时的作为:“泉州岁凶,君筑室止穷民,饥者给食,病者给医,人忘其穷。使者搜兵于闽,以益戍广西,君建言兵当搜者,父母老,或疾,至无他子,皆可听免,诏定著于令”。面对荒年兵乱,陈枢尽力维护地方安定,救济贫病,阻止过度征兵,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b. 强调“其为民去害兴利,若疾痛嗜欲在己”。其次是坚持正义,以民为重。如记载墓主范端:“始为江都,会岁旱,张若谷为扬州,遣吏数人,与君皆出视民田,他吏还者白岁善,君还独白田实旱。若谷初不是之也,君持旱苗力争,乃卒是君所白”。范端在众人皆“指鹿为马”的情况下,秉真直书,坚持真相。怀着对儒家仁政理想的憧憬,渴慕这种和谐的官民关系,所载种种都可以看出其“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

3、立言——超越天命

在儒家道德中,“博学于文”是评判君子的重要条件之一。曾巩墓志铭中记述了众多墓主善于属文,并以此闻名。如写胥元衡“力学问,工为文章”,后又记述“大臣荐其文章,宜在馆阁。近臣又荐其修洁,宜任御史”。毋庸置疑,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生格调、品质。

a. 在墓志铭的撰写中,曾巩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他面对胥元衡的命运变迁发出感慨:“其盛衰之际如此,固所谓命者非邪?”“有命则然,其又何悲?曾巩无法解释生命的无常,将发生的一切都归怨于命。又如感叹王容季的短寿:“如此之盛,若将使之有为也;而不幸辄死,皆不得至于寿考”。最鲜明的则是他在悼念其兄曾晔时的呼号:“如君之材知辨博,又其学如此,使得用其意于事,其施设必有异焉,然卒不克见于世,盖亦岂非命也夫?”。

b. 在这些墓志铭中,流露出曾巩在诠释穷困、寿夭等人生不幸时,将其归之于天命的消极思想,以便更易于摆脱痛苦,走向平和。面对人生的虚无,曾巩有其消极自守的一面,但也有与之对抗的方法,那就是以文章将自己的思想精神流传下去。曾巩在为苏洵所写的哀辞中,便提到文章能使人的精神生命获得延续:“孰云命兮变不常,奄忽逝兮汴之阳。维自著兮炜煌煌,在后人兮庆弥长,嗟明允兮庸何伤!”。因此在世时能够立言,既是士人重要的修养与品质,更是摆脱人生无常的一捷径。

结语:

“三不朽”作为古代重要的道德理念,是士人追求卓著功勋、完善道德的指明灯。一生坚守儒家的曾巩,不仅在墓志铭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以贯道”的思想,也合理巧妙地处理了据实写铭,阐释儒道以及表达哀思三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可以看出其别具一格的重儒,唐宋八大家对儒家思想的推崇是无可置疑的,曾巩则是其中一位深刻遵从圣人教诲的学者,他已将儒家精神融入生命思索之中。他虽然秉持儒家“仁义礼智”的精神教化,并没有脱离“三不朽”来评价人生,但又有着自己的偏重,纵观其墓志铭创作,极重视墓主的道德,选择那些可以成为后世典范的人与事;对墓主为民谋利的履历功绩施以浓墨,处处以民为本;面对人生不得志,他强调著文章以立言,以此对抗生命的无常,发挥自我价值。

其次,曾巩也有听天由命的局限,在面对世事不公,人生艰难之时,他流露出了被动退守的一面。对怀才不遇者,虽强调著书立说以流传后世,但对于缘由也多将其归为无可奈何的天命。面对众多英年早逝的墓主,也以天命作为借口。一方面,曾巩受儒家的影响,借天命的权威来展现安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和稳健的人生修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本质上是给无奈退守找的理由罢了。如果与曾巩人生经历相联系,也符合其站在是非争端的边缘人之身份,化作一缕璀璨的星光,照亮晦涩卑怯的夜空,给历史作注,注入一股清流乎?@一文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