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给的礼物转送黛玉,暗示了什么?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读小说,本来是一种文学欣赏。由于《红楼梦》是一部未完之作。后边的结局部分是后人补的。存在许多与前边矛盾的地方,于是,《红楼梦》的阅读欣赏就变得复杂起来。由于对人物结局的猜测各说各话。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很奇葩的“红学”成果。索隐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的故事,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艺术加工的结果,其中的人物,或者有现实中的原型,但进入小说中之后,已经和原型有着本质的不同了。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贾家败落之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林黛玉最后嫁给北静王了。这个观点是众多奇葩的红学成果中,让我最接受不了的。试想一下,嫁给北静王的林黛玉还是林黛吗?想想都让人觉得恶心。
这种成果的出现,是与现代拜金主义的婚恋观有很大关系的。我相信所以对《红楼梦》人物结果做出猜测的红迷们,都是爱《红楼梦》的,也爱其中的女主角。于是,就把自己的婚恋观强加在林黛玉的身上。让她也和你一样,宁肯坐在北静王的宝马上骂,也不会坐在贾宝玉的自行车上笑。但这种推测和论证不论听起来多么有道理,但她一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格逻辑,二不符合作者在曹雪芹在开篇第一章里所做的人物命运的设计。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下凡。因为欠了贾宝玉(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水,所以决心以一辈子的眼泪来还债。这是人物的先天宿命。林黛玉的泪水,是不会乱流的。她一生只会为一个人流眼泪。这个人就是贾宝玉。眼泪流尽了,生命大约也就到了尽头。总不会是林黛玉在北静王府混着伙食,同时和北静王一起享受着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再隔三差五的到贾宝玉那儿去哭一场吧?这个情节设计确实挺新颖的。
我个人是决不相信林黛玉与北静王之间有任何情感和婚姻上的瓜革。前八十回中,林黛玉与北静王稍能联系上的,就是贾宝玉把北静王的赠物转送林黛玉。如果因此联想到林黛玉与北静王的结合,这想象力还是有点丰富的。
《红楼梦》中确实有因为这些小物品的转赠,而预示着人物最后结局的。这就是蒋玉菡与袭人。贾宝玉系了袭人的汗巾子。在遇到蒋玉菡之后,二人交换了汗巾子。回家后,袭人讨要自己的汗巾子,贾宝玉就把蒋玉菡的汗巾子给了她,袭人虽然不高兴,但还是收了起来。最终,袭人在贾家败落之后,嫁给了蒋玉菡。
因为有了这样的情节,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送给林黛玉的时候。许多人便以此为依据,认为贾家最后把林黛玉嫁给了北静王。这种想法纯属是胡扯。从第十四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北静王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已经是成年人。必定已经大婚。林黛玉如果嫁给北静王,是怎样个嫁法,是做王妃吗?如果北静王真的死了老婆要续弦,贾家为什么不把探春嫁过去,而要林黛玉呢?如果在贾家败落之后,北静王与林黛玉是怎么扯上关系的?书中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这里说贾宝玉两次把北静王的礼物转送黛玉。有点似是而非。真正的礼物其实只有一次。就是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北静王把一串鹡鸰香串送给贾宝玉做见面礼。鹡鸰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兄弟之情。鹡鸰之悲和棠棣之戚是同意,有兴趣的自己读一读《诗经 棠棣》就行了。
北静王送给贾宝玉鹡鸰香串的时候说,这香串是前几日皇上给的。这里大约暗示北静王与皇上是兄弟关系。因为北静王与贾家是世交,赠贾宝玉鹡鸰香串也有以兄弟相交之意吧?在路谒的时候,北静王邀请贾宝玉有空经常去他家里玩。从这次相见后,贾宝玉和北静王之间建立了联系。
因为北静王是王公贵胄,他送的礼物又是御赐的,所以就更加珍贵。而在贾宝玉的心里,林黛玉是最重要的。他有任何稀罕之物,都要留给林黛玉。这就是他把鹡鸰香串转赠黛玉的原因。
对于黛玉来说,他与贾宝玉之间,任何的外物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这在《红楼梦》里表达的很清楚。再者,林黛玉可能也知道鹡鸰香串的文化含义。所以,贾宝玉给她之时,她直接拒绝了。这就好像今天的恋人之间,男的花重金买了一件奢侈品送女朋友,但这件礼物是男款。再值钱,女的也不会要。况且,林黛玉是重情不重物的。她是那个为了爱而流泪的人,至于坐在自行车上还是宝马上,她根本不在乎。这才是林黛玉几百年来一直让人喜欢的原因。
贾宝玉第二次赠送礼物是在四十五回。林黛玉身体不舒服,贾宝玉冒雨去看她。因为贾宝玉用了一套比较别较的雨具,上有斗笠,中有蓑衣,脚下还有雨鞋。林黛玉看着比较新奇。便开玩笑说:“哪里来的渔翁”。贾宝玉告诉说,这是北静王送的。要是林黛玉要的话,也送她一件。林黛玉没有要。并说,“我要是带上,不成渔婆了?”。这里,是林黛玉无意之中的真情流露。与北静王没有什么关系。贾家是公府,什么样的新鲜玩意没有。一般的东西,不会引起林黛玉特别关注,也只有北静王那儿拿来的东西,才会引起人的注意。
这个情节,是宝黛之间,特别是黛玉的对宝玉情感流露。与北静王没有什么关系。
贾家最终的败落,肯定有复杂的政治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功臣之后不可能永远坐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个千秋万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败落是自然规律。觉得通过一个小女子的婚姻来挽救家族败落的想法是幼稚的,根本不可能。
总之,林黛玉与北静王之间,不可能产生什么爱情纠葛与婚姻关系。
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给的礼物转送黛玉,暗示了什么?
许多人认为曹雪芹引出北静王是为了暗示他与林黛玉之间微妙的关系,甚至大胆猜测林黛玉最后嫁给了北静王,成为了王妃。
理由是:
一、名字称谓相符。北静王名水溶,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一个王一个妃,正好吻合。
二、脂批暗含隐情。宝玉题“有凤来仪”,脂批曰:果然,妙在双关暗合。宝玉驳斥史湘云,“林妹妹从不说这混账话”,脂批曰:花爱水清明,水怜花色鲜。浮落随同流,空惹鱼龙涎。这双关、鱼龙暗含北静王。
三、第二次拒绝藏玄机。林黛玉第二次拒绝北静王的东西,反过来却送宝玉“玻璃绣球灯”。彩云易散玻璃碎,宝黛爱情悲剧,是因北静王破坏。
咋一看,仿佛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笔者以为曹公并无此意。《红楼梦》的主线是“降珠仙子”下世还泪报恩,林黛玉不会与其他男子产生情感纠葛。
那么,北静王的出场,贾宝玉两次借他之物传情有何意义呢?
先看第一次写北静王出场及宝玉赠物。宁国公孙媳过世,作者大篇引出各地公、侯、王前来拜祭,北静王是其中四王之一,最为尊贵。北静王水溶生得形容秀美,风流潇洒,而性情谦和。这时有脂批曰:忙中闲笔,点缀玉兄,方不失正文中正人。北静王第一次见贾宝玉,赞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说贾宝玉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还附带给贾政提了一些建议,不要让宝玉荒失学业,临走前赠宝玉鹡鸰(jiling)香念珠。
鹡鸰即兄弟之意。在此便知,北静王很关心贾家,并看好贾宝玉。这说明贾家当时名声显赫,能得到王爷的关注。
再说宝玉转赠礼物给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此处脂批曰:“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这已很清楚,黛玉拒礼,是说明其性情孤傲。再者,当着贾宝玉和丫鬟们的面,黛玉也不会收,即便没有了外人,别的男人的信物经贾宝玉之手她也不会收,这是忌讳,也体现她专情。
再看第二回借北静王贾宝玉送礼。黛玉旧病复发,贾宝玉冒雨前去看望。这时出现了“簑衣斗笠”,只是附带提到北静王,毫无暗示可言。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脂批曰:“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里脂批说的很清楚了,这是宝黛打情骂俏呢。
至此,我们便可以看出,北静王的出现不过是彰显了贾家贵族豪门之气。至于借北静王送贾宝玉的礼物,转换成宝玉送黛玉,这恰恰是借了王爷之身份来暗示宝黛爱情之稳固,特别说明林黛玉性情孤高,感情专一。
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给的礼物转送黛玉,暗示了什么?
宝玉应该就是很欣赏北静王,他觉得北静王赠予的东西也都是好东西,本着有好东西就要给心爱的人分享的心思。他才这样做的,不过作者曹雪芹先生这么描述,按照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也许八十回后,黛玉和北静王也有渊源,毕竟黛玉的诗名叫潇湘妃子
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给的礼物转送黛玉,暗示了什么?
贾宝玉觉得我喜欢的你一定喜欢,心意相通的林妹妹
贾宝玉两次要把北静王给的礼物转送黛玉,暗示了什么?
游魂为变,精气为物,道心魂灵的化身便是黛玉,元阳精气的化身也即北静王,静言身。两个都在北水之处,北静王居北而定,黛玉在水一方,也是缘近。邻居一处。肺金为华盖,行水,在胸上,水之上源。金生水,故《红楼梦》北静王之物为‘上御赐’其意在此,鹡鸰鸟,西鸟栖水边,西金生北水故谓上赐,鹡鸰鸟黑白色,其手串即元阳之物象,斗笠形取自华盖,遮风蔽雨,可道上世用。鹡鸽手串有两性上下天地合之意,而华盖斗笠有世用之意,故文中说斗笠有趣是活。何为情,一个体系进入另一个体系。此即情的性理,也就是《红楼梦》大旨谈情之所在,性理即大旨,包罗万象故。爱情有三,首先是恋情(即柏拉图的精神之恋),由心进入另心,其次是世情,由心进入身,女心男身,也即指世间夫妻,最后是色情,即一身入另身,天地合而生人的肉体性交耳。宝言内,珍言外,宝玉与北静王内外之别,有时间上的联系,故北静王赠礼物于宝玉。而黛玉与北静王,道心与元阳精气对应空间一处。故宝玉转赠此二物给黛玉,以试探其心也。形而之上谓道,故黛玉高傲,洁净,宝玉赠二珍稀之物给黛玉,黛玉不受,其理之意味是,黛玉不要色情性欲之爱,即点水雀鹡鸰鸟手串意象,不求片刻之欢。也不要世情夫妻之爱,年轻脚绞脚,老来各走各,恩爱无常。居家房顶(斗笠形)下,蔽雨遮风雪也不过世用,此即斗笠之意象,黛玉求的是恋爱,传手帕,心面亲,两情相悦,心心相印。一个是内心之道,一个是外心之名,指望的是道与名的结合。《红楼梦》的梦境即是性理境界,须凌空虚步,观象思维。坐实而论,谬之远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