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我始终觉得,对对子过分强调平仄,就是削足适履,因噎废食。当然,做律绝古诗也好,对句也罢,能按平仄的要求来,固然是好。不然的话,只要意思对的好,平仄乃是末事,大可不必太过在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时曾说,如果有了好句子,连平仄都不用管了。这叫不以辞害意。也就是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平仄的规律,其实也没多难,网上查查,个把小时就能弄明白个大概。我自己也学了几年中文,平仄的规律,大体还是知道。但实际阅读欣赏中,我永远分不清具体的平仄关系。原因也并不复杂,平仄的要求与音乐相关,就是要让诗歌、对子阅读时琅琅上口,声奏上有起伏有对应,具音乐之美。为什么对句之时,一般出句以仄声收,对句以平声收?原因是,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最后可以拖腔抒情。简单的说,平声字只有平调和升调,可以拖腔。而仄声字是降调收声的。无法拖腔。句末拖腔,可以增加韵味。这就是对句平收的原因。

我们现在欣赏对句的时候,大多数只欣赏意境,很少专注韵律的。欣赏对句专注盯在平仄上的,许多都是装犊子的。其实,用现代普通话阅读,也不在拖腔,就算不合平仄规律,也不太影响。

举个例子,歌曲《歌唱祖国》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中的“亮”就不合辙。亮是去声字,唱的时侯无法拖腔,但没关系,唱的时侯把它唱成平声就行了。

普通话的二声(/)是平声,三声(√)是仄声。音乐我天生没乐感,永远分不清二三声,所以,虽然我大体知道平仄规律,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侯永远感受不到平仄的对错。只要谁和我提平仄。我一定会忽略不提。

我的意见,平仄这事,不必太在意。看到喜欢的对子,尽管对就行了。何必再乎那么多。当然,能完全合乎要求就更好了。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我爱对联,对合律和不合律的对联分别对之:

不合律的

就用宽对或散对来对,但句尾还是尽量上仄下平。如果上联尾字为平声的,不管它,下联还是平声收尾。对了很多这样的对联,虽然不合律,但从句意上感觉还可以。娱乐为上,何必死板较真呢。

正规合律的对联

必须严格按照对联的要求来对,平仄相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力求工整对仗,这才显出楹联水平的高低,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对联。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喜欢的点赞对对,不喜欢的不理。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我喜爱对联,但才学蔬浅,只能乱蒙,师友点赞才最给力,谢网友们支持!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谢邀。

本人在选择关注上持开放态度,以共同爱好为主,至于懂不懂平仄不在考虑范围内。但是对于出句,有选择的对或者是不对。有时间与精力前提下,已关注的好友可个别改动对句。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

你爱对联,不懂平仄。爱出联的有懂的有不懂的,你怎样选择关注?首先要了解平仄的基本归律,古律很严格,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语义相对,平仄相反,上句尾字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上下两句在主题,意境,要一致,也就是说两句语义上要互相关联,相互照应。所谓平仄,用现在的声调来说,就是语音分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平仄中的平就是现在的声调的一,二声,仄就是三四声。举个例子来说,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是”平仄平平仄”,下句是“平平仄平平“律诗的平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上下两句偶数字平仄必须相对,而且下联尾字必须得是平声。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从上边的例句看上下两句的词性也是相对的。在语义上两句描写一个意境,语义相关。如果上下两句语义不搭边,语义不呼应就不是好的对联。这叫主题分离,这是我对对联时应该注意的。我们现在作对联,不一定非得按照古代格律严格去对,只要内容好,可以松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形式影响内容的表达。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