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葬花词》是《红楼梦》中最能反应林黛玉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的一首长诗。见一斑可窥全豹,读了这首诗,基本就可以了解林黛玉这个人了,这就是所谓的诗如其人。

林黛玉的这首诗写的很有感染力,让人读了,都会觉得很伤感。全诗中充满着身世之悲的自怨自艾之情。又有着身无所寄,情无所托的漂零之意和孤苦之感。也正因此,按中国传统的标准来评判,它失去了哀而不伤的“中庸”之意。也就是说,它虽是好诗,却不能细读细品,细品之下,就会被它的忧伤所感染,所打动。会为其所伤。

这首诗中能看出林黛玉自己的为情所伤。她的早逝,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特点是一致的。忧思能伤人,而林黛玉也必为这种情绪所伤。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首诗。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林黛玉诗中的“花”,就是她自己,以花写人,以人写花,到底花是人,还是人是花,全诗充满着物我为一的艺术境界。起首四句写花,叫起兴,随后转到人上。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春暮,是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春暮之时,花儿落了,而花与闺中少女一样,青春易逝。因此才愁绪满怀。而不忍踩踏落花,不正是因为落花正是少女的化身吗?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上面的八句,就开启了自怨自艾的模式。花落了,可是,柳丝榆荚们还在芳菲者;花开了,无情的燕子却把它们啄来恐香巢。在林黛玉这朵鲜花的心中,芳菲的榆荚,梁间的燕子,都是她的迫害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上面这几句,已经把花和人完全融为一体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林黛玉的眼里,过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一朝飘泊难寻觅,是她寄人篱下孤独身份的真实写照。因为无依无靠,所以,她才对唯一的灵魂知已贾宝玉百倍重视,因为更加患得患失。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如果前面写的是主人公白天的情景。上面这几句写的是林黛玉因见落花而伤感,夜不能寐的情形。什么叫观花落泪,对月伤怀?读读这段就明白了。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后这一段,作者完全花落转向自身,由落花的飘零归结到红颜易逝。这首诗是林黛玉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所写的一首挽歌哀曲。

真正能读懂这首诗的人,一定能感受到林黛玉生命之脆弱。能写这样诗的人,必定不会长寿。也正因此,这首诗偶尔读读则可,不可反复读,反复嚼咀。因为其中忧郁的情绪会伤人。

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自悲。

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看到了有关对林黛玉之《葬花吟》的多个提问,为此想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葬花吟》是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的长篇抒情诗,它是林黛玉自伤身世万遭际的哀歌,也是她坚持生活理想,宁自洁而不陷污浊的表白。全诗可分三个段落,

前三十二句,是铺叙与抒情相互交替!诗人自叙了葬花的缘由,以花自喻,自伤身世之凄凉,遭遇之辛酸。“花谢花飞飞满天"是花的景象,而以飘荡的游丝和轻扑的柳絮为衬托,描绘了春末落花纷飞的景色。

接着又以闺中女儿惜春暮,与红消香断有谁怜",相呼应,画出了“手把花锄出绣门”的诗人自画像!

这就交待了诗人因惜花而葬花的心理动因。从十二句开始这一节,诗人以花自喻,抒发了自已的身世之悲,其中“挑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是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几句,完全是她凄伤情绪的的流露和对未来不幸的预感,无疑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叹!“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己倾"。这表面看去是对花鸟命运的叹息,而实际上是借物寄情,咏叹的是人生的变幻无常。

“明年闺中知是谁?"这发问无疑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既是无情的现实,又是对生活的控诉。别看这位千金小姐如何得到宠爱,其实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技见血痕“,这位“潇湘妃子"的内心是在流着伤心之血。从抒发个人身世的哀愁转入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倾诉“宁奴胁下生双翼",诗人表达了脱离尘世,飞向天边理想的愿望。但现实回答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整个大观园及外部世界都笼罩着封建传统的统治,这只可怜的小鸟又能飞向那儿?最后的结局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与世抗争的呼声!她宁愿坚持自已的高洁品格,为追求自由理想生活而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聪慧美貌的林黛玉最终是香消玉殒了!

从整首诗的整体上讲,《葬花吟》不但展示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作家对她身世遭际的深切同情,及对林黛玉高洁品格的由衷赞叹!

注:身世万×遭际

应改为:身世与遭际。

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周汝昌老师校本的《葬花吟》,我虽然极喜黛玉,也爱红楼中黛玉的诗作,但葬花吟太伤感了,读一遍伤心一次,所以我极少主动去吟读葬花吟这首词。记得87版红楼梦葬花那集插出时,听着前奏,看到黛玉独行于花海之间,见花思自,垂泪轻吟葬花词,我难以自持,好长时间看红楼我都避开这一片段

,以免伤怀。

谢谢邀请,我只能说红楼是我的桃源梦乡,黛玉是我的青春芬芳。

这首词即是黛玉对满园春花的归宿的感伤,也是由花思己的刻骨无着的伤痛。她寄身贾府,虽有贾母护佑,但孤身一人,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姊妹,虽于宝玉情投意合,也不知是否可托。黛玉冰雪聪明,可又无力把握自身命运,那颗莹透皎洁的七窍诗心,看到百花倭地,落红成阵,感春悲已,发出百花今逝有汝葬,不知汝身何人葬的悲声。感伤的黛玉即是哭葬百花,何尝不是在哭祭自身,愿随百花归春去,洁身自好到天涯。

百花暮春落英垂,颦儿收香掩花蕊。

冢藏万红千窟泪,随花天涯自在飞。

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林黛玉的《葬花吟》是写在第27回,适逢交芒种节,姐妹们都在以各种仪式饯花神,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而林黛玉却一人来到自己的花冢,呜呜咽咽地吟出了《葬花吟》,在宝玉听来,“哭得好不伤感”,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都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要说黛玉《葬花吟》里的感情,其实就是把桃花比作自己,表达了一下三种情绪:

第一、对身世的感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其实就是比喻黛玉的身世。彼时的黛玉是个孤儿,明明是苏州人,因为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只能寄居在京城的舅舅家里。虽说在贾府,也算个名副其实的小姐,但是,却始终是无依无靠的感觉。在贾府,下人再敬重,也不比在苏州林老爷家;姐妹们再和睦,也不比手足情深;贾母再宠爱,也比不过父母的庇佑。所以,在贾府,表面的荣光并不能抚平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犹如漫天飞舞的桃花,人人都赞叹它美,人人都说喜欢,却没有人关注桃花的来去匆匆。世人都说桃花美,可天下能葬花的,也只有黛玉一人。黛玉把自己比作桃花,表面上看是感叹桃花的可怜,其实是以花自喻,感叹自己的身世,所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情。

第二、对命运的无奈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其实黛玉借着桃花的生存环境,来感叹当下的命运。黛玉曾经说和宝钗吐漏心声,自己“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加上黛玉是个真性情的姑娘,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所以,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根本算不上称心如意,相反,更像是如履薄冰。虽然有老太太罩着,但毕竟老太太不是天天在身边。更何况,老太太疼宝玉和凤丫头,别人都“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更何况是黛玉这个不是正经主子的。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命运,黛玉无法做出任何改变,只能是自怜自叹,这也是为什么黛玉动不动就爱哭的主要原因。其实,每一个爱哭的人,内心都有无法诉说的委屈。

第三、对明天的恐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段,其实表达了黛玉对明天的恐惧感。黛玉是没有安全感的。她现在在贾府得到的“偏爱”,都依仗着老太太的“宠爱”。老太太一旦归西,黛玉的命运将很难预料。其次就是宝黛之间的感情。因为没有父母做主,王夫人那边又在鼓吹“金玉良缘”。如果黛玉知道“金玉良缘”是薛家捏造出来的,心里恐怕还好受一些。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肯定想不到薛家的城府会那么深,而是天真地以为“金玉良缘”是命中注定,这才是黛玉对宝黛爱情最无奈的地方,也表达出了自己对未来何去何从的恐惧。

黛玉的葬花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黛玉的《葬花吟》正是出现在第二十七章的末尾,这章的题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在这里多说一句,因为有人称这首词为《葬花词》,有的材料上有称为《葬花吟》,其实小说里并没有给一个标准的题目。

而这首词的出现或许也印证了故事的发展,虽然表面上写的是闺阁女子伤春悲秋,写的是黛玉感怀身世悲从中来。可是人物的悲欢离合从来的是故事背景的真实投射,一个主人公的命运也从侧面交代了家族的命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然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可是寿终正寝和郁郁而终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小编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但绝对能够说明问题。比如,“撸”和“啪”的最终物理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两种行为带给人身体的影响却天差地别,就像一辆汽车你每天正常使用和原地轰油门,或许油耗一样可对车的影响绝对不一样。黛玉的命运可能就像原地轰油门的车一样,不会是寿终正寝。我们从黛玉这首词就能看出她内心的感受,身世和性格带来的忧郁在她身上堆积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使得她有这样凄凉的感叹,而这也是黛玉故事线的最明显伏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