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咏白海棠》是大观园诗人们第一次集体展示才华。起诗社后第一次命题作诗。当时史湘云不在现场,是过后听说众人作诗才补做的。她的诗,没有参与现场评判。开始参与创作的有四个人,他们是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李纨做为主考官,当场给出了评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作品);若论含蓄,终让蘅稿(蘅芜君之稿,即宝钗)。也就是说,李纨虽判宝钗第一,但如果换一个评判的标准,黛玉的也很好。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觉得,宝钗争了第一,湘云后到,也做了两首,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第一?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诗,都是曹雪芹作的,都差不多。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红楼梦》的诗词虽然都是曹雪芹作的。但他是代书中人物所拟,力求诗的水平和格调与人物身份相符,这一点,曹雪芹做到了。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所以,这些诗的水平,还有差别的。贾宝玉不算,大观园女诗人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都是高手。只是性格不同,做诗的风格也就不同,很难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探春的水平稍差一些。这首咏白海棠的诗中,也体现了各个人物的不同性格。
古代人写诗,特别是咏物诗。作者虽然是在咏物,但所写的实际上都是自己,在诗中或者是以人拟物,或者是以物拟人,所咏之物,都有自身的精神气质。这次咏白海棠的五个人中,只有贾宝玉的诗中出现了美女的形象:“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只有在宝玉的眼中,白海棠才是物化的对象,“太真”是杨贵妃,西子也就是西施,在《红楼梦》中,宝钗因体态丰润,被比做杨妃;黛玉因病态之美,被比做西施。也就是说,宝玉在咏白海棠的时候,心里大概既有黛玉的影子,也有宝钗。但宝钗只是一闪而过,黛玉才是永久的挂牵。因为接下来的描写是“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这就很像林黛玉了。所以,林黛玉时时都在贾宝玉的心里,而宝钗只是偶尔在他心中闪过。
我们再看看林黛玉的:半掩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盘。开篇不写白海棠,却写种玉之人。碾冰与玉的形象,体现了人格的高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绦魂”,这是写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梅花的精神。而“偷来”“借得”的说法,新颖别致。“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是一个流水对。白海棠像一个美女一样,穿着嫦娥为其缝制的衣服,擦试眼中的泪痕。这个美女当然就是黛玉自己。你看,黛玉的“秋闺怨女拭啼痕”与宝玉的“宿雨还添泪一痕”,是否是相似的,说明他们二人,眼中观一物,心中想一人。林黛玉的诗体现出一种真诚与率性之美。
薛宝钗的当然也不错: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在大白天里,也要关上门。这是自觉遵守规矩,这不就是薛宝钗自己吗?拿着手瓮浇花,写的也是种花护花之人,与林黛玉起首一致,比探春宝玉都高明。颔联,都是倒装句,意是,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这是形象描写,也是精神自况。淡极始知花更艳,是说白海棠这种素雅浅淡之美,才是更漂亮的。这也是在说自己。愁多焉得玉无痕,却有暗讽宝玉和黛玉之意。二人的诗中,都有多愁的词句,性格亦是如此。玉上有痕迹,就不是白玉无暇了,白玉有暇都是因为你们愁太多了。
我要把自己的美丽奉献给秋天之神(白帝),不必多说什么,就让这洁静的美丽停留在这儿好了。
这首诗写的确实很有身份感,大器稳健,也难怪李纨评为第一。
如果说前边几位都在白海棠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史湘云的作品同样反映了她的性格,而且,她的第二首作品,很可能与八十回后她的结局有所关联。
先看第一首:
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呤不倦,岂令寂寞度黄昏。
这一首与前边四人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白海棠不同凡响的出处入手。是仙人种下的“蓝田玉一盆。第二联传达出的精神气质也不同,这里的白海棠依然是美女形象,但霜娥爱冷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倩女离魂“是情感传奇,这也是一个流水对,她(白海棠)是爱冷的冰雪女神,而不是因情而离魂的“倩女“。体现出史湘云“从未将儿女心事略萦心上“的阔大胸怀。
第三联“秋阴捧出何方雪?"是写白海棠象雪一样白。“何方雪“又是对前两联的呼应,它是神仙种下的蓝田玉,又是冰雪女神的精魂。通过这一问,把前边内容全部联系起来,联想丰富构思奇特,非高手不能。难怪脂砚斋评论说:“拍案叫绝,压倒群芳,在此一句。“
最后一联写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
史湘云的这首诗。既无林黛玉式的哀愁,也没宝钗式的矜持。更无薛林共有的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确是好诗。
把咏白海棠的几首诗大体分析了一下,薛林与史湘云风格不同,各有特点。无所谓谁的最好。看自己的喜好。因时间关系,史湘云的第二首就不讨论了,只抄录于后。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愁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l
《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题主这个问题,好让人为难啊。
尤其是诗这种东西,本身主观性就很强,要不然怎么高考作文一般都不允许以诗歌为体裁呢?在我看来,只要符合诗歌格律的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能让人产生共鸣的,都可以算好诗。
具体到《红楼梦》里的咏白海棠诗,书中的裁判李纨已经有结论。若论风流别致,是黛玉的取胜,若论含蓄浑厚,是宝钗的占优。可见,不同的人写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在书中,正好对应各人的性格和自我定位。
史湘云的诗是后来补写的,一补就补了两首,可见也是很有急才的一个女孩子。虽然这两首诗没有参与当时的评判,但是从诗本身也可以看出湘云的特点。
简单地说,诗言志。宝钗、湘云、黛玉几个人的咏白海棠诗,很好地表现出了她们几个人的不同志趣。
宝钗的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就是描画出了一个庄重矜持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揣冒昧用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
持重的女孩爱惜自己的羽毛,在白天也轻掩上门扉,拎起小壶浇灌那长了苔痕的盆花。
秋日的阶梯,仿佛洗去了胭脂的痕迹;晶莹的露珠,仿佛召唤了冰雪之魂。
那看似淡淡的白花,何尝不是另一种极致的艳丽动人?如果愁绪太多,哪来白玉无暇?
我只愿用这样的淡雅高洁奉献给上仙,看斜阳拉长身影,又是默默的一天。
——感觉端庄、典雅,有一种不语自明的自矜自重,确实很符合宝钗的人设。
黛玉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首诗在我看来“诗意”是最突出的,用字和意象都很惊艳。也尝试“翻译”个大意:
帘子半掩半卷,门扉半开半闭,这花啊,是用冰碎做的土,用白玉做的盆。
那色泽,仿佛从梨花的蕊中偷来三分白色,又从梅花心中借来一缕芳魂。
好像月宫仙子,轻轻缝上丝绢的衣袂;又如秋闺怨女,默默拭去脸上的泪痕。
满怀的娇羞能向谁诉?只能默默无语中,伴随秋风迎接黄昏的来临。
——感觉飘逸、灵巧,充满想象力,果然是“风流袅娜”具有诗人气质的黛玉的写照。
湘云的诗,第一首: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这首诗给我的感觉是大气、憨厚,孩子般的可爱。也“翻译”个大意:
这花?那就是神仙昨天降临都城门内,种下的一盆稀罕的蓝田玉啊。
看她的样子,应该是月中嫦娥,本身就喜欢清冷,不是悲悲切切离魂的倩女。
这白色,宛如阴郁的秋天送来的霜雪。残留的雨点,更为她添了几分印痕。
难得招诗人喜爱,为她写下动人诗句,这样她的晨昏也就不会寂寞了。
——很有真性情的一首诗,带点活泼跳跃,也是湘云平时给人的印象。
湘云的第二首咏白海棠: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这一首又是另一种风格,基本上每一行的情感都跟上一首反着来。试着写个大意:
这台阶,这门楣,到处都是仙草萦绕,那这花可以放在墙角,也可以种在盆里。
花儿嘛,太注重高洁,是很难找到朋友的。就像人,成天伤春悲秋,容易断魂啊。
那悲切,像洁白的蜡烛在风中流尽眼泪;那清冷,又像水晶帘子隔开月亮的痕迹。
一腔心事,多想向嫦娥倾诉,怎奈夜色昏黄,走廊寂静,一切归于虚空。
——所以湘云也是很有诗才的,只是她的诗到底要表达什么,有时会有些看不大明白了。
所以,到底哪一首好呢?其实我觉得无分高低,就像李纨说的,看你取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几首诗写出了几种形象,恰如书中诗作者平日的形象,宝钗的端庄、黛玉的灵动、湘云的豁达,看你喜欢哪种了。
参见之前的相关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这首诗有何深意?》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多谢邀请。
宝钗的诗比史湘云的要好很多。
除了黛玉,大观园里的诗无人能与宝钗相敌。
与宝钗比史湘云不行。史湘云的两首比不上宝钗的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诗蕴含太多哲理妙思;宝钗若不是从小博览群书又学习了绘画,若不是常常沉思感悟,根本写不出这么美的诗句。还有讽螃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实在老辣。
宝钗的精神世界已经成年,史湘云还是一个做梦的妙龄少女。
欢迎关注:十点书妆
每天与你一起分享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路过,一个妈生的双胞胎,父母认得准,外人分辨就很难了。一个人写的东西,上下应该都差不多,,,
《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诗含寓意,无从高下。
《红楼梦》是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好还是湘云的好?
在大观园诗社,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列前三无疑,各有千秋。史湘云的咏白海棠,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