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把天下所有事理都言尽了,你认同吗?
怎么讲你的问题呢?道德经属于哲学著作。而且语言表达得很深刻,很难把握读懂其三昧,可以这样说,该说说的很深,不该讲讲得不具体但有“影射”,就看你能不能读懂读得读出来了。或曰道可道非常道,不著文字尽得风流。
-
老子的《道德经》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
道法自然。大象无形。
-
人类从古至今有没有一本书智慧跟境界超过《道德经》?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智慧跟境界超过《道德经》吧。
-
《道德经》39章如何体现《周易》恒卦的主题思想?
做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看到这样的题目,觉得很有意思。凭心而论,《道德经》39章和《周易恒卦》之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前真没关注过。能提出此问题的,或者是易学高手,以此题考较同道;或是初入门者,理有未通,而有就教之意。读了《道德经》39章以及《周易恒卦》之后,觉得二者之间确有某
-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的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古奥,许多章节的内容很不好理解。第十二章,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这一章中既没有生僻的字,也没玄奥的概念。内容也很简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是有无之辩。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与无的关系和差别。先是用轮毂。上图中,轮子中间的木条叫辐,中心圆的部分叫毂
-
《道德经》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该如何理解?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出自《道德经》第25章,原文与此稍不同,不是“人亦大”,而是“王亦大”。王是人的代表,说成“人亦大”大概是受了现代平等观念的影响,从老子哲学的大体意思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其中还是有细微差别。这个差别在于,能够体会“道”的人,才算得上“大”,不能体“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讲的是人间大道与圣人之德。有人称其为“君人南面之术”,这是很有道理的。老子讲的道德是为君王治理天下用的。道是道理与法则,德是按道理与法则办事。明白了这一点,把老子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为君王之德,就好理解了。《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内容是这样的: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
-
老子为何选择了终南山开始写《道德经》?
中国人历来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居庙堂之高,穷则处江湖之远。达行入世之道,穷行隐居之法。名山隐士,相得益彰。终南山,大约也是隐居的好地方。唐代的卢藏用科举失利之后,便隐居在终南山上。终南山离长安较近,这种隐居,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积极用世做准,即所谓的“养望”,
-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我们现在说起易经,大多着眼于易理。也就是说,我们在意的是它讲的道理是什么?易经开始是一本算卦的书。因为现代人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把算卦称为迷信。于是算卦的事,现在就说的少了。但是,易理是与算卦相联的。如果,要讲明白“见群龙无首,吉”不把它在乾卦中的位置讲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很难说
-
宗教高人无数,为何读不懂《道德经》?
反起读,都能读懂?这哪是道德经?明明是一部de道经好不?不是无人读懂,而是读懂的人,我们无缘认识。😀😀而且,它也不是所谓宗教。乃古圣先贤绝学。别误传误信误用。圣人讲究,传功不传火,宁可误传,不可失传。以免心术不正之人学而去,明明圣人发心是让它造福人类,为人类服务,心术不正之人得到
-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有人说意思简单,但人们真的理解吗?你怎么看?
上善若水,最好的善是水,但请注意善和恶是相互统一的,那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错了,因为那不是道。老子说水几于道,几于道表示他不是道。所以我们可以模仿水,学习水利万物,处众人之恶的行为,但我们不是把水当成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善不是目标,刚道在你身上显现的时候,善自然就出现了,你身
-
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了《道德经》与《周易》之后,会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我玩今日头条,最开始玩的是悟空问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道德经里面的问题。如果你回头去找,那么可以发现,我现在理解的跟原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对原先的理解我也没有删除调整,因为这就是我的思想历程,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我想留下痕迹参考还是挺不错的。可以看我的文章或者回答的问题,请注意时间
-
《道德经》里老子有哪几类谈话对象?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道德经》这本书是强者之书 。所以他面临的对象,肯定是一个强者,他是对强者说话。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面,如果你是处于弱者,你看《道德经》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他不会给你提供任何帮助。只有当这件事情你是处于强者的时候,你就应该读,看,学。整本《道德
-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人看到“无为而无不为”眼睛就会死盯着无为,然后盯着不放,展开争论。知常容估且不说他们讨论的对错,我想举一个例子,应该能说明问题。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用饿举例,因为饥饿这种感觉大家都经历过,民以食为天嘛。所以比较容易理解。一个人在难民队伍中已经饿了五天了,差不多要死了,这个时
-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它是什么意思?
我写过一篇文章《或许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对的人》,这个标题就是这句话的解释。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真的看出我的用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是没有归宿的,他长在人类社会中,他就是一个人。如果他长在狼群中,虽然他是人,但是他也会认为自己是一头狼。一开始的婴儿是可能感受到世界的一切的,不
-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思,知常容选一条线说一下吧。这条线是从个人的角度: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万物论。读道德经没有万物论是根本读不通的。万物论用西方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这个仅仅只是万物论的一个入门
-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这又是受到现在语境的影响导致的理解误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复杂,如果你有耐心听我慢慢讲下来吧。一、语境的区别《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的产物,二千多年前的语境与现在的语境语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百姓”二字。百姓现在理解成老
-
《道德经》是治国的,历史有多少成功案例,如哪个帝王或朝代?
凡以道治天下的皆成就强大秦朝以苛法治天下,结果不到二十年就亡了天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建立西汉,汉承秦制,所以延续了大量的秦法,不过刘邦因为身边有很多黄老之人,像张良、陈平皆是,所以他们统治百姓的法是延续秦法,但做法却是以道治天下,也就是少折腾,给老百姓休养生息。这个国策一直延续到
-
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多言数穷言是为了表达,多言说明是一种过度表达,为什么会过度表达?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想通了就很清楚了,巧言鲜仁也。多言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说服别人认同自己。为什么要让别人认同自己?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直接或间接。因为言语表达别人不接受,应该不要再说话,反复说话说明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