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谜底是什么字?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似乎一部《红楼梦》一百多万字的小说,通篇居然是一个谜语。那这个谜语出的未免长了点。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由曹雪芹写了前八十回后,高鄂与程伟元补出了后四十回。因此在情节的连续上出现了一些矛盾,文字的表达上,也缺了些韵味。给广大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遗憾。于是,人们便对书中,主要是后四十回的情节提出了质疑与猜测。这就出现了《红楼梦》研究与其它小说很不同的地方。对其许多情节,以及人物的结局进行猜谜式的改造。又因为,小说作者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思想会产生影响,为了印证对故事情节补充的正确性。便想从作者的生平中,找出些端倪来。因此,又产生了一门《红学》的分支学科《曹学》。
《红学》的研究,经历了很长时间,从《红楼梦》小说在社会上流传时起。就有了评论的文字。产生了很多成果。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胡适、俞平伯加入到红学研究中,得出许多不同于之前的结论。最有名就是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现代的红学研究,一般把胡适俞平伯之前的研究成果,称之为旧红学,胡适之后,称为新红学。新中国之后,又出现了周汝昌等研究大家。使得红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
旧红学中,有个索隐派,代表人物大概叫王梦阮,还有沈瓶庵。他们解读《王楼梦》的方法,就是索隐,说白了就是猜谜,认为书中的人物是某某人的写照,有说明珠家事的等等。
胡适的研究,比之旧红学,当然是一种进步。这在学术界应该是公认的。对到什么程度不说,起码是进步的。胡适提出了曹雪芹是作者的说法。并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但把《红楼梦》说成自叙传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小说本身是高于生活的,它描写的人物可能在生活中是有原型,但小说中的人物,和其原型在本质上不同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杨沫有本小说《青春之歌》,其中有个保守懦弱的落后分子名字叫余永泽。他的原型是北大名教授张中行。青春之歌里林道静的原型,就是杨沫自己,但也不完全是杨沫。张中行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没有杨沫那样高昂的革命激情。可是他做为教授教书育人,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晚年与季羡林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红楼梦》的情况也是一样,曹雪芹虽然是曹宝玉的原型,但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其两者是有本质不同的。
这些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真是一派繁荣景象。但说实在的,却并没有出现真正令人信服的成果。网上各类砖家,言之凿凿的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但是,他们提出的论据,远远证明不了他们的论点。还有一些,以猜谜为己任的。一会说作者是洪升,一会儿说作者是冒辟疆。总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但是,拿够拿出严肃证据证明自己说法的,几乎没有。大都是自说自话。其实,旧红学的研究方法,早就被否定了。很久以前就被称之为“猜笨谜”了。这种猜谜的方法,不可能得出有用的结论。只是自己玩玩而已。还有一些人,直接把以前索隐派的结论拿过来包装一下重新卖。对了,索隐派有个最著名的人物:蔡元培。
现在,我们还是按照题主的设定,来猜一下。《红楼梦》的谜底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在问此书的主题。就按这个思路来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红楼梦》的主题,那这个字就是“情”。
《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这是毫无疑问的,读过一点,或是看过电视剧的,都不会怀疑。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答案。却搞得这么难于回答呢?我觉得和“猜笨谜”的研究方法死灰复燃有点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与《红楼梦》本身的复杂性相关联。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按照鲁迅的说法,经学家算是高端学者,暂不去提他。道学家是随处可见的。凡是把《红楼梦》看做淫秽小说的,应该都在道学家之列,这其中肯定有高官,也有草根。凡是看《红楼梦》被其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的,都有才子佳人的性格。凡是强调“揭清之失,吊明之亡”的研究者,无论是官方的还是草根的,皆应有强烈的革命思想。像刘心武这样,能够根据书上没有的情节,无中生有的把秦可卿证明为大清公主,把学术研究引到宫帏秘事中去的,在鲁迅的分类中,也算是一家。无论什么家,只要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把书卖了,就是本事了。
《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写情的。这在第一回中,作者自己在书中就提到了。在空空道人问石头,你这书有什么好处时,空空与石头有段对答,之后,空空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其上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看到了吧,作者自己说的,“大旨谈情”。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作者写着糊弄人的。不必当真。但真正读过《红楼梦》的,读过几遍,就会发现。它就是谈情的。其中的宫帏秘事也好。家族败落也好。其实都是做为爱情的背景而存在的。而其中的人物设置,也是个个与“情”相关。
先说一下,曹雪芹所说的情,与现代所说的爱情,有相同,也有不同。这个情,比现在的爱情外延更宽泛些。比如,现在的爱情是应该专一的。就是夫妻之爱。但是,贾宝玉那个时代,一个男人可以爱几个女人,是不违反道德的。
为什么主角会是贾宝玉这样一个人物。就是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人物的身上,才能看到爱情。假如一个像《三国演义》中那个把自己老婆杀了做菜给刘备吃的人,他的心中能有爱情吗?贾宝玉是贵公子,而且他的前身已经说明了,他是无材补天的,不能当官。《红楼梦》故事一开始就把他设计好了,他到人间来,就是来谈恋爱的。
所以,情的多层次的表现,在他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与黛玉的爱,是爱的精神层面。他与宝钗的爱,是爱的现实与物质层面。只有精神层面的爱情,也是不完美的。只有物质层面,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在曹雪芹的设计中,宝钗和黛玉不是敌对的方面,而是贾宝玉爱情的两个层面。如果宝钗与黛玉是一种玩心计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那么《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而是《甄鬟传》了。而爱情中的这种这不圆满状态,也是在小说开始时就设定好了的。石头要下凡时,一僧一道就告诉过他,下去后,是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紧跟随的。其实,这也是人生的常态。人生不可能是圆满的,总是要有所缺撼的。
袭人与晴雯也是一样。他们是另一种社位地位之下的女人之情。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可能与林黛玉薛宝钗不同。但情感是一样的。
贾琏贾蓉贾珍等人的出现,是要把他们的皮肤滥淫与贾宝玉的“意淫”相比较。当然,《红楼梦》里的这个意淫与现代的意义不同。
柳湘莲还有蒋玉菡等人的出场,是为了写出另一种所谓的情。既男人之间的情感。
不一一列举,总之,《红楼梦》中所有出场的人物,都是为了表现同样一个主题,就是“情”,各种各样的情。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男人们,女人们的情感。
故,如果真可以用一个字来代表《红楼梦》那这个字就是“情。”
红楼梦的谜底是什么字?
红楼梦的谜底是一个乱字,自从其诞生以来,其乱好象就没有停歇过,既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亦枉然,又有为拥黛还是爱钗几挥老拳,其根本原因在于篡改,从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并且伪造出所谓的全本来,是乱之始。至于新红学,因胡适误解了一句话,这句话是: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这个祖字应该是饯行之义,而误认为是其祖父,胡红考之乱因此而起,学贵有疑是他们对别人的教诲,他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来,便把存疑当成了闪躲的不二法门。
石头记,此记与史记之记一个意思,其谜底为空无。此空无与佛、道无关,是现实的反映,即“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这说明这部书是写实的,其结果就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对空无的注解,其内涵就是所隐之真事的结果,因此,红楼梦如果不被篡改,其谜底之字为空无,此空无与爱情也没有什么关系。红楼梦,一言蔽之,争玉。此玉从天上掉下来,此为玉之有,林黛玉也因此而姓了林,至林四娘死,说明黛玉从此再也不能姓林了,此为失玉,因此而悟而遁入空门,此空无大概也就有了禅意。
红楼梦之阅读,应从小处着眼,探讨其背后隐藏之意,而不是囫囵吞枣,然后进行曲解,还美其名曰文化解读,只跟文化是凭空产生的一般,如此研究,本末倒置。胡红考的那些专家大师对此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是不屑吗?无理还要辩三分,鲁迅先生虽然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明遗那些人已经骂上门去了,作为胡适的徒子徒孙,他们骂胡适而没有谁挺身而出,是因为有涵养?还是自认为自己处于所谓的主流地位,水大漫不过船去?祝心里没病,健康长寿。
我希望红楼梦的谜底是一个了字,因为只有这个字,才能扫开各种派别头顶上弥漫的“唾雾”,因此而进入一个和谐的研究氛围,这应该是大家的共同愿望,祝愿这个愿望早日实现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