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酸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何评价贾雨村?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一句人们常说的俗语。这句话无所谓褒贬,感情色彩上是属于中性的。大将军登台拜帅可以用这句话,小人得志之时也可以用这句话。这句话使用的场合,一般在人刚刚得到权力的时候,利用手中的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目的是高尚,此语为褒。目的卑下,语意为贬。总体看来,还是略偏贬意。

这句话用在贾雨村身上,似乎不态贴切。而之前以“穷酸秀才”四字评价发迹之前的贾雨村,也不准确。贾雨村既非秀才,也不穷酸。按明清规矩,进京参与科考者,都是举子的身份。举子在明清时期,实际上已经是准官员的身份了。

发迹之前的贾雨村,穷,容或有之。酸却说不上。我们说到秀才之酸,指的是他们脱离实际的做作和不合时宜的情怀。当秀才被认为很酸的时候,他们在别人的印象大约是书呆子之类。他们或许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而《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决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如果说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有点酸秀才的特质,倒是符合事实的,只是政老爹人家不穷。是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日子。

贾雨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是很重要的。他的重要性并不完全来自于作者所谓的“假语村言”。而在贾雨村与书中的主人公贾家同姓。贾家是既将没落的贵族之家,体现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社会规律。而贾雨村身上体现的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中国文化中常常提到“荣”“枯”二字。贾家是将枯之时,而雨村是新荣之象。一般的看法,都把《红楼梦》看成悲剧,这大约是王国维等学者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提出来的。于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成了《红楼梦》的主调。但是,曹雪芹的思想中,或许也有悲剧的因素,但是,他的美学思想,还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决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因此,贾雨村最后的结局恐怕不是悲剧。但对于贾家来说,贾雨村是个悲剧,因为他们帮助扶植起来的贾雨村在贾府最后大厦倾倒之时所做的很可能是落井下石的事。但对于贾雨村自己来说,他的命运可能不是悲剧。而是正剧。

假如贾家之败真的是因为在政治上站错了队。那么,他们的败落是政治的需要。是不可避免的。贾雨村在关键时刻重新站队,也就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贾家之衰,无论是站错队还是什么原因。最本质的原因是子孙后代躺在祖宗的功劳本上,自己没有能力。看看贾赦、贾政、贾珍等人的表现,没有一个是有能力的人。而贾雨村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所以,最后结局是,靠祖宗吃饭的人家败落了。靠能力吃饭的人崛起了。靠能力吃饭的人,踩着别人尸体建立起功业,有可以荫护子孙后代,使他们可以站在自己的功劳薄上吃上几代。这就是所谓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贾家的祖先当初靠武功起家是这样。贾雨村靠文治起家也是一样。所以,阿Q说的对,“政治就是杀人”。这就是历史。唐宋是这样,明清也是这样。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他把历史和人性的本质总结了出来,通过艺术人物的塑造,使人看到某个人物时,既像是这个人,又像那个人。时代也是既像这个朝代,又像哪个朝代。总之,曹雪芹写的不过是历史或人生的本质。

贾雨村在开篇的第一回就出现了。当时他流落在姑苏葫芦庙,并受到乡绅甄士隐的接济。贾雨村出场的时候,应时穷而不酸,给人留下的是霍达大度,不拘一格之象。作者写的形象之时,也是英雄气质,而非穷酸之相。第一回,甄家的丫环娇杏看到贾雨村时,书中是这样写的:“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穷贫,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脂砚斋在这段描写旁有夹批道:“是莽操遗容”。意思是说,贾雨村的相貌与历史上的王莽曹操长的一样。莽操之象是否相同,这且不说,脂砚斋此批,其实是说,贾雨村象曹操一样,也是奸雄性格(长的和奸雄一样)。

奸雄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知道了。最基本的性格,大约是能力超群,随机应变,心狠心辣。奸雄是性格,你无法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总之有一点,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贾雨村的性格,确实是这样。

初入仕途的贾雨村根本不知官场的险恶,虽然才干优长,可是没过多久,就因为得罪上司而被罢官。这个经历使贾雨村命白了一个道理。在官场上混,没有靠山是不行的。于是,也因为巧合,让他攀上了贾府的关系。从此开始了飞黄腾达的经历。

贾雨村是依附于贾府的势力而飞黄腾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贾府能保贾雨村当上高官,而贾政和贾赦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向上升一升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能力的问题。《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有贾政外放之后,被奴仆们蒙敝,政务搞得一塌糊涂的情节。虽是续者所写,大约也符合贾政的性格。这与贾雨村的精明强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精明一个糊涂,一日了然,为什么贾家会败,而雨村能兴起,个中原因不难明白。

有人认为,贾雨村最后跟贾府一起倒了霉。我觉的贾雨村跟着贾府倒霉或许有,但是,他不会和贾府一样一败涂地。脱离贾府,造成命运反转,是符合贾雨村性格的。如果因为贾雨村在贾府落败时落井下石,因而是忘恩负义的坏人,并因此希望他恶有恶报的想法是很浮浅的。曹雪芹这样的大家决不会这样设计。况且,贾家败落之后,还有贾兰后来的复兴。但是,他的复兴已经不是荣国二府的复兴。二府己成历史,历史在荣枯的兴替中,向前迈进,生生不息。

身在其中的贾雨村倒底是好人呢?还是坏人?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正如历史上的曹操。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不同的。

穷酸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何评价贾雨村?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出自明代顾大典《青衫记》。意思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发号施令。说的是官场上小人得志时的猖狂。

弄懂了官场套路的贾雨村,之后做人就没了底线,权力便是他的信仰了。为了生官发财做了太多恩将仇报的事。

饱读圣贤书的贾雨村曾经风光无限,做到了大司马,然而也不知结下了多少仇家。“因嫌乌纱小,至便枷锁枉”。正所谓登高跌重,这便是贾雨村的结局。

穷酸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何评价贾雨村?

曹雪芹写贾雨村,并不是为了写某个特定的社会如何。而是写最普遍的人性。曹雪芹鲜明地告诉我们,十个人,九个会做雨村的决定(徇私乱判葫芦案)。为什么呢,人性如此。我们当然知道正直不阿的可贵,也因为他可贵,所以他稀少。苟且偷安,徇私枉法,每个时代都有,何止中国的传统社会!盛世吹捧、民怨沸腾,哪个时代又能避免呢?

曹雪芹对历史的洞悉,对人情的体察,可以说前无古人。红楼梦当然也是写历史,但绝对不是写了某一具体的索隐的历史,而是写文化的历史,观念的历史。用曹雪芹的分析,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成王败寇"。

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正是史称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可《红楼梦》的一部小说,却"末世"之声不绝于耳。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历来如此,"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在任何时代都在鼓吹,热捧,而人间悲剧还是不断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没有什么变化,哪有什么正义和公理,哪有什么公正与公平,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这是曹雪芹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最透彻骨髓的理解。

穷酸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何评价贾雨村?

1、成语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源于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卷上:“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造句

2、去往北城初中的路途中,奕夫大哥哥给雅莺和怡苹讲述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历史典故

3、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大小三军,听吾命令。见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

4、成语食不果腹出自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南华中学的伦道夫听他的同学讲:用“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造句特别容易。

5、卜知府本来是个喜欢多事的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行文各属,查取拖欠的数目以及各花户的姓名;查明之后,立刻委了委员,分赴各属,先去拿人。

6、正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陆续把些姨娘先打发出去,有给他一百的,有给他八十的,任他自去择人而事。

7、崔判官说道:‘甚么有信无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所以你仔细琢磨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穷酸秀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如何评价贾雨村?

贾雨村发迹前,不是秀才,他是举人。

秀才不能参加会试。贾雨村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进京参加会试。这说明贾雨村是举人。

古代学生考进士,必须先考童生。

考中童生后,再去参加院试,考中者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考中秀才后,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举人。

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中的被称作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唐伯虎是解元。

有了举人身份,才能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贡士。

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考中的被称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殿试,由皇帝做主考官,考状元。

能参加殿试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 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林黛玉的父亲是探花。

贾雨村中了举人后,才进京参加会试,走到姑苏城,因为没有盘缠,滞留在葫芦庙靠写字作文为生。贾雨村是一个穷书生,确切地说是穷举人。

甄士隐对贾雨村说:“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甄士隐让贾雨村参加“春闱”,即参加会试。可见贾雨村是举人,不是秀才。

贾雨村不是穷酸相,他相貌堂堂,身材魁梧。

贾雨村不是虾米一样的穷酸相,虽然穷但他他一表人才。

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贾雨村的长相是相当雄壮。

贾雨村不迂腐,他识时务,懂得求助。

穷酸,指穷困而迂腐穷到极点。贾雨村穷,但是不酸。酸,指穷书生咬文嚼字,不懂人情世故,迂腐,不通情理。

贾雨村不迂腐,他非常聪明,懂得人情世故。他知道甄士隐对他有好感。就在甄士隐面前表现得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学识渊博,志向高远。让甄士隐觉得,贾雨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秋节贾雨村口占一首五言律后,又高吟一对联,甄士隐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邀请贾雨村去家里小酌。

饮酒期间,贾雨村豪兴大发,口占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贾雨村顺势说出自己没有盘缠的难处,于是甄士隐给他解决了路费问题。贾雨村顺利考上进士,做了官。

贾雨村知进退,懂得攀高枝,找靠山。

贾雨村被罢官后,迅速总结经验,他知道自己没有靠山,于是寻找机会,等待东山再起。

贾雨村找到了林如海,在林如海的运作下,复职当官。因为薛蟠打死人一案,贾雨村攀上了四大家族,此后仕途平坦,不断高升。

后来贾家败落,贾雨村为了自保,背叛四大家族,出卖贾府。

叛徒不会有好下场,贾雨村轰轰烈烈一阵子后,被罢官,下狱。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