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日本的刀一开始也不是弯曲的形状,而且并非真的就源自唐刀,比唐朝更早的时期,日本刀就已经受到影响了,而且直刀一直存在于日本刀中,只是人家后来造这种东西了。
最早影响日本刀的其实是朝鲜刀,这些刀都是仿中原制式的武器,但又带有地域特色。
直刀传入日本后,经历了单手到双手,直刀变弯刀的一整个发展过程。
简单的说,平安时代之前的刀是直的,平安时代开始日本刀慢慢变弯,也开始变长,并且根据本地的军队、武功需求进行了发展,还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平安时代的“名将”坂上田村麻吕,他曾被封为征虾夷大将,奉旨第二次攻伐虾夷。
日本人明确记载了当时“朝廷军队”用的是“直刀”,而虾夷人拿着一种叫“蕨手刀”的弯刀,这种刀的刀把头不同于汉环刀那样的圆圈,而是个蝌蚪状的弯头,像卷曲的蕨类植物一样。
受蕨手刀影响,后来出现了一种刃长50cm的,被称为“毛抜形刀”的长刀,后来发展成为平安中期以后的特色“毛拔形太刀”。
这种刀身微微弯曲,学习了蕨手刀的模样,在刀把上方进行弯曲,而非后来的日本刀那样在刃腰弯曲,据说这样更适合双手劈砍和马上作战。
坂上田村麻吕的刀叫“骚速”,也是把直刀,就是上图那把,藏于兵库清水寺(这庙就是他修的)。
日本人此战大胜,之后又来了第三次征讨虾夷,将之彻底平定。
但战争中直刀发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官兵表示,“刚刀”过直,斩人后的手感很硬,而且太脆了,容易折断,用起来不如“蕨刀”舒服。
田村麻吕抓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人进入日本内地后反而不堪压迫四处作乱,逃散后又到处劫掠,将蕨手刀等虾夷刀剑传了出去,与日本刀的直刀祖先们发生了融合。
总体上来说,日本刀存在一个:蕨手刀-毛拔蕨手刀-立鼓柄刀-毛拔太刀-太刀-打刀的演变过程。
它们的刀刃也存在性质分化,分为:镐造、平造、切刃造、片切刃造、冠落造、菖蒲造、鹈首造、诸刃造。
田村麻吕佩用的大刀被京都的鞍马寺留存了下来,刀鞘有“武用の黒漆”,被认定为当时的“官給刀”,这是把直刀。
被清水寺供奉的古刀一共有3把,刀装已经不见,但刀条还在,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都是直刃刀,这是继承自奈良时代形制的武器。
所以日本有种说法认为,直刀到弯刀,是一个随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发展的过程。
上图是平安中期时代的金错铭直刀,采用了典型的切刃造型,这种工艺我们经常在汉剑和复制唐刀上看到。
这把刀的主人是藤原秀乡,在940年因为平将门之乱成为镇守府将军,此时已经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了。此外,藤原还有使用“毛拔形太刀”。
然后还有个神异的“布都御魂”,这把刀通常被人理解为弯刀,然而藏在茨城鹿岛神宫中的日本“国宝师灵剑”(又称布都御魂剑)实际上是把又窄又长的直刀。其长度为2.23m,是现存的直刀最大的。
在日本历史中,神武天皇在东征时陷入困境,但在布都御魂剑的神威下得救,即位后创建了鹿岛神宫。
此外,日本的武士刀,使用了一种叫“敷土烧刃”的制造方法,以至于形成了弯曲的武士刀。
敷土法造刀时,用泥土敷在叠打号的刀条上,糊成厚厚的一坨,然后将刃部的敷土减少减薄,再放到炉子中烧,继而淬火,形成刀身上硬度、韧性不同的区域。
简而言之,敷土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刀身与刀刃不同的热处理性能,而创造出的一种技术。
熟练的日本工匠,能通过敷土烧刃让刀身自然弯曲。由于薄薄地涂了烧刃土的刃区冷却速度更快,刀身便会发生收缩,产生弯曲。
这种因为冷却速度发生的金属变态弯曲可能会反复发生两次,由于转变成马氏体的刃侧的膨胀比刀栋侧的膨胀还要大,所以刀最终会朝栋侧方向弯曲。
日本人认为,这种弯曲能让刀身的组织储存应力,这样便能让武士刀非常难折断。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非常简单,因为日本的冶锻技术差,直刀易折。
虽然很多人都夸赞日本刀,但实际上日本刀的质量如果放在古代中国,就连某些名刀都算是劣质品。
日本的冶锻技术并不发达,因而刀身中会有很多杂质。我们看到日本刀有很多漂亮的刀纹,实际上那就是杂质的体现。打造日本刀有一道工序叫“折返”,每折返一次,就可以去除一些杂质,也就形成一处看起来很漂亮的刀纹。这种技术,一直到日本战国时代还在沿用。
中国的冶锻,也有“折返”这道工序,用这种办法打造出来的刀具,称为“折铁刀”。由于有很多实物尚存,所以可以发现,中国打造的折铁刀就没什么刀纹,这就是对铁中的杂质处理得很好的证据。
铁中的杂质多,刀身就变得脆一些,刺击尚可,但不适合劈砍。因此,日本刀特意做出弧形,来增强刀在劈砍时的强度。
史料记载,明万历朝鲜战役,明、朝联军与日军发生多次近战。明朝副总兵吴惟忠与朝鲜礼曹判书尹根寿,率领蓟州镇兵与日军小西行长部在顺天发生战斗,是役吴惟忠左胁中弹受伤,但联军大胜,小西行长撤退至蔚山。
当时,小西行长就拣到了一把蓟州镇兵装备的府制雁翎刀。以小西行长的身份,自然不可能没见过好刀,但是在铃木良一记述的“庆长之役”里,小西就被这把刀惊到了。因为像这样质量的兵器,在日本军队里,就算侍大将也未必装备得起,而明军竟能随意装备给普通士兵。
这就非常说明问题了。到了明代,日本的冶锻技术整体上仍然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长直的刀具在中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日本,不论从原料、技术、工匠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虽然也想学着唐刀的模样打造,可惜很难造出来,也就只好打造带有弧形的刀具以弥补不足了。
所以日本刀有两类,一类长直的,另一类就是弯的,专以劈砍为能,并且根据弯形刀创出了对应的刀法,逐渐成了日本武术中独特的地方。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首先,日本刀源于唐朝横刀这个说法,其实不对。
因为唐横刀到底是个什么形制,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而日本刀虽然确实受到东亚刀剑,特别是隋唐刀剑技术的影响,但其是有自己的独立发展脉络的。
其刀柄的形制,受居住在北海道、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阿依努人(日本又称为虾夷人)所用蕨手刀的影响更大。
其次,唐刀也不完全是直的。其外形看上去虽然是直背长刀,但其实隋唐刀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弧反曲。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环首刀也有一定的内弧反曲。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为何日本刀是弯曲的。
如上图所显示的那样,日本最早期的武士刀:毛抜形太刀,真正弯的是手柄,而不是刀刃。
这么做是有一定战术需求的。在平安时代中后期和镰仓幕府时代,日本实行庄园制。这种制度非常类似于欧洲的分封制度,也为当时日本供应了一定数量的骑马武士。这些武士在日本当时的战争中,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核心。骑在马上,去砍杀那些缺乏防护的步行农民,显然是弯刀要比直刀更有威力。因此毛抜形太刀的柄部朝上弯曲,从而加大刀的弯度。(有观点认为,当时日本刀的工艺还不能生产出拥有足够刀刃弯曲度的弯刀)
而到了战国时代,步兵军团作战和步行武士增多,此时的日本刀刀刃弯曲度也开始减小,甚至有些向直刀靠拢,并且刀刃根部加厚,整体成锥状。
上图安土桃山时代的太刀堀川国广
至于一般人观念里的日本刀,其实是在战国时代中后期以及江户时代盛行的打刀。
上图:江户时代末期打刀石堂运寿是一
面对幕末那种街头斗殴,彼此都缺乏防护,有一定弯曲度、兼顾刺击能力的刀,自然受欢迎了啊!
总之一句话,武器的形制,从来都是跟着战术环境变化的。
中国和日本古代战场环境不同,武器的形态自然有所不同。而且就算日本刀是唐刀的孙子,经过长时间不同战术的演化,出现新的变化很正常啊。就好像现在00后的孩子,往往比祖辈身高高很多,因为生活好了,营养多了呗!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欢迎大家来听老赵的唠叨!这个问题大家也都是很多朋友想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日本刀弯的原因有3点;
1、武士刀的弧度的原因是由于日本刀的制作工艺造成的,在覆土烧刃阶段由于刀刃部分覆盖了东西,所以和刀背部分的温度不一样,淬火的时候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导致日本刀弯了。
2、日本刀是在唐刀的基础上改进的,鉴于那个时代日本男性1米5的身高,长度达1米1的直唐刀必然不适合拔刀和挥砍,久而久之它就弯了。
3、有人说是由于日本不懂热处理,在加上当时学艺不精,而导致的。
从今天现代人的思考角度来讲,其实不然,日本刀设计成弯曲弧度是有其特点的。
第一:刀身后弯,劈砍时,会自动矫正方向,接触点越靠近刀尖越明显,增强杀伤力。
第二:回刀时,惯性作用在刀转动上,更容易把刀刃转180,而且转动过程中,重心继续移动,刀柄摆动基本停止,比直刀“硬生生停住,再往回砍”要容易。这在蒙古弯刀、阿拉伯弯刀更明显。
其实今天看来这些问题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艺术是不分国界的,然而一种艺术的产生就是在不经意间而发现的,对于工匠来讲一种传统的锻制技艺是需要不断的延续下去,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它需要延续,结合时代的不同不断的跟进,这也是每个匠人一直追求的坚持、执着、细心的工匠精神。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这要从材质开始说,日本人冶炼的铁料属于海绵铁,是介于钢和铁之间的一种低温钢。其熔点在九百度左右,含碳量极不均匀,需要根据其含碳量分布来焊接折叠锻打。而唐朝的铁料大部分都是灌钢法所冶炼,相比之下铁料的含碳量更均匀,熔点在1200度左右,属于高温钢。在锻打日本刀的过程中折叠锻打使得日本刀的含碳量均匀了,但也造成了好几层伸缩系数不同的金属相互叠加。在淬火时由于伸缩系数不同和覆土烧刃造成的冷却速度差异,在应力的作用下刀刃自然而然的就弯曲了。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说唐刀和倭刀以前,大家想想想厨房菜刀,切肉时候,直接剁下去,很难把肉切开,而用刀轻轻划过,肉却裂开了,说明一件事,劈砍,是费力的,劈削才是省力的,效率最高的。大家都知道倭刀起源于唐刀,在过去,它还有个更大众化的名字,斩马刀。唐刀分四种,仪,障,横,陌四种,其中流传最广的,也是大家口中所说的,是横刀,也就是倭刀的祖先,横刀的祖先是汉朝的环首刀。也有人认为,唐刀不是倭刀的祖先,环首刀才是,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横刀和倭刀太像了。斩马刀的出现是为了破甲,还有一个就是打击骑兵的马腿,所以它的功能并不需要非常锋利,锋利和重击的功能几乎同样重要。倭刀(弯刀)适合于骑兵作战,快速的撕开对手的皮甲肉体,并且不会被对手的甲和骨头夹住刀锋。弯刀的战场优点高于直刃刀,又由于斩马刀制作复杂,成本太高,不合适普及,所以逐渐退出了战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