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东坡的名篇。中国人只有具备初中文化大约都知道这首词。对它,也就不必过多解释了。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存在好多版本。比如题主所给的图片中,人生如梦,就写作了“人间如梦”。
其实,除了这里的差异之外,这首词还有两三个地方有差异。我上文中,把有差异的地方都加了下划线。第一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第二处是,樯橹灰飞烟灭的“樯橹”二字,有的版本写作“强虏”。
第三处,就是这里所问的,“人生如梦”,有的版本写做“人间如梦”。
把这三处差异排列组合一下,大约就有五六种版本了。
到底哪个版本是苏东坡当初的版本,那个版本最好,今天恐怕难有定论了。不过根据出版者个人的喜好而已。
我们先说,第一处的差异。现在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多。但我觉得“乱石崩云,惊涛列岸”在气势上,比前者更强,在感觉上,也比前者鲜明。为何?“穿空”,只说石头飞到空中去了,而“崩云”,不但说石头飞到空中,还把云彩打破了,飞溅的浪花,就是天上打破的云彩。同样,“拍岸”,是浪打在岸上,气势固然是有,但“裂岸”的力度明显更强一些,岸已经被浪花撕裂的感觉就更强烈了。但通行的版本,用前者的更多。或许大多数人认为,苏东坡游赤壁的这个晚上,浪不必这样大,风不必这样急。
第二处是,“樯橹”与“强虏”。前人早就辩析过了。樯橹者,物也。强虏者,人也。前者是说,曹孟德的百万战船被一把火烧掉了。后者是说,强大的敌人在一把火后,被打败了。孰优孰劣,恐怕谁也不好说。只能是二者并存。
第三处,就是今天的正题了。到底是“人间”对,还是“人生”对。恐怕也难有定论。之所以二者并存的原因在于,“人生如梦”,表达的是一种主体的感受,而“人间如梦”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客体的观照。“人生如梦”是有主体的,这主体就是“我”,就是作者苏轼。人生如梦是说,我感觉人活着就像做梦一样。是我在做梦。而人间如梦,更多的是主对客体的关照,所着重点在于环境。前者是所重是“我在梦中”,后者所重是“君乃在梦中耳”。
现代人更注重个人感受和主观体验。古代人更重视外在社会,注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所以,以苏东坡潇洒的个性,他当初很可能用的是“人间”二字。
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模式,会把人教傻的。汉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发散性和模糊性。写诗写词,表达的是一处情感和情怀。怎样表达情怀是最重要的。死搬教条,对汉语的学习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苏东坡当初写的原文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文学作品,哪怕是文学天才的作品,也可能不是很完美的,也很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修改。修改后的作品,可能会更好。李白《将进酒》的原文,现在不是已经找到了。对比之下发现,修改后的版本,确实比原版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是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想改变苏苏!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原作为“人间如梦”,也有“人生如梦”的版本,不管是“人间”还是“人生”,在格律上都是一致的。但从现代汉语来看,人间和人生还是有区别的。人间是指人类社会或世间;而人生则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人是人类社会的细胞,作为诗人苏轼,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从整个诗篇去理解,我倾向于“人生如梦”,这个用法在语言的使用上,表达更准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问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苏轼的这首词有很多个版本,仅仅“人生如梦”这四个字,就有“人间如梦”、“人间如寄”、”人间如构“等等。
一、宋人的讨论南宋胡仔(1110~1170)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是最常见的版本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酬江月。’”比较早一些的讨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版本不同的,可见于《容斋随笔· 容斋续笔·卷第八(十五则)》
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容斋随笔》是南宋诗人洪迈(1123年-1202年), 他距离苏轼(1037年 —1101年)去世差不多隔了几十年,但是苏轼的这首词已经出现很多版本了。
从向巨原的表述中,苏轼这首词是这样的: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鲁直,是指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所书写的东坡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一种证明了。
不过洪迈说,我也是道听途说,不知道黄庭坚的那幅书法在哪里?
二、清人关于这一段话的分析郑文焯 ,与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词人 。他的《大鹤山人词话》写到:
念奴娇,赤壁怀古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构】,一尊还酹江月。”这里用了人【间】如【构】,没有见过其他这些说的版本,不知道源自何处。这个且按下不表,关于《容斋续笔》中的说法,郑文焯认为:
案:此从元祐云间本,唯“崩云”二字与山谷所录无异。汲古刻固作“穿空”“拍岸”,此又作“裂岸”,亦奇。愚谓他无足异,只“多情应是”句,当从鲁直写本校正。 ,从郑文焯的话中可见,他见过”元祐云间本“,其他变化影响不大,但是”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这一句,应该是遵从黄庭坚的写本。
三、诗人改字的痛苦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容斋续笔》中,洪迈所写的黄庭坚书写东坡词这一段话,有个小小的题目:诗词改字。
我们看看在黄庭坚这个故事前,还写了两个事,一个是王安石改《泊船瓜洲》的故事:
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为了改这个绿字,前后作了不少斟酌。另外还有黄庭坚自己改诗的故事: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高蝉正【用】一枝鸣,高蝉正【抱】一枝鸣、高蝉正【占】一枝鸣、高蝉正【在】一枝鸣、高蝉正【带】一枝鸣、高蝉正【要】一枝鸣。
可见古人炼字的辛苦,怪不得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从这两个故事,在联想黄庭坚书写东坡词的故事,可知苏轼这首词未必没有改过。那么有人间如梦这个版本吗?
四、人间如梦、人生如梦、人生如【寄】关于这个人间如梦,题主看到的是《辽海出版社》的版本。我们看一下更早的。
1、人【间】如【寄】
朱彝[yí]尊(1629年 -1709年 )的《词综》是这样的版本: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如【寄】,一尊还酹江月。这个版本和洪迈所记黄庭坚的版本比较一下: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仅仅差了一个字,黄庭坚是”人生如【寄】“, 朱彝[yí]尊:人【间】如【寄】。
朱彝[yí]尊的版本肯定是宋朝版本了,但是洪迈是人【生】,不知道是不是朱彝[yí]尊看到的版本已经变为人间了。
2、《钦定词谱》中的人间如寄
更为权威的是康熙皇帝下令,让陈廷敬(1639年―1712年)编撰的《钦定词谱》在卷二十八中记录念奴娇词谱时,这首词和朱彝[yí]尊版本是完全一样。
《钦定词谱》以明朝万树(1630-1688)《词律》为基础,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而成。但是《词律》中的版本和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一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艣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和我们今天的版本一样 。
结束语至于到底是人间如梦、人生如梦还是人生如【寄】,真的很难说。
《钦定词谱》是皇帝下令官修的版本,编书者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博览群书,也许或许找出了最早最权威的版本。
后来版本之所以那么多,一个可能是苏轼本来就改了好几版,另外后人抄错印错也是一种可能。
@老街味道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究竟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
是"人生如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