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谢网友之邀。

这个问题是,《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富贵已及又早灭亡?在这里先说一点,曹雪芹要贾兰富贵已及又早灭亡的说法是不对的。从《红楼梦》的文本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个问题,大约是提问者自己的误解。但是,《红楼梦》中对于李纨结局的评价,确实充满着矛盾。下面,我们就谈谈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明白了,上面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有了。

李纨嫁给贾珠,生了孩子没两年,丈夫就死了。从此之后,李纨就成了未亡人的寡妇。她一生的事业就是抚养儿子成人,使得儿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由于《红楼梦》是未完之作,其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大都是续书者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补充的。许多人物结局的安排争议很大。比如史湘云,妙玉等。后人不满意前人的续写,把前人的设计推翻又重新安排,结果读者还是不满意。但对于李纨这个人物的结局,争议不是很大。她的儿子贾兰最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体制内当了官。李纨也因为教子成名,受到诰封,享受了荣华富贵。但短暂的荣耀之后,李纨很快就去世了。

李纨一生的行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评价的矛盾,来自社会对这种人生评价的矛盾。从世俗的道德标准看来。李纨守寡培养儿子,最后享受荣华富贵。是人生最大的成功。这种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比如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宋代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都是和李纨一样,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一生。可是,从爱情的角度上来讲,二十岁的女性,丈夫去世之后便进入枯木死灰的情感状态,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充实很幸福吗?这就是李纨评价中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揭示,恰是《红楼梦》思想的伟大之处。

我们知道,《红楼梦》小说的艺术结构安排上,借鉴了《推背图》的手法。主要人物的结局都在开始的时候,通过一幅图画和一首诗词的形式隐晦的表达出来。然后又用一首曲子加强。我们先看看《红楼梦》中关于李纨的判词和曲子。

判词:图画是一盆茂兰,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其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 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图画中的兰,毫无疑问代表李纨的儿子贾兰。兰是茂的,而不是枯的,说明贾兰的生命力和事业是茂盛的。绝不是早早灭亡。而“到头谁是一盆兰”无疑是正面说明,李纨和贾兰的结局是很好的。“如冰水好空相妒”是说,李纨守寡守节教育儿女的做法,从道德上来评判,是冰清玉洁的,做到很难,真的做到了,是让人嫉妒的。而“枉与它人做笑谈”就是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说的,这种一生没有爱情的枯木死灰的生活,真的是那样美好吗?这就是人生的矛盾之处。

下面再看曲子。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其中的意思,与判词是相同的。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说的是一辈子的爱情已经成为镜花水月。不可得到了,可是,还要为了一个虚幻的功名去奋斗。难道荣华富贵之后就不会死了吗?有不少人认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两句,暗示了李纨曾经做坏事,伤了阴骘。这种说法,只能是对上面曲子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最后一句“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已经否认了这种说法。因为,李纨死后,身后之名是被人所钦敬的。所以,她是不可能做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之事。所以,我的理解,“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其实正是李纨一生教养儿子的思想文化动力和支撑。

总之,在贾府败落之后,李纨贾兰母子努过努力,又进入仕途。获得了荣华富贵。这个结局,与《红楼梦》续书中的所谓“兰桂齐芳”贾家复兴的结局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贾家复兴的结局,是不符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社会规律的。贾家复兴,说明贾家虽然遭遇挫折,但没有败亡。实际在曹雪芹的设计中,贾家是败亡了的。“忽喇喇似大厦倾 ”家族结局,不可能被轻易化解。贾兰虽然荣华富贵,但他的发达,是历史的另一个循环了。贾兰后来肯定成为了贾大人,但是,人们与他交往的时候,不会再与曾经赫赫扬扬的荣宁二公联系在一起了。

李纨教子成名。是道德典范,人人敬仰。这种情况如果放在现代,李纨是完全可以改嫁,找个信得过的男人和她一起承担起生活的责任。也就是说,他在教子的同时,可以享受另一段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但是,在曹雪芹的时代。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李纨只能守寡教子。曹雪芹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值得吗?合理吗?正是因为今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天的妇女身上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了,所以,人们在评判李纨的时候,把这最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曹雪芹能在一个全社会都为之叫好为之钦敬的人物事件中,看到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这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谢好友狼烟一九三一邀请!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真的好吗?我看未必吧!如果她的下场真好的话,就不会有“枉与他人作笑谈”的判词出现了!那么为什么《红楼梦》里要有贾兰富贵后又死亡的情节呢?

金陵十二钗是薄命女子的合集,李纨位列其中,就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整本《红楼梦》既是一曲闺阁女子的赞歌,也是一曲悲歌。而起到引领作用的十二钗,更是红颜薄命女子的代表人物。李纨,这位青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女人,便是其中命运多舛的一位。

她年纪轻轻便守寡,守着儿子贾兰苦苦熬过了那么些年,一心指望儿子将来取得功名,扬眉吐气。贾兰也确实争气,多年的寒窗苦读也没有白费,总算“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试想一下,这个时候的李纨该是多少激动啊!

可结果呢?紧跟着一句就是“昏惨惨黄泉路近!”有了功名又如何?争荣夸耀又如何?到底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小结:《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无人能逃的悲剧,李纨和贾兰只能以悲剧收场,这是整本书的架构所决定的。

贾兰取得富贵又快速灭亡,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无情嘲讽;

看看整本《红楼梦》,无处不在地透露着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无情批判与嘲弄。

贾珠是王夫人的长子,冷子兴这是样介绍他的:

“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很明显,贾珠走的是科举的路子,本指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贾家门楣;贾珠出息是出息,然而很可惜,他早早就夭亡了。

那么贾家能指望贾宝玉吗?贾宝玉虽然聪明,却最厌恶读书。他公然声称以读书谋取功名的人是”禄蠹“,就算被父亲打骂也绝不改变想法;他最尊重的薛宝钗宝姐姐一劝他走”经济仕途“,他就立即甩脸子给她看,不留一丝情面。想让他走上科举之路,是没什么指望的。

李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贾兰身上。贾兰也没有令她失望。可是最讽刺的部分来了:虽然有了荣华富贵,可是命却没有了!还有比这更可笑、更讽刺的事情吗?

李纨和贾兰的悲剧体现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和解体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作者能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而这腐朽的大厦终会崩塌,这黑暗终于过去。即便这其中会有偶尔的火光出现,比如贾兰那短暂的功名,却也只是太阳下山前的回光返照。借用辛弃疾的一句词形容就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结语: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说的吧。

我是醉吟扶夷,欢迎大家和我一起品读《红楼梦》里那些有趣的故事!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下场虽好,但说不上完美。“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前两句即暗中点出李纨及其子贾兰,借此喻说李纨早寡,生下贾兰不久,丈夫贾珠就死了,短暂的婚姻生活象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旦结了果实,鲜艳明媚花儿也就完了。

而贾府子孙后来都不行了,而只有贾兰“爵祿高登”,做为母親的李纨,也因此显贵。但,实事求是说,做为李纨死守封建节操,贤女节妇典范,“三从四德”的化身,品行如冰清水洁,又有何意义,用不着妒忌羨慕。

象这种大好年华而守寡,为儿子操持一生,待儿子荣达之時,自以为可享晚福时,却“昏惨惨黄泉路近”,结果也只能作为他人笑谈的资料。因此,李纨下场并不完美。

贾兰为什么富贵却又早亡,这并不奇怪,《红楼梦》本身,就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的贾家家族的兴亡史,也是封建社会衰亡的必然趋势,结果是“留得一片大地好干净”,贾兰早亡也在预料之中。这大概就是作者原意。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曹雪芹的《红楼梦》每个人物都是惜墨如金,都是特有所指,特别是主要人物,都带有一定的代表性。

比如十二钗中人人都代表了一种地位,一种性格,一种为人处事方式,一种结局。

这李纨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之一,她代表了贾府最终的结局。好比一场戏,在前半场她的戏份不多,但在后半场,如不但登上了舞台,而且她和她的儿子贾兰,还真表演了一番,只可惜也是芸花一现,很快凋零了。

她的判词是:“诗后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凤冠霞帔的美人。其判云:

桃李春风结籽完(含李纨),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淡。(甲:真心实语。)”

“[晚韶华]

镜里恩情(甲:起的妙!)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簪缨!光闪闪,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有?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是贾珠的妻子,在介绍贾珠时说到:“这政老爷的夫人王氏(甲侧:记清!)头胎生得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一子(甲侧: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略可望者,即死。叹叹!)……”在介绍李纨时:“……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辰:李纨。)。”“……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慢慢度入法。)。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妙!盖云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陷哉!),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至守中承继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有”字改的好。确论。)故生了李氏,便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烈女传》《贤缓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几个贤女事迹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取名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搞木死灰一般(甲侧: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蒙侧:反有此等文章。),一概无闻无见,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从以上描写我们看到这李纨生于书香世家,她父亲是个当世儒家大儒,他教育女儿守闺训,守儒教,守纲常,是个典型的学者型家庭教育出来的大小姐,这样人家教育出来的女儿遵守的是,有父从父,而夫从夫,无夫从子的封建礼教。出身决定了她的一生。断不会做出违背礼教的事来。古人说:寡妇门前事非多,到她这里颠倒了。这也是曹雪芹给我们塑造的一个典型的“三娘教子”的例子。一个人,少年受父兄教诲,青年守寡,中年守孝,这才得到晚年受荣的结局。但她这样没有生活情趣,心如槁木死灰,性格难免不近人情,她秉持的是,只管自已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道德准则,难免受人诟病,因此在介绍她时在后半部贾府落败后,她唯知自我保护自己,在贾府抄家失落后,她没有帮助过任何人,很可能族中人求救于她,被她拒之门外,因此才有“也须阴骘积儿孙”没有种下善果。在贾兰中举,得到高官厚禄后,贾兰难免会飞扬跋扈,贪婪无度,一如年羹尧一样,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敛,很快便招来祸殃,最终又落的个身殒黄泉而无下场。《雍正王朝》中前大将军王允禔守景陵,后大将军年羹尧守城门,最终被抄家吊死在城门洞。曹雪芹的笔锋说的就是一个寡妇,辛辛苦苦培养出了一个进入三公的大将军,最后还是在封建王朝的倾碾中,一败涂地,空留个贤妇之名,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只得到人们唏嘘不已的叹息。

曹雪芹是通过这个事例告诉后人,在这个建制下,即使有三娘一样的贤母,教育出出将入相的人材,不过也是一条皇家的狗,有用的飞黄腾达,无用时,皇帝一句话便弃之如履,成为他人的嫁衣裳。

他旨在写明,封建王朝已没有了任何希望!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贾兰的富贵和早亡都与战争有关。贾兰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后又因战争而丧命,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与李纨不积阴鸷有关。

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贾兰确曾威赫赫爵禄高登。

李紈无疑是大观园中最成功的母亲,儿子贾兰高中举人使家道中兴。然而,众人皆知,高鹗的续书,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关于贾兰中举的说法,一直为广大红迷所接受,这主要是由于属于李纨命运的《晚韶华》一曲。

镜里恩情,更哪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可见贾兰母子的确有过非常辉煌,煊赫的日子。

第1回,甄士隐注解《好了歌》中也有,“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一句。甲戌本有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也”。可见,贾兰他日身披紫蟒,得意非凡。

二,贾兰的富贵并非来自中举,而是战功。

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贾兰高中举人呢?

按照清朝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的姓名,资历,录入“登科录”,以备甄选。而三代之人中,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

曹雪芹本人就深受其苦,虽学富五车,却因为父亲曹頫是雍正钦点的重犯,而没有资格考取功名。

《石头记》借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之口,洋洋万言,其实不过说了4个字:怀才不遇,又怎会让贾兰走上中举之路呢?

其次,第78回中有一段文字: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贾政的话,也印证贾兰发迹,并非科举之路。

这段话在程高本中被删掉了,大概高鄂也觉得此处,与后面贾兰中举说法前后矛盾。

那么,既然贾兰不能走文举之路,便只剩下武功一途了,有没有可能呢?

小说第26回中写道。

宝玉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把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在书中对白甚少,这算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了。“中原逐鹿”,本有建功立业之意。焉知这不是曹雪芹的用意呢?

关于习射,小说第75回中,也写到: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玩旷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可见,贾兰除了学习文才以外,也一直没有荒疏武事。而贾家势败后,贾兰或是因为没有了科举的念想,弃文从武,或是因在武荫之属,应征入伍,或是发配从军。参军后屡立战功,做了大将军,终于得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三,贾兰李纨结局凄惨之谜。

而为什么又会”昏惨惨黄泉路近”呢?

要知道,贾兰生就个“牛心古怪”的脾气,元宵家宴,老爷(贾政)因没叫他,他就不来。可见他做事十分刻板,不知变通,不懂避敌锋芒,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以致有福不能享,英年早逝。

李纨辛苦了一辈子,临老借着儿子的战功,得了不少赏赐,甚至封得诰命,凤冠霞帔,可是却要承受丧子之痛,得不偿失。

李纨虽号称“菩萨”,却是只求自保,人情冷漠,不干己事不会伸手。这从“众顽童闹学堂”就可以看出,贾兰小小年纪,就对贾菌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贾兰的思想,就是李纨思想的影子。李纨不会在别人水深火热之时,拉他一把。而巧姐被卖进火坑之后,或许萍儿曾找李纨借过钱来搭救,而李纨却没有答应。贾兰和巧姐,这对贾家的第五代儿女,他们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飞黄腾达,却青年早夭;一个是荆钗布裙,而逢凶化吉,这也就是李纨判曲中所说的,“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不积阴鸷,伤及儿孙,虽然挣得了凤冠霞帔,却也是一世孤零,无子送终,也就难怪“枉与他人作笑谈了”!这或许就是曹雪芹这样设计贾兰命运的目的。

《红楼梦》十二钗中李纨的下场最好,但曹雪芹为什么要贾兰又富贵又早灭亡呢?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有两个人明确得了侥幸。第一个是远嫁为王妃的贾探春,一个就是李纨。巧姐儿跟了刘姥姥去,到底为农妇一生不如二者。贾探春和李纨侥幸,脂砚斋批语也有说明。二者探春为杏花签得主,李纨的稻香村周围遍植杏树。《红楼梦》与杏有关者,曹雪芹都给他们留下了“侥幸”。

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判词表明她的晚年,母凭子贵凤冠霞帔获封诰命。关于贾兰金榜题名复兴贾家,在甄士隐《好了歌》注释中就有暗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从甄士隐注释《好了歌》,加上脂砚斋批语看,贾兰最终不但金榜题名,还位高权重。毕竟“紫蟒袍”算是位极人臣才有的规格。说贾兰复兴贾家不为过。不过当时的贾家已经不是荣宁二公创下的贾家,而是贾兰的贾家。就像东汉之于西汉一样。双方算不得继承关系。复兴比中兴更贴切!

不过贾兰复兴贾家,也并非万古流芳,《红楼梦》的主基调就是兴亡。任何繁华以及人生都是循环往复,不能久长。荣宁二公创下的基业不过六七十年三世而终。贾兰的富贵到头来依然繁华散尽不久长。所以在【晚韶华】曲子中,关于贾兰的结局又有这样的暗示。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尾段句子是李纨与儿子贾兰的混写。“头戴簪缨”是指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簪为文饰,缨为武饰。也指古代女子发上佩戴簪子上的吊坠。簪缨二字,李纨、贾兰母子都适用。腰悬金印就单指贾兰了。指出他位高权重身居高位。宋代苏辙在《观捕鱼》诗:“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杜甫也有诗云“谁能解金印,潇洒自安禪。”无论指权柄还是官职。都证明贾兰最终位极人臣。

从贾兰科举高中到位极人臣,这个过程起码几十年。李纨是看不到儿子最后的出息了。贾兰的结局并不差,在人生最巅峰之时“黄泉路近”,和他母亲李纨差不多,算不得福薄。

贾兰能够用实力证明自己不凭祖宗余荫,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是个有能力担当的人。曹雪芹对他评价很积极,【晚韶华】最后语带双关,指明李纨和贾兰母子虽说去世,到底留下“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评价。要知道对古人来说,能留名清史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孟子的母亲和孟子,岳飞的母亲和岳飞,难道不是死后留下“声名”被传颂么?对他们来说,这些声名也是“虚名”!曹雪芹对这些虚名不一定赞佩,但也承认人家做的好!

现在很多读者对李纨母子有误解,认为判词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曲子中“也要阴骘积儿孙”是讽刺李纨母子并不正确。这是作者借李纨母子的成功在讽刺对他们羡慕嫉妒恨的人,意思说你看看人家,孤儿寡母做的多好。光羡慕嫉妒没有用,需要多为儿孙积阴骘。

不说别的,“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就足以证明贾兰为官声誉不错,能够清史留名,借以光耀她的母亲。尽管曹雪芹本质还是站贾宝玉这种视功名如粪土的价值观。到底也不能说贾兰功成名就不对。至于贾兰奋斗一生,儿孙如何,那就不是《红楼梦》操心的了。尘归尘土归土,最后都是《好了歌》中所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都散了,都散了,都散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