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和出处?
皇帝自称“孤家寡人”,大概没错,但不是很严格的说法。皇帝的称号,是从秦始皇之后才开始有的。有了皇帝之后,也有了一个皇帝专用的自称,这就是“朕”。在秦始皇之前,王候多自称为“孤家寡人”。
秦之后,较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为“孤”。比如汉末的刘备,在《隆中对》的时候,他既不是皇帝,也不是诸候,只是一方豪强,但他依然可以说:“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其它如曹操孙权,都可以称“孤”。比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我们在戏曲作品中,常常看到具有皇帝身份的人,也常常称孤道寡,于是,许多人便理所当然的认为,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了。于是,便想当然的认为,没有皇帝身分的人,便不能以“孤”“寡”自称,若如此,则有大逆不道,犯上作乱之意。这种理解大概是不准确的。刘备自己称帝当过皇帝,曹操在死后被儿子追封为帝,与皇帝都有点关系,可是,三国时期,没有称帝的袁绍,刘璋刘表等人,都是可以称孤的。
多年前读朱东润所著《张居正大传》,其中引用很多《张太岳全集》的内容,张居正在身居首辅,进位太傅之后,给下属写信的时候,自称也是用“孤”的。我记得自己当时读书的时候,是很惊讶的。可见,孤与寡,是居于高位之人的自称,而并非皇帝自称。皇帝或者可以用,但并非专用。
关于中国的礼仪和称谓,要寻找文化上的根源,最先想到的当然是《礼》,孔子整理的《礼》在后世被演化成三部分《周礼》《仪礼》《礼记》。它们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源头。《礼记》的《玉藻》篇对各个阶层人物的自称是这样说的: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
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适,公子曰臣孽。
士曰传遽之臣,于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摈则称名,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上面三段内容,第一段是讲的是天子与诸候的自称。自称必然是在与人交往或是对话时才用到。所以,自称是要表现社会等级地位的。天子是位置最高的。他在现实中的所有交往对象,都是对下。所以他的自称很简单,既“予一人”表示,没有人是可以和他平等的。
诸候的地位,比天子低了一级。所以,他的自称就比较复杂了,这种复杂来自于诸候既有上级,也有平级,还有下级。在对待不同级别交往对象时,自称是不同的。比如齐桓公如果朝见周天子,他的自称是“齐国守臣姜小白”。诸候“其与敌以下,曰寡人”,这里的“敌”,不是敌人,而平等的意思,也就是说,齐桓公如果和与自己地位一样的诸候,比如鲁国的国君交谈,以及大夫以下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谈,通通自称“寡人”。齐国是大国,国君自称“寡人”,小国的国君,就自称孤了。(上文后两段,分别说的是大夫和士的自称,因与题目无关,这里就不讨论了。)
从上述的事实中可以看出,“孤”与“寡”做为自称,是天子皇帝诸候所用的。并非一般人所用。天子在秦之前,其专用自称是“予一人”。这个称谓当然也不是做《周礼》之人的杜撰。在更早的《尚书 汤誓》中,就有这种称呼:“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汤誓》是商汤灭夏之时,部队起兵之始所立的誓言。我一直觉得,这里的“予一人”与今天所说的“我一个”没有什么分别。意思也是,你们都必须听“我一个”的话。那个不听,军法从事。到周朝建立之时,这种前代流传下来的文献上的词语,就成为专用名词了。
现在好多人把“寡人”解释成为“寡德之人”,说是皇帝王候等的自谦自语,从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的发展和演绎上来看,不能说错。自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全部吉利的就是谦卦。但我觉得,从“予一人”到“孤家寡人”的自称,在内在逻辑上,大概不仅仅是自谦一个方面。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孤”和“寡”还有一个更明显的意思是“少数派”或是“唯一性”。我们有句俗话“曲高和寡”,在一个群体中,思想认识水平高的,同样也会“和寡”,圣人的想法,普通百姓是理解不了的。于是,只能成为孤家寡人。这个意思,在今天也是一样。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全世界没有几个人理解的。于是,他成了孤家寡人。当他的理论被最聪明的那一部分人理解了之后,普通民众只要接爱他的结论就行了。爱因斯坦成了孤家寡人之后,他就成了科学领域的领导者。社会中的“孤家寡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者。一开始的时候,这个意思是占主导的,等到社会文明越来越发展的时候,自谦的意思变成主流了。
上面这个理解,是我自己的猜测,未必准确。触发我这个想法的是《易经》的一个理论,阴卦阳多,阳卦阴多。八卦之中,除了全阴全阳的乾坤二卦之外,其余六卦三个阴多的,三个阳多的。阴多的是为阳卦,阳多的是为阴卦。这也很符合现在的一句俗话,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然,这是闲话。
最后说两句,秦汉时期,地方官称孤道寡的很多。大概在那个时期,中央集权没有发展到后代那么强大,在士大夫阶层的眼中,地方官也战国时期的诸候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到宋明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官的权力大大减少。不敢再以诸候自居了。至于明代张居正也可以称孤,大概是与他生前达到了极高的政治地位有关。
有些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和出处?
“孤家寡人”的称呼,一般认为都说的是皇帝。但是实际上,诸侯以上的都可以称之为孤。
有关诸侯的这种称呼方法,在先秦诸子的著作里面基本都可以得到体现:
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左传》候、王自谓孤、寡、不谷。——《老子》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庄子·盗跖》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孤”还是“寡人”,都不是显示身份的称呼,反倒是谦称。比如说“孤”,就是说自己这个位置只有一个人来做,感到很孤独。至于寡人,更是“寡德之人”的简称。
还有,在古代,只要是诸侯,就可以自称“孤”,这并不是皇帝的特权。比如在《三国志》里面,就频繁出现“孤”这个字眼,因为像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人一般都至少被封为侯爵,他们是有称一声“孤”的资格的。
但是“寡人”,一般都是王爵以上才可以用。所以,曹操在被封为魏王以前,一般都是自称“孤”;在受封魏王之后,便开始称自己为寡人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有些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和出处?
谢悟空邀答。“皇帝自称为孤家寡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有什幺典故和出处?”孤家寡人,语出《尚书.汤誓》。夏朝末期,天子夏桀昏庸残暴,商族首领子履,很是气愤,于是向将士们发表演说:“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意思是:你们只要辅助我一个人,奉行上天的使命,讨伐夏桀这个无道暴君,我就要大大地奖赏你们!后来子履夺得了天下,做了皇帝,他就是商汤。孤家寡人,原本是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有求助大家之意,后来变成皇帝自称的专有名词,原来的势单力薄、求助之义已荡然无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