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贡献巨大!利大于弊!

“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这是范睢的“伯乐”——秦昭襄王嬴稷(又名赢则)给予范睢的“至高无上”的评价。秦昭襄王将范睢与名相姜子牙、管仲相提并论,可见范睢在秦国的地位是多么高和多么重要!

范睢本是魏国人!

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秦国,这是为甚?

避祸!复仇!

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怀着强烈的“复仇心”,范睢亡命秦国。

作为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范睢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主人”排忧解难,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在一次随须贾到齐国从事外交活动时,“不小心”风头超过了“主人”须贾,遭到“羡慕嫉妒恨”,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齐国王宫,魏国使者须贾带着范睢拜见齐王。齐襄王田法章仗着齐国是“泱泱大国”,眼里根本没有须贾,态度傲慢,一开口就是责问并痛骂魏国反复无常,趁火打劫。须贾呢?脸红脖子粗,嚅嚅而无言,竟结结巴巴,不能应对。

范睢呢?这时候,挺身而出,义正辞严,毫不畏惧地说道:

“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齐国曾出现两个“齐桓公”,此处指田齐的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

这番不卑不亢、鞭辟入里的话一说完,齐国朝堂震惊异常,鸦雀无声,魏使须贾更是汗流浃背,心惊胆战。人们都盯着坐北朝南的齐襄王,暗想:这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肯定玩完。

可齐襄王听完,不但没有发怒,反而心中暗自赞叹此人的胆识和辩才。他上下左右,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个年轻人,什么也没有说。

当晚,齐襄王派人悄悄地找到范雎,劝他留在齐国,许以“客卿”的高官厚禄,请范睢留在齐国大展鸿图。

范雎呢?怎么做的?说道话,可谓义正辞严:

“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

齐襄王听闻后,只说了四个字:“大丈夫也!”处于敬重之心,又派人送给范雎黄金十斤以及牛、酒诸物。范雎一再坚辞不纳,并将齐国拉拢收买之事,如实告诉了须贾。

谁知道,回到魏国后,范睢的悲惨命运就降临了。

一回到魏国,嫉妒之火熊熊燃烧,须贾第一时间诬陷范睢“通齐卖魏”。魏国相国魏齐,将范睢严刑逼供,活活打“死”,并扔进茅房(卫生间)。当晚,魏齐正在宴客。魏齐、须贾及客人们纷纷往范睢的“尸体”上撒尿,范睢“死去活来”,买通了准备埋他的人,后在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帮助下,改名张禄,凭着一张嘴和满肚子的才学,打动了正在魏国的秦国使者王稽,悄悄地逃到秦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货卖帝王家”,范睢(此时已叫张禄),凭着胆大心细,很快就成为秦昭襄王的宠臣和智囊,在其高超的智慧和出谋划策下,秦昭襄王很快就从秦宣太后芈月和权臣穰侯魏冉(芈月的同母异父弟)手中夺回了权力,得以亲政。范睢也很快由客卿升任秦国的相国,参与朝政,并恢复了本名。

范睢是一个“恩怨分明”、“瑕疵必报”的人。

当了威风凛凛的秦相后,恰逢原先陷害他的“主人”须贾来访问秦国。范睢装作一个落魄的穷人,拜访须贾。

有些人见不得别人比他好、比他强。当你比他强时、比他好时,他恨不得将你打到“十八层地狱”。当你十分可怜时,他有可能会动点恻隐之心。须贾就是这样一个人!

看到范睢可可怜怜,衣衫褴褛,冻的瑟瑟发抖。正在换衣服的须贾,就动了恻隐之心,随手将一件换下的袍子披在范睢的身上,就这么一个不轻易的举动,让自己得以活命并顺利地回到魏国。

秦相范睢召见须贾后,美美滴羞辱了一通须贾后,又仗着秦国的势力,逼死了将他打的死去活来的魏国相国魏齐,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范睢为秦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特别是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秦国的实际,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国策。

这不得不说是个非常高明的重大战略,就这区区四个字,历代秦王都始终矢志不渝地执行这一“国策”,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最终使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中国。(此段引自我回答的《秦灭六国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远交近攻,强干弱枝;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瓦解合纵,助力长平;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这就是范睢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范睢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也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更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也诬陷过别人。大名鼎鼎,赫赫有名的秦武安君,堪称秦国“长城”的白起,就是被他进谗言,最终被逼自杀。

白起之死,拜范睢所赐。但比起范睢对秦国的杰出贡献,只是范睢一生中的一大“污点”。倘若不是范睢,白起“功高震主”的丰功伟绩和“自恃清高”的刚烈性格,最终下场也好不到哪里。要知道,“疑心病”是帝王特有的,且非常容易患上的一种心里疾病。

晚年的范睢,见好就收,急流勇退,很合事宜地推荐了一个叫蔡泽的人取代自己当了秦国的相国。应侯范睢,得以回到自己的封国,安然功成身退。

小文的最后,再借机啰嗦几句:

接任范睢的蔡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此人善辩多智,深谙月满则亏的思想。

他之所以被范睢推荐为秦相,就是因为他向范睢点破了“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据说,范睢听完这句话后,毛骨悚然,惊出一声冷汗,第二天就提出辞职,从而使功成身退。

关于蔡泽此人,有空再聊!

我是@塞上老山羊,谢谢关注!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秦昭襄王

这便是君主对范雎的评价,可以说,范雎凭借其才能使秦国的实力进一步上升,使六国之中再也没有与秦国匹敌的国家。 作为臣子范雎对秦国的贡献足以载入史册,就连后世秦朝宰相李斯对其的评价都认为范雎是秦国成就帝王之业的关键人物,但是其逼死白起,错失一举歼灭赵国的时机,亦是其罪过。

老样子,先来看看范雎的生平。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原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随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见范雎很有口才,便送了十斤黄金和牛肉美酒等礼物给范雎,但是范雎不敢接受,须贾认为范雎出卖了重要的国家秘密给齐国才会得到那么多赏赐。须贾假意让范雎接受牛肉美酒这样的礼品,把黄金归还。

但是回到魏国后,须贾嫉妒范雎得到齐王的赏赐,便向魏国宰相魏齐诬陷范雎出卖国家秘密给齐国,魏齐知道后,命左右用荆条、板子将范雎差点打死,范雎顺势装死,魏齐便将范雎卷在席子里扔在厕所,又让宴饮的宾客轮流往范雎身上撒尿。

而看守知道席子中的范雎没有死,最后看守请示魏齐把席中死人扔掉,范雎才得以逃脱,而此时被魏齐知道,全国通缉范雎,范雎被魏国人郑安平救下,化名张禄,躲藏在魏国,白天不敢出门。

最后被秦使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郑安平二人偷偷带回秦国。范雎这才为秦国所用,成就大业。

再来说说范雎对秦国的功勋

打击后宫和权臣,加强君主权利

范雎初到秦国的时候,秦王并不重视范雎这个名士,只是安排他住在客舍,每天供给十分粗劣的伙食给他,就这样范雎在秦国凄凉的呆了一年多。

当时,穰侯魏冉想越过韩国与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封地,范雎面对秦国权臣的势力过大的形势的,当即向秦昭襄王以死上书,向秦昭襄王陈明贵族势力太大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这一点与准备削减贵族势力的秦昭襄王不谋而合,当即认为范雎是名士,并派车马接范雎进宫。

当时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专权,穰侯魏冉、华阳君是宣太后的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是秦昭襄王是同胞弟弟,穰侯魏冉担任国相,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三位轮流把持军权,等于国家军政二权都不在君主手里,这对于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当时宣太后独断专行无所顾忌,穰侯出使国外从不与秦王报告出使情况,华阳君、泾阳君不经过君主就随意惩处断罚,高陵君也把持着官吏的任免权。使天下只知道秦国有这几位权贵,根本不知道有秦王。

秦王这才知道纵容权贵是非常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且自己赏罚不明,只知道赏赐这些皇亲国戚,致使这些皇亲的财富已然超过国家,于秦昭襄王痛下杀手,废掉宣太后,夺取穰侯魏冉的相印,并驱逐穰侯魏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出国都,从此秦国大权掌握在秦昭襄王手里,加强了君主集权。

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瓦解诸侯联盟

穰侯魏冉想越过韩国和魏国的领地去攻打远处的齐国,范雎当即提出这种策略不可行,舍近求远本来就是兵家大忌,而且远距离用兵供给线漫长且不说,还有攻下之后难以守住。

所以,范雎建议秦国目前的军事目标就是眼前的韩魏二国,而不是远处的齐国,应该派使臣与齐国交好,使韩魏二国得不到齐国的支援。

而且范雎还建议先让韩国这一个国家屈服,因为秦韩两国的领土犬牙交错,秦国领土深入韩国领土,若是韩国趁秦国不备发动攻击,领土很有可能会被韩国分割,所以秦国先派大军攻占韩国荥阳,使韩国分割为三块领土,这样韩国只有引颈待戮,慢慢等死。

这样一来,面对强大的秦国,天下谋士都相聚在赵国讨论策略,准备集合六国之兵打击强秦。本来六国都派了代表在赵国参加合纵之约,眼见六国联盟就要建立起来。秦昭襄王也日夜忧心,但是范雎派出使者前往赵国,公开宴请这些策士,并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并放出话谁先来拿谁就是秦国的朋友,结果六国代表为金银大打出手,完全忘了合纵之约,这也六国联盟就早早收场。倘若这场六国联盟秦国不加以制止,可能在强秦的几代基业就要毁在秦昭襄王手里。

帮助秦国打赢长平之战,使六国之中再也没有与秦国匹敌的国家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使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韩桓惠王命令这座孤岛的首领上党郡太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但是冯亭不愿意降秦,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请求联赵抗秦,没想到赵国接受了这本应是秦国领土的上党郡,秦赵二国爆发战争。

公元前260前,秦国出兵攻打长平,开战伊始,赵国军队处于下风,主将廉颇收拢兵力,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不出,企图以逸待劳挫伤秦国军事锋芒。这样的坚守,让寻求速战并处于严冬的秦国军队疲惫不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前往赵国散布留言:“秦国恐惧的不是不堪一击的廉颇,而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结果赵王本就对当时廉颇打了败仗且坚守不出十分不满,于同年阵前换帅,令赵括接替长平防务。

结果,赵括一来便改变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就正中秦军下怀,结果被秦将白起分割包围,军队被冲散。在坚守四十六天之后,断粮已久的赵括决定做困兽之斗,率领军队突围,没想到在乱军之中被乱箭射死,失去主将的赵国士兵向秦国投降,全部被白起坑杀,只留下240名年纪小的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士兵,失去了主动进攻的实力,从此赵国只能被动挨打,而长平之战也标志着兼并战争频发的时代已然过去,接下来就是秦国完成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长平一战过后,战国诸国再也没有与秦国单独抗衡的实力。

范雎来到秦国,确实建立了不少的功勋,为秦国确立了远交近攻的国策,为秦国完成统一战争指明了道路,但是在秦国统一进程中范雎还是扮演了一些畔脚石角色的。

害死白起,用人不当,邯郸之战失利,错失一举歼灭赵国的时机,延缓了统一进程

当初白起在长平之战居功甚伟,范雎嫉妒其军功。且当时秦国刚刚打赢长平之战,虽然大败赵国,秦国也死伤惨重,如今秦王却不听白起之言执意攻击赵国邯郸,且楚魏两国发兵救援赵国,导致秦军死伤惨重,此时白起因病不能参与战役。但是前方战事接连失利,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出征,白起以病重为由拒绝,但是面对国君与宰相范雎的请求,白起带病出征,结果走到杜邮的时候,范雎进献谗言,说白起迟迟不肯动身导致前方战争失利,结果被秦昭襄王赐剑一柄,自刎而死。

老将廉颇再次出马,担任守卫邯郸主将,赵国一心上下使秦军久攻不下,再加上楚、韩、魏三国相继派军队支援邯郸。面对这样的攻势,范雎举荐他的恩人郑安平为将军,这就有点报恩不看时候,郑安平根本不是什么将领的材料,最后,在面对四国军队的攻势下,主将王龁率残部逃回秦国,秦将郑安平居然率两万余人投降赵国,杀掉白起,换郑安平,这就是范雎一大罪过。

秦国邯郸之战的失利,使自己丧失大量领土,丧失了一举歼灭赵国的机会,延缓了秦国统一全国的进程,而范雎也获罪被迫辞掉相位,回到封地,不久病死。

浮人语

范雎虽有才能,对秦国居功甚伟,但是其性格善妒,导致武安君白起的死亡,虽有有恩必报的美德,但是在大战之时居然举荐自己的恩人郑安平为将,导致邯郸之战的进一步恶化,邯郸之战的失利与范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须贾先前对其做了恶事,范雎做了相国之后,面对魏使须贾,百般羞辱,全然没有一个一国宰相的气度,也坚定了魏国抗秦的决心,导致在围困邯郸之时,魏国站在赵国一方。

所以,范雎对于秦国是有功有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功大于过。

参考文献: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范雎(sui),字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王稽暗自寻访魏国的贤能之人,范雎被秘密带回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被任命为秦国宰相,后因功封为应侯。

范雎在魏国并不出名,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王稽入秦。

范雎向昭王进谏了约六件大事:

一、劝谏昭王不要进攻齐国,要实行远交近攻,不断蚕食诸侯的策略。

范雎说:“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中心,如想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亲近韩魏,把它们作为掌控天下的关键,以此威胁楚、赵。楚国强大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大就亲近楚国。楚国、赵国都亲附了,齐国必然恐惧。齐国恐惧,必定低声下气拿出丰厚财礼来奉事秦国。齐国亲附了秦国,那么韩、魏两国便乘势可以收服了。"

对于收服魏国,范雎献计说:" 可先说好话送厚礼来拉拢它;不行的话,就割让土地收买它;再不行,寻找机会发兵攻打它。"

秦昭王实行了范雎的策略,使秦国的地盘进一步扩大。远交近攻这个策略是在张仪之前提出的。

二、消弱太后和宰相魏冉的权势,稳固君主权威。

三、用贿赂之法,破坏六国合纵抗秦。

天下的谋士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六国联合抗秦,这时范睢对秦昭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

范睢就派秦臣唐睢载着美女乐队,并给他五千金,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收买赵都邯郸的官员。收到成效后,又给唐雎五千金,再次到武安,收买天下谋士。金未散尽,而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为黄金而内讧了。

四、在秦赵长平之战时,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撤掉廉颇,任用赵括挂帅,造成赵国大败。

五、接受赵国贿赂,阻止秦王灭赵;离间白起与秦王关系,并造成白起被迫自杀。

六、有仇必报,有恩必施。

范睢升官后,散发家财,报答所有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必定报复。

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对他进行羞辱。扣留平原君,以要挟赵国,待魏齐自杀了,才放走平原君。

王稽把范雎带到秦国,范雎向秦王推荐王稽,任命王稽为河东郡守,并允许王稽三年之内可以不向朝廷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情况。王稽做河东郡守时,曾与诸侯有勾结,因犯法而被诛杀。

范睢又向秦昭王举荐曾保护过他的郑安平,昭王任命郑安平为将军。昭王派郑安平领兵攻打赵国,反被赵军围困,情况危急,郑安平带领二万人投降了赵国。

这两件推荐人的事,按秦国法律,举荐者是要连坐的。为此,范睢一天天懊丧,自罪自责,昭王一直宽恕、保护他。后来,燕国人蔡泽来到秦国劝谏范雎,范雎就让出相位,推荐蔡泽,而退隐。

从以上六大事例可以看出,范雎对秦的功劳是主要的,过错是不大的。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范睢是秦昭襄王的相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史学家司马迁对于其评价很低,认为范睢是个“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小心眼的人,从而忽视了其对于秦国的贡献,下面我就来细细探讨探讨范睢其人。

范睢对于秦国的三大贡献

一、辅助秦昭襄王掌握秦国大权

秦昭襄王在位的前三十六年时间里,其徒有秦王之名而无秦王之权,这一时期的秦国大权始终掌握在以魏冉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这种情况直到范睢被秦昭襄王所重用,才最终有了改变。秦昭襄王在范睢的建议下,趁宣太后去世的机会,将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和泾阳君公子芾四大权贵全部驱逐出首都咸阳,秦昭襄王才真正拥有了秦国的大权。

二、提出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

范睢在成为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后,范雎重新提出来秦国新的对外策略——远交近攻。远交近攻顾名思义就是指:联络和交好距离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随着远交近攻战略的提出,秦国加大了对于韩、赵、魏三国的打击力度,并且结交了燕国。这一战略决策的调整,加快了之后秦军统一天下的脚步,形成了六国越战越弱而秦国越打越强的局面。

三、献上了反间计,帮助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

在秦赵两国关键的长平对决过程中,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反间计,使得赵孝成王做出了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老将廉颇的错误决策。间接加速了长平之战赵军战败的进程,给白起提供了一个全歼赵军的条件。

尽管范睢给秦国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但是在其为相的后期也给秦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一、作为秦昭襄王贴心小棉袄的范睢与武安君白起产生矛盾,导致白起称病不上前线,使得秦军在邯郸之战遭遇惨败。

二、举荐了的郑安平和王稽两个庸才。前者带领两万秦军投降赵国,使秦军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提升了赵军的士气加速了秦军的战败。后者作为秦河东守与六国私底下做交易,使秦国的处境更加糟糕。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事情判断,总的来说范睢对于秦国来说还是功大于过的。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弊大于利!

一、远交近攻的起因。

笵雎在魏国被魏齐差点弄死,好不容易逃到了秦国,这时的笵雎难道会放过魏国?他的“远交近攻”歪打正着的可能也是有的,时也命也!笵雎放话要魏国交出魏齐,不然秦国就会进攻魏国,魏齐逃到赵国,秦王骗来平原君当人质,要挟魏王,魏王只能追捕魏齐,魏齐在逃回魏国后自杀!人头交到秦国!笵雎报了私仇!

二、外戚专权的大秦仍然不可阻挡

这时昭襄王登位,严侯赢疾作为三朝元老,德高望重的王族,起到了稳定大秦的重要支柱。赢疾死,魏冉作为国舅和宣太后替昭襄王把持着外交内政!但魏冉也不是仅靠关系立足大秦的怂货,对外征伐屡建功勋,在秦军中培养了大批的骨干,白起就是优秀中的优秀,伊阙大战,斩魏韩二十四万,一战成名,南下攻楚,摧枯拉朽,如狼入羊群,直下楚国郢都!六国为之震动,白起的名号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六国!

如此形势已经持续了三十六年之久,当然其中穰侯攻伐中的封赏应该不少,用财富来衡量他以公谋私,不是牵强?穰侯越过韩魏攻打齐国,更能怀疑穰侯以权谋私!但这个穰侯毕竟是大秦的穰侯!

这些秦王不知道?只是自己不好说,希望有个人站出来说说!

三、笵雎的功过

时也命也!笵雎赶上了昭襄王收回王权的班车,于是打压穰侯,重用笵雎!提出远交近攻,实实在在的扩大秦国的版图,进攻韩魏,进攻赵国。

当然笵雎和穰侯一样,不忘在部队提拔亲信,修剪穰侯留下的羽翼!白起首当其冲!

长平之战,王龁领兵,连战连胜,廉颇固守,两军僵持。秦赵两国在僵持中快速消耗,让各自的后勤倍感压力。

笵雎使出离间计,赵王中计,用赵括换掉廉颇。这场战争太重要了,以至于秦王为了稳妥还是启用了白起!长平大捷,白起本可以乘胜追击,一举攻陷邯郸,但笵雎害怕白起功高,白起毕竟是穰侯一手提拔的大将,如果白起得势,笵雎位置难保!

笵雎劝秦王停止进攻!白起虽然被封武安君,还是深深的感到了被排挤的滋味!以至于后来白起拒绝再次领兵进攻邯郸,赵国殊死抵抗,等来各国的援军,秦军大败!武安君因抗命拒战被赐死!

笵雎提拔的将领前线投降,笵雎在惴惴不安中把蔡泽推上相位。自己淡出朝局!

远交近攻,是笵雎的贡献,但打压白起导致长平之战,没有得到应有的战果,还最终折损白起。这笔买卖笵雎是赢了,但大秦却输了!

(个人观点,希望辩论!)

范睢对于秦国来说做了多大贡献,利多弊多?

范雎是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秦昭王十分器重他。对于秦国能够灭掉六国,他功不可没,根据历史记载,范雎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功绩一:提出远交近攻的计策,为秦国实现统一六国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当时,穰候想要攻打齐国,范雎指出了其中的弊端。秦国和齐国隔着韩国和魏国,要攻打齐国就必须要越过这两国,但是秦国跟这个两国的关系并不好。如果秦国攻打齐国,即使打赢了也会耗费大量的兵力,这两个国家很可能会趁虚而入,到时秦国就会得不偿失。不如就近去攻打周边的国家,结交远方的国家,这样每打下来一寸土地都是属于自己的。韩、魏是位于天下的中心,如果想要称霸天下的话就应该从中心入手。楚国和赵国哪个比较强大就去结交哪个。这样齐国就会惧怕秦国,就会低声下气来奉事秦国。秦昭王听了恍然大悟,采用了范雎远交进攻的计策作为战略方针。两三年内,秦国就攻下了魏国的部分城池,并且让韩国臣服。

功绩二:激励秦昭王废太后和穰侯的权力,加强王权。

秦昭王19岁即位,22岁行冠礼以后就开始亲临朝政。但是一直掌权的都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及宣太后的兄弟穰侯,华阳君,泾阳君。范雎不断像秦昭王进谏,给他分析他外戚专权的危害。在秦昭王在位的四十一年,终于废了宣太后,把掌握重权的外戚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逐出国都,真正地掌握了秦国的大权。范雎成为了秦国新的丞相,还被封为应候。

功绩三:施行反间计助秦国在长平之战取得胜利。

长平之战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战神白起的指挥,范雎战前的助攻也是功不可没的。他用重金派人去赵国行反间计,在赵国境内到处说,秦国不怕老将廉颇,他就是一个缩头乌龟,但是他们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是不懂灵活运用,而且作战的经验浅。对付赵括当然比对付身经百战的廉颇要容易得多。赵王误信了传言,派赵括出战,结果赵国大败。

因此,秦昭王对他十分器重,即使后来范雎举荐对他有恩的人接连犯了罪,秦昭王也没有降罪于他,反而下令让人不再提起这些事。按照,秦国的法律,被举荐的官员犯了罪,举荐人获同罪。可见秦昭王非常感恩范雎对秦国的贡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