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悌”是儒家的“八德”之一。所谓“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认为,这八个品德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如果八条之中有所缺失,人格就会出现缺失。如果八者具备,君子人格就大体初具,如果八者全无,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全无,儒家不把这样的人称之为人,轻者称之为”小人",甚者骂之为畜牲。

肆意抵毁中国文化的人,一提起儒家道德,不问清红皂白,上来先是一顿臭骂。他们可能有意忽略了一点,人性中有千古不变的东西,道德的标准也有千古不移的。比如以上八种就是。这八种德性在古代是人之为人的标准,在今天依然是这样。只是具体内涵稍有不同而已。

比如说“孝”,就是后辈要对长辈好。对父母要有感恩之心,我报答之意。这就是孝,古今不变。一些人一提到孝立马就想到,父叫子亡子得亡。但你认真读读孔子的书,孟子的书。什么时候说过“父叫子亡子得亡”的。中国人讲中庸,孝在一些方面是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服从,但过分了就不中庸了。但中国文化又讲,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后看子敬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间的主从关系,不是永远桓定不变的。这是一味抵毁儒家的人不明白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儒家。

再说“悌”。孝规范的是父子关系。“悌”规范的就是兄弟关系。“悌”最早就是弟,后来加上了“心”,是说,哥哥的心里要有弟弟,要保护弟弟。这就是“悌”。悌的根本原则是四个字,“兄友弟恭”。“友”是两只手的形状,其意义就是好兄弟手拉手。至于好朋友手拉手,是从兄弟延伸出来的。兄友弟恭,是说做哥哥的要照顾弟弟,做弟弟的要对哥哥恭敬,听哥哥的话。但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原则,也不是一生不变,弟弟一定要听哥哥的话。在未成年之前,兄弟手拉手,各自成家后,都有独立的意识,原来哥哥的主宰地位,就要有所改变。相互关照的同时,又要互相尊重。这种兄弟间的人伦关系,从孔子时代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悌”的内在精神,兄弟之间,相互照顾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今天依然有意义。

如果说孝悌规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忠和信,规范的就是社会关系。忠是个人和单位组织之间的关系。忠是对上级和单位的态度,在今天也可以理解为对国家对集体的态度。如果我们在一个单位之中,并为之服务,就要忠诚。不能背叛。背叛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无论是背叛国家,背叛组织,背叛家庭,背叛朋友,都是不道德的。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批判“愚忠”,但不能把“忠”全部否定。

信,是诚信,人无信不立。如果人与人之间连诚信都没有了。社会必定乱套。所以,论语中说,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在社会交往必备的品德。

如果说“孝悌忠信”,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礼义廉耻就是个人行事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品德。

礼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守规则。以今天来说,守法守规,肯定是有礼的,但礼又比法规更高了一个层次。有礼,代表一个人的高素质。只是古今之礼稍有不同而已。古代见了领导,要跪下磕头,代表的是一种尊重。今天给首长行举手礼其意义是一样的,也是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和服从。

义,是热心肠,乐于助人。遇事敢于挺身而出。今天所说的见义勇为,就是这个意思。

廉是廉洁,说的是不该拿的东西不能拿。所以,廉和节,在意义上是相通的。节是有所不为。义是有所必为。所以,廉洁的人,也就是有节操的人。不廉洁的人,也必定无节操。

耻,是有羞耻之心。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耻是教人做错事要勇于改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只有内心承认自己错了,才会有羞耻之心。中国人所谓的无耻,有势不两立之意。因为做错之后,有耻是会改的。无耻是不会改,不愿改,不认为自己错了的。所以,对待无耻之人,只有两种态度,或远离,或消灭。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谢谢邀请。孔子所谓悌是指敬爱哥哥。后来有了长兄如父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兄弟如手足,兄弟筋骨连心,兄弟一生是缘份。要做弟弟尊敬哥哥,哥哥爱护弟弟,互敬互爱,同心同德。历史上有王祥和王览兄弟的故事,后称中华孝悌榜样。我有体会,我们兄弟妹妹多,我是老大做什么事让着弟弟,妹妹。在六,七十年代家庭困难,做老大在生产队干活十几年,同父母把弟弟,妹妹拉把成人,弟弟们对我很尊敬,有事商量,我也对他们很尊重。如今都是五,六十多的人了,就像做梦一样,人生很短,好好珍惜兄弟情意。孝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有小家比大家,才能稳定社会,振兴中华民族。谢谢头条,悟空。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悌,是指兄弟姐妹间的友爱。悌是和孝并用为“孝悌”,孝则是指对父母报恩的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谢邀回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人生的八德,是由孔夫子提出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儒家学者自古以来评价做人好坏的根据标准。也有人说这八徳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世称朱子八德。

八德之首为孝,古说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所说的悌是悌敬。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敬爱,互相谦让,进一步可以扩展到朋友之间也应如此。因为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骨肉相连,亲如手足。古说长兄比父长嫂比母,这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哥哥嫂子就象父母一样照顾弟弟妺妹。又有一说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民谚还有一说是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同样弟弟妹妹对待兄长和嫂子也应恭敬谦卑。兄弟之间血浓于水对今天和将来都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很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所传播的儒家思想中,从个体来说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德目。

单单说悌的话,在孔子中的弟子里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孝和悌并称,视之为“为仁之本”。

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若无礼敬必乱。

《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别。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

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贯的路线,从始至终,有先有后。

人知礼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礼,自然礼敬一切,普遍行仁。儒家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学着理论支撑点,对于社会树梨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之良策,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都有着重大意义。

【我是时小墨ZYT,一个喜欢写作,喜欢文学,更喜欢在文学世界里找寻真实的自己的大眼萌妹。喜欢我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原文: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分析:

从总体看,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犯上作乱,作乱又被归结为犯上。不犯上就是甘居下。而孔子给出治疗犯上的药方就是孝悌,所以孝悌就是居下者的一种内在品质。具体说,孝解决的是不同等级之间下对上的行为原则,最初是子居下对居上的父的行为原则;悌是同等级之间后对先的行为原则,最初指在后的弟对在先的兄的行为原则。

孝的核心是服从,一般父发出指令,子才能服从指令行动,两者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父与子从事的事情完全不同;如果父未发出指令,子不能盲目跟随父行动。悌的核心是跟随,兄做什么,弟跟着去做同样的事就可以,不需要兄发出指令,这是因为兄弟属于同一个系列,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说父子之间的差距是本质的,那么兄弟之间的差距就是数量的。量和质是不一样的。

量变会引起质变,当父死亡或者长期在外时,兄的权力急剧膨胀,就地位而言,兄弟关系就转化为父子关系,故有长兄如父的说法。

只是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长兄如父是有条件的,就是刚才说的父死亡或者长期在外,否则,长兄就会有与父争夺权力的嫌疑,也就是犯上了,犯上了难免不作乱。所以父在,则长兄不能如父。

传统中国非常重视等级,就是吃饭时大家坐的位子都是固定不变的,谁先动筷子,谁后动筷子也是有规定的。全中国的每个人,都按照等级秩序给出了准确位置。

在一个等级秩序中,居于下位的人,难免心生不满,试图占据较高位置,这个一般叫做升官发财。升官是政治地位上升,发财是经济地位上升。

上升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犯上作乱,就是革命。这个是孔子反对的。第二种就是讨好上司的上司,因为上司不可能把你提拔到自己的位置,只有上司的上司才会提拔你,这个叫做隔山拜佛,山指的就是上级,佛指的是上级的上级。

比如弟弟不服哥哥,想取代嫡长子的位置,那就得找父亲解决。我国历史上皇室废长立幼就是这么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