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为何秦始皇派遣他去长城军团而不是闽南军队呢?让无敌为你慢慢道来!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历经十年先后歼灭韩赵魏楚燕齐,最终一统天下。为了子孙后代千秋万载,他将自己的长子公子扶苏派遣于军中历练。但为何派遣他去长城军团呢?
军队建制不同长城军团,主帅蒙恬副帅王离,为大秦精锐。长城军团主帅蒙恬,祖上皆为秦将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蒙恬本人,曾参与歼灭六国的战争任副帅,被称为大秦第一勇士。副将王离,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他的爷爷王翦为大秦第一名将,也是将门无犬子。长城军团自从灭六国开始,南征北战,一统天下之后又北上河套,驱逐匈奴,修建长城。不管是军队战斗力,还是经验,可以说长城军团是大秦最为精锐的部队!扶苏在这支军团,可以无所畏惧!
长城军团
再看闽南军队,主将任嚣副将赵佗,将士多为六国降卒。闽南军队,主将任嚣祖辈皆为赵国人后来为秦效力。其人并无特别威名,只为秦皇任为主帅南征百越。副将赵佗,最出名的是他为南越太祖,活到了汉武帝时期。闽南军队,人员多为六国降卒与徭役人员。人员多达五十万人,战斗力参差不齐,并且各有异心。闽南军队不管从统帅还是将士方面,都不如长城军团!
闽南军队
地理位置不同长城军团,位于陕西北部内蒙南部,距离咸阳近在咫尺!长城军团因为北逐匈奴,需要大量的补给。秦始皇因此举国之力,修建秦朝直道,这条道路直接通向长城军团。咸阳与边疆,快马加鞭只需一日一夜。在地理上具有天然优势,如果帝国内部一旦有所异动,或者秦始皇驾崩,扶苏可以在一天之内率领军队到达咸阳,稳定大局,以保天下!
大秦直道
闽南地区,秦朝时为百越之地,蛮荒夷狄。闽南地区,在秦朝时期百越之族,万千部族林立。百越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各自为政并且属于蛮荒之地。自古以来,都为帝国流放重犯的地方。地理位置,山多道阻,一直未被开放直道明清时期才繁华。从闽越到咸阳,可以说是千难万险,不花费数月难以抵达。一旦天下有变,只能坐壁上观!
闽南山地
秦皇重望扶苏,作为秦始皇的继承人,被秦始皇给予重望。扶苏,秦始皇长子,秦始皇对他的培养不遗余力。为了保证帝国的顺利交接,秦始皇要培养扶苏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只有在长城军团,才可以看到帝国正真的威胁来自于北部匈奴,才能够直面鲜血与战争,拥有一颗正真的强者之心。扶苏,被始皇帝给予最强的力量,最重的希望!
公子扶苏
从无敌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长城军团驻扎帝国重心,为大秦最为精锐的力量。为了将扶苏历练为合格的继承人,因此始皇帝将扶苏派遣至长城军团。可惜,历史总是无法预料。始皇帝一死,赵高胡亥矫诏,扶苏被迫自杀,大秦帝国两世而亡!扶苏,可怜,可悲,可叹!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秦始皇让公子扶苏到北方蒙恬的长城军团去锻炼,而没有派扶苏去赵佗的岭南大军去,这种行为,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以下几点:
1.岭南大军离都城咸阳路途遥远,有数千里的距离;而北方长城军团在九原一带,离咸阳比较近,快马加鞭,一天一夜就能赶回来。
要知道,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继承人,一旦秦始皇去世,扶苏是要马上继承帝位,掌管庞大的大秦帝国的。如果扶苏去了几千里之外的岭南大军,要是秦始皇突然有个三长两短,那么,扶苏根本就来不及返回都城来继承帝位的。
2.这两支军队的忠诚度大有不同。
(蒙恬剧照)
长城军团的主帅是蒙恬,副将是王离,这两员大将的家族都与秦始皇渊源颇深,是秦朝政权的重要支柱。
长城军团的将士都是老秦人,他们从父祖辈开始,就四处征战,灭六国,击匈奴,为大秦帝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秦始皇派公子扶苏到长城军团去,既有让扶苏砺炼的用意,也有让扶苏同秦军将领加深感情的意思。
岭南秦军主帅是任嚣,副将是赵佗。这两员将领在秦军大将中名声并不是显著,跟秦始皇更无太深的渊源。任嚣祖上是楚国人,赵佗是赵国人。秦始皇不可能把公子扶苏派到这两人军中,去跟他俩加深感情的。
况且岭南大军的构成很复杂。灭亡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彻底平定百越,广泛征发原六国人民从军,加强岭南的秦军力量,最终形成了50万规模的岭南秦军重兵集团。
由此可以看出,岭南秦军不像北方的长城军团那样忠诚可靠。不要说岭南大军在数千里之外,即使距离不远,秦始皇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继承人(公子扶苏)派到这支主要由六国人员构成的军队中去砺炼的。
综上所述,秦始皇只会把公子扶苏派往蒙恬军中,而绝不会把他派到遥远的任嚣、赵佗的岭南大军之中。
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公子扶苏被派到蒙恬那里,表面上看是因为触怒了秦始皇,可是其中包含了多少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失望?
史书记载“扶苏为人仁”,说好听点儿是“仁”,说不好听的就是有点儿懦弱。秦始皇有种扶苏越来越不像自己的感觉。
秦始皇是一个君主不假,可是秦始皇也是一个父亲。一个父亲可能会溺爱自己的幼子,但肯定会对长子寄予厚望。
可是秦始皇不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父亲。看着处处不如自己的儿子,尤其是扶苏的性格还比较懦弱,秦始皇会怎么办?
让一个性格懦弱的孩子变得刚强干练,那绝对不是当时那帮儒生们所擅长的了,最能改变扶苏懦弱性格的就是军队!
这时候秦朝有一南一北两支军队,哪一支军队更能锻练扶苏呢?
南面的一支军队主要是为了开发,所以军队成员大多流民、商人等组成,还有大批迁徙去的移民。等到秦始皇派扶苏去蒙恬那里的时候,南面基本上已经安稳了下来。
北面的军队都是清一色的秦国铁血汉子,完全地保留了原先秦国的铮铮铁骨。扶苏到了那里受到秦军将士的感染,也将会变得果断刚强起来。
那么扶苏的处事风格改变了没有?
应该是改变了。赵高长期在秦始皇的身边,应该能够了解到扶苏的变化。所以赵高才会对李斯说“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不过从扶苏轻易地就被赐死来看,扶苏骨子里那懦弱的性格还是没有改变!看来有些先天的东西,后天是不太容易被改变的。
现在有个“性格决定命运”的论调,不知道秦始皇听到后会做如何感想?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按道理来说,是秦始皇的第一继承人,但是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秦始皇的很多政治理念并不认同,可以说秦始皇与扶苏父子俩人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念并不相同,这从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话就能看出。
秦始皇准备活埋咸阳的460多个术士和儒生时,扶苏劝秦始皇以仁义为重,并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如果现在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天下会因此而不安定。
秦始皇需要弄清楚的是:扶苏说这话的时候是公元前212年。这个时候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过去9年了,扶苏还说“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还没有完全归附”,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都9年过去了,还没有安定吗?况且秦始皇处置主要是那些招摇撞骗的术士,为何扶苏不理解?
这就要从秦始皇超前的政治眼光来看,秦始皇发动南征百越的第一次战争是公元前219年,但最终失败了,5年以后,秦始皇又发动了第二次南征百越之战,这一次成功了,百越地区首次纳入秦帝国的版图之内,可以说整个中国南方,已经消除了后顾之忧,秦始皇的治下的国土一直到达南边的大海,在秦始皇有限的地理认知中,南方已经没有其他外部势力可以威胁到秦帝国的安全。
秦南征百越之战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发动了北击匈奴的战争,是大将蒙恬率领30大军向北攻打匈奴,这是秦朝统一天下后,首次大规模对北方游牧民族用兵,并不仅仅限于匈奴,但秦始皇攻击匈奴的目的不是灭亡,而是赶走,蒙恬对抗匈奴史书的记载是:却匈奴七百余里。
准确来说,秦朝是没有办法完全消灭匈奴人的,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机动性强,秦帝国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没有足够的骑兵与匈奴进行会战,更重要的是秦朝对匈奴的战争是突然袭击,匈奴完全没有准备,就被打得大败而向逃走。
公子扶苏然后蒙恬按照秦始皇的命令,将战国时期原有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重新修建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抗击匈奴的防线,秦朝对于匈奴的政策是防,因为秦始皇敏锐地意识到匈奴一定会卷土重来的,因此让蒙恬率领大秦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队数量镇守北疆。
现在再来看整个秦朝及周边势力,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南边百越族已经征服,再南边就是大海,唯一对秦帝国可能还有威胁的,就是来自北方的匈奴族,秦始皇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扶苏没有意识到。
扶苏与蒙恬秦始皇之所以让扶苏出使北疆,作为蒙恬军队的监军,是为了让扶苏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这关系到秦帝国的千秋万代,只有解除了威胁,秦帝国才能高枕无忧。
扶苏以儒家思想劝谏秦始皇不要处置那些术士,由此激怒了秦始皇,才被秦始皇安排到北郡蒙恬处做监军,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理念不同,而是秦始皇意识到扶苏的眼光太短小了,如果不处置那些术士,拿什么来依法治国?如果不对外用兵,怎么来保证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代一直延续下去?
修长城防匈奴秦始皇明白,可扶苏不明白,秦始皇非常想让扶苏明白,所以把扶苏派出到北方去了解一下情况,去看一看匈奴是如何威胁秦帝国的,所有的一切,秦始皇都是为了锻炼扶苏,在秦始皇看来,自己的继承人必须严格继承自己的事业、思想,而不是相反。
至于秦始皇为何不让扶苏到其他地方监军,比如赵佗征服的岭南?
原因非常简单,岭南以及整个百越地区已经对秦帝国没有任何威胁了,统治者只需要按中原地区的方式治理那里就行了,而北疆不同,匈奴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被赶走,匈奴人还会回来的,只是时间问题,秦始皇已经感觉自己看不到匈奴人会杀回来的一天,所以才让扶苏好好看看,毕竟扶苏是秦始皇的第一继承人。
坑儒无论从政治理念、执政能力、战略眼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扶苏与秦始皇的差距都非常大,同时秦始皇自小就生存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从小在赵国都城邯郸长大,9岁才回到秦都咸阳,13岁继承秦王,前半生坎坷不平,这让秦始皇很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即使在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仍然有这种感觉,包括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战争,都是秦始皇在用战争手段保证秦朝的千秋万代,可是拥有儒家思想的扶苏却不明白这些。
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秦朝的历史和地理问题。值得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历史背景。《史记》记载,秦始皇“下放”扶苏的事情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也发生了——坑儒(焚书发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经宠信的方士们合伙忽悠他,还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这些举动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这些人抓起来,“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
他不仅杀了方士们,对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频繁。公子扶苏大概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主动劝谏秦始皇,说道: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这话,说得实在没毛病。秦统一是统一了,可是天下并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国旧人也并没有真正归心。这时候作为秦朝统治者,面子工程总要做一做吧?历史也已经证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适。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听,把扶苏赶走了,让他去上郡呆着,也就是在蒙恬的军队里。
至于秦始皇为何要这么做呢?单单解释为厌恶扶苏未免过于简单了。不少人认为,其实秦始皇是为了让扶苏锻炼锻炼。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临终时,还是想要让扶苏回来,让他“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很明确,扶苏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虽然北大汉简《赵正书》记载说秦始皇原本就想让胡亥继位,但这种说法,其实也就是一种说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时代为将,对秦国忠心耿耿,可以信赖。
无论如何,让蒙恬去边疆地区呆着,既是锻炼,也是一种保护。
再来看看赵佗,秦征讨岭南有三次大的举动,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214年,赵佗担任副将,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规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苏被驱逐的这一年,岭南其实已经基本上被秦军所掌控了。
那么秦始皇为何要派扶苏北上而非南下呢?
这就得结合地理背景来看了。
地理背景我们必须提到一个名词——秦直道。
根据《史记》的记载,这条路恰好也修于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我们一般认为,之所以要修建这条大规模的“军用高速公路”,就是为了加强对秦帝国北部边疆的掌控,工程的负责人就是蒙恬。有了这条路,秦朝军队可以迅速从咸阳开拔,短时间内到达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头市。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经之地。换句话说,秦始皇虽然把扶苏驱逐走了,但是若想见他,还是可以让他火速赶回咸阳的。
然而,赵佗那边可就不一样了。在秦朝的时候,南方地区的开发远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许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扰,想要快速从赵佗那边回到咸阳,是不可能实现的。正因此,秦军征伐百越的时候,打得很艰难,经常陷入苦战,为了加强运输能力还不得不开挖了著名的灵渠。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让扶苏去了岭南,且不说他的身体能不能适应那边的潮湿,就算他没事儿,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见扶苏,等扶苏赶回咸阳,黄花菜都凉了。
秦始皇为什么让公子扶苏在蒙恬,蒙毅队伍,不是塞进赵佗的部队中?
在此作答荣幸之至。
纵观历史的时间线,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秦始皇的信任角度,二是蒙恬与赵佗的经验角度,三是历练扶苏的角度。
信任角度
先来说说蒙恬,蒙恬的祖上其实是齐国人,但是从他的爷爷蒙骜开始就为秦国效力,所以蒙恬严格意义上讲是秦国人。而且221年蒙恬被封将军,战功灼灼,深得秦始皇的信赖。
再说赵佗,赵佗的祖上世代为晋国的重臣,诸侯争霸时期,晋国分裂出韩、赵、魏三国,因此赵佗为赵国的贵族。
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赵佗便入秦效命,最终编入秦始皇直属管理的禁卫军,后作为护驾御剑侍卫常伴秦始皇左右。后来又不甘才华无处施展,又主动请缨上前线杀敌立功。
对于秦始皇而言,他认可赵佗的能力,也赏识赵佗为秦朝上阵杀敌、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但他的信任更倾向于为他灭了诸国的蒙恬。
蒙恬与赵佗的经验角度
蒙恬于公元前225年参与了伐楚之战,于公元前221年伐齐大胜,拥有十多年抗击匈奴的经验。
而赵佗于公元前218年才入秦军,两次出征百越,最终取得汉越大融合。
同样是战绩不凡,可那时的赵佗才二十几岁,与蒙恬相比还是太年轻,资历太浅。
历练扶苏的角度
扶苏的政治主张虽与秦始皇的主张不合,但从后来秦始皇驾崩前的委托可以看出,扶苏在他的心中是能够将江山托付的继承人,因此答主也认可秦始皇是为了历练扶苏的这种说法。
为何不将扶苏流放到赵佗军中,除了以上原因外,答主认为将扶苏流放百越是没有必要的举措,因为公元前214年,岭南地区就已经划入秦朝的疆土。
扶苏于公元前212年被流放,此时百越之地已被收服,而边疆的匈奴对于秦朝而言才是长期的毒瘤,即使匈奴被击退出阴山之外,扶苏即位也要晓得抗击匈奴的重要性。
以上是答主根据名家著作分析得出的结论,仅为个人猜测,秦始皇真正的想法岂能后人定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