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红楼梦》第三回,作者在写了宝黛初会的情节之后,用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这个书中一号人物作了评判。词是这样。

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是作者借后人之口对贾宝玉的评价。也就是说,在贾宝玉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有认识他,知道他人生经历的人,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世俗的观点对贾宝玉的评价。代表的是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是贾宝玉的盖棺定论。

这两首词写在这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看过作品的人都知道,《红楼梦》在艺术设计上借鉴了《推背图》的形式。在作品开始第五回的时候,就以图画和诗词等谶语的形式,模糊的预言了“金陵十二钗”等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使得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具体又不清楚。这种似是而非的预言形式,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之感,吸引读者与作者一起去探究,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比如,王熙凤这个人,按预言,她最后可能是被丈夫休弃了。但具体的原因和细节是怎样的?随着曹雪芹的去世。细节后人永远不会知道了。

十二钗以及袭人晴雯等人的结局都暗示了,那么,做为书中第一号人物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最终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呢?第五回中没有直接的交代,虽然通过薛林袭晴等人的命运交代都与贾宝玉相关联,但毕竟都是侧面提及。因为太虚幻境薄命司中存放的都是女子的档案。贾宝玉的档案,自然不在其内。但是,贾宝玉又是《红楼梦》中一号男主,其重要性大于所有女性。《红楼梦》是歌颂女性之美,少女之美,青春之美。但她们的美,她们的悲剧,只有在贾宝玉的眼中才能呈献出来。对于贾宝玉这样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命运走向,难道作者不要直接交代一下吗?因此,曹雪芹在第三回,十二钗的命运还没有统一交代之前,把贾宝玉的命运先交代出来。以突显贾宝玉的重要性。这就是曹雪芹在第三回中,为贾宝玉写这两首词的原因。他类似于第五回中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

这两首诗的奇特之处在于,词中的评价与现实中的贾宝玉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第三回宝黛初会时,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光看到了贾宝玉的形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若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可是,这样一个灵秀的外表之下,包裹着一个没有用的躯体。这个人物在本质对家庭和社会是没有用处的。这当然是世俗的眼光,在这种眼光看来,贾宝玉就是一个“愚顽不读书,行为偏僻,性情乖张”的人。这样的人,对家族和国家是没有用处的。所以,被认为是“于国于家无望。”

聪明灵秀的贾宝玉与现实命运之间的巨大差异,反衬的是社会道德与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贾宝玉的性格,与社会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贾宝玉性格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自内心对女性的尊重,二是追求婚姻与爱情的统一,以及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利。比如贾宝玉为什么被认为是傻,丫环倒水烫了他,他自己不觉得什么,反而问丫环烫着了没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人,对待女性,这都是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平等观念,可是,自己有高贵和身份和地位,却不摆架子,却把自己与丫环摆在平等的位置之上,在当时人的眼里,这就是自甘下流,傻的表现。

贾宝玉的傻,恰恰反映出社会的丑。而全社会都认为贾宝玉是傻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况。贾宝玉以及她所珍惜爱恋的所有女子,最终都会被社会所毁灭。贾宝玉到底是美的还是丑的,是聪明的还是傻的。曹雪芹用一符对联做了回答: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曹雪芹的艺术设计中,贾宝玉下世来的目的是谈恋爱,而不是救国救民的。所以说,他从懂事起就对救国救民的所谓“仕途经济”没有兴趣。只喜欢在女儿群里混。贾宝玉生活的荣府是一个即将面临“五世而斩”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家族的败落,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以贾宝玉的聪明灵秀,投身于仕途,或可使贾府稍延岁月。但改变不了最后的命运。而贾宝玉偏偏天生没有这样的打算。从家庭的和社会的角度来说,确实是于国于家无望。

按曹雪芹的本意,贾府最终是一败涂地了。但其后人中的贾兰却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进入到主流社会体系之中。但这并不代表贾家没有败落,宁荣二公开创的基业事实上已经败落了。贾兰的功业不过是在贾家的老根上发出的一支新芽,它长成之后,也不会是荣宁二公的武功旧业,而是当时文人新荣。如果贾宝玉也象贾兰一样努力的话,其结果无非是贾家又多了一个贾兰而已。于二府的败落,还是没有意义的。续书的高鄂大概就是不愿看到贾家一败涂地的结局,所以,才设计出一个兰桂齐芳的结局。但这与贾宝玉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贾宝玉的结局除了这两首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暗示,也在人物的结构上。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下世的时候,带了一个随军记者,灵通宝玉。这二者,虽然不是一个人。但是,中国人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灵通宝玉随贾宝玉下凡,说明他们是同一类的。而通灵宝玉,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这个故事本身预示着贾宝玉不可能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政治体系之中去,加入到补天的行列中去的。因此,于国于国无望,是贾宝玉的宿命。

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这个问法有缺点,那时前清年间,曹公当然有此想法,但那时还不称《国》和《家》应是《朝廷》《江山社稽》《功名》或《基业》《祖业》《宗族》《府》《户》等。

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时有两首词形容贾宝玉,其中一首如判词: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那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忘。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为什么这么贬损男主角呢,皆因前一首《西江月》说了,"女儿痴"的宝玉纵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宝玉不肯读书用功,又厌恶仕途经济,作为贾家子孙无力承担起应尽责任。

所以曹雪芹说贾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然这不过是名贬实褒的自嘲,道己无才补天之暗伤。

从开篇石头讲起,女娲36501块石补天,偏偏就多这么一块无用之才。石头的痛苦正是作者的痛苦。

曹雪芹混到家中瓦灶绳床,茅椽蓬牖实在凄惨,作为读书人功名不举,去写一部为闺阁传照的小说,而非经史子集之类,在当时实在是不入流的无用文人所为。

想当年曹家兴盛之日,少年锦衣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手无长技半生潦倒之罪,编述成集以告天下,悦世人之目也。

正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生前身后事,倩谁记取作奇传。作者正是通过贬低贾宝玉,突出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表达了他欲求“补天”而不成的痛苦。

衔玉而生的宝玉受尽宠溺,却极恶读书最不喜功名之事,又无故寻愁觅恨似痴如狂,可他身上又肩负了振兴家业的责任,连亲生母亲王夫人都说他:业根祸胎的混世魔王,他是有才的通灵玉,还是可不被人认可顽石?

世以成败论英雄,曹雪芹感叹自己一事无成的纠结和不甘,尽在这"于国于家无望"的满纸荒唐言中了。

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贵族之家,三世而竭。又云,富不过三代。作者看透了历史轮回,看透了兴废盛衰。正是由于作者塑造了贾宝玉这个不成才的公子哥,所以获得了巨大成功。不然让他考中状元娇妻美妾,又落于俗套,泯于众人了。

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宝玉虽心怀大道智慧,在根深蒂固的腐朽封建礼教社会却无力立改现实,因而说无望,不是不能。

曹雪芹为何会说宝玉于国于家无望?

宝玉说实话一不想考取功名,二不想把贾府的发扬光大,三因为是嫡子没有危机感,只爱女子与诗歌游玩,没事还爱和美男子们搞暧昧,就因为颜值高,加上作者喜欢他给他许多浓墨重彩的美化他,但是说真话他可不是良人一个,不值得托付终身,后来宝钗嫁给他就没落好,如果黛玉嫁给他就一定幸福快乐吗?黛玉身体不好,如果不能延续香火,就要纳妾好几个,黛玉也不免要成妒妇,所以结局一定不会让宝黛成婚的!所以宝玉的人设就是可以当情人不能当丈夫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