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槁木死灰”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人象行尸走肉一样,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热情,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等死?还是另有解释。
我觉得,槁木死灰固然有生活失去热情的意思。但却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指的是情感方面,简单的说,就是指对爱情的追求方面把热情和希望全部浇灭。而不是指生活的全部。
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纨教育儿子成才。看护照顾未成年的小姑子们。在这些方面,她做的都是很好的。并非全无生活热情。特别是在大观园里,当小叔子小姑子们都慢慢长大的时候。李纨比较积极的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比如办诗社,吟诗做画等等活动中,李纨都表现出了一个大嫂子应有的风范,而和“槁木死灰”不太靠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文中所说的李纨“槁木死灰”是假的,是“贾语村言”之类的,背后还有很多密秘呢?这样解释就没有意思了。
“槁木死灰”仅仅是指情爱的方面。也就是说,李纨不到二十岁就死了丈夫。从此之后,她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爱情。爱情是与生发相联系的。槁木是不能生发的。所以,就以槁木代失去爱情,得不到爱情滋润的女人。死灰之意,也是一样。两情相悦不是常常被比喻为“干柴烈火”吗?死灰之意,表示爱情不再燃烧。
按这样的理解。李纨心如槁木死灰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想象,可能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李纨可能会想起爱情。但是,这种念头,一带是被他自己以理智压制住了。当时所谓的理,就是程朱的“理”,就是与人欲相对的。在“恶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大氛围之下。心如槁木死灰,是李纨这种情况下的常态而己。心死了,生活也就平静了。心不死,麻烦事就多了。
李纨能做到槁木死灰。与她家庭出身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红楼梦》第四回中,介绍了李纨的家庭出身情况: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子司业。这个类似于今天中央党校的校长。对于道德和法律的遵重,是异于常人的。所以,李纨从小读的书中,都是宣传“恶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内心有了这样的信念。也就不难做到了。
假如李纨从小看的是《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书。可能就不一样了。林黛玉不就是和贾宝玉一起看了《西厢记》才常常想着恋爱的事吗?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戏词,而身心荡漾的情景。如果李纨经常看这些书,大约就不会心灵平静,心如死灰了。
李纨心如死灰。在贾珠死后,一辈子和情爱没有关系。含辛茹苦的把贾兰拉扯成人。最后显亲扬名。李纨也落了个荣华富贵的凤冠霞帔的结局。这在当时来说,是完满的结局。宋明以来的贞节烈妇,最好的结局也就是这样了。
可是,曹雪芹的思想是超越以宋明理学为基础的儒家观点的。李纨的这种完美结局,在曹雪芹的眼里,其实是一种悲剧。曹雪芹提出的问题是:以一生的坚守,助子成名。这样的人生真的是好吗?曹雪芹给也的答案是: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是对宋明以来“恶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道德观念的尖锐批判。
《红楼梦》除了受《金瓶梅》的影响之外,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也很大。可以这样说,没有前三者,也就没有《红楼梦》。《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就是青春和爱情的化身,而杜丽娘所追求的,除了精神上的爱情之外,很明显的有肉体之爱的成份。生活中如果没有了这些,那么活着和死了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皆非情之至也。
林黛玉的身上,是有杜丽娘的影子的。只是杜丽娘是浪漫主义为主的形象。而林黛玉是现实主义形象为主。而在明清时期,杜丽娘那样的形象,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林黛玉死了。而能活下来的,只是李纨这样压抑自己情感,“存天理,灭人欲”的人。
因此,李纨确实是心如槁木死灰。这是时代所决定的。如果生活在今天,她决不会这样。因为,在今天,助子成名和寻找自己的爱情和幸福是不冲突的。而在当时,两者是不可得兼的。明白了这些,才能明白《红楼梦》的意义和曹雪芹的伟大。
《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从李纨的出身看,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在这样的家庭中,李纨是受过教育的,第4回写到李纨,″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这里我们知道了李纨婚前的经历了。
接下写她丧偶后的生活状况,"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唯知侍亲养子,闲时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嫁到贾家后,贾政作为公公,完全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婆婆王夫人,更是遵守妇德,严守礼教。
这样,作为一个寡妇的李纨,无论娘家的言传身教,还是婆家的生活经历,都使得他就应做到槁木死灰,对一切不问不闻。
第45回,凤姐对李纨笑道,″亏了你是个大嫂子呢,姑娘们原是叫你带着念书,学规矩,学针线哪,这回子起诗社,能用几个钱?你就不管了!″李纨应做什么在这里明确的表达出来了,其实李纨也正做了与他身份相应的事。
第63回,写一群人在掣花签,李纨等到的是, 那签上画着一只老梅,并有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的评价是"真有趣″。李纨清净的心理在此表达了出来。
第65回,有兴儿向尤二姐描述道,"我家这位寡妇奶奶,第一个善德人,从不管事,只教姑娘们看书写字,针线道理,这是他的事情。″这是从第三者的口吻评价和介绍了李纨,他是一个有礼教并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以上均可见李纨从内到外是遵守当时伦理道德的,但是他做到这些并不影响他生活的有滋有味有趣。
第37回,她做了海棠诗社的社长,参与作诗评诗论诗,并说,"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其间你们有高兴的,只管另择日子补开。″这也是他早期经受教育的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展现。
第63回,宝玉过生日的那天晚上,众人都被聚集在怡红院,黛玉说道,"你们日日说人家夜饮聚赌,今日我们自己也如此,以后怎么说人?。"李纨笑道,"有何妨碍?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没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李纨的所言,这是符合一个20左右岁女人的身份的,他应该有青春的气息,青春的顽皮,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当下,你不要由此证明李纨的虚伪。
我们再看第17回,所描写的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不要认为李纨作为一个寡妇,他的生活就没有喷火蒸霞,这是大观园的一角,他应该为大观园的美丽做自己的贡献的。李纨每日与十几岁的小姐丫鬟们在一起,他应该适应这样的环境,这样才是真正的李纨,并且是12金钗中的李纨。
当然也有人指责李纨,主要在第45回,他是那样强烈的与王熙风论理,并要求王熙风为诗社出钱,但这样的事毕竟是他偶尔为之,佛教不也有怒目金刚吗。
李纨具有妇德,并以妇徳严格要求自己,但不失青春的善良与朝气。
《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红楼梦》中的李纨,是贾珠的妻子,是荣国府二房的长媳,但贾珠早逝,李纨年纪青青便成了寡妇,书中说她活成了"槁木死灰”。但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愿意活成槁木死灰呢?李纨有儿子在,她有最大的底牌,她怎么会真的"心如枯井"呢?
李纨表面上心如枯井,内心里却是生机勃勃,因为她对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希望通过儿子能改变她的命运,体现她的价值。因而她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小小年纪就坚持在每日到学堂学习,而且在休息时间也要充分利用。
李纨不但要求儿子的学习,而且对儿子六艺也非常注重,有一次,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看虫看鸟看鱼,一抬头,忽然发现眼前跑过去一只鹿,而后面跟着李纨的儿子贾兰,原来贾兰在利用休息时前练射技。
李纨因为内心有希望在,所以她虽是寡妇,仍然内心拥有明媚的春天。特别是搬到大观园以后,与那些小姐妹们在一起,她就如同木了春风的花儿草儿,生机蓬勃起来。听见探春要建诗社,她便自荐为掌门,看见没花开了,便想着剪几枝供瓶,就是惩罚做诗落地的贾宝玉,也罚得雅致。
因而《红楼梦》中虽然开始说李纨"心如枯井″"槁木死灰",但那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李纨是个有城腑,有追求,有承担,充满生机活力的好女子
《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这一点完全赞同。李纨在《红楼梦》当中确实被曹雪芹描写成这样。并且《红楼梦》当中有许多地方都是有过说明的。
因为受到古代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李纨如同一只死鱼一样
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一般都是很低,历史是富贵人家的女孩,尽管她们锦衣玉食,不愁吃穿,但是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们讲究三从四德。
从李纨的家世来看,李纨的父亲叫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但是和许多古代封建父亲一样,认为女孩子没有必要去读那么多书,比较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点,所以不太让李纨去读一些书,只不过让她读一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这些专门束缚女性思想的书籍,要注意的是,这些书都是符合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的书籍。
李纨嫁到贾家之后,丈夫贾珠早死,这就注定这个女人身上都是穿着黑衣服的,并且注定这个女人身上是没有任何色泽的,李纨在《红楼梦》当中充其量不过也只有十七八岁左右,应该和王熙凤差不多大,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头上要戴一辈子的孝,这是很可悲的。他也不能因为丈夫早死而改嫁,因为贾家是名门望族,是绝对不会允许的,更何况她从小就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读的《烈女传》这类书籍,这种封建思想也深深束缚着她。
《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谢谢邀请!
李纨只是表面看上去“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她的内在一直保有一个正常女性所拥有的热情与青春。
李纨“心如枯井”的状态是如何形成的?造成李纨心如枯井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李纨乃是国子监祭酒之女,李纨之父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从小就以此来教育李纨,由此塑造了了李纨根深蒂固的“贞女”思想。书中如是记载:
至李守中承继家业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这前朝几个贤女便罢了。——第四回所以在李纨潜意识的认知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她谨遵封建礼教制定的规则生活。丈夫贾珠尚在的时候,李纨未必不是一个说笑爽利之人,但丈夫早逝,自己作为一个寡妇,必须清净守节,正值青春年龄的李纨,她拥有着属于这个年龄时期的青春气息,但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李纨强按住自己内心的悸动,做了一个每日只知道跟姊妹们学女红针线,侍亲养子的标准寡妇,就连脂砚斋也感慨李纨的坚定信念,曾写下脂批: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
李纨身上的青春气息虽然李纨竭力压制自己的青春,将日子过得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可这个情况在搬进大观园之后出现了转变。大观园真真是贾府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贾母、王夫人等家长势力的直接干预,女儿们可以在这里随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李纨也就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自己的另一面。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贾府三小姐探春提出要创建一个诗社,李纨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还毛遂自荐拿下了社长的职位,随后热情地为诗社的人员组织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李纨道:“就是这样好,但序齿我大,你们都要依我的主意,管情说了大家合意。我们七个人起社,我和二姑娘、四姑娘都不会作诗,须得让出我们三个人去......我虽然不能作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客,我做个东道主人,自然也清雅起来了。”——第三十七回李纨对创建诗社如此热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出于对之前寂寞冷清生活的反抗,她一直遵守封建道德的压制,既不能享受男女之事,又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为了避嫌,所以一进入大观园,她立刻释放了自己的天性,开始随心所欲起来。
这也说明,李纨对之前“槁木死灰”般的生活一直都是很厌恶的,只是她没办法反抗而已,还好她有一个儿子贾兰,可以聊解李纨内心对生活的期望,否则,这位寡妇真不知如何撑过这一生。根据红楼梦曲的预言“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无常性命”可以知道,李纨最终熬出了头,但即便这样又如何,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佩。
本问答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红楼梦》中李纨,真的是“心如枯井”、“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吗?
《红楼梦》中的李纨,是荣国府的珠大奶奶,姊妹们称她为大嫂子。丈夫贾珠早逝,她年轻孀居,育有一子贾兰。文中说她: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出身诗书世宦之家,但她的父亲崇尚“女子无才便有德”,重视妇德妇功。给她取名“纨”,字宫裁,就是想让她以针织女红为主 。她父亲名“守中”。曹雪芹善于以人特点命名。从他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恪守礼教、面目可憎的老夫子。
李纨读书以女德教育为主,作者安排她这样的身世,似乎很符合一个守寡之人的特点。李纨出场的一系列介绍,让我们觉得她应该人如槁木,心如枯井,微澜不起。但当我们书往下读时,发现李纨根本不是那样的形象。相反,她非常的富有青春朝气,清雅、有情趣。她的很多行为和她父亲教导的背道而行。
诗结海棠社书中第三十七回,探春偶起雅兴,邀请姊妹们建立诗社。除了宝玉兴致勃勃,另一个兴头最高的竟是“死灰槁木”之人李纨,她不仅毛遂自荐任社长,而且以前她就有建诗社的想法。文中写:
李纨也来了,进门笑道:“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前儿春天我原有这个意思的。我想了一想,我又不会作诗,瞎乱些什么,因而也忘了,就没有说得。既是三妹妹高兴,我就帮你作兴起来。”
黛玉说大家既然作诗,就要取个雅号,又是李纨第一个响应,而且自己把雅号已经取好了:
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
诗社建成,李纨积极把场地设在自己的稻香村,又安排人员分工,制定处罚规则。“咏白海棠”的题目也是她出,由衷地咏叹美好事物。
大家的诗作也由她评判。宝玉说李纨不善作却善看,最公道,大家都认同。这说明李纨也是富有才情,知识广博。她评判薛宝钗第一,黛玉第二,黛玉也无异议。她给宝钗诗的评语“含蓄浑厚”,黛玉的则是“风流别致”,真是恰如其分。诗品如人品,一下子把两人的特点点出来了。菊花诗李纨给排了名次,宝玉极赞“极是,极公道。”
为给诗社拉赞助,李纨带着姊妹们去找王熙凤,你看她怎么说的。无赖、泥腿、市俗、下作、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黄汤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狗长尾巴尖儿,一车子的村言俚语,就像脂评说的:恨不得将万句话来并成一句说死那人,哪里是一个贞静淑女的言语?
她父亲意图培养她成为优雅淑女,但这连珠炮地轰凤姐,伶牙俐齿,哪里比凤姐差?
联诗芦雪广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大观园最美的场景之一。这么美好的事,也是李纨发起。联诗一事体现了李纨极高的审美意趣。
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又说:“大奶奶才打发人来说,下了雪,要商议明日请人作诗呢。”一语未了,只见李纨的丫头走来请黛玉。
李纨眼光独到,赏雪最佳之地是芦雪广。
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
即景联句又是李纨限的题目,应时应景。她对宝玉的处罚更雅致。她让宝玉去栊翠庵折红梅,还要做红梅诗。
怡红开夜宴怡红院宝玉过生日,深更半夜把大家清来饮酒,做“占花名”的游戏。黛玉说担心他们半夜聚会,以后无法管束下人。第一个说不妨事的却是李纨。
李纨笑道:“这有何妨。一年之中不过生日节间如此,并无夜夜如此,这倒也不怕。”
只要有机会,李纨愿意放下束缚,放下矜持,痛痛快快地生活。
李纨非常风趣幽默。黛玉打趣探春,探春让李纨给黛玉一下子。
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由上面大观园的种种活动,如果文章开头没有告诉我们李纨是守寡之人,我们能瞧出她的孀居身份吗?除了不如王熙凤泼辣,她和姊妹们玩笑嬉闹,就是一个正常的青春女子。她们在世外桃源的大观园肆意泼洒自己的如花年华。
按道理,李纨是荣国府贾政的嫡长媳,又生育一子,地位尊崇,风光应该丝毫不逊于凤姐。但是她是守寡之人,人世间的一切繁华热闹再也与她无关。
第六十五回,尤二姐向贾琏的小厮兴儿打听荣国府的人情事宜,兴儿这样说李纨:
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
兴儿的话说到了关键处。是家族规矩,寡居者守节就是她的责任,生活中的美好和她没关系。是封建礼教的要求,她别无选择。她只能如槁木死灰,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她屋里连胭脂水粉都没有,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姑娘奶奶们送宫花也没有她的份。她不能拥有花儿朵儿,她不能打扮。她抽的花名签是“竹篱茅舍自甘心。”不高兴又能怎样呢?
她的判词说:桃李春风结子完。生完孩子她的春天就完了。美好年华就这样虚度,就像歌里唱的:“谁来赔这一生好光景?”
(图片来自腾讯视频小戏骨《红楼梦》)
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后女子淡看云起,热爱红楼,喜欢张爱玲。以上拙见,欢迎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