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首辅大学士,李太后是万历皇帝的生母。万历皇帝登基的时候,年仅九岁,尚未成人。做为皇帝老师的张居正与李太后一起负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工作。当然,这项工作的实际参与者还有太监冯保。张居正
明朝时期,翰林院的学士们本身就担负着皇帝教育的工作。张居正在嘉靖朝,就与高拱一起成为当时还是太子的隆庆皇帝的讲官。万历当上皇帝,做为当朝首辅的张居正,为皇帝讲课,成了他的重要工作。
在对万历小皇帝的教育上,张居正不但起到了老师的作用。因为想把皇帝培养成一代名君,张居正在万历身上倾注的心血远远超过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他对万历的关心很像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比如,他亲自己为万历安排学习的内容,制订学心计划。为了帮助万历理解,他甚至把历史事件画成小人书给万历当教材。用心可谓良苦。或者也正因此,才有了关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暧昧关系的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大概是民间传说的成分多点,现实中是不太可能的。民间传说大都有明显的民间视角,认为皇帝家里天天吃饺子,而对真正的历史和政治大约是不甚了了。
张居正与李太后有暧昧关系的传说,大概来自于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人不要恃才傲物,要谦虚谨慎,否则会受到报付的。这与今天网上流传的很多鸡汤文一样。
故事的主角叫艾自修。据说,爻自修与张居正是好朋友。二人同时中举,张居正中了头名,而艾自修中了最后一名。于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张居正做了一个对子羞辱艾自修: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多年以后,张居正和艾自修都在朝廷中当了官。有一天,艾自修去张家拜访张居,发现张居正从自家花园的一个洞里去到了太后的住处。艾自修因此发现了张居正与李太后的暧昧关系。这时,他想起了多年前张居正对自己的戏辱的那个对子。于是,对出了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之后,艾自修向皇帝举报了张居正。张居正因此被罢了官,为自己当年的狂妄付出了代价。现在,百度百科上“艾自修”的词条下,就有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艾自修这个人,历史上是有的,他是邓川人,在今天云南大理洱源县,现在是个镇。一个邓川人,是怎么与湖北江陵的张居正一起参加乡试中举,并且在一张龙虎榜上公示的?此其一。
其二,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就已经去世了。而艾自修是万历二十八年进士,后从县令升知州。他入仕当官的时候,张居正已经去世十八年了,何来同朝为官?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北京故宫就是明故宫,李太后是住在故宫中,张居正的府邸是在皇宫之外。张居正有多大的本事能在自家花院里挖一条地道通到皇宫中?
艾自修有多大的胆子,敢向皇帝告发皇太后与人通奸?如果真敢这样,估计他家九族都被灭了。这不是向皇帝头上泼大粪吗?
因此,这个故事,百分百是假的。
万历初年,张居正确实与李太后以及太监冯保之间形成权力三角,主导大明王朝的政治走向。他们的结合决不是出于感情或是爱情,而是相互之间的政治需要。他们三个人之间,都需要另外的两方。离开了另外两方,自己的利益都会受损。
先说张居正,他不利用冯保和李太后把高拱整倒,他自己就当不了首辅。他整倒高拱的手段未必光明正大,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他看成争权夺利,他更重要的追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李太后像
冯保在司礼监混了很久,水平也不错。以为自己可以顺理成章的混成司礼监的头头,提督或掌印太监。可是,他与高拱不对脾气。司礼监的职务升迁,是要内阁提名的,内阁首辅说了算。本来在隆庆皇帝之时,冯保认为自己就可以升任掌印太监了。可是高拱坏了他的事。而且高拱对他一直表现出不屑的态度,所以,他为了自己的升迁,只有搞死高拱,这是他主动联系张居正的原因。
冯保自己和张居正联合,未必能干成事。必须有更有权利的人支持。于是,冯保便攀上了李太后。李太后虽然是万历的母亲,但她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隆庆皇帝的皇后是陈皇后。李太后是在生了万历之后才封为贵妃的。她的地位远低于陈皇后,按照封建规制,她儿子当了皇帝,她是可以封太后的,但是封太后也比陈皇后低一级。她只能封一个光秃秃的“太后”称号,而陈皇后为了表示尊贵,可以在太后之前加上徽号,比如“仁圣皇太后”。冯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向李太后许诺,如果让张居正当了首辅,张居正就可以让两宫皇太后并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而李太后为“慈圣皇太后”。不要少看这两个字,她代表的是权力。有了这两个字,李太后就取得了和他老公正妻一样的地位。说话的分量就一样了。这就是李太后、冯保、张居正三人结成联盟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联盟的达成,三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李太后获得了并尊的地位,冯保掌握了司礼监,张居正掌握了内阁。
说到感情,张居正在万历初年已经四十七岁了。已经不是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了。他掌握了权利之后,什么样的美女得不到,没必要冒着灭族的危险去搞什么暧昧。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李太后掌握后宫大权,但在情爱的方面,她是决不敢出轨的。明清理学盛行时期,越是大户人家,礼法越严,出轨的后果越严重。清朝的公主与驸马是合法夫妻,一起睡个觉还要给奶妈行贿,不要说太后出轨了。
总之,张居正与李太后暧昧之说,纯属是流言家的艺术创造,绝不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万历母亲李太后与张居正有没有拎不清的关系,这个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野史上倒不少,关于他俩的野段子也有很多,就那个黑心宰相卧龙床的版本就有好几个,我这里不能乱加猜测,只有根据有关史料进行分析了。
一、李太后和小万历的精神依靠为张居正。李太后出生很贫贱,原名李彩凤,因生活所迫被卖到皇亲国戚家当丫环。李彩凤有两个特点,一是长的漂亮,二是聪明伶俐。被嘉靖的大儿子(上面有兄长,早夭,追封冲太子)裕王走亲戚时看中,生下小万历。李彩凤母以子贵,裕王继位后为贵妃,可见李彩凤并不是正宫娘娘。结果李彩凤的老公干皇帝多久便驾崩了,小万历继位。这时的小万历还处在教育成长阶段。张居正为首辅,能力强,有学问,忠于大明,人长的又帅。李彩凤便让张居正当小万历的老师,张居正为此组成了一个班子专门负责小万历的教育,张居正还亲自编写教材,可谓尽心尽力。这样李彩凤便将大明的天下和皇室的家事都托付给了张居正,张居正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对万历的管教极严,以致后来在万历的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见了张居正小万历便不自觉的打哆嗦。小万历有次和太监玩的不亦乐乎,有些过分,张居正替小万历起草了罪己诏,召告天下,让小万历非常没面子。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大明起色很大,有起死回生的景象。张居正被封为太师太保太傅,为大明获得这三头街,且人还活着的第一人。张居正父亲去世,按规定张居正应该回家丁忧三年尽孝,但适逢推行万历新政的关键时期,小万历的教育也离不开张居正。李太后排除阻力,以皇帝的名义让张居正夺情留任。张居正自然成了大明以及李太后及万历的精神依靠。
二、张居正知恩图报。历朝历代皇帝死了只能为其皇后上尊号,即太后只能有一人,且必须为正宫。张居正克服阻力为李彩凤也上尊号,即万历的嫡母和生母都是太后,为一宫两太后开了先河。后来大清有样学样,同治、光绪朝就有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大明皇室的钱与国库的钱是分开的,管理很严格。皇帝的个人开销也是有限制的。李太后拜佛施舍要花大把的银子,张居正就无限制的给万历补助,万历小,还不知钱为何物,有何用处,实际上是在间接的补助李太后。
三、李太后和张居正至少是精神上的恋人。李太后当时二十多岁,正当年,年轻新寡。张居正正当盛年,文化水平高,风度翩翩。李太后与张居正为国情家事,几乎天天见面,两人没有碰出点火花,估计没人相信。但那时宫内规矩繁多,两人又是万众瞩目之人,很难独处,或者说独处的机会不多。瓜田李下的,至少那时没有人说他们的闲话,也可能看见了也不能说,乱传太后首辅的绯闻是要杀头的。
四、后来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便马上翻脸,废了新政,清算张居正,就差掘墓鞭尸。史上记载李太后没有出面阻止,至少是默许。如此大的事情,万历不可能不与母亲商量。由此看李太后与张居正并无拎不清的关系,至多是个精神上的恋人吧。在两人的接触中互相多看几眼有的,相互的问寒问暖应该有的,估计仅此而已吧。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张居正是明代万历朝前十年政策的制定者和实际掌权者,这位明朝的首辅大臣凭借着一己之力的改革,为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积贫积弱的明朝因为他的改革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可以说无论对明朝这个国家还是对于万历皇帝个人,张居正都是恩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死后不久却遭到了清算,不但削夺了张居正的官爵,还对他实行抄家,甚至差点掘墓鞭尸。他的家人亲属,也全部流放到边疆地区,这其中,不包括张居正年迈的老母亲在内,很多都饿死在路上。张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员,万历皇帝也都给予削职甚至问罪斩杀的处分。实际上在张居正掌权的十年间,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还是非常尊重的,李太后称呼张居正为“张先生”。那么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明穆宗隆庆皇帝驾崩时年仅三十六岁,当时的李贵妃才27岁,随着李贵妃的儿子朱翊钧登上皇位,李贵妃也得以母凭子贵,与明穆宗皇后陈氏并尊为皇太后。因为李太后守寡时非常年轻,而朝政的事情经常委以张居正,所以一些野史传闻便说李太后与张居正关系暧昧,更有甚者竟然言之凿凿的称李太后与张居正“有一腿”,甚至于万历帝之所以在张居正死后对其进行疯狂的报复,都是以为张居正曾经睡了皇帝的亲娘。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李太后虽然青年寡居,但是其并没有与张居正发生不齿之事,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发生,首先当时穆宗的正宫皇后陈太后尚在,李太后虽然与其并尊为太后,但古代嫡庶有别,若是李太后行为不轨,陈太后完全可以召集群臣当场赐死李太后,并且张居正身为臣子,也并不敢与当朝皇太后发生不伦之恋,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呢?所以,张居正与李太后的绯闻纯属杜撰,不必相信。
虽然李太后与张居正没有坊间野史传闻的那些腌臜事,但是这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因为皇帝年幼,两位太后又不懂得朝政事务,所以李太后便放手把权力交给张居正为首的辅臣,并且对他们非常信任,张居正的改革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放手去干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张居正十年改革积累下来的财富,恐怕后来万历皇帝想折腾也没有本钱啊。
万历皇帝小时候非常顽皮,以至于李太后有时候都管不了他,但是万历皇帝却非常害怕张居正,每次万历皇帝胡闹时,李太后便用张居正吓唬他,时间长了,在年幼的万历帝心里,张居正成了一个阴影性的人物,这也为后来万历帝整肃张居正埋下了伏笔。
后来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了,自己的儿子对于一个死人的清算,实在没有必要出面阻止,万历皇帝清算去世的张居正,就如同汉朝时的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清算霍光一样,这种事情虽然是一种泄私愤的报复行为,但是实际上是给活人看的,所以这种既得罪人又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李太后没必要做。除此之外,李太后还深知,作为首辅的张居正掌控朝廷中枢那么多年,无论如何,都有意无意的培植了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集团。而刚刚亲政的万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击这个势力集团。只有把这个势力集团打压下去了,万历皇帝的皇位才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李太后沉默的原因。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是1546年生,15岁入裕王府,生朱翊钧,得到裕王侧妃的名分。裕王继位后,册封为贵妃。仅次于陈皇后。1572年隆庆皇帝35岁卒,李贵妃26岁守寡。万历继位,尊嫡母陈皇后和生母李贵妃同为太后。陈太后活到了万历二十四年,李太后活到万历四十二年。
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 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跟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有不正当关系,是真的吗?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关系说起来是十分复杂的,一开始张居正他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但是后来在隆庆皇帝死后,张居正便成为了万历皇帝某种意义上面的父亲。可以说张居正之于万历皇帝是老师、亦是父亲。而张居正和李太后据流言所说,他和李太后是存在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的。因为当年李太后守寡的时候才28岁,可以说在李太后最需要人去安慰的时候,张居正出现在了李太后的眼中,从此他也就成为了李太后可以依附的人了。
张居正和万历在万历皇帝成年了后,张居正和万历他们才成为了君臣。当年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是张居正对他进行循循教导的。按理说来,张居正和万历皇帝应该是关系亲密的。但是呢,成年之后的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却是十分复杂的。张居正,他虽然是大臣,但是他架空了万历,所以万历想要他死。
张居正死后凄凉而且在张居正他死后,万历便是把尸体从坟墓里挖了出来进行了鞭尸。据说万历如此作为,正是因为当年张居正和李太后的苟合,也是因此才使得万历对张居正他有所记恨。而后来在张居正死后,李太后又爱惜自己那还活着的儿子,于是她也就放弃了去保护张居正的后人。可以说张居正的结局是十分惨的,他死后不仅被封赐的名号、谥号都被剥夺,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是被流放的流放,被饿死的饿死。
张居正他本人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受争议的,大多数历史学者对他的评价都是毁誉参半的。可以说张居正他既是一个好人,又不是一个好人,他既是一个为国家可以承担一切的好官,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臣。
总结:张居正和李太后此时的处境和以后清朝多尔衮和孝庄的处境很相似,这叫黄连掉进裤裆里。张居正和多尔衮后来都被挖坟鞭尸了。而清史中也流传着”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简直是无稽之谈。
你要知道,明朝的清流是特别厉害的,皇帝但凡有一点不合礼法的地方,让他们抓住把柄,他们都能缠斗到底——比如万历的“立幼不立长”,若是堂堂的太后和大臣有染,那他们岂能放过?
再说了,太后身边是永远不离人的,要么是太监要么是宫女,要想与张居正有事儿,连机会都没有。
第三,李太后出身卑微,对于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身份不可能不珍惜;而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实行新政,是做大事的人,岂会做出这种灭九族的卑劣、大不敬之事?
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是正常的君臣关系。不过,李太后对张居正是既熟悉又欣赏的,一直很支持他。
早在李太后还是裕王妃的时候,张居正就是裕王府里的旧臣,他担任的是裕王的侍读侍讲,相当于半个老师;此后,更是直接担任了裕王之子朱翊钧的师傅。朱翊钧,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
据史书记载,李氏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很多事情,裕王看不透,她却能看透。而张居正本来就是一个有大本事的人。如此一来,李氏肯定早早地就看透了张居正的本事。
后来,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身为帝王师兼内阁首辅,李太后支持他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实行新政,也就没什么好意外了。
其实,张居正能够顺利实行新政,还与一个人有关,此人就是万历皇帝的“大伴”冯保,人称冯大伴。
也是在裕王府当侍读侍讲的时候,张居正就与冯保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后来,万里登基,冯保执掌司礼监,张居正执掌内阁,两人通力协作,这才有了“万历中兴”。
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真有暧昧吗?你怎么看?
说一下,民间“黑心宰相卧龙床”的典故首先出于清代李春芳写的公案小说《海宫大红袍全传》。在这部小说中张居正的形象被彻底的丑化为一个胆小、奸诈、生活奢靡的反面人物。最终被正义的化身海刚峰先生打得一败涂地。
这部书的开篇就写了张居正在宫中被留下赐宴,但这位当朝太师却酒后乱性,竟然躺在龙床上醒酒,而且拉住一个宫人轻薄了起来。虽然没有得逞,但是“黑心宰相卧龙床”的典故就此传开。
到了最近,又有人把这个“戏说”无限夸大其词,将张居正所轻薄的对象由默默无闻的一介宫人变成了慈圣太后李老娘娘。甚至,还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郦波公开声称李太后与张居正有私情。而熊召政也在小说中把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关系描写的暧昧而压抑,充满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办公室恋情”的猥琐想象。其证据就是——第一,李太后年轻守寡,而张居正仪表堂堂,所以二人很容易“摩擦出爱情”;第二,李太后一直对张居正全力支持,颇有内助之功;最后,张居正身后被清算,李太后十分不满。
这是充满了“穷人思维”和无知无畏的三条。
首先,母后孀居,不耐深宫寂寥者有之;公开与外臣为伉俪者也有之。但是李太后和张居正却绝不会有什么私情。因为二人年龄悬殊太大,准确的说是张居正年纪太大,他整整比李太后年长二十一岁。历朝历代能得到母后恩宠的臣子无一不是翩翩公子,潇洒游侠。如秦之魏丑夫、嫪毐;唐之薛怀义、张易之。如果李太后真的有什么不羁之想,满朝公子王孙多的是,怎么也不会轮到一个年逾不惑的老夫。因为,从历史上看,所谓的对“成熟男性”的审美,实际上是近现代之后,相对贫困加大,滋养了一些中年男子对自己的“经济积累”等同于性吸引力的谜之自信。而至少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即使底层社会的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标准仍旧是需要像西门庆或者贾宝玉那样——首先是年轻、英俊,之后才是有钱。
再说李太后和张居正之间在政治上也谈不到合作。也就是没有互撕起来而已 。李太后一开始是用驱虎吞狼之计,联合张居正整走了高拱。但却很快发现张居正也非善茬,而且更不好对付。至于张居正也是隔三差五的给李太后穿小鞋、上眼药。比如万历二年十月法司奏审录罪囚,李太后主张停刑,张居正不同意。明神宗替母后解释到说:“圣母崇奉佛教,故不忍动刑耳。”也就是说希望张居正给李太后个面子。但张居正却回绝道:“佛氏虽慈悲为教,然其徒常言地狱有刀山、剑树、礁舂、炮烙诸刑,比之王法,万分惨刻,安在其为不杀乎?”年幼的明神宗很有涵养的呵呵哒了一下,之后便降旨处决死囚三十余人 。这还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还有过张居正拿着国丈武清侯收受贿赂的证据(此事颇有欲加之罪的嫌疑)要挟李太后的事件……就这关系,不势同水火已经是万幸了,怎么还可能是“朋友”?
最后就是明神宗在张居正身后将其清算的事件让李太后十分不满的传说也无史料支持,完全是来自于熊召政等人的小说。其实,就李太后和张居正之间的那种一触即发的矛盾,都很难说张居正身后被清算时,李太后会不会在暗中煽风点火……
至于李太后对张居正最痛很的就是张居正的摄政完全削弱了她作为母后对朝政的影响。而张居正死后,明神宗也早已成人,作为母后的慈圣太后李老娘娘自此也无法过多的干预朝政,本应是大显身手的一代女帝,却和海瑞一样被搁置雪藏,直到自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这,也许才是李太后心中最大的怨念吧!
慈圣太后李老娘娘。
张太岳先生书法及影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