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君子不器”这话本来并不难理解。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人民不在关注儒家和孔子。才使得一些原本简单的道理,现在不为人所理解了。

这句话不好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君子的意义上。现我们说起君子,都理解为道德尚的人。但君子的本义不但指道德高尚,还指能力超群。道德高尚,能力超群,必然会成为一方之主,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所以,汉语中“君”与“主”同义。所以,古代的君子,不但指的是品德高尚,还指君主。也就是领导者。

说到“不器”,要从“德”说起。德的本义,就是指功用。一物有一物之德,一人有一人之德。比如杯子之德,是能装水,装酒;碗之德,能盛饭。有德则可以为用,无德则无用。人之用,与物一样,一个人有一个人德行,不同的德行,就有不同的用处。比如一个人武功高强,可以上阵杀敌,就好比是一把刀。刀既是器。再比如,狗能为人看门;马能载人行走可以为人服务,如果一个人能够为国家看门守户,为君王和百姓服务,叫效犬马之劳,犬与马也是物,广义上来说,也算器。

一个人具有了一方面的才能,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就叫成器。能力强,贡献大,就叫大器,能力小,贡献小,就叫小器,大器小器,都是器,都是有用之才,比如,酒杯有酒杯之用,航母有船母之用。前者是小器,后者是大器。

钱学森归国的时候,有人说他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抵五个师,他就是大器。我妻子是普通护士,2月初也接珍过两例新冠病人。她就是小器。小器大器,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都是成器。前段时间网上有传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向医护人员吐口水的。这个情况虽是极个别的,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人性之恶。他们就是所谓的“不成器”,不成器,就是对社会无用之人,说白了就是垃圾。

说完大器、小器、成器、不成器,下面就可以说说“君子不器”了。这里的君子指的就是有高尚品德和超强能力的领导者。他可能有刀之用,但他不是刀,因为他还是笔之用,笔之能。他既可上马击狂胡,下马也可草军书,他是既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是文学家,也是经济家。他可能是每个器都符合,但他又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器。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器。

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如果是一个财务专家,他就会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如果他是将军,他就会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如果是外交家,他就会不自觉的多考虑外交问题,如果是作家,就可能多考虑情感问题等等。

总之,做为领导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有把握全局,平衡各方的能力,这就叫“君子不器”。所以,君子不器,是一个极高的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努力追求达到成器的境界就不错了。不器的境界,只能做为一种追求的目标。但千万不能做“不成器”的人,更不能以不成器为荣。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对诸子百家经典的解读,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论语》中“君子”与“器”的基本涵义及孔子说这句话的具体语境。

查阅有关资料,君子起初之意就是指君王的儿子。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子百家都各找良方救治这个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复礼,便出现了君子论。一部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是君子呢?先看看《论语》中一些关于君子的语句吧。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四》。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篇第四》。

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第四》。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第四》。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第二》。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篇第四》。

9、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0、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很明显,在以上不同的语境中,君子一词已被赋予了道德上、智慧上、技能上等多层面的涵义。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一词常常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人似乎就分为“君子”与“小人”两大类,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所以简单讲,有道德的,有智慧的,有学识的,有技能的………所有充满了正能量的人似乎都可称为君子。

在古代,器专指器具,什么歺具、工具等都属于器,器都有特殊单独的用途,一般不作它用。

再看,“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此篇讲的就是君子求官、为官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为政》篇中,孔子认为君子从政应该学识渊博,一专多能,道德高尚………,即从政者应该是通才。

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像某种器具一样,功能单一,而应该学识渊博,一专多能,道德高尚………,即君子从政应该是全才或德才兼备。

在当今社会,有些人连“器”都算不上,还能奢望“不器”吗?“君子不器”恐怕成了一句讽刺性的话。

通城二中 黎文

二0二0年元月二十五日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我认为“君子不器”中的“器”,与“大器晚成”中的“器”是同字不同义,此“器”非彼“器”也!

“器”的产生与狗有关。狗是世界上最早的家畜之一,历来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故有“犬守夜,鸡司晨”之说。狗的天性就是看家护院,金文中的“器”字由“犬”和四个“口”组成。这里的“口”指的是可以装东西的器皿,表示许多器皿堆放在一起,有犬在中间看守。器字最初的本义是指陶器,后泛指一般的器具、工具。器还有“才能”、“人才”之意,器还可作动词,有赏识、看重之义,比如“器重”。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老子》“大器晚成”中的“器”指的是“才能”、“人才”;《法言·先知》中“先自治而后治人之称大器”中的“器”也是指的“才能”、“人才”;《论语》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指的是工具;投鼠忌器中的“器”指的是器皿。

一、要做“通才”之人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用途。器具的特性,一在用途,且用途较为固定;二在定量,且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三在定性,且有规定的性质。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须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就定性而言,君子待人处事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样才能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孔子主张一个君子应当心存远志,有理想有抱负,尽力做个通才,博学多能。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重任。对内可以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做通才,就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可以通观全局,统领全局。

朱熹是南宋最博学的全才,是孔子所说的“不器”之君子,是程朱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朱熹哲学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提倡性理,认为理为宇宙之本原,人性为理的体现。主张为学之道在“穷天理,去人欲”,其方法为“居敬穷理”,既作“敬”的修养功夫,又穷天下万物之理以致知。

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选择,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的。亨利就面临这样的选择。高三年级后,他有一个计划,就是去打工。目的是挣钱可以买自行车,积攒多了还能为妈妈买一所房子。但他明白,这也意味着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棒球训练,当然也就不能参加棒球比赛。在这样的选择中,经过教练的点拨,他毅然放弃了打工的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梦想的训练中。后来,他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的橄榄球奖学金,当选为“全美橄榄球后卫”,他的橄榄球的出彩,也把为妈妈买一所房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朱子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君子要有很高的德行,这是根,才艺就是枝叶花果。

二、要做“谦虚”之人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孔子对一些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勉励和赞扬,表明了孔子评价人的标准。此处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瑚琏是古代的一种贵重而华美的祭祀玉器,用来比喻子贡才智出重。其实我认为,瑚琏还引申为“深藏不露”的意思。因为瑚琏是“高”、“贵”、“清”的象征。在平常,这种贵重玉器都是被锁在柜子里藏起来,妥善保管,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被请出来亮相。所以,孔子赞赏子贡为瑚琏,也是说子贡是一个如瑚琏般深藏不露的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深藏不露,是一种智慧。把事做满,并非尽善尽美。古人信奉“满招损,谦受益”,因而古代最早的座右铭原本是一个叫欹器的器皿,这个器皿空了就倾斜,若装上水,满了就翻倒,不空不满就端正。古人将欹器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不要自满。做人只有谦虚沉稳的姿态,才会有尽善尽美,谦虚得识,自信护志,谦虚有如成熟的稻穗才会弯腰,沉稳有如企鹅的沉潜才会厚积薄发。

三国时期,杨修就死于锋芒毕露,不知藏锋露拙。他才智过人,是曹营的主簿,也是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官员。在一次汉水迎战中被曹操借其假传退兵令,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而被处死。杨修之死给后人的启示,即才不可露尽。其才盖主,出尽风头,犯了曹操大忌,自然被“枪打出头鸟”。后人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谦虚知礼才能行稳致远。谦虚,要求我们低调做人,低调蓄势,藏巧于拙,回避锋芒,以退为进,才能在社会舞台上演好每一个角色,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知礼,要求我们懂礼貌,知礼节,做遵守社会行为准则的文明人,并在恭、慎、勇、直美德中体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世上没有人是全能全知,所以才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切忌因骄傲自满,盲目自大而犯错。

三、要做尽善尽美的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尽善尽美最早或许是孔子的发明。孔子看尧舜时与周武时的音乐时,评说一个是尽善尽美,一个是尽美未尽善。这种美学思想,表明既要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要注重艺术内容之善。

理想现实尽善尽美。太理想化而抛弃现实,会变得虚拟化,会愤世嫉俗。太现实而抛弃理想,就变得功利,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因为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的要求,人类欲望的沟壑永远难以填满。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刘邦就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把理想与现实做到了尽善尽美。《史记》中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的志向就是做“大丈夫”等于做皇帝。这个理想让他不满足亭长一职,开始不折不挠的奋斗,在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征战中,屡败屡战,最终灭秦平楚,开创了大汉朝。

做事尽善尽美要中庸。中庸之道要求做事要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刚柔相济,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周旋有术,游刃有余。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冯道做到了极致。冯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就像不倒翁一样始终不倒。论品格,清廉、严肃、淳厚、宽宏,无懈可击,论才识,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孔子讲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经成为普遍的做事规律。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做好准备工作、打好基础。“为仁”的工具就是要搞好人际关系,结交好朋友。好莱坞有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在商界也有一句俗语是“天大的面子,地大的本钱”。

罗思柴尔德在巴黎发迹的故事,就是一个好的案例。罗思柴尔德是犹太人,为了进入法国上流社会的圈子,为了赢得仇视外国人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尊敬,他懂得财富能带给他的地位,但也因此在社交上被疏离。他想通过做慈善事业获得受人欢迎,但法国人不会在乎。想通过政治影响力,他已经拥有,结果只会让人们更加猜疑。最后,他找到了突破口,就是法国上层阶级的娱乐生活。于是他花巨款建庭园舞厅,用一流的厨师,奢华的宴会好生伺候娱乐于他们。没有任何法国人能够抗拒这样的生活,而他在“夸富宴”中挥霍金钱,赢得了社会接纳。接下来他得到了无法用金钱买到的丰富回报,并一直受惠于这些贵族客人,将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成功的人,大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去“利”自己的“器”,只有用心去磨炼利器,关键时候才能亮剑而出。

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一盆一钵莫拘泥,

仁义道德礼仪知。

君子怀才晓天下,

胸襟广阔帝王师。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孔子说:“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其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才能)。”器,器皿,只有特定的用途,而没有通用之功能。朱熹《四书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孔子这样说的目的是要求有德才之人,应当无所不通,不能只有一方面的才能,所以说“君子不器。”

谢谢悟空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子曰:“君子不器。”

语出《论语.为政》。

朱熹曾作《四书章句集注》,前后耗时约四十年。此书被作为之后历代科考标准答案。

《集注》云:“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材一艺而已。”

朱熹说,“器”,是指在某一领域内有才能;这样,对其他“行当”就不一定“灵光”。有德行有成就的人士,应该具备多种才能,而不是只有一技之长。

这个解释说得通,且被广泛接受。

所谓“被广泛接受”,不止在朱熹之后。他之前,儒家弟子也是这么理解的。

《礼记》,缉撰于汉初小戴之戴圣之手,是儒学门生记录孔子及主要弟子讲学的笔记。朱熹极看重《礼记》,还专门从中抽出了《大学》和《中庸》两篇,加上《论语》和《孟子》,编成《四书》。朱熹的《集注》,深受《礼记》的影响。

《礼记.学记》篇曰:“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此“君子”,当指孔子。

这一段,译成白话是,君子说:最大的德行不局限于官职;最高的道理不拘泥于某项器用;最大的诚信不需要以符券约束;最主要的天时不会将万物消长、荣枯、兴衰变得整齐划一。明白了这四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孔颖达《疏》云:“不官为诸官之本,不器为诸器之本,不约为诸约之本,不齐为诸齐之本。”

他讲得蛮“辩证”。比如,搞明白了“不器”的道理,才有可能“学无止境”“触类旁通”,因此,“不器为诸器之本”。

这的确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所说“君子”,与他之前的含义有了明显变化。

原来的“君子”,专指统治者和贵族。到了孔子这里,他说的“君子”,主要含义是有知识有道德且有治国为政能力的人。

孔子所言“君子”,是否还主要指统治者和贵族呢?基本还是。但范围有所扩大。

可以为证的是,“百姓”,原来专指“百官”,与黎民无涉。但孔子所讲的“百姓”,已经扩大到了非贵族的平民。

他讲学的教育宗旨,是不仅教授如礼、乐、骑、射、数等专门知识,还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强调培养弟子的总体哲学和道德水平。

《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璞玉不经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器物;所有人不经学习,便不可能懂得“天道”“人道”。

这既可看作是一种“比兴”手法,又更应该理解为孔子的“二阶”教育思想——切磋琢磨,是“成器”必经手段;系统学习,是获得哲学道德认知的前提。

“成大器”或“大器晚成”,只是成功的第一阶段——有所专长了。

不管《周易.系辞》是否出于孔子之手,但反映了他的哲学及道德思想无可置疑。

其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也是好事。

所以,《礼记.王制》说:“瘖(yin)聋、跛躃(bi)、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这些人,也有他们各自的才能、本领。“器”,即“才能”“本领”。

孔子所教的学生,不是只掌握谋生技能就行了。《为政》讲的,是培养能够“为政”者,所以说“不器”。

也因此,“不器”后来成为“全才”的另一种说法。

元代周恕《送曹侍郎仕开》诗云:“陆驾舟航嗟不器,秋霜春露见能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