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使张居正能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能否挽救大明王朝

以前我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如果张居正不是在万历十年去世,再多活几年,大明王朝未来的走向是否可以改变?毕竟,张居正死的时候只有五十七岁。 这个年纪,正是一个政治家思想上最成熟,手腕最老练,经验最丰富的时刻。而且,这个时间,也正是张居正的改革初见成效,大有可为的时候,这时他的突然去世,确实可惜了。

如果张居正还活着,再干十年二十年的,大明王朝是否可以继续兴旺发达,避免后来的历史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只所以能这样干脆的给出自己的答案,不是我对张居正的能力没有信心。而是我对大明朝的政治体制没有信心,对僵化的儒家政治伦理是否能被打破没有信心。

张居正的能力是强的,如果他在万历十年之后还能像那十年一样,牢牢把握大明政权十到二十年,那么,明朝后续的历史走向,或许真的会改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万历朝政治的混乱,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万历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他的内心是想着立爱的,可以,众臣大都支持立长。这样一个问题争论了很多年,给朝廷带来很大的混乱,而且立储问题虽然最终众臣得胜,皇长子胜出。但几十年的明争暗斗,埋下了明光宗朱常洛早死的诱因。朱常洛不早死,后世的许多事情都不会发生,比如魏忠贤的专权,崇祯皇帝的接位等等。

假如张居正依然执政,万历立储的问题不会拖那么久。我们不必去猜测在立储的问题上,张居正会支持谁。关键的问题是,必然当机立断,立谁都行,就是不能拖着。也就是说,如果张居正活着,不会让这事拖这么久。也不会让朝政沿着混乱的途径向前进。

上面这一切,只是假设,假设只要张居正活着,他就可以执政,而且是按他的想法执政。但现实是,这个假设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张居正不死,在万历十年之后,张居正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执政了。原因很简单,万历十年之前,张居正之所以能够按自己的意志施政,进行改革,完全是因为万历皇帝年纪很小。没有自己管理管理国家的能力,张居正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大权独揽了。所以,他才能做成一些事情。到万历十年的时候,皇帝已经二十岁了。比康熙皇帝亲政的时候已经大了五六岁了。这个时候,张居正就算不死,万历皇帝也要过问政治了。这时候,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决定权就转移到皇帝手里了。这时,张居正在朝廷的事物上,应该还是有话语权的。但是,他的意见难免会和皇帝发生冲突,在万历十年之前,这种冲突都是有的。比如,李太后父亲封官的问题,以及李太后建寺庙等问题上,张居正都曾有过反对意见。那时,张居正的意见被最大程度的采纳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万历母子要依靠张居正处理朝政。当万历大了,这种心理上的依赖就解除了。这时,如果张居正还是像以前一样的行事风格,那他自己就很危险了。因为在他之前的夏言也好,严嵩也好,许多首辅都是因为没有顺应皇帝的心意,最后倒霉了。

如果在万历十五年之后,张居正还活着。他虽然还是会尽力维护自己改革的成果,但在现实政治中,他大概也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申时行就是例子,我觉得,申时行的能力,应该不比张居正差多少,就算稍有不如,但做到萧规曹随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其时张居正新政被抛弃,原因不在申时行,而在万历皇帝。他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所有者和当家人。当他觉得张居正的新政没有意义的时候,申时行再去维持就是自做多情了。

因此,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虽然比较可惜,但对他来说,可能不算坏事。如果他继续执政下去,很可能生前就与万历产生冲突,那样,他可能就更惨了。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在短期内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好处。但他没有改变王朝政治中深层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从封建的帝王专制向近现代的民主政治过渡。万历后期,欧洲已经有了从封建政治从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过渡尝试了。英国的议会已经开始向王室争权了。而在中国,张居正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是解决一点现实政治中的皮毛,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本。而封建帝王专制的政治制度在儒家文化程朱理学的强大统治之下,继续向前推进。而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打破这种统治的能力。它的被打破,还要等三百年之后,当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强力打破,新的思想方法进入中国之后,才成为可能。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万历时期,中国政治进入君主立宪时代。万历和他的子孙们只是享受国家元首的待遇,而不直接处理国家事务,而把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交到内阁张居正这样的人手里。说不定,中国历史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所有的假设都不成立,历史只能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

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居正万历十年故去,其实时间正好儿。万历十年故去,保留了自身在历史的地位。时间再长,要么眼看着自己的改革成果丢失、天下大乱;要么江山失去。

因为,张居正被人评价的两大历史贡献:一:一条鞭法;二:考成法的问题那时还都没有开始显现。

(1)张居正并没有改变“明亡的根本原因”

张居正作为臣,他所领导的改革(也有人认为够不上改革只能被称为革新)并没有改变:

其一:商业对政坛的侵袭。

张居正和张四维、王崇古等大官商的合作紧密,最终又因为矛盾而在死后被清算。而这些人,也是后来万历征不上税(甚至不去征)的主要人群。

因为商业化发展,所引发的明朝传统儒家文化、传统秩序崩塌并没有新的依托,而这种崩塌却没有带来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阶层的崛起壮大。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并不强大,即使强大如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后来所领导的市民运动,也只是针对阉党,并没有针对封建社会、特别是封建帝王的纲领。他们所能用的仍然是传统儒家早已确定的思想——仁君。

其二:并没有改变朱元璋父子设计的顶层问题,例如藩王“豢养”政策,以及一大批土地兼并的根本所在,由此,根本无法抑制流民问题。如果想改变,以张居正作为臣子的身份,他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顶层设计问题只能靠最高统治者拍板。

张居正所能多收上来的税,连藩王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何况,包括徐阶在内等大批退休官员土地兼并(买房买地)所造成的流民问题。

(2)一条鞭法和考成法的各项问题在张居正死后出现

“一条鞭法”要求白银缴税,当初实行前葛守礼等人就认为应该:分地区执行,南方多银、北方少银、西北贫银,全都交白银很多地区没有白银。但张居正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而是“一刀切”执行,虽然在短期内扩大了财政收入,但却造成西部地区在有白银积累情况下,可以度过初期的税收。那没了呢?

当自然灾害、吏治因为熟悉“一条鞭法”的剥削方式后采用新的形式贪腐(交白银贪腐总比交粮食贪腐容易)等,西部流民众多、卖儿卖女卖房子卖地的情况比较普遍。

否则,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思想家”都主张“废银”了。因为,他们经过那个时代。

至于“考成法”,因为“以人治国”的问题,沦为“党争”的手段根本就不用说。

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居正如果多活二十年,很可能延缓大明的灭亡时间,但挽救不了大明。张居正其所以搞出十年万历新政,是因为朱翊钧年令较小,而十年之后,朱翊钧已经成年了,他自己是要亲政的,张居正的权力就不会有原来那么大了。如果张居正还要像以前那样行使权力,势必会与皇帝发生冲突。然而,张居正虽然强势,在皇权面前,仍然是弱势。所以,张居正不早死,也就是万历新政可以平缓的过渡到万历执政,而张居正如果能够与万历配合,则终其延长的二十年寿命,应该不会发生大的变故,万历朝的经济也不会垮的那样快。如果他与万历发生正面冲突,可能也不能终其二十年所延长的寿命为官,或早被致仕,或被杀掉。但如果张居正在世,估计皇太子的确立,可能早一些时间完成。以张居正的威望与睿智,如果同意万历立朱常洵为皇帝,可能万历朝君臣互动正常一些,不至于把摊子搞烂,接班人会轻松一些,明朝的国祚会更长一些。如果不同意立朱常洵为皇帝,万历不上朝,但有张居正主持朝廷行政,也能正常运转,同样不至于把摊子搞烂。但须知万历朝一共有四十七年,就是张居正在朝三十年,还有十七年由朱翊钧折腾,应不会有个太好的结局。综上所述,如果张居正能够再活二十年,也只能延长明朝国祚,不能挽救明朝灭亡。

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

1111

555

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居正改革,有些学着说让明朝寿命至少延长了半个世纪。

如果张居正可以多活二十年甚至更长,明朝后续的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张居正的改革治标不治本,再活一百年,明朝一样会覆灭。从朱重八建立明朝开始,到火烧庆功楼,朱明王朝就注定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王朝,只是朱家后裔确实作孽太多,死的也是最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