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今天说到《易经》的时候,概念是很复杂的。比如下面这本《监本易经》,明清时期秀才们到官学读书时的标准教材,它主要是宋初二程编订的,经南宋朱熹再次订正之后,就成为《五经》之一的《易》学的标准教材。也就是说,《易》是一门学问。是谁发明了这门学问?答案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集体创造的。它是华夏族先民认识世界的经验智慧的总结。因此,《易经》既不是一人所创,也非一时所成,他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不断积累和总结。
《易》的初创阶段,是在伏羲时期,所以,伏羲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到宋代程朱编定出标准的《易经》教材,中间经历的时间,大约是四千年。
《易》的发展,到周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标志有两个,一是周文王把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另一个是孔子对《易》的研读。孔子把《易》列为六经之一。他要把《易》的学问传给自己的学生,自己必须研习。孔子晚年读《易》,曾经韦编三绝,可见下的功夫。孔子读易的心得流传下来,就是所谓的《易传》。
说到《易传》,就要说一下所谓的《周易》与《易经》的不同了。《周易》一般指的是文王周公所写的《周易》古经,也就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而《易经》中,加上孔子所做的《易传》。《易传》也就是《十翼》。十翼的名称网上很容易查到,这里不罗索了。
周代是《易》的体系基本完备的时期。但是,在四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周之前两千年和之后的两千多年中,《易》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因为《易》的含义中,一个最重要的义项就是变化。《易》就是变化的学问,世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一点,在易有三义中就已经说明了。
文王之前,易的发展。《易》的发端,是从伏羲开始的。伏羲做八卦,是从观察天象和地理,其实也就是认识世界认始的。易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始做八卦。观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和一的思想,是从易学开始的。河洛之学的出现,代表的是先民对数字的认识,数字中包含着天道,一二三四五,在开始的时候,就是现实事物的抽象。
伏羲做八卦,八卦就是自然界中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八种事物。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八种事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易”,变化。
随着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面的不断扩大,原来八种事物基础上认识世界的模式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周文王把八卦相叠,形成六十四卦。《易》发展成六十四卦,就是成为《周易》,《周易》中加上孔子的心得体会,也就是《易传》,就成为《易经》。
了解一点《易》的,大约都知道所谓的《三易》:《连山》《归藏》《周易》。许多人说,《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连山》《归藏》与《周易》的关系,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蒸汽机、柴油机与喷气发动机的关系。
周代之后,《易经》还在不断发展。河图洛书据说是在伏羲时代就出现了。战国末期出现的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他们虽名之为阴阳,说明他们的学术与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一脉相承。但是阴阳家贡献在于对于五行。五行与河图洛书有直接关系。从阴阳到五行,经历了上古三代的所有时期。
阴阳五形结合之后,《易》得到更大发展。与五行结合之后,易的体系才基本完备,到汉唐一直宋,后人对易的发展,主要的着眼点,已经在于应用了。于是,唐代有京房易。宋代有邵雍的梅花易。他们的着眼点,都是应用。
把《易》的发展脉络大体的捋了一下。就可以看出,对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周公做卦辞、孔子做易传。现在,就可以把老子纳入其中了。老子曾做到周的守藏吏,周的秘府中所藏的文化成果中,最重要的大约就是文王周公的易学了吧?老子的思想,受到周易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文化中两个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儒家的道家思想的源头,都来自周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儒家的哲学框架,是在《大学》《中庸》中建立的。而《大学》《中庸》的思想来源就是《易传》,这一点,也是现在公认的。孔子学易,建立了儒家的哲学框架;老子学易,建立了道家的哲学框架。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儒道思想是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所以,能在几千年里,成为互补的阴阳两极。其理论上的证明这里不多说了。只要读过易传又读过《道德经》的,自然能得出结论。
《周易》的流传, 是儒家推动的。后世的《易》学发展,除了受孔子易传的影响外,当然也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周易影响了老子,老子又影响了后期易学的发展。到魏晋时期,老子,庄子,和周易,就被称为三玄。通老庄的,必通周易。这一点,只要稍稍了解一点中国学术史的,都应该知道。
我看到有的回答说,老子的道德经和易经没有关系,这种说法。好像在说,如果没有牛顿以及之前所有的科学理论,爱恩斯坦照样可以创造相对论。其认识上的荒谬,就不必多说了。
《易经》之所以被称为群经之祖,就是因为它不是某一人的某一项学术成果,而是一个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总结。凡是进入到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影响力。老子也不例外。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道德经》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易经》有《连山》《归藏》《周易》,前两部经已失传。《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指卦象,和三百八十四爻辞。《传》是孔子“十翼”。这是祖先圣贤传世之宝。希望中国人好好学学,反对外国人宗教异类污蔑我们先圣。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一,易起源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山海经》通称为上古三经。
二,《易经》是上古伏羲观天查地成卦,中古文王根据伏羲卦象演易成辞,下古孔子注翼而成。所以《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它用阴,阳对立统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来说明解释宇宙万物的运行现象,用阴,阳两个符号的组合排列揭示自然的变化规律,彰显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
三,《道德经》是老子朴素的辨证哲学思想,它核心是无为而治,并以道为体,德为用贯穿于道教。所以《道德经》源于《易经》,《道德经》尊一阴一阳为之道,以虚心实腹性命双修为人
一生,以无为而治处政与自然,形成了《易经》的动与《道德经》的靜这也是二者的关系。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易经》是一部关于宇宙万物结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的书籍。先说“易”这个字,本来是一个象形字,整个字象一只蜥蜴在爬行,“日”是蜥蜴的头,“勿”是它的四肢和尾巴。另外纬书解释“易”字说,这是个会意字,是由“日”和“月”两部分构成的,表示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经”的部分无章无节,和一般书的体式不一样,是以卦为单位,分上经,下经两部分。“卦”即是体,为万物万象之源。“爻”可以理解为交代表易的交错变化,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叫做“爻”。六个爻分为三部分,爻由下往上数,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阳,地之道说的是刚和柔,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有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盖百家,包容万物,宇宙根本,处世方略,人事进退之术,长生久视之道,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因而,《道德经》是继承和发展了《易经》。也是统一和相辅相承的关系。谢邀!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道德经》也称为《老子》,是讨论上人的宇宙观的学说。《老子》的思想揶揄圣人政治,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思想是与官吏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后代受到人们的尊崇。
何为“道德”?老子说:“道生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何为“道”?“道”就是生机盎然,生生不息。“道”是万物的本源,就是现实生活中一般事物的规律、原理、法则、方法等等,因此,“道”出现在不同维度的许多事务中。“德”可以解读为“得”,那么得到了什么?得到了“道”。“德”就是让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就是说,万物因“道”而得的,所以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德者,道之功。”各物所得其道,变成就各个物,也有了各物的德,德实际就是各物的本性。《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根源的,经过尹子、文子、列子、庄子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道家文化学说。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其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图像符号系统和文字解释系统表达独特的素朴的辩证思维方法——阴阳互补方法。它讲的是占筮、预见吉凶成败等等。《易经》是《周易》的一部分。《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和《易经》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万物本质规律的学问,是我国古老的、权威的、著名的经典,对中国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和《易经》中,都阐述了做人的智慧和处世的智慧。
作为大思想家的老子,对于《易经》肯定是有研究的,至于他的思想体系是否受到《易经》的影响,历史上没有断言。从《易经》和《道德经》的书本上很难找出答案,个人认为:老子的学说,没有受到《易经》的影响,是个独立的学说。
《道德经》和《易经》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否受到了《易经》的影响?
关于《易经》与《道德经》的区别网友
了欲说得很明白,我就不作赘述。
我只补充一点,《易经》和《道德经》不是
万经之王,释迦牟尼佛讲《妙法莲华经》
时说唯此妙法莲华经是经中之王,诸
经之首,真净大法,最为照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