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谢邀。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两篇文章要表达的最终意思都是一致的,也就是,好好读书有学问气质好,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的话,就算当了很大的官,别人照样会睢不起你,不愿和你结交。总之一个目的,劝人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鲁肃过蒙屯下》出自《三国志.吕蒙传》。《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很显然,。《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从《三国志》拿来的。
同样是劝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不一样的。孙权劝吕蒙读书的时候,读书并非是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唯一途径。孙权做为一代雄主,劝部下读书,是希望部下通过读书,增长才能。最终成为帅才。所以,孙权劝学,是对特定的人说的。也就是说,孙权是看到吕蒙有读书的潜质,才劝他的。与吕蒙同时受过孙权教育的,还有蒋钦,但蒋钦也没有像吕蒙一样,成为大将之才。但他还是照样成为东吴战将。
鲁肃是世家子弟,我们知道,中国在隋唐开始科举制度之后,选拔人才的制度有改变了。之前,是世家大族垄断文化。他们对没有文化的人是瞧不起的。鲁肃就是世家子弟,读书有文化之人。因此,对吕蒙这种没有文化之人,内心是瞧不起的。
吕蒙老家是安微人。因为姐夫在孙策手下当军官,所以来投奔姐夫。从十四五岁就跟随姐夫打仗。并且因为有人嘲笑他而杀过人。所以,吕蒙后来虽然当了将军。鲁肃依然并不觉得吕蒙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鲁肃任大将军之后,路过吕蒙防地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拜访吕蒙。
拜访与不拜访的差别在于,拜访是私交,不拜访是公事公办。有私交就是朋友,没私交就是同事、上下级关系。后来,鲁肃听了手下的劝告去拜访了吕蒙。交谈之下,发现吕蒙见识高远,非常厉害。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打打杀杀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的改变当然是和读书有关。孙权劝学的时候,推荐的书目,也都是了不起的。《诗》《书》《礼》《左传》《国语》都不是了不起的著作。读通了,是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和格局的。
鲁肃拜访吕蒙之时,吕蒙给鲁肃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对付关羽的策略。这些策略,是鲁肃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这不能不让鲁肃大为佩服。于是,就与吕蒙结为好友。并拜见吕蒙的母亲。这个行为传达的信息与刘关张的结义是一样的。
在《三国志》这儿,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可以使人成大器。但是,就算不爱读书,也可以成为将军。
到《资治通鉴》,读书的重要性,比之孙权时期完全不一样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的故事,与《三国志》是一样的。司马光写孙权劝学时期的现实与《三国志》时不一样了。其不同在于,吕蒙读书,是先当了将军再读书的。通过读书,把自己从将才提升到了帅才。在宋之后,政治上完全采取了文官统治,之后的将军,都是先读书,成了文人,才当将军。所以,从宋之后。除了改朝换代之时,再也没有合格的将军出现了。
总之,“结友而别”说的是,不读书被人瞧不起,读书才会被人尊重。这个意思,在宋之后,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资治通鉴》中这句话是决不可少的。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篇文章各自讲的什么,再去回答题主的问题。
1,《鲁肃过猛屯下》讲的是鲁肃取代周瑜后,路过吕蒙的屯下时,有人提议他去拜访一下吕蒙。鲁肃本来很轻视吕蒙,但是吕蒙的才干和谋略折服了他,于是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
2,《孙权劝学》讲的是吕蒙掌管军中事务后,孙权让吕蒙多读书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发现吕蒙已经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吕蒙了。吕蒙就说鲁肃怎么还用旧眼光看人,于是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
小结: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两篇文章到最后都写到鲁肃拜往了吕蒙的母亲,“结友而别”。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为了说明鲁肃以前是看不起吕蒙的,不愿意和他结友。根据两篇文章内容描述,鲁肃一直认为吕蒙是之前自己认识的“吴下阿蒙”,而自己学识渊博,对吕蒙有看不起的表现,不愿意和他结友。
第二,为了说明吕蒙的进步之快,以至于鲁肃不敢相信,于是拜访他的母亲和他结友。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鲁肃以前很轻视吕蒙,应该说就是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文中两次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都被吕蒙的才干和谋略折服,让他不敢相信,也印证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从侧面也说明了吕蒙的进步之快,所以鲁肃改变以往的看法,去拜访吕蒙的母亲,和他结友。
第三,从“结友而别”这个词来说,意思是结为朋友后告别,也就是说从这时起鲁肃和吕蒙才真正的成为了好友,共同辅佐孙权,成就大业。结语:两篇文章都写结友而别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说鲁肃对吕蒙的轻视,另一方面说吕蒙的进步之快,让鲁肃改变以往的想法和他结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文/渔夫子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吴名将。其幼年丧父,因家贫幼年未能就学,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称之为“阿蒙”。之后随母投靠邓当,随邓征战,练得一身武艺。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吕蒙在戎马征战中发奋勤读,持之以恒,后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识渊博闻名。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有国士之量……因其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使吕蒙声威显极。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并封孱陵侯。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
鲁肃(172年-217年) 东汉末年东吴都督。字子敬,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分析:孙权作为大哥,心胸宽阔,他懂得帮助部下提高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他直言不讳,善于改造人才,历史上的《孙权劝学》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条件,事要成功,不可不学习。卓有远见,贤明君主。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骁勇善战,但才疏学浅。但能善于听取,知缺则改。听从孙权劝学、折节读书,渐能克己让人、识见精博、有国士之风。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皆有因佩服其德才有孝。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勇斩陈就,破黄祖、朱光;智擒郝普、关羽。他忠于孙吴,对孙权尽心力筹谋。
在《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鲁肃与吕蒙均“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不仅是因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更是因为而吕蒙有善于听取、知缺则改、折节读书、克己让人、识见精博的国士之风。鲁肃当然知道吕蒙的这些优秀品质定能使其前途无量,大有作为。二人情投意合不只说明鲁肃有伯乐之见、爱才之德,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与吕蒙结交对自己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之所以要详细交代鲁肃和吕蒙的对话,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结友而别”的意义: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是北宋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
节选原文: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作品赏析
本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
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鲁肃过猛屯下》和《孙权劝学》为什么都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
吴下阿蒙太经典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