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我们现在说起易经,大多着眼于易理。也就是说,我们在意的是它讲的道理是什么?易经开始是一本算卦的书。因为现代人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把算卦称为迷信。于是算卦的事,现在就说的少了。但是,易理是与算卦相联的。如果,要讲明白“见群龙无首,吉”不把它在乾卦中的位置讲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很难说清楚。
以上是乾卦。其卦爻辞总共有八句。假如我们占到乾卦,这八句卦爻辞中,哪一句是管用的呢?不可能是同时既是“潜龙勿用”又“飞龙在天”吧?简言之,占卦的时候,六爻之中有动与不动之分。易就是变化,所谓的动,就是指变化,也叫变爻。如果初九是变爻,那么占卦的结果就是“潜龙勿用”。占卦之人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不吉利。如果九五动,就是“飞龙在天”,大吉之象。如果六爻全不动,所得为卦辞:“元亨利贞”也是大吉。
占卦所得也可能是几爻同时在变,所得卦爻辞都有规定,这里就不细说了。
如果所占的结果是六爻皆动。占卦的结果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为什么动爻的爻辞是占卦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人生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与动有关。如果什么也不动,自然是无福无祸。
明白了上边的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提出个问题来。这里的“群龙无首”是不是大家都什么也不干,就吉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卦辞是在乾卦中,而乾的总意象是“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六爻皆动说明当前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是乾卦中六个部分都在动,都在刚健有为。这就好比一个家庭中有六个儿子,哪个儿子带头干活,就哪个儿子说了算。现在,六个儿子都干得很欢实。谁也不领导谁。这就叫“群龙无首”。这个状态当然是吉祥的。结果当然是好的。这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大约和隐士文化没有什么关联。隐士的身上,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乾卦用九的“群龙无首”本质上不是一种“隐”的无为状态,而是一种刚健有为的状态。只是因为系统中的所有部分都是有为的,所以首显不出来而已。
中国历史上有隐士,自然也就有关于隐士的文化。《易经》被称为群经之祖,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易经中与隐士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大约是有的。乾卦用九,与隐大约无关,但乾卦初九,恐怕与隐士有点关系。《乾卦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潜”是潜藏之意,“勿用”是不要用世之意,也就不要外出做官了,有能力有文化有知识,而不外出做官,就是隐士。孔子的《易传》对此的解释是:“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孔子对“潜龙”的解释,大约与隐士的精神能联系上。遁世无闷是,不出去做官,并不觉得心烦、忧闷。从陶渊明的身上,大约可以看到这种精神。龙德而隐是说,本身具有很强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想用世,于是,就把自己的光辉隐藏起来。所以,只有有本事的人,不出去做事,才算隐士,没本事的,算不上。“不见是而无闷”,是不被社会认可和承认,自己根本不在乎。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确乎不可拔”,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之隐,是有时机不成熟原因。其中有内因和外因。初九的勿用,重点大约在于内因的不成熟。《大过卦象辞》中,孔子又说:“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这里又一次提到“遁世无闷”,也就隐。这里的隐,主导方应是外因。当外部的条件使你无法用世的时候。这时要“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自己对《易经》并无深研,只是有空的时候,闲看一下。对它的理解也是很肤浅。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老子曰:道恒无名也,仆虽妻而天地弗敢臣也。
现龙者,仆虽妻也;
无首者,无名也;
吉者,天地弗敢臣也。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周易》中的“见群龙无首吉”指的是乾卦纯阳之义,故每爻皆用九,九为天之德,能用天之德,乃见群龙之义焉。
《周易集解》乾卦中又云:“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意即用九六位皆九,因此说见群龙(乾卦每一爻)纯阳为天之德,为万物之始,都不敢争先为首而超越,否则凶险,所以说无首吉。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之以为用!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我们今天说的“群龙无首”,比喻许多人聚在一起而没有首领,无从统一行动,因此也就难以成事。很多时候我们使用这个成语,都带有贬义。
然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周易》“乾卦”的卦爻辞,却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明显是好事,是褒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六爻皆体乾,群龙之象也。舜既受道,而与稷、契、咎繇之属并存于朝。”这讲的是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而舜受禅让为帝后,不以首领自居,从善如流,故呈现群贤并朝,群龙为用之象。如此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当然吉利!
南宋儒学宗师朱熹则指出:“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根据筮法,九为老阳之数,会转变为阴爻。乾卦若筮得六爻都是九,那么六阳爻就会变成六阴爻,等于乾卦变成了坤卦。乾坤互相转化,刚健而能柔顺,所以是吉利的。而“群龙无首”,正是刚柔并济之象。
北宋理学家程颐则将“无首”解释为无自为首,意思是以刚健为主的英雄人物勿自为天下人之首,而应让天下人拥我为首。
当代著名学者高亨认为,“爻辞言:群龙出现于天空,其头被云遮住。此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自为吉。”‘用九‘是乾卦六爻皆九,纯阳皆动,乃象‘天德’。六爻象群龙并出,各秉刚健之天德,其中不可能有龙王为之首领也。此乃比喻诸侯并立,各秉天德,德齐力均,不可能有帝王为之首领;但以其各秉天德,故吉。”
还有的学者从“群龙无首”中解读出了平等、大同。
《道德经》中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体现了群龙无首则大吉思想,万事万物的本相,就像一团雾水,应当效法无为才能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很回答您的问题【《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见群龙无首,吉”这一句话是出自《易经》的“乾卦”之中。
“乾卦”之中的原文: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用九,群龙聚集在一起,不知道谁是首领,都可以自由的飞翔,这是非常吉利的。
我们理解“群龙无首”这一句话的时候,总以为是一个贬义词,认为是一群没有首领的龙,没有一个领军人。
但是在《易经》的卦象之中所说的“群龙无首”却是一种褒义,阐述的是另一种意境。
卦中有“潜龙”“田龙”“亢龙”“飞龙”等,六爻是龙居之位,故称为“群龙”,又称为“六龙”,群龙不断的出现,比喻德才兼备的人层出不穷,这是吉利的。
“群龙无首”就是说一群龙都没有一个首领,不以首领自居,群龙可以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看不到边际,一件事情有了边际便有了局限,有了首领便有了阶级之分,但是当没有首领的时候,一切都能顺应自然,这也比喻了阳刚之气与宇宙永存的状态。
没有阶级之分,没有高低区别,所以在《易经》之中,这一句话说明的道理,就是:当一个人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要精诚团结,切忌独断专行。
所以从这一个层面来看,“群龙无首”的意思,就是抛开自己的主观因妄心而争名夺利的念头,顺应自然,才能同时展现所有人的力量。
“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阐述的并非是中国的隐士文化,而是一种精诚团结,切忌独断专行的道理,在《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意境和智慧。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成而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也不愿意被人去赞美。
天道的法则是剥夺过度居功自傲的,而补给不足的,所以真正的得道之人从不会自视功高,当然他也不会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争夺高位,如同群龙在一起,不会有人争夺首位。
将此道理引申到为人处事之中,一个人在生活中生存,从来不刻意的炫耀自己,而是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从不惧为己有,从不居功自傲,一切顺应自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