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指的大约是朱熹的两首诗吧?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

我个人的理解,朱熹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他自己在对二程学说继承的基础上,终于把理学发扬光大。使得理学成为完整学术体系。假如我们把这首诗的意象坐实一下。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理学,也可以说是朱子之学。他以半亩方塘做比,是有自谦之意的。方塘中的水清澈如境,而且“天光云影”映照其间,说的是,这一方水塘虽小,却容得下天地。这正如自己的学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比如《伊川先生文集》《经说》《周易传》等。

写第二首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可能是读了《庄子逍遥游》而有所感。其中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段话与第二首诗的境界很象。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谢谢邀请,回答: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释义

半亩不到的方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面前。天空中播撒的光影。和浮云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起因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见底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远远不断地输送到活水来啊!

作者实际的诗意是看书学习看到了学到了出神入化东西。由此表达作者对书的美感欣赏美。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释义

回忆昨夜江上所见所闻。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春潮大水,巨大的舰船轻盈的如同一片羽毛。想来舰船行驶。白费很多的冤枉力气,今天真好却能在江水中央漂流。

这首诗写作者创作灵感。借物以明道。

其一写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其二写的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是说到了欣赏书中如源头活水一样清澈透明。娟娟不断。比金子都贵重。

一个是写自己创作灵感层出不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自如。从而达到了美学的最高程度。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所作。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生于尤溪,葬于唐石。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后世尊他为“理学正宗”“朱文公”。是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书院,对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的贡献巨大。存世有《朱文公文集》。

🌾🌾🌾🌾🌾

🍁🍁🍁🍁🍁

🍃🍃🍃🍃🍃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是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两首哲理诗,诗人的意图是读“观书”的体会。诗人并没有直接运用道理陈述“观书”的哲理,而是通过捕捉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来阐述人生的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说明的哲理是:诗中说到小小的一方池塘,因为有活水注入,没有死水积滞,所以它能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着天光云影。这就像人们发奋读书,不断吸收学习新知识,充分的积累一定的知识量以后,就能触类旁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稍加思索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诗中虽无读书的影子,但处处都在讲读书的好处,即这首诗的妙处所在。这也启发我们当代的人,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代,要想不被社会淘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在社会和时代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观书有感》其二说明的哲理是:诗中说到昨夜江水突发春水,象蒙冲那样的巨舰都象一片树叶一样被水冲走,以前行舟船工要费很大的力气去移动船舶,现在你将船放入江水中流,它一样的自已行走了。朱熹通过这首诗是要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同样,诗人也没有一处体现了怎样读书的方法,却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而今,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一涌而来,更需要人们去掌握读书的方法,才更好的吸收新的知识,若是人们不注重读书的方法,一味的把知识当做快餐品,只会是猴子搬玉米,最终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扩大知识面,这样人们才能学到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其首句用“半亩方塘”比喻方形的书本,意思是一旦弄懂弄通了疑难问题,就像池水清澈可鉴那样得以透彻理解;此句用“天光云影”在水中倒映,暗喻书本内容丰富,意思弄懂后就会情趣横生;第三句设问“清如许”之因,第四句作了回答,归结为“源头活水来”。朱熹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诗中以“方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源头活水”之意境,正是这些读书境界的艺术体现。此诗之所以百载盛传,为古今文人墨客所推崇,大概是因为其立意高深、哲理蕴涵、比喻精当所使然。余读之,如顺梢吃甘蔗—愈吃愈甜。其中“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清楚地道出了求知欲想“清如许”,必须经常注入“活水”的奥秘。笔者不禁为之叹服之至。

常言说得好,“死水怕勺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书求知也莫非如此。今有一些人满足于现状,死守着已有的一点知识,不思进取。即使学点东西,也是浅尝辄止,深不下去,心静不下来,看书看个皮,看报看个题,或根本与书无缘。不常念“曲”,仅有可怜的一点“死水”,哪能经得起“勺舀”,或则可能“发臭变质”。知识也有回生遗忘现象,常有人提笔忘字或写错别字,大概就与经常不用或运用甚少有关。况且知识更新发展越来越快,我们更要不断地向脑际注入“活水”,经常“练拳”、“念曲”,不断的求知进取。这样,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增长知识和才干,干起事情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书有感二首 其二》诗云: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朱子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