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家庭的财务状况主要看两个方面,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家庭财富就呈上升趋势,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势必形成坐吃山空之势。贾府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个问题的背后,问的是贾家是如何败落的?对此,“红学家”们各说各话。许多人从书中的各种细节上附会到明末清初的各种政治现实中来,因此争论不休。但《红楼梦》虽然是康乾之世的历史背景,但小说中事件并非是历史事实,而是小说家言,反映是社会文化的普遍性。讲的是一个道理,大约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一样的适用。这才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康乾时期讲的故事,到今天依然能够吸引人的原因。

贾家之败,无论是从管理学上立论,还是从政治学上立论,都没有什么意义。贾家的情势无论与明末清初的那家豪门,都对不上号。但贾家之败的故事,在历史上的哪朝哪代都曾有过。因此,只有从文化的角度上立论,才有意义。说白了,贾府之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一文化规律,无人能够逃脱。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以至于现代。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说任何达官贵人,从开基立业的创始人开始,很难超过五代的辉煌。之后,便灰飞烟灭,泯然众人矣。中国是官本位的社会,君子之泽所指主要是官,而在民间又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约同义。比起权利的传承,财富的传承更难。

君子之泽的“泽”字已经说明,后世的幸福生活实际上是前代所创造的。这从贾府的现实中也能够看出来。贾家的开基之祖是贾演和贾源两兄弟,跟随太祖爷一起打江山,因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兄弟二人才一起封为国公。贾家二代贾代善、代化兄弟,是否打过仗,书是没有明确交代,大约战场是上过的。所以,袭封爵位,也就理所应当。到第三代袭爵,就完全是祖辈功劳,与个人能力无关了。从一代的完全凭自己能力取功名福贵,到二代的半凭功劳半凭父辈。到三代完全靠祖荫。体现了社会地位与能力的完全脱节。四代以后,这些公候再居高位,人们已经不知道为何了。

易经上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位置,与个人的品德能力必须相符,如果不相匹配,必然会有祸患。这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背后的逻辑。因为中国人都相信这个逻辑,所以,它在现实政治中,也有体现。这就是明清各代,大多数开国功臣的爵位都不是世袭罔替的。而是代代递减的。荣国府中,到贾赦,已经从国公降到一等将军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祖上,也是候爵出身,只袭三代,朝廷加恩袭了四代,到林如海,就是科举出身了。

贾府是公爵,到贾珍已经是袭了四代。正常情况下,再袭一代,大约也就到头了。所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现实。祖上一人立功,子孙可享五代福贵。

贵族家庭在开创之初,一定是入大于出的。贾家武将出身。大将军出征的时候,一定是财源滚滚的。到封为公爵,两府必然就要有公府的排场。其财力的支撑,一是将军打仗的收入。而是公爵的封邑的收入。《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写了宁国府庄头乌进孝为宁国府进贡的情况。这是做为公爵最主要的收入。封地田庄的收入,大体是固定的。丰年多些,欠收少些。而职务上的收入,就不一样了。荣宁二公在位之时,将军打仗以及权力带来的收入,一定是远远大于田庄收入。而且,开创之初,一切从简,支出就很少。所以,是兴旺的景象。

等到三代之后,子孙们已经不是靠能力吃饭,而是靠祖宗的余荫。手中的权力已经很少了。凭权力可以获得的财富就大大减少。而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排场却越来越大,支出却越来越多。最终破产,也就理所当然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宁荣二公有权势之时。朝廷中许多用得着他的,都会给他们送礼。而荣府到了贾政的时代,宫中的太监们可以明目张胆的向荣国府敲竹杠。贾琏曾向王熙凤报怨,宫中某太监向他借一千两银子(实际就是要,不会还),答应的稍微慢了一点,立既就给脸色看。这说明贾家到贾政贾珍这些人,除了吃老本之外,已经没有什么能力了。也是在五十三回中,贾雨村升了大司马,参赞军机。这是从侧面与贾府的对比。

贾雨村,虽然与荣府连宗。但他还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也就是自己的能力进入仕途。赞善军机,相当于进入到国家权力的中枢部门了。有了权力,就会财源滚滚。也就是说,财富最可靠的来源,是基于能力的。靠祖宗吃饭,顶多只能是五代。

贾府之败,可能有政治上的原因,也就是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自己的无能。他们没有办法凭自己的能力获取荣华富贵。祖宗的福报只能管几代,不能永远起作用。唐代的魏征就是在政治斗争中站错队的。更早的管仲也是一样。可是由于他们是凭自己的能力吃饭。就算当初站错队,也不影响后来的辉煌。

《红楼梦》中的贾兰后来凭本事考中进士,当上大官,给他母亲李纨带来荣华富贵。续书者给荣宁二府设计了一个“兰桂齐芳”的结局,其实是很媚俗的安排。贾兰的再起,与两府没有关系。两府的败落,已经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了。贾兰的兴起,已经是人生与历史的另一个回合了。

《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红楼梦中,贾家因军公被封爵,在当时社会属于顶层特权阶级,宁国公和荣国公是处于社会顶层的四王八公之二,其积聚财富的手段一是靠封赏,二是靠田庄,这也是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主要来源,三是靠低级官员的行贿。这三条,到了第二代之后,都逐渐衰微。

一、世袭爵位逐渐降低

红楼梦故事中,现袭着爵位的是荣国公的第三代长子贾赦,世袭一等将军,是正三品;宁国府现第四代贾珍袭爵,三品爵威烈将军,是从三品。贾政户部员外郎的官是皇帝加恩赏的,贾琏是捐的四品同知,贾蓉也是花钱买的,五品龙禁尉。

这样看,到了荣国公和宁国公的第三代、四代、五代,已经不怎么正儿八经地做官了。贾赦和贾珍虽袭着官,但整天想着搞小老婆,斗鸡走狗,不务正业。按冷子兴的说法,贾府的儿孙已经一代不如一代了。

二、田庄的收入逐年减少

荣国府田庄的收入如何,故事中没有明写,但通过宁国府庄头乌进孝的口中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盗贼四起,又加上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收入逐年减少。

三、官职的降低,加上不务正业,在朝中的话语权必然逐渐式微。

在故事开始之初,按冷子兴的说法,兴盛百年的贾府已经走下坡路了。

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后来贾元春封妃,好似给走向衰落的贾府注入了一针强心济,但实际上却是烈火烹油,加速了贾府的衰落的速度。

四、奢华的生活使贾府走向衰落是必然。

贾府诸人凡事讲捧场,极尽奢华。王熙凤出行,都是一大群媳妇、丫头、婆子跟随。贾宝玉出行,也是一大群小厮跟随。怡红院的丫头婆子,除去粗使的无名姓的,写到名姓的,有人统计是16人。

王熙凤、贾母等主子的饭菜都有份例。第6回通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到的王熙凤吃过的早餐是这样子的:

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

第61回,大观园内厨房柳家的和迎春丫头莲花儿吵架时,带出来贾母的日常饮食标准:

……也像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

为迎接元春省亲盖的大观园,更是极尽奢华。

现举几个数字:

贾蔷去江南采买12个女孩子作戏子,支三万银子。其他的采买12个道姑,12个小道士,花费应该与此相当。

贾政察看大观园时,招来贾琏询问帐幔、帘子、陈设等事,贾琏的汇报:

只这些帘幔、桌围、床裙等,都是顶级的妆蟒绣堆、刻丝、猩猩毡等,其数量加上顶级标准,作为现代人我竟算不出其所需花费。

元春省亲时,在轿内看到大观园内情景,也默默叹息,太过奢华。

五、百年贾府,人口日繁,花销巨增,但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各项开支均依据祖制,只能坐吃山空。

第一代荣国公和第二代国公,其家庭成员都不多,人口相对简单,而到了第三代、四代、甚至五代,贾府人口剧增,仅嫡派就人口众多,要维护主子的豪侈生活,再加上要支付众多奴仆的月钱月米,都是很庞大的开支。

六、要维护逐渐扩大的关系网,需要很庞大的资金。

就宫中来说,不断地有太监来打秋风,八百、一千的不断。周太监、夏太监们,那是有借无还。

各王公贵族关系的生日、寿诞、婚庆、节日,送礼回礼,都需要大笔的银子。很显然,荣华富贵百年的贾府所结的关系网越来越大,维护这个关系网所需要的花费也一定越来越多。故事到了八十回左右的时候,为维系这个关系网,贾府已经捉襟见肘。

写头条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情怀。相识是缘,感恩相遇,更感谢您的关注、留评和点赞。我就是竹韵,谢谢~~~~

《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谢邀!

贾府第一代贾演,贾源是创业者,他们开创了贾府的辉煌。

第二代贾代化,贾代善是守成者。贾府在他们手上依然保持繁荣。

贾府第三代,第四代是败家子。他们败光了家产,也断送了祖宗的爵位。

第三代贾敬丢下偌大家业修道去了。第四代贾珍,肆意妄为,把宁国府翻个底朝天。

第三代贾赦袭爵也不好好做官,只知道娶小老婆。贾政虽然没有什么恶行,但是他古板,迂腐,没有能力。

贾府的官职越来越小,俸禄越来少。可是家庭开支不断增长。

1.人员增加,总财富不涨,平均财富减少。

贾府原来在京城只有贾演贾源兄弟的家眷,后来儿子不断增多,贾府逐渐演变成一个大家族。财富不增长,可是吃饭的人多了,平均到人头的财富就少了。

2.安荣尊贵的人多,运筹谋划的人少。

冷子兴说贾府人都安荣尊贵,无人运筹谋划,日常开销不断增长,还不知省俭,内囊已经上来了。

3.太监勒索,导致贾府财政危机。

夏太监,周太监,不断来贾府勒索,答应慢点就不痛快。贾府外祟不止,经济很难复苏。

4.修建大观园的银子不是贾府出的,但是大观园的维护费是一大笔钱。这些钱必须由荣国府出。这是一个大包袱。

4.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贾府一个主子伺候的人有丫头,有婆子,有小厮有仆人,一个人有二十多人伺候。这些人不是玩牌,就是喝酒赌博,要么就掏鸟蛋,赶围棋玩。他们吃的,穿的比普通人家的主人还好。芳官嫌清蒸鸭子油腻。司棋为了一碗鸡蛋羹打砸小厨房。

下人之间不断生事,经常吵架。宝钗的丫头莺儿就和春燕的姑妈吵起来。芳官和春燕娘吵架。周瑞家的的儿子喝完酒闹事。周瑞只负责收租,周瑞家的只负责陪同太太,奶奶出门访客。这些人都没什么事干。

5.仆人趁机中饱私囊。

贾府的奴才们欺压主人,中饱私囊。赖大家就是一个小型的荣国府。贾府越来越弱,管家奴才却富得流油。

6.贾府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省俭。

贾府人花钱花惯了。他们不顾家庭状况,只顾眼前。宝玉对黛玉说,短了谁的,也短不了我们的。根本不虑后事。贾赦买个小妾花八百两银子。

7.贾府被抄家,失去了所有财产,更失去了爵位。

贾府最后被抄家,所以财产充公。爵位被收回。贾府一败涂地,子孙流散。轰轰烈烈的百年世家就这样分崩离析。

《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贾府的巨额财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是贾家的老祖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同样,贾家的巨额财富也不是一天一代花完的,红楼梦开篇通过神话描述的手段或假借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形式告诉我们,贾家已来到末世,天将要塌了。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贾家的巨额财产从何而来又从何而去,为什么会造成呼啦啦大厦倾的悲惨结局。

一、贾府的巨额财产从何而来

要弄清楚贾家的财富从何而来,就要结合作者曹雪芹的家世而谈,只有结合具体的事例,我们才会理解的更深刻、透彻。

据有些文学大师几十年的考证、查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后代,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体的小说,贾家的历史实际也是曹家的历史。

通过一些史料和考证,我们知道,曹雪芹的老祖宗原为多尔衮手下的重将,为皇家的江山出生入死,战功累累。所以为国公爷。清朝坐稳江山后,皇帝亲赐国公爷府邸。应该就是小说里的荣宁二府的缩影。康熙年间并连续让曹家几代人做了江宁织造肥缺,织造,实际上就是为皇家做丝绸、布料的采办。

曹家的巨额财富应该来自于几个方面:1、皇家给开国元勋的巨额奖励,包括赦造府邸。2、给皇家采办纺织品的差价及某些奖赏。3、官员应得的关饷,红楼梦曾有描述,春节时,皇上给贾家过年的官银和贾家在朝廷为官的每月的薪水。据说,五品以上的官员,每年的官银应该是几十万两。4、曹家田地,房产,店铺的一些租金。最重要的来源自然是采办时的一些正当或非正当的所得。据说,曹家第三代曹頫在送皇家布品的过程中因为大量敛财,而被当地官员参本,惹怒了皇上,犯下抄家之罪,由此知道,他们这些官宦人家人家主要暴富的来源是一些非法所得。

二、曹家的钱哪里去了呢?

1、贾家上上下下近千号人的工资奖金,吃穿用度,节假日的补助、加班及加餐这些庞大的开支。

2、贾家迎来送往各种外物费用,红白喜事等费用。

3、贾家大小蛀虫的盘剥、截流、次品充优以及坑蒙拐骗、偷拿等一些不正当的资金流失等等

4、最重要的是迎接皇上所花费的巨大开支。据说,康熙皇帝下江南在四次都住在曹家,曹家每次为接见皇上所修缮的一些宏伟工程,亭台楼阁等,四次接驾,已有巨大亏空。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元春省亲,所建造的庭院,建筑,仅从江南买回几个唱戏的,都花费巨额银两,更不用说那些山水园林建筑,元妃看过大观园的壮丽场景后,都感叹太奢华了。

其实,元春省亲就是暗指康熙皇帝南巡。一次元春省亲,贾府就花了上千万两银子,更何况四次呢?这样大的排场规格、档次,能不亏空吗?红楼梦也有这方面的提示,是假借一个老佣人说的“当初江南甑家四次接驾,那银子花的跟淌海水似的”所以这些亏空不是一天形成的,是贾家几十年日积月累所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样大厦的倾倒,也不是一天倒塌的,是无数只巨虫长年累月的蛀,啄,掏,慢慢掏空了,看上去,高大威猛,其实内部已经大部掏空,一旦大风刮来,必倒无疑,我认为这样形容贾家的衰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三、贾家最终破灭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大家族必将经过从最初到慢慢发展,到强大、鼎盛,鼎盛过后,随之就会逐渐走向衰亡,没有永远不变的定律。贾府赫赫扬扬近百年,历经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最辉煌的时刻,最终抵不住狂风的袭击,被抄家后,彻底破败。破败的原因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贾家没有顶梁柱,天塌了,靠一个70多岁的老妇人顶,肯定不行,靠元春一个嫁给皇家的女人去顶,也不可能,因为皇室的战争从来都是血淋淋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自己的命运都岌岌可危,如何能顶起贾家的天?靠贾家的男人去顶,更不可能,每日戏鸡偷狗,爬灰的,养小叔子,在外面偷养女人的,奢华弥渡的,沉迷炼丹,不理世事的,内外交困,不垮才怪。

《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贾府的败落,获罪抄家是导火索,内在原因是经济的崩溃。而这庞大的经济体之所以会破产,迎接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乃至秦氏出殡,都是庞大的支出,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的崩溃。

但,这些大事,并不是全部原因。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有这样一句话:“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贾府的大事,并不是自凤姐开始。贾府的奢侈挥霍,也不是自本书开始。《红楼梦》所写的,不过是宁荣二府“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尾声阶段了。

既然是尾声,再奢侈挥霍,也只会是从前的继续与发展,而不可能从前厉行节约,到现在忽然挥霍起来吧?所以贾府经济的崩溃,关键不在挥霍,而是在于收入减少之后,没有相应的缩减开支,继续挥霍。

那么,我们来算算贾府的收入吧。田庄收入当然是一部分,锐减也是事实。不过据贾珍说:“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而事实上,乌进孝送来的除了实物,还包括“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相当于预期的一半。

即使按原数五千两算,“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全部的田庄收入,也不过四五万两。当然,可能有的田庄收入会高一点,但也会有贫瘠的。高高低低下来,四五万这个数字,大概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近来的穿越小说,动动不有几个铺子的陪嫁。但是在作品中,并没有提到贾府有商铺。房舍倒是很多,有时干脆“分予房舍”,但也没提到房租收入。这样看来,田庄收入就是贾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了。一年四五万,够干什么的?贾母过个生日就花了几千两呢。

田庄收入,不仅不能应付贾府的挥霍,甚至连基本的开支都不够。之所以能够“赫赫扬扬,将及百年”,贾府势必另有收入。

“千里做官,只为吃穿”。古代也有反贪的政策,但大部分时候,做官,能够比工商农业获得更大的利润。比如“粤东的官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

这时候的贾府中人,并没做显贵或实权的官位。在下人眼中稀罕的“两小篓子茯苓霜”,在官场上不过是象征性的礼物。如果赦政兄弟、贾珍父子占据着重要职位、掌握着实际权力,他们的灰色收入会有多少,简直难以想象。

贾府祖上,是掌握过实权的。现在的赦政兄弟与珍蓉父子,不过是靠祖荫、靠捐官,得到的“名声好听”的闲职而已。他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两小篓子茯苓霜”之类礼物。虽然这些礼物很珍贵,也常常收到,可以跟祖上的收入,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维持一个经济体的正常运转,无非是“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在收入丰厚的时候养成了奢侈的习性,在收入减少后不知节俭,这才是贾府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里,贾家两代积累的巨额财富,是如何一代就花的精光的?

吴新登不过是《红楼梦》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最早出现在第八回。按书云:

……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甲戌侧批:妙!盖云无星戥也。】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甲戌侧批:妙!盖云大量也。】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甲戌双行夹批:亦钱开花之意。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忙含笑携他起来。

原来吴新登,不过是荣国府一个小小的银库房总领而已。他曾参与了大观园的兴建,每年还设家宴邀请贾母来吃年酒。说实话,像贾母这种超级大人物,一般人还真难请得动。贾母过来吃酒,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像贾母过生日那天,她也只接待了皇亲、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等这些超级大人物。而到了第二天,阁下、都府、督镇及诰命过来拜寿的,一概就交给邢夫人和王夫人去接待了。

所以但凡能请到贾母过来吃酒的,都算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这样一想,吴新登在荣国府又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了。

而吴新登的手下戴良,“盖云大量也”,那就是“钱多多”之意了。钱华,“亦钱开花之意”,则暗示“钱多到生了铜锈”之意了。那么这两人的名字结合起来,非常的有意思。那便是暗示荣府里的钱堆积如山,多到生锈。

荣府里的钱居然这么多?多到要七个大头目来管理,下面的小喽喽还无法计数?多到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似乎很不科学,因为王熙凤经手的也不过几十、几百、几千两银子而已。大清皇家国库里的钱算不算多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