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古代的排行来说,伯仲叔季,仲为第二子,所以焦仲卿是老二吗?有什么科普吗?
伯、仲、叔、季,是古代的兄弟排行。按现在一般的理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这种说法大体不错,但不准确。要想确切了解伯、仲、叔、季的含义,还要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才能搞清楚。
伯是老大,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意思,今天也是一样的。兄弟之中的老大,侄子辈们都要称其为“伯”。如果是三兄弟,老三的儿子,叫老大为伯,叫老二也是伯。可见,伯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老二相对于老大是叔,相对于老三就是伯。
在今天,做为家里长子,称为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古代宗法制家庭之下,孩子们是有嫡庶之分的。也就是说,在兄弟们中间,只有正妻生的大儿子才称伯。而妾侍所生的,就不能以伯为称了。所以,伯的称呼是很重要的。
在古代如果没有正式娶妻前,就已经与丫环侍妾生了孩子,或是结婚后,正妻没有生养,而妾侍们先有了儿子。这个儿子,是长子。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称伯,可以称“孟”,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但孟不是正室所养。嫡长子的继承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不公平的。但在当时来说,是公平的。以春秋时期的鲁国为例。鲁国的国君经常娶齐国的公主为妻。但他可以有许多侍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是低下的。假如这些人生了儿子,鲁国国君想立其为继承人可不可以?当然不行。因为嫡子的舅舅是齐国的国君。鲁国如不按规矩来,齐国就可能出来主持公道。甚到引起两国交兵。
仲是老二,一般情况下也没有问题。但是有嫡庶之分的时候就很难说了。我们还是举鲁国的例子。鲁桓公有四个儿子。老大叫“同”,老二叫“庆父”,老三就“叔牙”,老四叫“季友”。
老大是嫡长子。最后继承国君之们,是为鲁庄公。他没继位之前,别人叫他“公子同”。他没继位之前,他与三个兄弟之间,是兄弟关系,当他继位成为国君的时候。他与其它三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君臣关系”。君与臣之间,是不能排行的。因为不是一个等级。公子同成为国君之后,剩下的三兄弟可以排行。庆父是老大,叔牙是老二,季友是老三。
鲁庄公的这三个兄弟,在鲁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因为他们的父亲是“鲁桓公”,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三桓”。“三桓之中”,孟氏是庆父的后代是老大,叔孙氏是叔牙的后代,是老二,季氏是季友的后代,是老三。孔子的弟子孟懿子、孟武伯就是孟氏家族。所以孟是没有继位权的兄弟中的老大。仲是老二,他既可以与嫡子排序,也可以与庶子排序。有时候是伯仲排,有时是孟仲排。有的时候是叔伯排,叔伯排的时候,伯是大,叔是小。
季,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个,未必是四,也可能是三。总之,伯、孟是老大之意,仲和叔是兄弟中排在中间的,季是排在最后的。
比如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其中第一个月叫“孟月”,第二个月叫“仲月”,第三个月叫“季月”。一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二月是仲春,五月是仲夏……以此类推。这里,孟是开始,仲是中间,季是结尾。
后代以仲代表第二子,与上述意思并不冲突。比如,孔子名仲尼,因为他上面有个哥哥叫孟皮。焦仲卿是东汉时候庐江郡的一个小官吏。既能为吏,必然是读书人。名字的用字,自然是不会乱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总之,伯仲叔季,不能以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一、二、三、四来定义。它不是一个数学概念。它是一个社会伦理概念。它反映的是宗法等级社会之下的人伦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