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比苏东坡更有才吗?

苏东坡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这一科大约是最牛的。我们先看看这些名字就行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等等。

这里有中国思想史上一流的思想家张载和二程兄弟。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约是每个读书人都知道的;二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长久,是程朱理学的主要开创者。

除了思想家,还有一流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其中五家与这一科相关,苏东坡兄弟加上曾巩,是三家,加上二人的父亲苏洵以及这一科的主考官欧阳修,正好是五家。剩下的一家王安石,是这一科十五年前的庆历二年进士。也活跃于这一时代。可以说,嘉祐二年,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年。当然,这里也有优秀的政治家。这里就不多说了。

提起嘉祐二年的科举,许多人会误以为苏东坡是这一年的榜眼,也就是第二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一科的进士中,苏东坡的成绩是在四名以后。这一点,《宋史苏轼传》可以证明。关于这一年的科举,其中是这样写的:“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嘉祐二年,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当时文风不正。做为主考官的欧阳想要改变不正常的文风,于是,便想在举子中,选拔文章写的好的,予以拔擢。当看到苏东坡写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喜欢。想要把他判为第一。因为看到文章的风格很像自己的学生曾巩,为了避嫌,便列为第二名。在考试的另一科目《春秋对义》中,苏东坡还是得了第一名。

苏东坡这里所得的无论第一还是第二名,都不是所谓殿试。殿试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苏东坡会考,先在吏部考,称之会试。会试得中者,称为贡士,也就是贡给朝廷的有用之才。其第一名称为会元。第二名以下,就没有特定的称呼了。原因很简单。会试完了之后,下面还要过殿试一关。殿试的头一名,就称为状元了。

殿试成绩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一甲三人,称为进士及第,三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之后是二甲,第四名也就是二甲头名,也有个称号叫传胪。二甲称“进士出身”。后面的三甲,就是“同进士出身”。

苏东坡殿试的成绩是“中乙科”,也就是二甲,成绩自然是在四名以后。这一科考中状元的是章衡。章衡在《宋史》中有传。章衡既是状元,学问自然不差,为官也很有政绩。难能可贵的是,章衡还是文武全才。他曾出使辽国,饮宴之间,辽国欺他是文弱书生,颇为轻视。章衡起身射箭,发发中的。辽人对之刮目相看,不同于宋朝其它使者。章衡出使回来之后,曾向朝廷进言,可以趁辽国全境无备,发兵收复被占的八个州县。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章衡的学问也是不错的,他曾经根据历代帝王谱系,编写了一部史书《编年通载》,宋神宗看了之后,大为赞赏。

章衡的学问品行能力都还不错。但还是不能和苏东坡相比。苏东坡是大才子,他的才当然有政治文化上的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文学之才。他能千古知名,其原因也在于文学。这一点上,章衡比苏东坡差的远了。

嘉祐二年的榜眼是窦卞,探花是罗恺。他们殿试的成绩都比苏东坡好。但是,他们在历史上都是籍籍无名的人物。上面的提到的那些人物比如二程、张载、曾巩等等,历史的影响力,比他们都大的多了。可见,状元也好,榜眼探花也好,只相当于一次考试的成绩,既不代表学问,也不代表水平。这一点,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是一样的。取得高考状元的人,未必就是最优秀的人才。

最后说一句,章衡是章惇本家侄子,只是这个侄子年纪比叔叔章惇还要大了十岁。

和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比苏东坡更有才吗?

谢邀!是曾巩。和苏东坡同为唐宋八大家的一员。两个人的才能各有千秋。

和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比苏东坡更有才吗?

和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比苏东坡更有才吗?

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那题主给出的是两个答案,那么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那有些比较熟悉苏轼生平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应当说是很容易就能够回答出来,那就是著名的才子章衡。

接下来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要问章衡是不是比苏东坡更有才,恐怕你去问一百个人,那么一百个人都会回答你,自然是苏轼更有才华,现在可能有一些人对于章衡会觉得很陌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也比较正常,毕竟他与苏轼相差的不是一点点,而是十万八千里。

欧阳修的失职

说起苏轼与章衡这两位历史人物,其实还有一个小故事,也正是关于他们参加科举的故事,有很多人认为,章衡无非是捡了一个小便宜,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当时读到了苏轼的文章之后,一时之间惊为天人,但是他细细想过之后,认为那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作为一位老师欧阳修对于自己的学生还是比较自信,所以他为了避嫌,只好把第一名换下来判为第二名,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

最后自然就让章衡捡了一个小便宜,成为了那一场的状元,然而苏轼只得了第二名,这也成为了苏轼生命中的遗憾,为此事后欧阳修,更是宴请苏轼,还写诗赞扬他,认为他一定是会成为未来的文坛领袖,可见当时的欧阳修还是极为有眼光,苏轼也用自己的努力,以及过人的才华,最终是成为了北宋中后期的文坛领袖。

章衡

章衡这个人物可能有一些不太了解,那在这里稍稍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出身于福建浦城,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南平市浦城县,少年时代便有才,更是以诗文名闻乡里,此后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最终是在科举考试中,一举状元及弟,历任润州长史,以及湖州通判,所以在仕途上,他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他为官还算清正,后期也实实在在地做过了许多的好事。

可能也正是他的人生经历比较单一,再加上他在文学上的确也是不如苏轼,自然名气要少得多,要知道苏轼是一代文宗,又是后期的文坛领袖,章衡自然是无法与苏轼相比。

最后总结:苏轼是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词人、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章衡与苏轼虽然是同科,并且是取得了状元之位,可是要论名气,以及在文学上的影响力,自然是远远不如苏轼,所以两个人不在一个等级。更不用说是比苏轼更有才,因此两人没有可比性。

和苏东坡同年科举的状元是谁?比苏东坡更有才吗?

第一个问题:当年的状元是章衡。这个好回答。

第二个问题:他比苏轼更有才华吗?这就有意思了。据说苏轼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对他的答卷赞不绝口,但出了一点小意外——将这答卷误认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就将这答卷排到第二位,然后状元帽就给戴到章衡的头上。

章衡是谁?在与拥有三苏曾巩张载程颢等这些大牛同学对比中,存在感实在太低。这样的人拿到状元,像我们这样的旁观者当然不服。其实这都是我们以结果反推过程,想当然的结论。如果因为欧阳修的误会,导致苏轼错失状元是真的话,那候补当上状元的章衡本来就应该是榜眼,这才华也是压过其他所有人除了苏轼。如果欧阳修误会的传闻是假的,那更不必说了,章衡就是名符其实的状元。

但为什么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状元才华没其他考生高呢?其实我们一直给状元们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定位。要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是通过考生写文章来选状元,但选了状元不是为了让他们写文章的。所有的考生,主要的使命是治国安邦,写文章只是个人爱好。而个人精力是有限的,职位越高需要处理的政务越多就越没那个精力去吟诗作对,所以我们记住的文学大家很少是状元出身,身居高位的文学家屈指可数。不是他们才华不够,而是因为他们那么多精力。像诸葛亮如果不是留下了《出师表》,我们谁会知道他的文学造诣如此之高?但他要忙于理政讨伐,连《出师表》都是很有必要了才写出来。各大文豪写出名作也基本上是在官场失意时才有感而发。而苏轼李白这些顶级文豪,更是在官场就没得意过。他们的精力全投入到文学创作上,成就自然比忙于政务的状元高得多。

苏轼的才华毫无疑问是属于顶级的,但如果仅通过文学地位来对比才华高低就有失偏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