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是如何在朝中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夺得朝政大权的?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
嘉靖皇帝能够在朝中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夺得朝政大权,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么聪明和多么厉害的政治手腕。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祖宗朱元璋和朱棣二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一套有利于皇帝专制的政治制度。有了这个制度的保证,就是智力平平之人在位,也可以保证皇位的安稳。在体制内篡位或是专权的可能性,被制度阻断。除了才能特别平庸的如天启皇帝之流会被权臣架空之外,一般智力或是热心政事的人在位,皇权旁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
嘉靖皇帝因为能把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智力超群的人物。但《明史》对他的评价,不过是“要亦中材之主也与”,换成白话是说,“不过中等材能罢了。”而《明史》对他肯定的方面,是他继位之初的成绩,看过历史的人都明白,嘉靖上位之初的成绩,完全是杨廷和的功劳。而嘉靖掌权之后的功能,却是乏善可陈的。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为他自己的爹妈争得了皇帝皇后的名份。其次是崇信道教“享祀非经”,搞得天怒人怨。史家认为他中后期唯一的长处就是“威柄在御”,也就是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实“威柄在御”的原因与他登基前期能够夺得政权的的原因是一样的。用左思的话来说就是: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下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
朱元璋开国之后,感觉到历代宰相的权力很大。担心宰相威胁到皇帝的地位,于是,取消了宰相的位置。除消宰相后,原来宰相的权力重新收到皇帝的手中,这样,皇帝在权力加大的同时,事务也多了起来。为了帮助处理政务。皇帝建立了一个秘书班子。这就是后来的内阁。内阁中,有一批人帮助处理文件。开始的时候,这些人之间分份是一致的。地位也不高,第一批入阁的七人中,品级最高的解缙,当时只是四品官。
后来,内阁之中,形成高下之分,有了首辅。明中后期,内阁首辅的权力也很大了。入阁在民间直接就和拜相联系在一起。但是,内阁首辅权利最大,也无法和前朝的宰相比。其不同在于,宰相是六部的首长,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他对国家政策既有建议权,同时又有现实的行政权利。有事的时候,宰相可以奏而行之。或者是先斩后奏,都是允许的。这样,就使的宰相的权利很大。
而内阁首辅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只有建议权,而没有现实的行政权。这样,内阁的权利就比历代宰相少了很多。只有建议权,也就干不成什么事了。当然也就篡不了权。
我们以汉初海昏候刘贺继位与明朝嘉靖皇帝继位来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刘贺继位的时候,大汉朝的宰相是霍光。大家都知道一个历史事实:刘贺继位没几天,因为昏庸无道,就被大将军霍光给废掉了。霍光废刘贺,当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当然要征得皇太后的同意。只要霍光和皇太后同意了。刘贺也就被废了。
历史上的刘贺真的是昏庸无道之君吗?这个问题很值得商榷。刘贺入朝之后,当然是带了自己的人事班底的。假如他把权利完全接收过去,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执政。那么以霍光为代表的汉朝原来的大臣们的权利肯定会受损。包括原来的皇族。于是,刘贺便被废了。
嘉靖的情况和个人表现,完全是刘贺的翻版。可是,当时做为大明王朝实际主事人的杨廷和对他毫无办法。原因很简单,杨廷和做为首辅,手中只有建议权,没有行政权,是他面对嘉靖的无赖毫无办法的重要原因。
明武宗死了之后,没有儿子。对于大明朝的皇室来说,武宗在后宫中有做为母亲的太后,和做为妻子的皇后。历朝历代内部改朝换代之际。后宫的意见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明代,朱元璋和朱棣立下规矩,不准后宫干政,所以,后宫的话语权比之历代明显减弱。
杨廷和在选择嘉靖做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是报告过皇太后,也就是武宗的母亲知道的。因为对外廷和杨廷和的信任,皇太后也同意了。按杨廷和皇太后的本意,是让嘉靖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给武宗当兄弟,然后按这个身份继位。这样,是保护了武宗母亲和妻子的权益。这种安排,在今天来看,都是合理的。亿万富翁没有后代,必须先过继了儿子,才能继承家产。杨廷和与皇太后绝对没有想到,嘉靖皇帝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叫他来继位,他当然高兴,可是过继儿子的事,他坚决不干。他的想法,坚决要把自己的爹妈封为皇帝,也就是说,他继位之后,明武宗的母亲和老婆就没什么事了。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自私自利的。杨廷和当然不干。所以,嘉靖到北京之后,就开始每一个步骤上都闹矛盾。
到这个时候,杨廷和完全处于骑虎难下的劣势地位。因为已经下旨让嘉靖继位,这时,群臣名分己定。如果后宫有话语权的话,皇太后可以下旨,废除嘉靖继位的资格。可是,明朝体制不允许这样做,杨廷和自己也无法这样做。因为他这样做了,必然会被认为是个人揽权。谋取私利。当时十六岁的嘉靖,不可谓不聪明。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许多事情上,只要不按我说的办,我就不同意。杨廷和只能步步退让。
明朝政治制度,除了无宰相,内阁无行政权之外,还建立了各部门相互牵制的制度。政策实行方面,皇帝、司礼监、内阁三方牵制。行政方面,在原来六部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六科做为六部的监督机构,六科的给事中,他们的品级虽然不高,大约只有六品,但他们可以弹劾六部尚书,大学士等。这就是所谓的“言官”。
言官们行使监察权力的时候,不是完全按正义的原则行事,更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怎样说话能够给我带来好处,我就怎样说。
在嘉靖初年,杨廷和为首的廷臣和嘉靖皇帝发生矛盾的时候,群臣们会站在谁的一边呢?是维护已经死去丈夫的明武宗的母亲和妻子和利益,还是维护嘉靖有利益呢?答案不言自明,帮助嘉靖,可以保证飞黄腾达。维护明武宗一家的利益。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最终,杨廷和一方的失败,而嘉靖有胜利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杨慎这些为了一个所谓的秩序,抛开个人利益,坚持正义的做法,还是令人敬仰的。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明武宗时期, 由于皇帝个人的任性,胡做非为。宠幸了许多小人。提拔了许多无聊的人干着无聊的事,浪费着国家粮食。在武宗死后,到嘉靖皇帝来京前的四十多天时间里,是杨廷和掌握朝政。在这期间,杨廷和联和内廷拿下了明武宗信任的江彬。并遣散了大量的无用人员。迅速稳定了朝局,结束了武宗朝的混乱政治局面。
在嘉靖登基的初期,朝政是杨廷和把握着。国家大政方针,杨廷和为之维持,使得嘉靖可以把精力放在“议大礼”上,一心一意为自己家里谋利益。杨廷和为他干了七年。这七年当中,“议大礼”成为嘉靖朝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拍马屁的大臣们在每朝每代都会有。孝顺是儒家的大议题,大帽子,嘉靖当了皇帝,怎么能忘了自己的爹妈呢。这样的话,不是不孝吗?张熜、桂萼等人一大批人帮着嘉靖寻找理论上的根据。经过多年的争论,杨廷和等人终于败下阵来。杨廷和被迫致仕,第二年去世。
杨廷和的致仕,标志着嘉靖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嘉靖朝开始了激烈的党争。张熜
等人整倒杨廷和,靠拍皇帝的马屁以“议礼”上位,最后,张熜被别一位议礼的大臣夏言以礼制的话题斗倒。夏言上位之后,与严嵩进行了几十年的恶斗,最后,严嵩把夏言整死,自己上位。严嵩干了十五年后,被徐阶拿下。徐阶又被高拱拿下,高拱又被张居正拿下,这已经不是嘉靖朝的事了。
许多人说,明朝的党争给国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皇帝为什么不制止党争呢?这就是不了解所谓的帝王心术了。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等,都是人中之杰,如果一对一的和嘉靖斗,嘉靖真的能斗过这些人吗?但让他们之间互斗,皇帝就可以坐收渔利了。这就是嘉靖能够“威柄在御”的秘密。
总之,能让臣下们斗得你死我活,并不是嘉靖有多大本事,更重要的是他的祖宗为他建立的这一套政治制度。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张居正为什么要勾结司礼监冯宝,而且要和李太后搞好关系了。因为在明朝的体制之下,任何人,无论是什么位置上。想做任何一件超出常规的事,都是做不成的。所以,只有皇帝、司礼监和内阁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办成事。张居正与冯保、李太后结盟,正是因此。后来崇祯朝那么多大臣都做不成事,其原因也与此有关。
嘉靖是如何在朝中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夺得朝政大权的?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模糊,能分成二个问题来看。
第一、嘉靖是如何以堂弟的身份登上皇帝位。
第二、嘉靖长时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
嘉靖是如何登上帝位?嘉靖(朱厚熜)能够登上帝位这完全是大运气,嘉靖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出生于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时,在命理上称为“贯如连珠”,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当了16年皇帝就过完了丰富多彩一生。正德皇帝这一辈子都是丰富多彩,他是一个独苗,所以养成了无法无天的性格,他爱打仗还真就成了应州大捷,还曾弹指间出掉了刘瑾,平定了安化王、宁王的叛乱,打败了蒙古小王子,这里就先不说正德皇帝英雄(荒唐)事迹了。
正德皇帝的一生虽然丰富多彩,而且国家也国泰民安,但是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儿子,虽然收了很多义子,但是这毕竟不是亲生的,所以为了江山不旁落,皇位继承者只能从正德皇帝仍在世的叔伯兄弟中寻找,这是朱厚熜能被选择的关键因素。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找到了最适合继位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朱厚熜是正德皇帝的堂弟,这也符合继承祖训。
就这样,大运气之下的朱厚熜成功当上了皇帝,所以说当皇帝这事,也很需要运气,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宋仁宗赵祯就是出生时间很对。
嘉靖是如何在不上朝的情况仍然控制朝政?我们都知道,明代是中国皇帝极权的顶峰时代,从明初的朱元璋起就有计划的削弱官员的权力,主要是针对的宰相的权力也就是相权,经过对李善长等人的清洗,相权大大削弱了,甚至没有宰相这一职位,但是在明太宗朱棣这一朝时期组建了内阁制度,但这个内阁制度也不是一人说了算,所以不会出现一言九鼎的人物。
明英宗土木堡之战后勋贵武官阶层也大大削弱了,明代皇帝选妃时有严格规定不能选高官家的女孩,也就没了外戚之忧,明代的王爷虽然分封到国内各地,但是要在当地地方官和锦衣卫的严格监视下,基本上一年都出不了几次王府,且不掌握军事力量,历代皇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因素,明朝皇帝都注意到了。
明代的太监设立有司礼监,主要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每日对下面报来的奏折进行批阅,然后草拟出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不必事事亲为,对奏折只需要看大概的意思,然后多数都是以司礼监的意见为准。所以司礼监大太监又称“内相”,意为大内之中的另一个宰相,也是制衡文官的一个办法。
其实明朝皇帝对国家的掌握力没有因为不上朝而减少,人事任免、官员升迁的大权都还在皇帝手中。只是自己没有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宦官来进行控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