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首先说明一点,汉初三杰并不是只有张良独善其身,这个说法不对。其中的萧何也是得到善终的。三人之中,只有韩信落得“兔死狗烹”的结局。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个人觉得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由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和个人特点所决定的。其二,是由个人的政治眼光所决定的。
先说第一个方面。
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都是秦末汉初时期的杰出人才。他们一起为刘邦所用,为平定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劳,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三个人虽然都是杰出人才,但是,三人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能力侧重于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汉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常常带兵打仗,后方的稳定,以及行政后勤事务,全部是萧何处理的。萧何是天生的宰相之才。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才能体现在练兵,带兵,以及用兵打仗之上,韩信是将帅之才。而张良是才能,主要体现在临机应变,处理危机的能力。他的才能,是军师之才。
三个人的不同才能,决定了他们最后的结局。先说萧何,萧何是宰相之才。宰相对国家来说,就像大户人家的大管家一样,他是负责处理,家庭日常事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管。因此,萧何这样的人才的使用,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的才能都会有用武之地。这是萧何获得善终的最根本原因。
统治者之所以会杀功臣,唯一的原因就是怕这些人会取代自己。他们有能力建功,也就会有能力取代。所以,能得善终,还会要自保。对任何人来说,自保的关键在于取得主子的信任。萧何行政,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如果老百姓都拥护他,他就有了取代的基础。于是,萧何的自保之术,无非两条,一是刘邦打仗的时候,把自家的亲人全部送上前线陪着老刘,说白了,就是自动送上有质,表明与刘邦同心同德。其次,就是自污,把老百姓得罪,老百姓不拥护刘邦,他再从刘邦讨饭吃。这样,就取得了信任,就可以保全了。萧何这些都做到了,所以,他得善终。
韩信与张良的才能,与萧何不一样。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如果说萧何的学术是治国正道,韩信与张良则是用兵的奇术。先说张良,他好像是文人没有带兵打过仗,但张良的学术是兵家。当初他桥下为黄石公拾鞋子的时候,黄石公授与他的是《太公兵法》,而且告诉他,“学此可为帝王师”。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军师的作用。他自己既不领兵,也不打仗。只是为刘邦出谋划策。与萧何相比,萧何是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强,张良化解危机的能力强。一个集团,一年当中,能出现一两次危机,就不少了。但日常事务却要天天处理,这是张良与萧何的不同。
张良的自保之术也在于取得刘邦的信任。张良要成事,一要有人,二要有权力。这一点,张良非常清楚。毕竟《太公兵法》不是白学的。于是,天下太平之后,张良既不要权,也不要利。随赤松子游,学辟谷之术。其实就是向刘邦表明态度。所以,他也保全了。张良画像
韩信是一流军事家,甚至于说超一流的军事家都没问题,但他只是个二三流的政治家,这是韩信败亡的原因。韩信与张良相比,既有军事谋略,又有实际带兵打仗的能力。“三杰”之中,最能威胁到刘邦的就是韩信。韩信从拜为大将之后,军事才能得到了出色的发挥,但政治上的弱智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在萧何与张良一直在意的自保之计,被他完全忽略了。比如打下齐国之后,他请刘邦封他齐王,刘邦被迫同意。这种做法后来必遭刘邦报复一事,他根本没去想。既然当了齐王,就应该与刘邦争夺天下,可是,他依然奉刘邦为主。既然奉刘邦为主,就一切听刘邦的。自觉根据刘邦的想法办事,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这是他与张良萧何的不同之处。 因此,也只有他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下面再说第二个方面。
这个方面说的是大的政治眼光,或者说是历史的眼光。中国历史发展到汉代,政治上与以往产生了很大不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原来周天子对诸候松散的领导模式被郡县制的中央集权所代替。皇帝取代天子,天下真正成了一家的。这是一个大趋势。汉初,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主流,但还没有达成社会完全的共识。在汉初的主要政治人物中,刘邦是中央集权制的拥护者。而项羽与韩信是赞成诸候分封制的。这从他们的行事中,可以表现出来。项羽打败秦军后,分封诸候,复立六国之后。刘邦也想这样做的时候,被张良制止了。韩信打下齐国之后,请封齐王,代表的就是这种思想。他对自己和刘邦的定位是,诸候与天子的关系,刘邦对自己与韩信的关系定位是皇帝与臣子的关系。这两种定位的不同,是造成韩信结局最根本的原因。
刘邦后来与功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就说明这一问题,功臣们不要再想以诸候的身份与皇帝相对,他们的身份只能是臣子。萧何与张良都很清楚的看明白了这一点,而韩信却始终看不明白。因此,他的下场,也只能如此了。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汉初三杰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位杰出人才。甚至汉高祖刘邦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三人的能力,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完全是依赖于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方支持、韩信的攻伐必取。
可惜,这三位为大汉立下不世奇功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得到意想之内的封赏,而是一个被杀、一个被囚、一个归隐。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再杰出的人才,也只有在拥有舞台的时候才能施展才华。犹如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台,有人捧的时候才是角。可是当班主不准备开这场戏的时候,你还要坚持站在台上唱,那就是造反,就有被逐出戏班的危险。
汉初三杰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需要他们争霸天下;可是当刘邦取得胜利后,他们也就必须自动谢幕,退出舞台交由后面的人继续表演。
首先是韩信。韩信是三杰之中最后一个投奔刘邦的,在得到重用后,为刘邦夺取关中,征服了魏、代、赵国、燕、齐诸侯国,多次打败楚君,围困项羽于垓下,最终帮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赢得最终胜利。
按理说韩信在军事上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刘邦应该给予充足的信任。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的兵权,将部队收归己有。一是在攻破代国之后,刘邦就将俘获之精兵剥夺,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队之中;二是刘邦成皋兵败,东渡过黄河,与夏侯婴跑到韩信军中,乘机再次剥夺韩信精兵,然后命令韩信攻打齐国。
项羽死后,天下诸侯全部归附,而此时韩信虽为刘邦部下,但依然执掌着大量部队,刘邦对其是更加不能放心。于是韩信被一步步的剥夺军权,一次次的降爵减封。
公元前197年,就在刘邦外出平定代郡叛乱的时候,被变为淮阴侯的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其次是萧何。萧何是三杰之中最早跟随刘邦之人,甚至可以说萧何是刘邦的投资人,是大汉帝国的原始股东。
从最早辅佐刘邦起义,到楚汉之争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帮助制定律法,发掘人才,韩信就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
当初论功行赏,萧何被论为首功,封为酂侯,食邑最多。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才,在刘邦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依然失去信任,不得不自污名节,以求自保。当面对萧何的劝谏时,刘邦一生气,就将萧何下狱了。
之后,虽然将萧何放了出来,继续担任国相,并且以礼相待,但萧何对刘邦是更加恐惧了,对国事也是保持沉默了。
最后是张良。张良是贵族出身,其祖先出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张良是三杰之中第二跟随刘邦的,与韩信、萧何相比,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是经过充分考察的。
投奔刘邦之后的张良,屡次出谋划策。在鸿门宴上,就是张良出谋,让刘邦躲过一劫,才有之后的大汉江山。张与韩信两人,一文一武,可谓珠联璧合。
同样,在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需要治理天下的人才,而这些争夺天下的人才就会失去作用。张良也很早看出了这一点,就在刘邦定都长安之后,张良就开始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正是由于这种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见识,才让刘邦在大肆清理功臣的时候,让张良辛免于难。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西汉三杰中,韩信惨死,萧何坐牢,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三个人说起,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说一下萧何。萧何做过沛县主吏,和曹参一起在衙门办事,当时刘邦是沛县亭长,是萧何上司。一天,萧何就找来刘邦连襟樊哙,劝说刘邦起义反秦。于是他就和刘邦看押一百左右人拉起大旗,后投奔项梁,和项羽等一起组成抗秦联盟。刘邦仗义疏财,深得萧何和义军佩服,队伍不断扩大,兵强将广。推翻秦皇后,被项羽封汉王,封四川属地。萧何治国管理能力很强,刘邦就把后方管理交给萧何,萧何不负希望,把当地户口,赋税等管理的井井有条,能够不断的向前线输送粮食和士兵,使刘邦放心打仗,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刘邦还是多有不放心,多次派人监视萧何,于是萧何就把家族大部人送到前线作战,这样深得刘邦信任。后来刘邦经过七年楚汉争霸,最后得天下。刘邦得天下,恐各路诸侯王威胁江山社稷安全,除异性用族姓称王。萧何在关中帮助吕雉杀了韩信,不久英布造反,刘邦前去剿灭,不幸中箭重伤,回来后,为了警告萧何不要功高自傲,把他投放牢狱中,不久放出重用。萧何临终前推荐曹参作相。萧何能保族保己,说明萧何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低调为人,才赢得刘邦的信任。
再说说张良这个人,韩国贵族官宦之家出身。相传张良小时候,得仙人黄石公真传,后来给他“太公兵书”一部,并告诉他,只要悉心专研,定能成就一帆事业。因为他是韩国人,当时的韩国被秦王所灭,他非常痛恨秦王,他要学荆轲刺秦王,不幸刺杀失败,他变成全国通缉犯。无奈投奔了项梁,后来刘邦带着军队打下下邳,巧遇在下邳的张良,两人彻夜长谈,有相见很晚,英雄惜英雄感觉。同时对刘邦说,自己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别无他想。刘邦被他的爱国主义深深感动。同时劝说项梁拥立韩王,自己带兵攻城池,与秦兵打游击战,并与刘邦一起攻城夺池,人马不断扩大,首先攻下咸阳,刘邦被华丽的宫殿而迷惑,不思进取,陈平劝说无果时,张良极力劝说秦灭亡的教训,不可享乐,要得民心,要有必胜的信心。才能成就一帆事业。在鸿门宴上脱险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主政四川。张良又给刘邦出谋,要成就事业,必须取得汉中,才不被困死川地。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迷惑项羽无反心。突袭三秦之地,打败三王,取得汉中。这时张良心系韩王,要辞别而保韩王,不料韩王被项羽所杀,无奈只好死心塌地保了刘邦。彭城之战,刘邦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三万铁蹄打个惨败,刘邦失去信心,在张良劝说下,联合英布彭越建立联盟,争取韩信助阵,张良月下追韩信。与项羽七年楚汉争霸,而一统天下,张良功不可没。刘邦封同姓王,除异性王,张良不想在留在朝堂,请求回归故里,无奈吕后缠求,帮助立了太子。太子继位,吕后感激张良。不几年张良去世。张良保全自己,最重要是,他爱国,把生死置之度外。既投奔刘邦就会 向他对韩国一样,死心塌地辅佐刘邦,刘邦看透了张良的心。
再说下韩信,韩信,出身平民,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韩信在反秦时先投奔了项羽,虽有帅才,但不得重用,后在萧何推荐下,投奔了刘邦,刘邦封他大将军。刘邦得韩信如鱼得水,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夺城拔寨,一直到垓下彻底打败项羽。都离不开韩信指挥,我个人认为,谁得韩信谁就得天下。既然韩信有如此能耐,为刘邦打下江山,出生入死,到头来,却被投进牢狱,后刘邦平英布谋反之时,梦韩信谋反,就传到吕雉耳中,在张良萧何帮助下,杀死韩信。这就是所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杀韩信有人说韩信贪心大,比如,在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时,让他出兵时,他以要齐地,并封齐王可出兵。并多次要挟刘邦给他承诺。其实这不是主要,对这样卓越的人,加入你的阵营有个条件,对刘邦来说,他可以理解的。但在刘邦心里确实有想法的。得天下后,又把他解兵权做淮阴侯,还是不放心。最主要的还是韩信这个人领兵打仗太厉害了,怕自己一死,无人能驾驭了他,只要他振臂一呼,有可能动摇他的江山社稷,只有杀了他才能放心和安心。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闻风响应。张良在下邳,也聚集了百来号人,他想去留城投奔景驹,半路却遇见了刘邦。此时刘邦已杀了沛令,自命沛公,萧何、曹参也已追随,聚集数千人,在下邳西圈地,两人交谈投机,刘邦能用其谋略,张良心觉此乃天授,便不去投奔景驹,从此追随刘邦。这之后,刘邦占秦宫、封汉王、以汉中为根据地、使用彭越黥布韩信、逃离鸿门宴、迷惑项羽,每一步成功、壮大,直至汉胜楚败,都离不开张良谋略。故而,建汉之初,论功行赏,刘邦提了三个人,张良排第一:“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三个“人杰”,往后之命运,却各自不同。萧何、韩信不表,只说张良为何得以善终,仅取几片断说明张良的智慧。
“汉初三杰”,只有张良深知刘邦的帝王心,自始至终,有远虑、懂谋略。汉六年,平定天下后,刘邦分封功臣,刘邦欲封张良三万户采邑,他赶忙推拒,说,我在下邳起事,与皇帝遭遇留城,此乃天命所授,我有点计策,万幸见效,也是幸亏皇帝能够采纳……云云,将个人功业尽可能降低。他请求受封的留城,大概只有一万户,故址在今天沛县东南五十余里魏庙镇一带,古城早已陷入微山湖中,据说留城原来是山,地震、黄河倒灌古泗水,这才变成湖泊。张良为啥独独愿意受封于留城呢?除了下邳,对张良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留城。有纪念意义啊!“留城”者,留情也,他是要刘邦念及留侯时,会回想起当初他们一起闯荡南北、建功立业的困苦艰难、大汉立国的来之不易,他是要刘邦,对他“手下留情”。
张良的儿子,取名“张不疑”,亦是要刘邦不要对他心怀疑虑吧!可是这样一个虽无军队,且又体弱多病,却有满腹韬略的人,若是“放”回到封地,皇帝又怎么可能“不疑”呢?所以,张良没有回他的封地,没有如韩信在楚国都城下邳威仪赫赫地巡回,也没有像萧何好好经营治理自己的封地。司马迁说,他跟着刘邦迁都前往关中,又自称多病,辟谷修道,闭门养病一年多,不问朝事。之后,又宣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赤松子乃上古仙人,神农氏雨师,秦汉时多传其事,或如黄石公在下邳显身,与张良相见,未可知,无可考。是不是修道游仙,也不得而知,至少张良是要告诉皇帝:我隐退修道去了,朝廷的事,你们别来找我。这样,陛下您,总该留点旧情,总不会生疑了吧?
张良想完全退隐,其实是不可能的。皇家要你出山,不出也得出以张良的大智慧,终究要卷进朝政中。刘邦要废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急了,找人劫持了张良,要他出谋划策。这是要张良站队。张良就指了一条道路:找隐士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果真被吓住:连四个请也请不来的八十老人都来帮忙,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动不得了。戚夫人只能哭,可吕后大喜过望。但皇帝日后一查定然获知,这是张良的主意,心中会恨吧:这个老头,身在道山,心在朝廷。还是个威胁!就算张良正确站队了,那吕后也会想:他既有智计立这个太子,也会有智计立另一个吧?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张良这样的智者,岂能为他人所用?吕后定是要张良活在她的眼皮子底下的。故而刘邦一死,吕后以感恩之名,强行命壮汉将张良抬出来,强迫他进食,不许他辟谷,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张良不得已,只能强行进食。一个人,自己无法选择吃不吃饭,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吗?
刘邦死后八年,张良去世。吕后听到消息,即指示:一定要找到张良墓。那是生要活人、死得见尸的架势,太后是怀疑张良会诈死、从她眼皮子底下消失不见吗?一个老人,空有侯位,无兵无卒,统治者尚如此担心。张良,似乎能推断自己的身后事,吕后一声令下,据说全国一下子冒出八百多座张良墓。是张良预先布下众多疑冢吗?他是担心自己死后被挖坟掘墓吗?总之,他似乎为自己的死,也提前做了安排。也有传说,他真的得道成仙,摆脱了世俗权力了。
但张良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却决定不了后代。孝文帝(他扶植的太子)五年,张良儿子张不疑,即坐“不敬”罪,国除。纵观三个“人杰”,无论韩信居功至伟也罢,萧何谨慎小心也罢,张良修道退隐也罢,对于统治者讲来都一样,只要你存在,就是威胁,异姓王侯,总是要剪除的。待到汉景帝时,连同姓王也要歼灭,加强中央集权,就是帝王的梦想。
唐代在下邳城西门建有留侯庙,庙联为:“报韩仇椎博浪知难而进穷一时,兴汉业筹帷幄功成身退垂千古。”一进一退,道尽留侯一生。李白、苏东坡、李商隐等也曾到下邳,寻访张良踪迹,李白诗《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道尽了天下英雄对张良一生的感怀: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一介书生,体弱多病,状若妇人,却英勇多智,或进或退,皆大丈夫所为,两千年来,英风烈烈,照拂至今,堪称“第一谋士”。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张良是名门之后,他的家族五世相韩,可以说是刘邦所有下属中出身最好的一个,仅凭这一点,他就足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而他也以独特的角度开拓了刘邦的视野——他堪称是唯一一个站在国家战略角度给刘邦出谋划策的人。再加上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与人争利,更是让向来都鄙视儒生的刘邦深感佩服,所以刘邦始终都是教他“子房”,并将他尊为帝王师。
在张良辅佐刘邦之时,他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一命,在楚汉议和之时,是他建议刘邦烧绝栈道稳住项羽,后来又写信告诉项羽,刘邦并没有与他争夺天下的野心。他还曾经让刘邦取消分封六国之后的命令,裂地封王以争取彭越、韩信等势力共同灭楚,建议刘邦放弃洛阳而定都关中,建议先封赏雍齿以安定天下功臣之心,在刘邦有废立之心时出面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张良的这些计策,全部都是出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比以“阴谋”著称的陈平高出一个层次。
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拒绝了刘邦让他任择齐国三万户的封赏而是选择了将首次与刘邦相遇的“留”当为自己的封地,不久之后又辞去一切荣华富贵,“从赤松子游”。他这种功成身退的行为,实在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大智慧,这也让他成为汉朝初年唯一一个能够明哲保身的开国功臣。
汉初三杰,韩信身死萧何自污为什么张良独善其身?
萧何韩信张良都是读过书的人,也都知道范蠡文种的故事,但为什么韩信惨死,萧何坐牢,张良却能独善其身呢?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有大功,是汉军中名副其实的“军神”。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其战功、威望无出其右。《史记》记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刘邦的连襟樊哙见了韩信还忙不迭跪下喊大王,其地位可见一斑。更为重要的一点,韩信十分年轻,生于公元前231年的他比刘邦整整小25岁,一旦刘邦去世,谁能制他?
所以说,即使韩信主动退位,解甲归田,刘邦也会杀了他,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这点,不仅刘邦明白,萧何也明白,吕后斩杀韩信,就是与萧何密谋的结果。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十分了解刘邦的性格,多疑而专断,刻薄而寡恩。为了换取信任,坐镇后方的他不惜把家眷统统送上前线,做臣子做到这份上,可谓仁至义尽。
即便如此,刘邦依然要敲打他,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是为了预防他犯错误。
帝王之道,大抵如此,即便是发小,也不行。
张良是这三人中最聪明的家伙,他太了解刘邦了,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楚汉战争刚一结束,张良就请假不上班,声称要跟随师父赤松子修仙问道。大家都知道他的师父是黄石公,也不知道又从哪整出个赤松子,反正他说有就有。
按说萧何挨整,张良也躲不掉。但不同于萧何,张良是半路出家,在刘汉阵营中孤家寡人一个,不结党,不营私,连职务都不清不楚,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高祖功臣年表》中,张良排名六十二,连鄂千秋都不如。
更何况张良还帮过吕后,当年吕后担心刘盈的太子地位不保,求助张良,张良轻轻抛出个商山四皓,不仅保住了刘盈太子之位,还卖给吕后大大的人情。
吕后虽然心狠手辣,但却知恩图报,周昌帮过刘盈,即便后来双方再不对付,吕后都没有动过周昌。
而张良卖给吕后这么大的人情,身家性命自然高枕无忧。
看似举重若轻,实则老谋深算。
对于韩信,要想保住性命,只有造反一途。潍水之战后,项羽曾派人联络韩信,希望可以三分天下,但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没有答应。
这可能是韩信一生最为后悔的决定。
当然,造反不一定能赢,英布就先下手为强,却失败被杀。
但韩信不造反,就一定会死。
萧何虽然受到敲打,但刘邦不会杀他,一来两人感情深厚,不忍杀他,二来萧何忠心耿耿,没理由杀他,三来萧何是文官,对政权的威胁有限,不需要杀他。
至于坐牢,那不过是刘邦摆出的一种姿态,大家看看,丞相做错事都会坐牢,你们更的小心。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