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项羽灭秦之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这个问题正应了孙中山先生的话。秦末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样子呢?说白了天下大势是从诸候分封的列国时代向统一国家转变。这一变化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春秋战国之前的三代,国家是部落联盟的形势,王或说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不拥有遍及天下的行政能力。诸候或各部落各自为政,只是向天子进贡。这种情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候国中发展快的,势力强的,就会把势力弱的吃掉。这种情况,就是天下逐渐走向政治统一的过程。到春秋期,以前的成百上千的部落,已经合并成几十个国家了。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七八个国家了。

这七八个国家为了争夺领导权,进行了几百年连绵不断的战争。秦国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最后统一天下,用了大约一百五十年时间,经历了六代帝王。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牺牲了大量的人口,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平之战中,赵国就有四十万士兵被秦国坑杀。要知道,当兵的可都是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壮劳力。看看秦国名将白起,王翦都的传记就能发现,他们每一场战争下来,杀敌五万、十万,都是很平常的事。连年的战争,老百姓朝不保夕,人心希望安定是不用说的。

秦国的灭亡,是因为严刑酷法,最终激起民变。最后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秦末乱起的时候,秦国统一天下也不过短短的十五年。当时六国虽然被灭,但六国的一些后代还是存在的。他们对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心中是念念不忘的。他们时刻想念恢复失去的天堂。而项羽恰恰正是六国贵族的后代。他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被秦国名将王翦打破而自杀。

正是因为楚国贵族的身份,使得在天下乱起的过程中,项羽心中想的是恢复楚国故地,为祖先报仇。正是由于这一念执着,使得项羽在历史观上,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而刘邦出身社会下层,没有历史包袱。他起来造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夺取秦朝的天下。

其实刘邦在起义的过程中,也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复立六国之后。后来张良给他分析了利敝得失之后。刘邦彻底打消了复立六国的念头。所以,刘邦的目标就是和秦始皇一样,要当皇帝,而不是当诸候。也正因此,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又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六国之后复立的诸候王全部灭掉。

项国做为楚国贵族有一个天然的局限性。他们认为,秦始皇灭掉六国,是不仁义的。六国的存在是合理的。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使得项羽在灭秦之后,没有像秦始皇一样,成为天下的主人,而是把自己封为了霸王。使自己成为了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主。这显然是历史的倒退。

如果天下退回到诸候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必然纷争再起。生灵涂炭也是再所难免的。后来的楚汉战争本身就是证明。

总之,项羽的贵族身份并不是他站在历史对立面的全部原因,但却是重要原因。正因为项羽对历史的大势把握不准。才使他失掉了当时许多一流的人才。比如陈平、韩信等人,都曾是他的部下。但他不能任用。看人看历史大势的能力,对一个政治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看清大势,用对人,就胜了。看不清大势,用不对人,自然也就败了。

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其实项羽选择当西楚霸王,只是当时政治形势下的最佳选择而已,并不是项羽不想当皇帝,而是急不来,需要分几步走。

项羽在分封天下时,只有26岁,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各路反秦诸侯的首领,就是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的巨大战绩,巨鹿之战时,在天下各路诸侯不敢迎战秦军之际,项羽以五万楚军击败了秦朝四十万大军,几乎以一人之力灭亡整个秦朝军队主力,这份功绩,整个天下除了项羽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做到。

于是26岁的项羽俨然成为整个天下的盟主,成为所有反秦诸侯名义上的首领,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只有5万楚军,但进入关中时,项羽已经有四十万军队了,除去被项羽坑杀的二十万秦军之外,项羽手下的四十万军队,估计有一半是各路诸侯联军,名义上归属项羽,实际上是作为独立势力各怀鬼胎。

当时天下的形势是这样的:项羽作为巨鹿之战的头功和首功,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手下的直系部队估计最少也有20万,另外还有20万诸侯联军表面上是听项羽的命令,实际上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刘邦作为首个攻破咸阳的反秦诸侯,成为天下第二大势力,拥兵10万,而且是率先进入咸阳城的,按照楚怀王的“怀王之约”,刘邦应该成为关中王。

其他像一些比较大的反秦诸侯势力有: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燕王臧荼、代王赵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魏王魏豹、常山王张耳等诸侯,另外还有没有被项羽所封的田荣、陈馀、彭越等势力。

除了这些势力之外,项羽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就是楚怀王,楚怀王虽然是个傀儡,但在名义上仍是楚王,项羽在分封天下之时,把楚怀王封为义帝。

这个天下之所以是项羽来封,根本原因就是项羽的拳头硬、实力强,所谓有枪杆子就有话语权,但是项羽这个时候是不能称帝的,如果这个时候项羽称帝,那完全就是政治幼稚。

首先,项羽上面有个楚怀王如何处理?杀了楚怀王?那不是天下舆论哗然,虽然当时讲实力,但是也要讲名声的,项羽不能直接了当地杀了楚怀王,那样会引起天下所有诸侯的反对。

项羽虽强,但是与整个天下为敌,还是有些吃力的,一旦贸然称帝,就会引来天下所有诸侯的反对,联合起来对搞项羽,那样项羽就处于不利局面。

项羽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天下诸侯不能联合,各自为战,这就是项羽分封天下的原因,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之后,这些诸侯就会回到封国,这样势力就分散了,项羽就能一个一个来收拾这些诸侯,继而统一整个天下。

事实上,项羽就是这么干的,项羽想称帝的企图是分几步走的:

第一步:分封天下,让各路诸侯回封国就位,分散了诸侯们的势力,只要他们不能联合起来,项羽就不怕其中的任何一个诸侯,包括势力第二大的刘邦在内。

第二步:利用分封故意制造矛盾,比如让三个秦朝投降的秦将封在关中秦地,堵住刘备出川的道路,还有把原来的赵王赵歇封成代王,把原来的燕王韩广封成辽东王,把原来的齐国一分为三,分了三个小国,让他们相互制衡。

另外项羽还故意不封陈馀、田荣和彭越,分封原本就很难公平,再加上项羽这么一封,诸侯之间也存在了矛盾,只要诸侯们之间有矛盾,就不能联合对抗项羽,项羽就能逐个击破了。

第三步:杀义帝,在分封之后没多久,项羽就派出了英布等人暗中杀害了义帝。

第四步:开始逐个收拾诸侯,最终完成真正的统一。

结果没想到的是,田荣、陈馀、彭越、刘邦等人几乎是同时起来反对项羽,并爆发了直接的战争,项羽没有想到刘邦与田荣同时发难,也没有想到在反秦战争中那么能打的章邯轻松被刘邦击败。

项羽没法两线作战,才选择了先打田荣后打刘邦的战略。

项羽从分封天下开始之后的战略没有错,但是时间有点急了,项羽分封天下才26岁,他有的是时间和诸侯们玩,但是项羽操之过急了,最重要的就是杀楚怀王(义帝)太急了,分封没多久就杀了。这也成为刘邦进入关东之后讨伐项羽的一个重要起兵名义。

同时项羽也没有想到田荣那么能打,居然把他封的三个齐地的王:田市、田都、田安都打败或杀死了,项羽也没有想到自已会面临两线作战,还在随后对齐地的战争中,打败田荣后没有采取正确的政治手段,对齐地百姓烧杀抢掠,因此深陷齐地战争泥潭,这是刘邦能一路高歌攻进楚都彭城的原因。

总之,项羽在分封之初,没有选择当皇帝是因为时机不对,项羽选择了先当霸王,后称帝的政治战略,只不过后来局势变化得太快,再加上项羽在政治上的应对措施不当,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毛主席曾评论项羽: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性格上就不是一个政治家。没有一个政治家的志向和抱负!他更象一个江湖大侠!武艺高强,有所为有所不为。好打抱不平,扶弱锄强,讲究个兄弟义气。不愿意出卖兄弟朋友,更别说杀兄弟了。

项羽正是有军人耿直暴躁的脾气,率性而骄傲。显然做个军人做个打仗的统帅,他非常合格!但做政治家耍阴谋诡计他不喜欢也不适应。

面对喜欢的人,马上可以和人家称兄道弟桃园结义!不喜欢的人马上一刀两断。爱恨分明。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要求的是政治情商,城府和心计!

当年项羽见秦始皇出行,非常自信说我可以取而代之。但是他这个取而代之。是代之秦始皇那排场和气势,取的是秦始皇左右拥护那风头无两。显然没有领悟权力的本质。所以,项羽当时的想法是做个大将军。不是做个皇帝。肯定是看到几千秦军拥着秦始皇很威风,以为是个将军。刘邦就不同,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显然明白权力的实质。

同样,不同的说法,显示了项羽的非常自信,比刘邦更狂傲。正因为极度自信,他不屑于做皇帝,也不把刘邦放眼里,可以几次不杀他。太过自信就是太骄傲,妇人之仁终究变成了乌江自勿。乌江失败一次,骄傲的项羽又不愿意回江东,比刘邦九败九战差远了!

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秦始皇年间天下被秦国统一,可是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秦国的政策伤害了所有人民的心。秦国严刑峻法,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长城、秦皇陵墓;这些建筑动不动就投入几十万的劳动力(可能存在夸张)。

秦朝末年人民被压迫的情绪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他们已经无法再忍受这种严苛的律法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他们因为恶劣的天气而无法完成任务;横竖一死,于是他们在陈胜吴广的精心策划之下开始了造反运动。

刘邦的遭遇与陈胜吴广很是相似,只是刘邦当时是个小头目;他是因为押送的劳工逃跑无法向秦朝交代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的人都放了;些人成为刘邦造反时最初的班底。

这两位都是因为违反了秦国法律无法再正常的混下去才造反的。而项羽本来就是旧贵族的后代,他的爷爷项燕是原楚国名将,他的叔叔项梁是造反派的领军人物。

在灭秦的过程中,他们的目的不是统一而且恢复原来的诸侯制度。因为他们的心是被秦国伤害的,他们希望复国。

项梁在巨鹿之战前被秦军所杀,楚军被原来的愧疚芈心占据了主动。秦军围困赵军于巨鹿,楚怀王(芈心)派宋义为将军、项羽为副将援救赵军。

通过军变项羽杀了宋义,夺得了军队的领导权。他带领军队破釜沉舟在巨鹿打败了王离的军队,收服了章邯的军队;从此确定了在灭秦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这时候的刘邦已经靠计谋夺取了关中,按照之前的约定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可是因为项羽的拳头是最大的也是最硬的,所以只能听从项羽的安排。

两个月后项羽进入咸阳,杀人、抢钱、烧房子;然后他将灭秦的各路造反队伍封为18路诸侯,自己为第19路诸侯称为西楚霸王。西楚霸王对天下诸侯拥有统领的权利,按项羽的意思:天下诸侯都应该听从他的安排,反对他的人就会被他攻打或是消灭。

项羽没有做皇帝不是当时他没有这个实力(如果策略正确他完全可以做皇帝),而是因为他更本没想过做皇帝;他认为恢复了楚国,恢复了各路诸侯确定自己的地位从此以后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封赏不当没有让诸侯满意,反而让诸侯能都开始对他有意见认为他不公平,刚刚封赏诸侯之间就又开始动荡(或内部政变或外部侵略)。

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项羽是顶级霸王,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项羽是霸王材,却不是帝王料。得了天下搞封侯制,当起了周文王。

历史是不进则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一统是历史进步的趋势,项羽不懂也不会经略,文武人才都跑到汉王刘邦那里,更要命连军师范曾都不重用。

此起彼消,项羽退步了,刘邦壮大了,实力对比一下朝有利汉王了。最后,垓下一战,刘备灭了项羽,连楚霸王也成了昨日黄花。可悲!

为什么项羽灭秦以后不做皇帝却要当霸王?

起义军灭亡秦国后,项羽没有选择当皇帝,而是选择当西楚霸王,这是有几个方面因素制约的:

第一、已经有了义帝,不可能有两个皇帝。

在这里也显示出项羽集团的政治短见。楚地起义军项梁起义时,听从手下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尊为楚怀王,陈王陈胜被杀后,尊楚怀王为义帝,也就相当于皇帝。义帝也确实统领、调遣过项羽、刘邦等将领的灭秦事业。

但在尊怀王为义帝后,项羽又架空义帝,封侯由项羽主持,还把义帝迁徙到小地方去。在义帝迁徙的路上,项羽还是派英布暗杀了义帝。当时,项羽就没有考虑杀了义帝,皇帝空缺怎么办?既然想杀义帝,在封诸侯之前找借口废掉或杀掉怀王,岂不是更好?没有了怀王,项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当皇帝了。论战功他完全有资格当皇帝。

第二、项羽的勇武性格所决定。

项羽最不喜欢读书,项梁曾教给他读书,他只认识个姓名,就再也不想读下去了。项梁又教给他学习兵法,他也只学习个皮毛,就再半途而废了,可见他根本就不是深入学习的材料。让他学习治国之策,可能比天书还难读。

项羽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骑在马上,领兵打仗,勇猛拼杀,在所不惜。他也自始至终就没有想过坐在朝廷、发布诏书、治理国家当皇帝。可能让他当皇帝,比杀了他还难受。

第三、政治短见。

项羽缺乏政治理念,范增只是如鬼谷子的谋略,而非政治家。刚把秦国灭亡,范增就煽动项羽杀害同僚刘邦,自相残杀,挑起内讧,这不是政治家的作为。这只能显示范增最多只能算作一个谋略家。通观项羽集团就没有一个政治人才,向其出谋划策如何安邦治国事宜,早先,张良、陈平等都有可能成为项羽的政治谋臣,可惜最终都投靠了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