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韩信在乡村时势单力薄,向浣衣嫂噌饭,落魄不堪。一切都为了保住贱命,忍辱负重,委屈求全,胯下之辱,更不想与欺者作生死一搏。
韩信在楚汉相争中拜将封王,巳俨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不能说有谋反之嫌,但平时功臣自居、狂妄自大已无所顾忌。
可见,韩信在落魄时,谨慎、小心、恐惧,夹着尾巴做人。
而一旦风云际会出人头地名扬四方时,就变成了高傲自大、不拘小节的人。
一次,在刘邦战事正紧时,日夜盼着韩信率部前来打开僵局,却等来了韩信要求封"假齐王"然后才出兵的要挟,刘邦差点气得要封杀韩信。张良为大局着想,用脚踢了刘邦,刘邦方转而慷慨陈词:"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
韩信虽然出兵了,但给刘邦心头留下了极度不爽的印象。
刘邦得了天下,大赞兴汉三杰。韩信面对盛誉不懂得谦虚,反而大讲"刘邦善于用将,而自己善于用兵,多多益善"。这种自鸣不凡的高傲态度,与张良功成身退、萧何低调做人大相径庭,也是让刘邦日后猜忌埋下了伏笔。
韩信军事上的才干出类拔萃,但政治上为人却十分低能。他忠于汉室,却不能对心存异志的保持距离,若即若离,也就给吕后有了除掉之借口。
伴君如伴虎,韩信遭猜忌之后犹不以为然,自认功勋盖世,刘邦却不会亏待。殊不知,功高震主,高处不胜寒。刘邦虽下过命令,不能用弓刀剑杀了韩信,可吕雉可以叫宫女用长竹刺杀了韩信。
可惜,兴汉三杰,韩信落魄之时可以忍受胯下之辱;飞黄腾达后,却不能潜心忍爪,屯田自保,远离祸害。落得个千疮百孔,与彭越、英布一起从兴汉三虎变成了汉后三鬼了!
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不是韩信不愿做忠臣顺民,而是刘邦和吕雉打心眼里不允许韩信这样做。
在封建社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几乎是一条定律。就是说,功臣名将帮助主子登上皇帝宝座后,功高盖主,主子必欲除之而心安。韩信就是刘邦和吕雉持这种心态,捏造“莫须有”罪名被诛杀,并夷灭三族的受害典型。
韩信出身寒微,青少年时备受欺凌。但他人穷志高,决心在自己人生征程中干一番事业。因此,虽然穷愁潦倒,百无一身,不耻蹭饭于南昌亭长家,多日乞食于漂母,甘于忍受淮阴街坊无赖胯下之辱,他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去争无聊的一时之短长 。他以毅力和韧性,坚持兵书不离手,佩剑不离身,苦练武功,勤习兵法阵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为之后的率军百万,叱咤风云,百战不殆,灭楚兴汉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揭杆首义后,项梁、项羽叔侄和刘邦等豪杰也先后相继趁势而起。此时,韩信认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宏伟抱负的时机到来,于是先投奔起义势力较强大的由项梁领导的楚军,当了一名卫士。不久,项梁战死(死因是项梁事前不听韩信提出的防备敌人偷营的建议,还责骂韩信没有资格出谋划策提建议),侄儿项羽继任楚军首领后,心高气傲、武功高强的项羽,根本瞧不起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 ,只让他在中军帐做了一名执戟郎(相当于警卫连长)。韩信虽然不顾职位低下,也向项羽多次进言献策,然而从未采纳,使韩信郁郁不得志。在项羽分封各路王侯,从咸阳返回彭城建都时,韩信悄悄离开项羽转投了汉刘邦。
开始 ,刘邦和项羽一样,并不待见远道来投的韩信,只让他当了一个称为连敖(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萧何和夏侯婴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多次向刘邦建议应重用韩信 。刘邦认为躦过裤裆的 人,人格不会好,不堪大任 ,只是将韩信提升为治粟都尉(管理粮草的中级后勤官员)。
在学非所用,军事才能难以发挥,对刘邦失去希望,加之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贬挤到偏远的巴蜀 ,环境恶劣,士兵思念故土大量逃亡 情况下,于是韩信也加入了逃亡行列。临走时,他留下一封感谢萧何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信。萧何见信后,急出一身冷汗,立即跨上一匹快马,带着一个随从连夜追赶。 这才有流传千古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佳话。
萧何追回韩信后,竭力赞许韩信的军事才干,认为如若刘邦不想终老巴蜀,志在战胜项羽,君临天下,必须拜韩信为大将,要是刘邦不同意,萧何以辞去自己的丞相职位相要挟,同时还拿出一封韩信保存的张良保举韩信为大将的推荐信。此时,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将信将疑,勉为其难地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直到拜将前夕与韩信一夜长谈,深感韩信确实是有大将之才 ,大有对其信任恨晚的感叹。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 六月 ,韩信登台接受刘邦拜为大将军后,有了施展军事才华的舞台 ,立即整饬军队,制定军规,严肃军纪,严格训练,亲自督操。他还向众将校讲授队列、布阵、战法、攻防、侦察、兵力配备、军需保障、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等兵法韬略和要义,使刘邦手下一些原来出身草莽,只知打打杀杀的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茅塞顿开,军事知识大增,不得不对韩信刮目相看,相信韩信确实有真才实学,不是纸上谈兵的白面书生,从此心悦诚服地听从韩信指挥。经过不到两个月的严格训练,使刘邦从关内带来的松松垮垮,士气低落的三万多部队(逃跑了一些 ,后来从巴蜀征招补充了一些)焕然一新,军容齐整 ,士气高昂,刀枪锃亮,壁垒森严,众将士只盼汉王和大将军“杀入关中”的一声令下。
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韩信开始了他所向披靡,百战不殆的辉煌岁月。先是从汉的都城南郑出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占领关中,平定富庶的三秦大地 , 以此作为东进的根据地。当项羽还没有缓过神来 ,韩信抓住时机,挥师东进 ,一举突破函谷关,灭掉函谷关附近由项羽分封的河南、西魏、韩和殷四个侯国,使刘邦的地盘扩大到山西的西北和西南。……。
之后,即使刘邦自己经常打败仗,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如彭城之战,荥阳、成皋之战) ,而韩信所率领的部队,总是以少胜多 ,所向披靡,灭魏、破赵、平代、降燕、阻击匈奴、平定三齐,最后垓下一战,使项羽自刎乌江,彻底打败楚国,为刘邦完成了统一天下大业。韩信在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后世人评论:“汉之所以得天下 大抵皆韩信之功也。”这个评价不无道理 ,十分公允。
可是,刘邦对韩信始终持有既依赖又害怕心态,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多次削弱韩信实力。一次从韩信手上夺走三十万人的兵权(在修武),两次(灭魏、灭赵后)从韩信手中又抽走几万精兵。垓下之战后,刘邦立即收回韩信的兵符、权杖和上方宝剑,把他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因楚地不如齐地富庶)。就是怕韩信坐大,分庭抗礼,取而代之。
天下安定后,刘邦和皇后吕雉将“兔死狗烹”的思想付诸实施。首先拿功勋卓著,威望最高的韩信开刀,达到“杀鸡给猴看” ,震慑其他将领的目的。先是以韩信收留从垓下之战逃亡的项羽部下钟离昧,意欲谋反为由,逮捕韩信。经审讯查无实据,将其释放,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安置在京城长安 ,严格监视。后来还是不放心 ,又以韩信与老部下代国丞相陈豨串通谋反为借口,由吕后出面再次逮捕韩信。吕后违背了刘邦对韩信“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遇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死)的诺言,用几十根竹签将韩信活话戳死 ,并灭三族。造成了与后世的岳飞、袁崇焕并列的三大武将冤案。
其实,韩信很忠诚,只想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根本没有谋反取代刘邦的想法。下面的事实足以证明:
一、潍水之战韩信平定齐国全境后 ,此时韩信掌控的地盘包括原来的代、燕、魏、赵、齐 ,也就是黄河下游全部地区和山东全境 ,超过了项羽和刘邦各自掌握的地盘。韩信拥有的军队总数达到50万人 。也比项羽和刘邦的军事实力强。他的威望已超过刘邦,比肩项羽 ,被誉为兵仙、战神。要想自立,轻而易举。
二”项羽为了拉拢韩信, 派亲信武涉到齐王(此时,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处,以“平分天下”为诱饵,游说韩信背离刘邦,实行楚齐联合,遭到韩信拒绝。
三、韩信的军师蒯彻和情人李木兰,以刘邦功成名就后会言而无信,对韩信会使出“兔死狗烹”伎俩,多次劝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然而韩信认为刘邦对他有提携之恩,不愿背叛,婉言谢绝。
四、项羽部下钟离昧逃到韩信处避乱,韩信向其说出自己收留他的难处,逼得钟离昧自杀。韩信提着钟离昧人头向刘邦请罪 ,仍没得到刘邦宽许 将其逮捕。后来削去王位,降为淮阴侯,留在京城监视行踪。
五、陈豨反汉之前,化妆成农民来韩信住地 ,劝韩信逃出去,拉队伍一同反汉,韩信严词拒绝,并诚恳劝陈豨也不要反汉。韩信的失误是出于对部下对朋友的情谊,没有把此事报告皇上。成为刘邦和吕后诛杀韩信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六、韩信被贬降为挂名的淮阴侯,无职无权,无一兵一卒,实为监禁,失去自由,提心吊胆 ,闭门谢客。就是这样,刘邦和吕后还是不放过他,誓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安。
功高盖主,兔死狗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呜呼,壮哉韩信矣,悲哉韩信矣!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被历朝历代称之为兵仙的韩信能承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不能在刘邦面前伏地做小呢?这可能是两千多年以来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事情!难道象韩信那么聪明的兵家大咖魁首,尚不知道急流勇退,去颐养天年吗?那也未免小瞧韩信了!
作为聪明无比的大将军韩信岂能不知道树大招风,功高震主地浅显道理?但当时的处境已经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早已自知帮助刘邦扫平天下,会招致主人的无端猜忌,因此,即便是由齐王被降为陈留候,他也接受了。并很想以此而解除主人对自己的戒备之心,可他却忘了旁虎吃食,有害无益!聪明反被聪明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道理。在打败强楚项羽之后,韩信总认为他已经是大汉王朝的一张鲜亮的招牌了,北方的匈奴还在虎视眈眈,他还尚有用武之地,刘邦岂能忍心加害于他这个镇国之宝?假设,韩信尚在,刘邦还会遭致白登山被困的惨败吗?那肯定是不会的!这可能就是韩大将军的底气,可令他万万未曾想到的是,刘邦竟在大汉王朝根基尚未完全稳固之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他痛下了杀机!这怎么能不被后世人痛哉!惜哉!
因此,毛主席只赞赏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他打下了江山之后,都能让那些开国功臣颐养天年,得以善终。而对那些取得天下之后,杀戮功臣的帝王毛主席是不待见的!时光都过去两千多年了,直到现在,韩信被冤杀的史实,仍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热议,这乃是安国定邦之大忌!韩信为了国家之大公,甘愿赴死是一段令后世人盛赞的佳话!因此,韩信虽然宁受胯下之辱,也不愿苟且地活在世上,乃是大英雄的情怀!他谱写了一曲令后世扼腕叹息的悲壮挽歌!他应是死得其所,死得慷慨仗义!此乃真不愧为兵仙之美誉也!
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谢邀,木秀于林,风必吹之。早在逼封齐王,诛杀项羽的时期就已经埋下伐笔,除非自己谋霸业,其它的都是死路一条。
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人贫穷时,虽有才且志气高,但实力微弱,在一些邪恶势力面前不得不忍气吞声,所以,即便是乡村恶汉,他也只能忍胯下之辱,小不忍则乱大谋(志向比较远大的人必须练的忍力)。
此一时,彼一时。一旦时势将他推向社会舞台,恰似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其天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欲取欲求,似乎都能顺理成章,天下之大,舍我其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心态膨胀到了颠峰,此种状态下,伏低做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之谓也。由此可见,命者,天所生,韩信就是这样的命。
韩信能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在皇帝刘邦前伏低做小?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复杂。韩信认为不值得同乡村恶少斗。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曾宴请乡人,把乡村恶少找来,对众人说这是一位壮士,任命乡村恶少为都尉,并说他当时可以杀了乡村恶少,但是认为不值得,接受了胯下之辱。韩信当时可能穷困潦倒,是孤儿,做官经商都不成功,还整天挎一把宝剑闲逛,饭都吃不饱,到处蹭饭,亭长老婆都给韩信难堪,漂母也训戒韩信,当时韩信势单力孤,面对乡村年少不得不低头,好汉不吃眼前亏,接受了胯下之辱。韩信建立“不世之功”,“国士无双”,韩信可能骄傲,韩信都瞧不起樊哙那样的功勋。韩信年轻,政治经验不足,正确评价了刘邦军事能力,韩信也很聪明,说刘邦善于将将,把自己率军多多益善,刘邦顶多率军十万的话又拉回来了。西汉建立后,刘邦把消灭异姓王作为奋斗目标。韩信在刘邦面前伏低做小也不一定有结果,再者,最终杀害韩信的是吕后和萧何。韩信在刘邦面前伏低做小不是被杀主要原因,韩信要挟刘邦做齐王,和彭越一样不按刘邦规定围歼项羽,而要挟得到更多的封地利益,攻齐造成郦食其被烹,关键有人控告韩信谋反,尤其说和陈豨里应外合谋反,这是韩信被杀被族灭的原因。实际上,刘邦打败项羽后,韩信被刘邦欺负很严重。韩信在乡村恶汉前受胯下之辱躲过一劫,在刘邦面前伏低做小也不一定有好结果。当然也存在这样现象,韩信功勋卓著,成为大人物后,也可能不会伏低做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