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当时的官场是怎样的?

要问《大明王朝1566》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皇帝的腐败。

1566年是嘉靖四十五年,这一年农历二月,海瑞因骂皇帝被下锦衣卫大狱。十二月嘉靖皇帝去世。海瑞出狱,开启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电视剧以1566为题,创作者的着眼点大约就在嘉靖与海瑞二人身上。嘉靖做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年的年底,就可以盖棺定论了。剧中有大量的政治斗争的情节。比如严嵩和徐阶的权力争夺。以及皇帝、太监、内阁间的微妙关系。我觉得,它是我看到的最能反映明代政治斗争复杂性的电视剧。但剧中最重要主人公应该是嘉靖和海瑞。

这个电视剧虽然是以嘉靖与海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但以“改稻为桑”主体的故事,却是创作者虚构的。并非历史事实。但其中反应的腐败情况,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剧中的海瑞与嘉靖的形象,在细节上,都与历史的真实有出入。但这种出入是符合我心目中二人形象的。

剧中的海瑞,是个依法治国、廉洁奉公的能吏形象。他在处治腐败案件的过程中,《大明律》随口而出,烂熟于胸。这是一个现代依法治国的官员形象,历史上的海瑞,大约更能体现以德治国的风范。《明史》对海瑞的评价是:“海刚峰秉刚劲之性,赣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这个评价重点就是八个字:赣直自遂、苦节自厉。赣直,是说耿直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就算是这样,在耿直这方面,历史上还有和他差不多的人。他们是汉代的汲黯,和宋代的包拯。苦节自厉,是说他廉洁自律,对自己要求严,艰苦朴素。这方面,历史上没有人可以和他比。

因此,海瑞无论是在明代还是对于后代,最大的价值是道德典范价值。在电视剧中,他差不多成了完人。不但廉洁正直,还能力出众。电视剧中的海瑞,比历史上真实的海瑞更让人敬重。

嘉靖的形象,也与历史上稍有出入。网上有许多人把嘉靖称为最聪明的皇帝云云,有些大约就是受了《大明王朝1566》的影响。从剧中确实可以看出嘉靖是玩弄权谋的高手。但《史明》对嘉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要亦中材之主也矣”。不过是中等水平罢了。

嘉靖之所以被史学家打上中等水平的评语,一个主要原因是“威柄在御”。也就是权力一直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没有造成像明熹宗天启那样的大权旁落。从个人智商来说,嘉靖或许还算不错。有些人说他是智商最高的人,恐怕没什么道理。当时的严嵩、严世藩、徐阶等人恐怕智商都在嘉靖之上。嘉靖在权力斗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情况,不过是位置使然罢了。

嘉靖的个人能力和智商都是还不错。但是,他一生行事的原则大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私自利。明史评价他说。一上任的时候,他力除武宗时期的许多敝政。得到社会的肯定。之后,他接着进行了议大礼的事情。为了给他死去的爹争名分,整整闹腾了好多年。最后把他爹排在明武宗之上。让后来的史学家都看不过去。最后,他崇尚道教,大兴土木最后搞的国困民疲,把大明朝的上百年的积累全部败完了。明史说“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营造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此渐替。”假如嘉靖皇帝不是能够牢牢的把住权力。大约可列为昏君,庸君之列了。也正是因为权利没有失去。所以,史家给了他一个“中材之主”的评价。

《大明王朝1566》中,基本上表现出了上述的历史事实。严嵩和徐阶为什么会斗。就是因为权力掌握在皇帝的手里。首辅要上位,必然获得皇帝的信任。

权力是个好东西,拿在手里既可以为民造福,也可以为已生利。这就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们拼命想争权的原因。嘉靖把权力拿在自己的手中,毫不犹豫的为他个人争利益。剧中的改稻为桑,本质上也是为了皇帝个人争利益。当最高领导人可以合法腐败,制度对他毫无办法的时候。这种政治统治最后的崩溃就为时不远了。

嘉靖死后,隆庆皇帝性格比较温和。对高拱、张居正等人比较信任。让他们放手做事。大明王朝开始有点中兴气象。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又走上了他爷爷嘉靖的老路子。因为专制制度之下,最高领导人的腐败无法制约,因此,大臣们无论多么有本事(张居正),有操守(海瑞)、有手段(魏忠贤)都不能改变大明朝走向没落败亡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