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伍子胥逃离楚国之后,为什么去了吴国?去晋国不是更容易报仇吗?
说实话,我没弄明白以上这种说法的背后逻辑。猜一下大概是说,晋国是大国,实力更强,所以报仇更容易。这种逻辑好像是说,你有困难的时候,求富人帮忙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大于求助穷人。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事实并非这样。
其实伍子胥开始的时候也未必没想过晋国,事实上也去了,但现实是打脸的,它远比理想骨感的多。
伍子胥的报仇,固然是要借助其它国家的力量,但这种帮助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任何为伍子胥发兵的国家,其发兵的目的,决不会仅仅是为伍复仇,本质上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利。因此,伍子胥借兵报仇能够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双赢。他最终在吴国立住脚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说伍子胥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与此相关的申包胥哭秦庭的事。如果说仅仅是因为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曰七夜,秦国就同意出兵帮其复国,恐怕是没有说服力的,秦国出兵,本质上是对自已国家有利。不要忘了,当时的楚昭王是秦国的外甥,也就是楚平王抢了太子公子建的媳妇后生下的儿子。对秦国来说,楚国政权掌握在自已外甥手上,当然比被别人掌握更有利。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并非一开始就直接去了吴国。他的第一个去处是宋国。伍子胥为什么去宋国?因为他的同案犯楚太子建在他之前就逃到了宋国。
太子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太子之一。他的父亲楚平王本打算为其娶个秦国的媳妇,谁知媳妇长的太漂亮了,在小人费无忌的窜掇之下,楚平王把美女自己笑纳了。为怕太子以后报复,费无忌一定要把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家整死而后快。因此,在伍子胥出逃之时,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去了。伍子胥出逃之后,首先要去找组织,这样,他就去了宋国。
伍子胥为什么要找组织?除了组织的力量比较大外,还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有关系。当时的贵族子弟如果自己国内出现问题或动乱之后,他们常常会出国避难,而其它国家常常会为他们提供庇护,这样做,会获得政治上的好处。比如,齐桓公,晋文公都是外出逃难后回国抢到君位的。特别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带看不少随从,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力量。公子建外出流亡,获得其它国家的帮助也就很正常了。
当伍子胥追到宋国的时候,宋国发生了内乱,这就华氏之乱。这个动乱与孔子祖先离山宋国逃到鲁国有关。华督当时是有势力宋国大夫,他看上了孔家祖先的媳妇,为了抢到美女,华督杀了孔家的祖先,孔家后人逃到鲁国。大夫间残杀,政局不稳。逃到此地的楚公子建和伍子胥便离开了宋国。毕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离开宋国之后,公子建和伍子胥来到郑国,此时的郑国子产为相,对公子建很好。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还是离开了郑国,来到晋国,或许在公子建的心里也是想通过大国的邦助恢复权位。
当时晋国国君是晋顷公。晋顷公见到公子建之后,便与他商议,让公子建回郑国做内应,幇晋国灭掉郑国,然后,晋顷公封公子建做郑国国君。公子建以为这主意不错,就答应了。
到了郑国后,公子建同随从产生矛盾被告发,郑国因此杀了公子建。事发后,伍子胥才带着公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到吴国。伍子胥的出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郑国内应失败,伍子胥为什么不回晋国去呢?原因就是这时的晋国不太靠谱。公子建的死,便是证明。
还有重要的一点,此时的晋国虽然还是大国。但己经是英雄迟暮,不再有朝气了,晋国国内,公室力量微弱,国家己经被六卿所掌握,几十年后,晋国就被三家分割了。此时的晋国与晋文公时,有很大差别。
吴国虽然在周初就建立了。但一直属边远蛮荒之地,到伍子胥的时代,吴国才显出勃勃生机来。
伍子胥到吴国之后,凭着自己的能力,帮助吴公子光杀死王僚,公子光上位,成了吴王阖闾。伍子胥才在吴国立下脚跟。经过长时间的谋划忍耐,等待。终于在十多年后打败楚国。这时,楚平王早己去世,他与秦国美女生的儿子己当上楚王了。于是才有了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
总之,从表面上看,是吴国发兵帮伍子胥报了仇。但同时伍子胥加入吴国本身,又成为吴国强大的一个条件。吴国强了,有了争霸之心,伍子胥才有机会,这种条件不是尸居余气的晋国所能居备的。
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伍子胥如果去晋国只能避难,基本上报不了仇,要报仇只能去吴国。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伍子胥本来是要逃晋的,因意外逃吴公元前529年,好细腰的楚灵王自缢身死,经过一番折腾,楚平王即位,立儿子芈建为太子,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太子少傅。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派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建求娶秦国公主,秦哀公把长妹妹孟瀛公主嫁给太子建。因为孟瀛貌美,费无忌回楚国后建议楚平王自己娶孟瀛,为太子建另娶其它女子,楚平王同意,因此上演了春秋历史上丑陋的父纳子媳闹剧。
费无忌担心将来楚平王死后太子建上台不利于他,又上谗言让楚平王杀太子建。太子建在伍奢和司马奋扬的帮助下逃到宋国,楚平王和费无忌抓住伍奢问罪,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亡。
伍子胥本来是投奔太子建的,到了宋国和太子建汇合后,发现宋国正在闹内乱,太子建和伍子胥就投奔郑国,郑定公对太子建及伍子胥很客气,给他们的待遇也很高。
但因为郑国是小国,即帮不了太子建复国,也帮不了伍子胥报仇,尽管郑国待太子建和伍子胥不错,他们还是去了晋国,想借晋国的军队打回楚国。
晋国适逢晋昭公刚去世,晋顷公刚即位,又要服丧,又要处理各种即位事宜,加上“弭兵会盟”不久,因此对攻楚没兴趣。但由于郑国夹在晋楚之间,晋顷公听说太子建和郑国关系好,就让太子建到郑国卧底,伺机里应外合灭掉郑国,灭郑后把郑国封给太子建,然后再帮他们伐楚报仇。
太子建和伍子胥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又贪图郑国的领土,真的就答应晋国要求,回到郑国卧底来了,郑国的国君郑定公和国相子产也没怀疑。
但太子建做事不密,卧底的消息被一个随从知道了,正巧这个随从犯了错误,太子建要处死他,这位随从就跑出来告密,卧底计划败露。郑定公和子产处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一见郑国呆不下去了,就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芈胜逃往吴国。
所以不是伍子胥不去晋国,而是已经去了晋国,在配合晋国灭郑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不得已逃吴。
二、伍子胥逃晋避难可以,想复仇难度太大灭郑阴谋败露,伍子胥为什么不再次逃晋?大概率是伍子胥和芈胜慌不择路,跑到昭关,混出昭关只能去吴国了。
即使伍子胥再次有机会能够去晋国,晋国也许会收留他们避难,但不太会帮伍子胥复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晋楚弭兵,再大动干戈可能性不大。
诸侯争霸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时代发展的一条主线,齐桓公死后,真正的霸主是晋文公,晋文公死后,楚国不服气,晋楚争霸就成了中原诸侯相争的主线。楚庄王横空出世,从晋国手里夺得霸主之位。楚庄王死后,晋国又重夺霸主之位。
晋楚争霸,除了晋楚直接交锋的几次大战役,像城濮之战、泌之战、鄢陵之战外,大多数争霸战是在晋楚之间的中小诸侯国之间展开。
像三明治一样夹在晋楚之间的中小诸侯国主要有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这些中小诸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选边站队。其中宋国是坚定的晋国盟友,郑国则左右摇摆,谁强就倒向谁,总体偏楚多一点。晋楚争霸往往拿中小诸侯国开刀,楚庄王的时候就伐宋,打了9个月,最后到了易子而食、析骨而爨的地步。
郑国受了夹板气更多,倒向楚国,晋国伐楚先伐郑,楚国有时来救,有时不救。郑国就倒向晋国,楚国就找碴伐郑,晋国也是时救时不救,不救时郑国又倒向楚国。
这种夹板气受多了,本来郑、宋这些小诸侯根本看不出路。
但是随着春秋步入中晚期,各诸侯国内部卿族与公族的矛盾加剧,内斗也加剧,晋楚都打不下去了,宋郑看到了机遇,由宋国牵头,组织晋、楚、宋、郑、陈、鲁、卫、蔡等国进行了两次“弭兵会盟”,那些中小诸侯承认晋、楚为共同的盟主,除了齐秦外,其它中小诸侯同时向晋楚朝贡,晋楚罢兵。
第二次弭兵会盟的时间是公元前546年,比伍子胥逃往吴国的时间大概早20年,这段时间晋楚虽然偶有冲突,但大战没有。晋楚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
这个时期即使伍子胥逃到晋国,晋国也不大可能打破“弭兵会盟”后的平衡,帮伍子胥攻楚复仇。
其次,晋国卿室坐大,晋顷公忙于内斗,顾不上伐楚
晋国由于曲沃代翼及晋献公大诛公室后,卿的力量逐步壮大起来。晋文公时,建立了六卿制度,并建三军,最多到六军,晋文公让六卿分管三军,导致六卿不断坐大。
六卿坐大,使晋国的公族看到了威胁。公族就想削弱六卿,六卿就和公族针锋相对,晋国公族与卿族的斗争进入了你死我活的阶段。
晋昭公在位时,国君的权力逐步被六卿蚕食,晋顷公当然不甘心被边缘化,因此必须与卿族斗争。
《史记.晋世家》:昭公六年卒。六卿彊,公室卑。子顷公去疾立。伍子胥逃吴时,晋顷公正忙于内斗,想从卿族手里收回部分权力,根本无暇顾及伍子胥,更不会帮助伍子胥伐楚。因为军权掌握在六卿手里,晋顷公调动不了军队。
所以,即使伍子胥那时再逃到晋国,也很难说服晋顷公伐楚。
十年后,赵简子联合另外五个卿族灭掉了公族祁氏、羊舌氏,而那个时候,伍子胥在吴国风生水起。
再次,伍子胥于晋国无大贡献,不值得帮他报仇
伍子胥如果有机会逃到晋国,但很难有机会为晋国做大贡献。
因为春秋有一个现象,就是楚国历代有名王,晋国历代有贤卿!
因为晋国从晋献公大诛公室开始,公族就旁落,卿族就崛起。伴随着卿族的崛起,人才也井喷而出。晋国从来就不缺人才,六卿代代都有芝兰玉树,即使到了战国时代,三晋也是人才不断,大量人才因为国君昏庸而流失到了秦国,成就了秦国的霸业和统一伟业。
因为晋国不缺人才,伍子胥到了晋国,也难以得到重用,得不到重用就难以有大贡献,没有大贡献凭什么晋国要帮你忙呢?
而吴国和秦国类似,人才正好缺乏,伍子胥逃吴,属于歪打正着,正好有了任大用做大事的机会。
由于“弭兵会盟”后不久,加上晋国内乱,人才不缺,伍子胥即使逃晋,也难以借助晋国力量实现复仇目标,避避难倒是有可能的。
三、伍子胥逃吴歪打正着,实现了复仇大愿前面说了,伍子胥逃吴,其实是歪打正着,吴国的条件正好满足了伍子胥复仇的需要。
首先,申公巫臣的“疲楚之计”让吴楚势同水火
申公巫臣本来是楚国大夫,也是楚国的一个大族,曾经辅佐过楚庄王。因为羡慕一代妖姬夏姬之美色,与夏大美人一起逃亡到晋国,受到晋景公重用。
巫臣在楚国的政敌子反见巫臣叛国,正好公报私仇,诛杀了巫臣全族,巫臣非常生气,写信给子反,要让子反“疲于奔命”!
《史记.晋世家》:十六年,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乃请使吴,令其子为吴行人,教吴乘车用兵。吴晋始通,约伐楚。巫臣向晋景公献“疲楚”之计,并亲自去吴国教吴国人运用战车,鼓动吴国攻打楚国,吴国正想扩张,有了晋国的支持,就大张旗鼓地同楚国开撕。巫臣还让儿子留在吴国长期教导吴国作战,楚国在吴国的长期骚扰下,果然“疲于奔命”,吴楚两国关系也势如水火。
因为吴楚是势如水火的敌对关系,伍子胥逃亡到吴国,歪打正着,报仇的机会大增。
其次,吴国崛起欲通中原,正想拿楚国开刀
吴国本来是蛮夷之国,原来是周文王的两个伯伯太伯、仲雍为了让姬昌父亲继承王位,故意出走吴地而建立的,周武王大封诸侯时承认了吴国。
吴国传到第十九代吴王寿梦时,正好遭遇申公巫臣事件,寿梦就在巫臣的帮助下,跨过长江,与中原各国开始通好。
因为春秋时代,楚国是中原各国共同的敌人,吴国想与中原各国通好,总得献点“投名状”吧?吴国就拿楚国开刀,一来向中原各国示好,二来乘机扩大地盘,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雄才大略的吴王寿梦抓住了历史机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禇樊、余祭、余昧、季札。最小的儿子季札很贤能,寿梦想传位给季札,季札不受,寿梦临终前传位给长子诸樊,并要求兄终弟及,这样就能传到季札手里。
吴王余祭四年的时候,季札作为吴国“大使”,来到中原,与中原齐、晋、鲁、卫、郑等各国修好结盟。吴楚开战后,这些中原各国都支持吴国,对楚国袖手旁观,时不时背后再捅楚国一刀。
由于当时吴国相当于是中原各国攻打楚国的“代理人”,代表中原同楚国直接开战,伍子胥到吴国正好赶上了最好的复仇“天时”。
再次,公子姬光欲刺王僚,伍子胥正好帮上大忙,功太大阖闾不得不灭楚
吴国因为季札的特殊情况实行“兄终弟及”,余昧死后,传位给季札,结果季札依然坚持不受国,余昧的儿子姬僚就继位当了吴王,就是吴王僚。
吴王僚继位让禇樊的儿子姬光不爽,姬光认为,季札不受国,王位就应该回到长子名下,理应由他姬光继位,姬僚继位得国不正。
吴王僚继位后,继续与楚国开战,伍子胥也就这个时候来到了吴国。
因为吴国的实力毕竟有限,同楚国开战也是小打小闹,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决战。伍子胥曾经劝过吴王僚,说楚国很弱,可以大打,被姬光阻止。
姬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是为一己私仇,楚国不能因为帮伍子胥报私仇而赌上国家,吴王僚果然不听伍子胥劝告,战争规模被控制。
伍子胥也洞悉了姬光的心思,他明白如果不能为吴国立有大功,吴国不会倾举国之力伐楚的,他就推荐了专诸给姬光,并和姬光、专诸一起策划了刺杀吴王僚的行动。姬光承诺,事成之后帮助伍子胥伐楚报仇。
公元前514年四月,专诸“鱼藏剑”刺杀了姬僚,姬光夺得王位,就是吴王阖闾。伍子胥对阖闾立有夺位大功,被阖闾任命为“行人之官”,参与吴国政事。
阖闾也兑现自己的诺言,筹备灭楚大计,帮助伍子胥报仇。
最后,吴国人才济济,方略得当,最终灭楚
恩格斯曾说过: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形成都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合力的结果。
伍子胥能够报仇,其实也是众多合力的结果。
伍子胥帮助姬光夺位后,姬光欠了伍子胥的天大人情,同意帮助伍子胥复仇。
但楚国是个巨无霸式的大国,综合国力远超吴国,灭楚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人才。事有凑巧,在阖闾、伍子胥想要人才的时候,人才就来了。先是楚国杀了伯州犁,他的孙子伯嚭逃到了吴国,被吴国所用,伯嚭报仇的愿望同伍子胥一样强烈。伍子胥又访到了兵家孙武推荐给阖闾,由兵家孙武练兵排阵,吴国伐楚的军事胜算就更大了。
除了人才以外,吴国灭楚的方略也得当:
——先是蚕食楚国,通过攻克舒、六邑、灊邑、居巢等城邑,一步一步逼近楚国都城郢都,同时削弱楚国国力,消灭楚国有生力量。
——接着又实行“剪枝行动”,策反了原来依附于楚国的唐、蔡等小国,让这些小国与吴国结盟,断了楚国外援。
——在经过“蚕食”和“剪枝”及国内练兵的充分准备后,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入侵楚国,吴王阖闾亲征,孙武统兵,伍子胥、伯嚭、夫概等随军出征,经过柏举之战等五次战役,一举攻破郢都,楚昭王逃亡云梦,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墓,掘墓鞭尸,也算大仇得报了。
综上分析,伍子胥逃亡并不是不想去晋国,而是本来就去了晋国,因为灭郑计划泄漏的意外而不得已逃亡吴国。由于刚签订“弭兵之盟”不久、且晋国内斗严重,晋国不大可能帮助伍子胥复仇。伍子胥逃吴歪打正着,通过帮助姬光刺王僚立下盖世的扶持之功,并利用了吴楚争锋的矛盾,最终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合力作用下,伍子胥借助吴国的力量成功复仇。
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试说三点。一、吴楚相鄰,伍子胥对吴国熟悉。楚、晋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以伍子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智慧,肯定选择熟悉的地方,不会去不熟悉的地方。二、楚国与晋国争霸时,子胥的祖父伍举是楚国战胜晋国的关键人物。晋国对伍家肯定了解,子胥肯定不会选择有风险的地方去。三、吴国当时阖闾不是国君,但阖闾的能力抱负以及想当国君的情况,伍子胥肯定洞若观火,並知道只有扶阖闾当上国君,自已才有报仇的可能。所以,选择逃奔吴而不是晋。事实证明,子胥眼光确实历害,终于报仇。
以伍子胥的才能,如果楚平王不昏,楚国很可能在荘王后再次称霸诸侯。
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伍子胥去晋国,恐怕他这辈子都报不了仇。
从表面实力来看,晋国属于是中原大国,曾经的诸侯霸主,而吴国则是即将崛起的东夷小国,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要复仇的伍子胥而言,吴国的潜力也同样非晋国可以比拟。
伍子胥和楚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公元前591年,一代雄主楚庄王病逝,楚国历史也迎来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继位的楚共王、楚康王等君主虽无大功,倒也尽职尽责,沿着先王之道兢兢业业发展楚国。
然而随着楚康王病逝,楚灵王弑君自立后,楚国也迎来了其历史上极度黑暗的一个历史时期,楚灵王、楚平王,一个个昏庸暴戾,处死忠臣、逼走良将,甚至出现了“父夺子妻”这样的丑闻。
伍子胥正是被楚平王逼得家破人亡,只身外逃,先后辗转郑国、晋国,最终到达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富国强兵。最终率精兵3万长驱直入,攻入楚国郢都,得报大仇。
相比于晋国,初出茅庐的吴国对伍子胥有哪些优势?首先,以当时的格局而言,晋国刚刚同楚国“饵兵会盟”,双方就和平一事达成一致,短期内很难爆发战争。
其次,晋国公室同卿大夫之间矛盾重重、关系非常紧张,晋国国君家里的事已经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抽空去攻打楚国了。
第三,晋楚两国素来不睦,为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征战多年,互相之间常有防备之心;吴国则不同,在如日中天的楚国眼中,初出茅庐的吴国显然不足以构成威胁,这也是伍子胥能够以3万精兵奇袭郢都而大获成功的原因所在。
综合以上三点,晋国和吴国相比,纸面实力晋国要强大很多,但对于伍子胥而言,吴国才是最合适,最具备条件的复仇力量。
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他最终逃往吴国。以当时的国力论,吴国是不如晋国的,那么伍子胥为什么不逃往晋国呢?
第一,伍子胥先逃到宋国,是为了与废太子熊建会合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主要是因为费无极的挑拨离间,而费无极害死伍氏父子,主要是针对楚国太子熊建。费无极诬告熊建谋反,迫使熊建不得不出逃,熊建逃亡的第一站就是宋国。在熊建出逃后,伍子胥也随之出逃。伍子胥最初的想法,就是与熊建会合,以策划下一步计划。
第二,伍子胥与熊建离开宋国,逃亡郑国在熊建、伍子胥逃往宋国后,宋国却发生了内乱。这一年是公元前522年,宋国贵族华亥、华定公然叛乱,与宋元公分庭抗礼。乱邦不入,危邦不居,伍子胥认为继续呆在宋国太危险,便携太子熊建逃到郑国。
第三,熊建向晋国求援,晋国却要求他颠覆郑国从当时的国际格局来看,晋国是唯一能与楚国匹敌的超级强国。熊建想要返回楚国,势必要得到晋国的支持。为此,熊建前往晋国会见晋顷公,晋顷公却乘机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要求熊建作为内应,帮助晋国灭掉郑国。作为回报,晋顷公答应事成之后,把郑国封给熊建。
第四,阴谋泄漏,熊建被杀,伍子胥逃出郑国为了报仇,熊建答应晋顷公的要求。返回郑国后,熊建与伍子胥秘密策划,企图与晋国军队内应外合,推翻郑国政府。不过世事难料,熊建的阴谋泄漏了,郑国首相子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并处死熊建,粉碎其阴谋。还算伍子胥反应机敏,他带着熊建的儿子熊胜,急急逃出郑国。
第五,熊建被杀后,伍子胥逃往吴国熊建被杀后,伍子胥在郑国待不下去了,他要逃到哪呢?熊建事件,可以看出晋国一心图谋私利,加上熊建已死,晋国不太可能为了伍子胥与楚国对抗。自从弭兵之议后,晋、楚两国实际上已经达成停战休兵的协定,晋国不可能因为伍子胥个人原因而改变国家大政方针。
与晋国不同,吴国则一直是楚国的死敌。自从吴王寿梦始,吴国兴起,便开始与楚国漫长的战争。吴国在国力上虽然逊于晋国,在反楚上却是立场坚定。因此,能帮助伍子胥完成复仇心愿的国家,不是晋国,而是吴国。后来的历史证明,伍子胥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若干年后,伍子胥率领吴师蹂躏楚国,攻破郢都,鞭尸楚平王,一雪前耻。
伍子胥为什么去吴国,去晋国不是报仇更容易?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伍员,别名伍子胥、申胥,生于楚国椒邑(今安徽阜南),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谋略家、军事家。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营造姑苏城(苏州城),率吴军大破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逃离楚国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建,太子被费无忌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有才干,不杀掉将成为楚国的祸患。可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人质将他们召来,不然就会成为楚国的祸害。”楚平王派使者对伍奢说“:你若将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可免你一死,不然性命难保。”伍奢说:“伍尚为人仁厚,召他一定会来。伍员为人刚烈暴戾,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他料到来后会一起被擒,一定不会来。”平王不听,派人召伍奢的两个儿子说:“你们若来,我就让你父活命;不来,马上就杀掉伍奢。”
伍尚要去,伍子胥说:“楚王召我兄弟,并不是为了让父亲活命,是怕我们逃脱后成为祸患,所以拿父亲作为人质,假意召我兄弟俩,我兄弟俩一到,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被杀,对父亲的死活有什么好处呢?况且去了便不能报仇雪恨。不如投奔别的国家,借他国的力量来雪父亲的耻辱,一起束手待毙是没有作为的。”伍尚说“:我知道应召前去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可是只怨父亲召我们以求生路,而我们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到头来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又对伍子胥说“:你可逃走,你可以报杀父之仇,我将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来捕伍子胥。伍子胥挽弓搭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奢听说伍子胥逃走了,叹息说:“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争了!”伍尚到了楚国都城,楚王将伍奢并伍尚一道杀死。
此时伍子胥欲逃往吴国,奈何路途遥远,只好作罢。之后他因太子建在宋国,遂投靠之,但宋国内乱,只好与太子一起奔郑。在郑国,太子建和晋国大夫中行寅合作,联合推翻郑定公,被定公知晓而被杀,最后子胥只好偕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投奔吴国。途中过陈国欲出昭关到吴国,昭关守卫正在到处抓拿他们,两人只好徒步逃走。
伍子胥出了昭关,怕有追兵赶来,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著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
奔吴复仇
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继位执政,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过了许久,楚平王因为楚国的边城钟离与吴国的边城都养蚕,两个女子为争采桑叶互相厮打而大怒,以致于两国兴兵交战。吴国派公子光讨伐楚国,攻破楚国的钟离、居巢凯旋而归。
伍子胥劝吴王僚说:“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说:“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掉吴王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自己退出朝廷与太子建的儿子胜躬耕于田野。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当初,楚平王夺太子建的秦女所生的儿子轸,到楚平王死后,竟即位称王,这就是楚昭王。
吴王僚趁楚平王死了,派两位公子率兵袭击楚国。楚国派兵切断吴兵的后路,使吴兵不能返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派专诸行刺吴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继位后,志得意满,就召伍子胥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事。
先前受吴王僚派遣率兵攻打楚的两位公子,因退路被切断不能返回。后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率领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将舒地封给了他们。阖庐即位三年,就兴兵与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夺取了舒地,并捉拿了当初吴国投降的二位将军。吴军本想进兵郢都,将军孙武说:“百姓太劳累了,不可进兵,暂且等待时机吧!”才撤回国。
公元前511年,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飅地。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兵攻打吴国。吴国派伍员迎击,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原先你们说郢都不可攻入,现在怎样?”二人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唐国、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举进攻,务必先得到唐国、蔡国的帮助才行。”阖庐听了,调动全部兵力与唐国、蔡国共同攻打楚国,与楚国军队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率兵请求跟随出征。吴王不听,就用自己的部下五千人袭击楚国将军子常,子常大败而逃投奔郑国。于是吴王乘胜前进,与楚军五次交战后,就攻入了郢都。当天楚昭王出逃。次日,吴王进驻郢都。楚昭王辗转逃到了郧地。郧公的弟弟怀说:“平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杀死他的儿子,不也可以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害昭王,就与昭王一起投奔随地。
倒行逆施
吴军包围了随地,对随人说:“周朝在汉水流域的子孙全被楚国杀尽了。”随人想杀昭王,王子綦将昭王藏起来,自己装扮成昭王来对付他们。随人对于是否把昭王交给吴国占了一卦,不吉利,就谢绝吴国,没有交出昭王。当初,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跑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它。”等到吴兵攻进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没找到,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让人对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平王的臣子,亲自拱手称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于是,申包胥逃到秦国告急,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昼夜痛哭,七天七夜哀声不绝。秦哀公可怜他,说“:楚王虽残暴,但有像这样的臣子,怎能不保存楚国呢?”就派了五百辆兵车救楚国攻打吴国。不久,在稷地打败吴兵。
成吴霸业
适逢吴王久留楚国搜寻昭王,阖庐的弟弟夫概趁机逃奔回国,自立为王。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返回吴国,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败,就逃奔楚国。
楚昭王见吴国发生内乱,就重返郢都,将堂奚谷封给夫概称作堂奚谷氏。楚国又与吴国交战,打败吴国,吴王就回去了。两年后,阖庐派太子夫差率兵攻打楚国,夺取番地。楚国害怕吴国再次大兵压境,就离开郢都,迁都到鄀城。
当是时,吴王采用伍子胥、孙武的计策,西边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阖闾伤脚拇趾,伤重不治,死前嘱子夫差,勿忘杀父之仇。并托伍氏辅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称相国公。
自尽身死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有一子被托付于齐国的鲍氏,后来别为王孙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