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晴雯跟宝玉顶嘴,换个说法,也就是跟宝玉吵架。我们知道,吵架的双方一般都是身份相近,地位相同的人才能吵起来。如果身份悬殊,地位不同的两个人,是很难吵起来的。夫妻身份地位相同,就会吵架。丫环和主子,仆人和老爷之间,是不可能吵架的。如果丫环惹怒了主人,仆人得罪了老爷,直接家法侍候就是了。根本不可能吵起架来。而贾宝玉和晴雯居然就吵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既,贾宝玉和晴雯之间都把对方视为人格平等的关系。贾宝玉是主子,晴雯是丫环,二人之间在等级社会之下,不可能是平等关系。如果二人之间真的要建立一种平等关系,单靠一方是不可能的,只有双方都在内心真心的觉得对方与自己平等的,这种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这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破坏和反动。是必然遭到社会道德和伦理报复的。因此,这种平等关系的建立,对于自身是有危险的,只有无视这种危险的人,才可以做到。晴雯正是这样的人。极端的自尊,使得她内心渴望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这种诉求,在那个年代,本来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上天安排她遇到了贾宝玉。贾宝玉是天生具有平等观念的人。他虽然出身贵族,但他不以富贵骄人,认为人应该是平等的。这一点书是是有明确交代的。贾宝玉不光不希望丫环们怕自己,也不愿意自己的弟弟贾环怕自己。这种想法,就是平等思想的体现。所以,贾宝玉其实是曹雪芹塑造的具有朦胧的平等意识的现代新人形象。
于是,贾宝玉和晴雯之间,就形成一种在当时来说,比较奇特的关系。贾宝玉把晴雯不是当成低贱的丫环看待,而是把她看成了人格平等的人对待。这是晴雯与宝玉吵架的深层次原因。
对晴雯的态度,其实是贾宝玉对待一切年轻女性的态度。这就是博爱,鲁迅说:“爱博而辛劳,腻而敬之,恐拂其意。”但是,对于袭人等其它人来说,他们能够比较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不会做出身份上的僭越之事。于是,她们也就不会在行动上与宝玉做出建立在情感平等基础上的互动。而晴雯在内心上接受了人格上平等的定位。于是,她与贾宝玉才有了吵架的事情。这是吵架顶嘴之事的深层次原因。
除了深层次的原因以外,还有表面原因。这就是对袭人与贾宝玉的嫉妒。晴雯抢白了贾宝玉,两人吵过几句,自然也就算了。但袭人的劝架,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功效。劝架的时候,袭人把自己和贾宝玉称为“我们”,引起了晴雯的不满。既称我们,袭人和贾宝玉就成了自己人,而晴雯就成为了外人。袭人称我们,是因为与贾宝玉有了肌肤之亲。以晴雯与宝玉的情感,如果她要和贾宝玉更进一步,是没有什么障碍的。反正大家都是偷偷摸摸的。但是,晴雯天生就是光明磊落之人。偷偷摸摸的事,她是不干的。这种性格又正是她与贾宝玉能够心灵契合的原因。因此,在怡红院里,真正与贾宝玉心灵相通的,其实只有晴雯一个。
贾宝玉的性格,在当时来说,是有叛逆性的。晴雯与之心灵相通,以当时的道德评价,也是叛逆的。追求人格的平等,就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破坏。于是,这也成了晴雯悲剧的背后原因。
袭人是明确了准姨娘身份的。可以在贾府败落之后,袭人最终还是离开了贾宝玉,跟蒋玉涵走了。假如把袭人换做晴雯,她会不会离开贾宝玉,跟别人走呢?答案是,绝不会。
晴雯是丫环中真正与贾宝玉心灵相通的人。二人都认同自己与对方是人格平等的。所以,他们才会吵起来。晴雯在与贾宝玉吵架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讲理的。因为相爱,才会包容,才不须讲理。只须发泄情感就行了。因为双方内心的“理”,早已通了,不必讲了。
贾宝玉可以包容晴雯,但社会不会包容她。因此,晴雯还是死了。
《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晴雯换衣服,把扇子跌在地上将骨子跌断,遭宝玉抢白,晴雯不服,气得宝玉要赶她回家。晚上宝玉跟薛蟠喝酒回来,见晴雯睡着,将她推醒,叫她拿果子来,晴雯不干。宝玉说扇子是扇的,如果你想出气,撕也无妨。宝玉拿扇子给她,她便撕起来,麝月阻止,宝玉高兴,并说扇能值几个钱。 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扩展资料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 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中晴雯为何只撕了贾宝玉和麝月的扇子?答案终于被说出虽然《红楼梦》“草灰蛇线,伏脉千里”,但晴雯之所以只撕了宝玉与晴雯的扇子,因为宝玉只递了他们两人的扇子。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正说着麝月走过来……宝玉赶上来,把她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 有人说“扇”意味着“散”,晴雯撕宝玉之扇,实际上撕散了宝玉与她的缘分。
暗示了将来晴雯被赶出大观园的结局。她撕麝月之扇,是因为她嫉妒麝月。麝月长相不如她,针线不如她、 但宝玉仍然对麝月很关爱,特别是宝玉为麝月篦头,虽然晴雯当时就冷嘲热讽了,但心里仍酸溜溜的不好受。晴雯撕她的扇子,说明晴雯潜意识里想撕“散”宝玉与晴雯之间的牵连。其实,我倒觉得一切都不过适逢其会而已,只不过是被读者读复杂了。
晴雯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这是红楼梦作者对她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真的一点都不错 她性情刚毅,正直,她向往自由与平等 身为一个丫头,她的言行便与那整个时代不符 最终导致了含冤而亡的结局 可以说她是红楼梦中最敢于表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人 她敢说敢笑敢想敢做 可惜的是她身不逢时。
由“晴雯撕扇”解析晴雯之死及其性格悲剧 晴雯是《红楼梦》在“册”女子中唯一在前八十回叙写完整,且少有悬念的一人(秦可卿因书中删去“淫丧天香楼”一节而多有悬念)。在怡红院的众姐妹中,她是深得宝玉怜、爱、护、惜的“第一等人”(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后写宝玉,“且去了第一等的人,岂不伤心,便倒在床上也哭起来。”)在某些方面,宝玉视之甚而超过袭人。如宝玉欲向黛玉传情,“便设一法,先使袭人往宝钗那里去借书”,然后命晴雯去瞧黛玉,并传递了两条大有深意的旧帕子。
此等私密之事,不用袭人,单用晴雯,可见在宝玉眼里,晴雯还是一可托心事的知己。在贾母眼里呢,晴雯才刚十岁时被赖大家买来作婢,因常跟赖嬷嬷进来,又生得伶俐标致,贾母十分喜爱,便做了贾母的丫头。后来又特特地给了宝玉,意是要给宝玉作妾的。这在王夫人向贾母回禀撵晴雯、芳官等人出去一事时贾母犹还不信,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可见贾母取中的并非袭人,而是晴雯。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模样言谈针线(暗合勇补雀金裘一节)均在众丫头之上的“第一等人”,最终却落得个最凄惨的结果。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脾气秉性不为园中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所容,是一定的了。 在曹公笔下,塑造了各式品性的女儿们,反复读《红楼梦》数遍,越来越视晴雯为喜之不尽爱之不尽又疼之不尽恨之不尽的一等人物。
总归晴雯秉性,可以用六个字概括。 一是媚。媚非美,当然,晴雯是极漂亮的,眉眼也极像黛玉,连老太太都夸她模样好。但大观园中女子无一不是极漂亮的,如黛玉、妙玉、宝琴等,但美则美矣,总是缺了一点风流妩媚。这种媚是天生一段风韵拂去矫饰的。即使是病时,两太阳上贴块圆圆的膏药,都与众不同。麝月谓之,“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从床上爬起来、钗散鬓松、衫垂带褪地去见王夫人,却被王夫人视为“有春睡捧心之遗风”。
岂不知太过风流必招人怨恨。在宝玉及我等眼里的极爱极恨之处,却恰恰是王夫人类执掌生杀大权的伪道者的极恶极恨之处,终招极祸。 二是娇。写宝玉在薛姨妈处吃了酒回来一进门,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得我们等了一日。快来与我写完这些墨才罢!”此等话语,又嗔又怪又笑,只有晴雯才说得出。脂批:“娇憨活现,余双圈不及。”
贾府中过灯节,晴雯、绮霞、秋纹、碧痕几个找鸳鸯她们耍戏去了,宝玉回来时,只麝月一人在屋,宝玉便与麝月篦头。只篦了三五下,见晴雯忙忙走进来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说:“哦,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宝玉说也替她篦一篦,她撂下一句“我没那么大福”,边说边拿了钱,摔帘子出去了。这一笑一说一摔,一个娇憨的晴雯就如同站在我们眼前一样,每读至此,都要忍俊不禁的浅笑出来。
但这还不够,晴雯前脚刚出门,宝玉就对着镜子里的麝月说,“满屋里就只是她磨牙。”麝月听到,忙向镜中摆手,宝玉刚明白过来,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到:“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读至此,恐怕若是晴雯在前,非要骂她一声不可了。也难怪痴痴呆呆的宝玉喜爱晴雯无可无不可了。就像捧着一朵扎手的玫瑰花儿,愈扎愈疼愈爱愈怜。
三是傲。大观园中只有三个人称得上傲,一是黛玉,这从赖嬷嬷送宫花一节表现最甚,凭你是娘娘送的宫花也罢,或是什么人送的也罢,别人都欣然接受,独到了黛玉这里却瞧不上,轻声慢语的问道,是别的姑娘都挑剩下的吗?一个不希图拒人于千里之外。次是妙玉,什么人只要不入她的眼,就是肮脏不堪的阿物,刘嬷嬷用过的茶杯,她让放在门口,连搁进来都不容许,就连宝玉这样被妙玉视为“些微有些知识的人”,也要敬他三分。
送帖不让小厮去,亲自跑过去,还只从门缝塞进去。喝完茶令小厮挑水冲洗庙堂,更是嘱咐把水放在庙门之外。然黛玉、妙玉之傲,皆是有身份的傲。丫头中敢使傲性的,除晴雯外再无第二人。秋纹去贾母、王夫人处收一对连珠瓶,恰遇老太太、王夫人高兴,又赏钱又赏衣服的,秋纹视之为彩头说与别的丫头听,晴雯就来了一句,“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别人了,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有脸呢。”秋纹犹说,“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
晴雯更听不过,骂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听听这刚口,岂是一个丫头说得出口的。所以说,晴雯的可贵之处,正是她的不自卑自贱之处。可惜一株娇蕾却被弃之于风霜雨雪当中,香消玉殒也只是迟迟早早的事。 四是直。直来直去,从不掩饰。
再加上她天生一股傲气,更不会刻意地去巴结或讨好一些人。如宝玉给他留了一叠豆腐皮包子,问她吃了没有,晴雯张口就来,“快别提。一送了来,我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放在哪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了给我孙子吃去罢。’她就叫人拿了家去了。”连老婆婆说的话都原封不动的转达,与后来一节同样是宝玉给袭人留了一碟酥酪,同样又是李奶奶拿走吃了,袭人的一番对语遥遥相对,脂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什么不及?自然是人情世故。
果然此话惹的宝玉大怒,摔杯子欲撵李嬷嬷,还是袭人哄住了。 五是急。连平儿都说,“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所以将坠儿偷镯子一事故意瞒着她只告诉麝月。到底子这口气忍不得,她也不顾自己病着,硬是把坠儿撵了出去。一时病不好,急得就乱骂大夫,说:“只会骗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
六是蛮。对待那些小丫头老婆子等人,从来不知人多嘴杂的道理,更不会笼络人心,只要是她看不顺眼的,别人不敢骂她敢骂,别人不敢说她敢说。而这些人当中,又有几个不是心怀歪意的?如此蛮横,一朝这些人得势,难保不口出恶语,致人死地。王善保家的就是一个例子。如对一心想往上爬的红玉,晴雯早就瞧不上,所以一群人(晴雯、绮霞、碧痕、紫鹃、麝月、侍书、入画、莺儿等)走着,碰见红玉,别人都不张口,独晴雯压不住,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拢,就在外头逛。”
谁想红玉是立意要离了怡红院的(因熙凤支她差事),所以并不怕晴雯,顶嘴说花儿二爷说不用浇,喂雀儿的时候姐姐们还睡觉呢,茶炉子不是我的班,有茶没茶别问我。再者,我也不是闲逛,是二奶奶使唤取东西呢。晴雯一听,更是恼火,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她兴的这样!这一遭半令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上这才算得。”
令晴雯不曾料到的是,像红玉这等人,偏就登上了高枝,晴雯险境就此造成。 七是慧。用秀外慧中来形容晴雯一点也不为过,这不仅表现在她话语上伶牙利齿,没人说得过她,用王善保家的话说,是“生了一张巧嘴”,更体现在它紧急关头总能机敏善变,化险为夷上。如宝玉怕贾政第二日突然考他,连夜温书,急得无可无不可。又兼金星玻璃从后房门跑进来喊说:“不好了,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灵机一动,让宝玉趁势装唬着了,逃过此劫。
王夫人在听了王善保家的一场排喧后盛怒下叫晴雯来视看。晴雯一见势头不对,灵机换了一套话语应对,说我不大往宝玉屋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只十天半个月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闲了我还要作老太太屋里的针线,至于宝玉的饮食起居,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罢。一番话合情入理,不由王夫人不信。书中说,王夫人信以为实了,忙说:“阿弥陀佛!你不近宝玉是我的造化,竟不劳你费心。”
虽终未逃被撵结局,但当下算是逃过了一劫。余如晴雯勇补雀金裘,一个白玛瑙碟子袭人等皆不知去了哪里,独晴雯记得清楚等等小事,处处可见晴雯在聪慧灵透上实在据袭人麝月等众丫头之上。 媚、娇、傲、直、急、蛮、慧,这一个个实乃集天地之灵秀于一身,不免令谁见了都咂舌不已,更别说心生爱怜了。然媚则不稳,乃王夫人平生最恨;娇则受宠,为其他女儿所嫉恨;傲则不群,于人情世故不通招小人怨恨;慧则高显,必有枪打出头鸟之结;再直、急、蛮等秉性,晴雯结局大体已定矣。
以上所述晴雯品行,散见于平时之一时一处琐碎。最能集中体现晴雯性格,也是写得最好看的一段,当属晴雯撕扇一节。虽是小儿口角,却将晴雯的性格刻画无异,待我们细细分析。 且说宝玉无兴筵散,回到房中长吁短叹。晴雯上来换衣服,不小心把扇子失手跌在地上,股子跌折了。宝玉正不高兴无处撒气,因叹道:蠢才,蠢才!
他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等顾前不顾后的?论说主子不高兴了,训斥几句也是当有的,偏晴雯傲气得很,偏不受这口气,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听听,宝玉才说了一句,她就有十句对嘴,气势倒比宝玉还高一层。
这还不算,由跌扇子越发说重了,“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宝玉那一句何曾有这等意思?且宝玉平生最恼的就是离散之事,所谓只愿长聚不愿散,只愿花开不愿败,初时恼也正为此。宝玉此性,晴雯包括袭人等人最为清楚,在别人是断断不敢提此事的,但晴雯不管,故意补此一句,直戳宝玉的痛处。果然宝玉听了这些话,气得浑身乱战,半日方挣出一句:“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怡红院中能把宝玉气得话都说不出来的,唯有晴卿一人。如果说方才晴雯一通话,只是傲性使然,不吐不快,并非真生气的话,紧接着袭人的加入,那就如火上浇油真个把晴雯惹着了。
且说袭人听见两人言语不对,忙赶上来对宝玉说:“好好的,又怎么了?可是我说的,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此句属袭人无意,言语不慎,却登时勾起晴雯的醋意,把火一股脑撒到袭人身上,冷笑道:“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待爷的,我们原没伏侍过。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我们不会伏侍的,到明儿还不知是个什么罪呢!”连讽带刺,直击痛处,可见对宝玉是假生气对袭人是真生气,且素日里多于袭人所为不满。
这时,袭人犹还忍气吞声,欲当和事佬把事情糊弄过去,就推晴雯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这“我们”俩字,确是袭人无意脱口(也见得袭人在心里是早就跟了宝玉的),在晴雯听来却是芥刺一般,醋意大发,也不顾脸面不脸面,当说不当说,只管说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这一番话非同小可,连宝玉袭人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敢拿到桌面上说,袭人就是再好性儿也难忍得下去,故此也急了,说道,“姑娘到是和我拌嘴呢,还是和二爷拌嘴呢?…”这一顿斗嘴,宝玉是有口说不出,干着急气得浑身乱战,袭人是话语迟钝漏洞百出,独晴雯伶牙俐齿,句句在理,步步紧逼,紧抓不放,最后把个宝玉逼得无路可走,要回太太去。被众丫头拦住又不能真回。
只能顿足说道:“叫我怎么样才好!这个心使碎了也没人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里自然是指晴雯,晴雯如此不解他的心,岂不让宝玉伤心? 这是第一出,跌扇。在第二出之前,还有一节是黛玉谑劝袭人,更把袭人身份点的一清二楚,因与晴雯无关,这里不提。我们只说第二出,撕扇。 晚上宝玉从外头吃酒回来,见院中凉枕塌上睡着一人。此中景象也是很美的,宝玉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就势在榻沿上坐下,推她(榻上的人)。只见那人翻身起来(气还未消),说:“何苦来,又招我。”此句略一听似带恼,却绝不是真恼,是假恼,是为娇。再加上“翻身起来”,任是石头心肠,也不忍弃之不顾,必得哄一哄才罢。
何况宝玉又是那样专会在女人面前低声下气的情痴。遂将晴雯一拉,拉在身旁坐下,说她,早起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她,你自己想想,该不该?此番话毫无责怪之意,连傻子也看得出晴雯不该。晴雯自然也知不该,但就是煮熟的鸭子——嘴硬,拒不承认错误。道,“怪热的,拉拉扯扯做什么!叫人来看见象什么!”你瞧把她机灵的,饶是自己错了不提,找个别的事就想混过去。且这一句娇中带憨、娇中带媚,真一个美晴雯像。这一句非但不承认错误也罢,末了还要讽上一句“我这身子也不配坐在这里。”
软话还没说完,又来一句硬的。宝玉笑道,“你既知道不配,为什么睡着呢?”这下晴雯没得说了罢,自封自口。但晴雯就是晴雯,偏她横也是理,竖也是理,理都是自己的,没理都是别人的,说:“你不来便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这叫什么理,他还说得理直气壮,任谁被她这一番歪理正理一搅,也没了脾气,唯有疼之爱之了。论说两人该和好没事了,但晴雯偏是占上风占惯了的,所以又生一事,“起来,让我洗澡去,叫袭人麝月陪你。”宝玉哪舍得让她走,赶忙说我才吃了好些酒,还得洗一洗,拿了水来咱们两个洗。
晴雯摇手笑道,罢,罢,我可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作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后来洗完了,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着床腿,连席子上都汪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此句要紧,一语道出怡红院中事,且说的是次袭人、晴雯、麝月、秋纹一等的碧痕,可见宝玉与自己贴身服侍的几个大丫头多有这层关系,独晴雯是个例外。
宝玉见晴雯如是说,也不洗了,笑道,“既这么着,你也不许洗去,只洗洗手来拿果子吃吧。”至此,二人应是言和气消,跌扇一事早过去了。偏晴雯又逼进一步,“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哪里还能打发吃果子。”真真是得理不饶人的一张利嘴。也是此句,惹出了撕扇一节。宝玉道,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真乃荒唐语。晴雯果然行此荒唐事。接过来,嗤的一声,一把扇子撕了几半。这还不算,二人合伙连麝月手中的扇子也抢了来撕。
至此,已是二人共同完成一荒唐之举。其娇媚之状与顺声低气的袭人麝月等比起来自然又风流万分,宝玉不爱才怪。 也正是这些令人极怜极爱之处,终招致了晴雯的弥天大祸,在凄惨中病死。说到晴雯被撵,极为关键的就是王夫人将挑唆宝玉行为不端的罪名都归到了晴雯身上。写王夫人到怡红院中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意思是晴雯长得太好,又口齿伶俐,虽看不上,但也罪不致撵。
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教习坏了。这才是王夫人最最不能容忍的。而最有可能作此事的人在王夫人看来,晴雯是第一个(袭人语: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心必不安静,所以恨嫌她。)这实在是冤枉晴雯了。据书中写到我们所知第一个与宝玉作此事的人是袭人,在宝玉幻游之后。后应常为此事。晴雯每次说“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也瞒不过我去。”再就是碧痕了。
这是书中也是从晴雯口中提到的。由碧痕而及其他丫头肯定也是一样。而敢提此事的唯晴雯一人,别人不说也是有的,但晴雯心里没鬼所以光明正大是肯定的。所以晴雯被撵倒不是行错了事,实在是过于生得好且性格孤高要强,不为世容所至。
《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谢谢邀请!
巜红楼梦》三十一回介绍了,睛雯伺候宝玉換衣时,不小心将扇子股跌折。
宝玉叹道:”蠢材,蠢材!”睛雯冷笑道:”二爷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
本来睛雯摔坏了东西,宝玉说她几句也是正常的。
可晴雯作为一个丫环,不接受主子批评,不承认错误,反而说歪理。
如: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沒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
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到不好?
很多人想一个小丫鬟,你怎敢跟主子顶嘴?还不打死你。
这其中原由是:
一,晴雯是贾母老祖宗喜欢的,当时贾母的丫鬟,因疼爱宝玉就把她送给了二爷,来头不一样。
二,宝玉和睛雯虽然是主和仆的关系。但是在晴雯心里和宝玉一直是主仆兼朋友的关系。
宝玉和丫鬟也沒大没小,一起耳鬓厮磨。
这跟怡红院向来宽松的主仆关系有关。
三,晴雯是一个”心气很高”的女子,她觉的宝玉是自己的朋友,自己跟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所以,敢跟自己的主子顶嘴抬扛。
当时我读到这章时,我想如果要在王熙风那里,她敢吗?早就撕烂了她的嘴。
晴雯没有在一个丫鬟的立场考虑,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认为自己和宝玉是好朋友,之前也摔坏过玻璃缸,玛瑙碗,二爷也没怪她。
今天,这么把小扇子却批评她,责骂她,晴雯不适应了。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在性子上,晴雯极其骄傲,没有一点为奴的心理准备。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这就是晴雯把扇子摔坏,还理直气壮的原因。
《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扇子”表达的是休闲文化的意思,休闲文化是人类取笑娱乐玩耍的,并非是人类的正经事和正经文化。如果能清清楚楚地将“扇子”之休闲文化与正文化分清,就不会干扰阻挠破坏正经事和正经文化,就能保持人类应有的理智。但让人愤恨的是总有一些或是大批的人们把休闲“聊斋”文化当作高深的正经事和正经文化,这就是其干扰影响破坏正经事和正经文化的原因,也是晴雯摔坏扇子进而撕坏扇子的原因,更是其理直(依据真或正经事)气壮顶宝玉的原因。摔扇子、撕扇子就是反对扇子,为什么反对?就是因为其是人类的异文化或不正文化,这种文化依附于正文化,是正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较大较多的物质积累剩余才产生的文化。《聊斋志异》,作者通过书名表达了闲聊的文化是“志异”,不是“志正”,就是要让读者反思志正。什么是志正文化?道文化,技术制造,科学技术文化,劳动文化就是志正文化。“顶宝玉”,就是因为儒学文化、儒史文化是不正文化,儒文化这个“宝玉”就是支持不正、异文化的。
休闲或聊斋这个异文化之所以不正,是因其不能为人类创造物质价值,只能消耗或变相消耗物质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就无用,“撕扇子”就是为了废除废止无用文化而扬有用有大用的文化;“千金”就是作者表达的大用大价值,可惜世俗读者只是依据儒学史话的习惯,将其理解为“千金小姐”之类的性情人。“作千金”,就是要国家民族或个人制作大用大价值的东西,不要像儒人儒书那样只作无用无价值不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书画史话之类的东西。什么是大价值的东西?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创新,即“一”就是最有价值的。“一笑”,就是言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最喜欢“撕扇子”,废除无用冒充有用,不高深冒充高深,不正充正的儒文化及儒史文化。
以孔子春秋为代表为引领的儒史文化就是不正充正的休闲“扇子”文化。“因麒麟”指出的就是因孔子春秋的始作俑带坏带歪带异带邪了中华文化;“伏”就是潜伏就是隐藏,就是作者不敢公开讲,不敢公开发表的真意观点;“白”,就是错白不理解之意,“白首双星”就是言由于儒史文化歪邪引领,致使大多世人不理解“首”和“双星”,或错解“首”和“双星”。“首”,就是首先,即人类的首先,或人类最重要的;“首”,也是走在最前面的东西,“道”,即“首走”,表达的就是走在最前面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形容道为“先天地生”或“为天地根”,意思就是“道”是自然事物内部(天地亦是自然物)决定产生各种自然物的内在决定因素,只有这种决定因素先运行运化才能最重产生自然物。人类创新创造制造也必须遵从自然之道成物的规律,也即人类必须探道为道,深入探索未知自然事物,才能发现自然之道成物的特点特性,才能依据自然事物的各种特性创新人类生产制造技术。因此,“探索未知”、“探道”“为道”之“无为”就是人类创新提高技术或发展经济的“首走”。能提倡并深刻认识“首走”重要性的有两种文化,就是此处所说的“双星”。这“双星”就是指的道佛自然之道无为文化。“星”在天,“双星”是形容道佛自然之道文化理念是高高在上值得人们敬仰的文化。只是不能敬那些祈祷祈福修行修身养性的假道佛。
《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晴雯不过是个签了死契的下人,她把扇子摔坏了,被主子嗔怪几句,本是无妨大雅的,但晴雯却毫无顾忌、理直气壮地跟主子顶嘴。这其中有三大原因
一,仗贾母之威。晴雯原是赖嬷嬷买来的小丫头,因心灵手巧会说话,又长得出众,针线活好,被贾母看中,于是赖嬷嬷转手把秦文送给了贾母使唤,后来,贾母觉得晴雯适合做宝玉的妾,又把晴雯给了宝玉。
在贾府,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凡是从长辈屋里出来的,就是"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的”,所以晴雯仗着自己服侍过老太太,做事便有些张狂,动不动就"竖起两只骚眼睛来"骂婆子打丫头的。
第七十四回,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去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说自己是受了太太之命,晴雯就强势回道:“我还是老太太派来的呢。”可见晴雯的底气有多足。
晴雯敢与贾宝玉争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是从老太太屋里出来的,而老太太又是贾府的最大的长辈,晴雯自认为人人都应该看老太太的面子,让着她,宠着她,贾宝玉这一个贾府的凤凰蛋也不例外。
二,恃宝玉之宠。贾宝玉是一个暖男,最会怜香惜玉,晴雯仗着是老太太给的人,又仗着自己姿色出众,是贾宝玉心中的第一人。于是事事掐尖要强。
而平时贾宝玉也非常的宠着她。在宁国府吃饭时,碰到了晴雯爱吃的豆腐皮包子,就赶紧要了一份儿,说是留着自己吃,然后派人送给了晴雯。有一次晴雯说自己的手冷,贾宝玉就给她捂着,有一次麝月让晴雯放一下镜套,晴雯不动,宝玉就替她干了,因为有宝玉宠着,晴雯就有些不知道进退、不懂得分寸了。常常做一些编排客人,埋怨主子的事情。
晴雯曾编排宝钗,说宝钗从早到晚往怡红院跑,三更半夜也不回去,害得她睡不好觉。还借着贾宝玉的名义,将林黛玉拒之门外。甚至生李纨的气,因为晴雯病了,李纨说宽限三日后仍不痊愈,就要按规矩搬出大观园。而且晴雯也看不起庶出的主子贾环等。
正因为有宝玉的宠爱,晴雯曾经弄坏了很多玛瑙碗,琉璃缸都没有事,现在因为一把区区的小扇子,就被宝玉薄责,晴雯便受不了,感到委屈,于是怒怼贾宝玉。认为贾宝玉责备自己不是因为摔坏了扇子,而是贾宝玉心情不好,迁怒于自己。
三,触碰了晴雯心底最隐密的愿望。晴雯虽心比天高,却是想着做宝玉的小妾的,而宝玉责备她的话中却隐隐有把晴雯放出去的意思。当时 宝玉见晴雯不小心把扇子失手跌在地上,股子跌折了,宝玉便叹道:
蠢才,蠢才!他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等顾前不顾后的……
这话虽少,但说到他日晴雯要"当家立事",却是晴雯不爱听的,因为如果做贾宝玉的小妾,根本没有资格自己当家立事,如果真要当家立事,要么嫁给小厮或出府嫁给平民百姓做正头妻子。无论是配给小厮,还是做平民百姓的正头妻子,都意味着要离开宝玉。这与晴雯心底的渴望根本不符。可是骄傲的晴雯却不肯说出心底的渴望,只好借着怒怼宝玉来发泄一下:
“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
晴雯敢与宝玉争吵,自然是自信自己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不轻,但是,正足这种不懂分寸,不知进退的自信,让晴雯在后来的抄检大观园中,首当其冲的被王夫人赶了出去,以至于最后气病交加,一命呜呼。
《红楼梦》中晴雯把扇子摔坏了,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跟宝玉顶嘴?
《红楼梦》里晴文把宝玉的扇子摔坏了,为什么敢跟宝玉顶嘴。是啊!在封建社会里,是绝对不能饶恕的罪过。可是,我们看《红楼梦》,读到的是曹雪芹笔下的另一个世界;在这样一群少男少女中,他(她)们的叛逆,他(她)们的率性,他(她)们的纯真,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封建社会的道德底线。他(她)们矛盾的内心世界,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在他们的言语及行为中。《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的是宝玉从外面回来,生了一肚子闷气,怡红院伺候的小丫头都睡了,宝玉叫了半天门,袭人只好去开门,却被宝玉踢了一脚。晴文帮宝玉换衣服时,摔折了扇子。惹得宝玉数落了晴文几句,按说,这应该是在平常不过的了,可是,晴文和黛玉一样,在她的孤傲心中,早已以跨过了主仆的底线,只当自己和宝玉一样平等,就和宝玉顶起嘴来。宝玉的生气,只是在借题发挥。他把最近几天的不愉快,把对开宝钗胖的玩笑话,对自己的不满;黛玉对他的讽刺,金钏因为自己被撵出王夫人的身边,再加上刚才,袭人背自己踢了一脚,受到了伤害,而无处发泄。两个人顶撞得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晴文闹着,说宝玉容不下她,不如散了的好。
宝玉气得‘’散了便好,我这就回了太太‘’
同样是使性子,同样的年龄,晴文忘记的是自己的身份。
忘记的是自己的站位,不管平时,宝玉待她有多好,甚至当她如亲姐妹,或红颜知己。可是,这个社会,不会允许她,允许她的大逆不道。所以,曹雪芹揭示造成不幸的所有根源,就是让人无法挣脱的黑暗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