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代青年评选“十大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排名榜首?
查了一下这个榜单。十大读不下去的书
一 《红楼梦》
二 《百年孤独》
三 《三国演义》
四 《追忆逝水年华》
五 《瓦尔登湖》
六 《水浒传》
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八 《西游记》
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十 《尤利西斯》
上榜的无一例外都是中外名著。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无一例外全部上榜。《红楼梦》位列榜首。其它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分列第三、六、八。看来经典真是很难读。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有其原因的。能成为经典的小说,一定是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中国有句古话,“曲高和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容易被理解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陈寅恪当年在中山大学讲《元白诗证史》的时候,学生们因为他的名气争着去听,许多教授也去听他的课,所以陈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可是听着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学生听不下去放弃了。而真正听完了的,大都成了有名的学者。郭德纲翻唱了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引来许多人的追捧,成了网络流行歌。这两者间的差别,体现的就是曲之高者和必寡。
推荐文学名著给青年阅读,为的是提高其文学素养。我个人觉得,青年的发展,不必按一个模式去塑造,文学修养这东西,古人说的挺好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学这个东西,是闲暇之时,陶冶性情用的。对于文学名著,如果读不下去的话,完全可以不读。没必要因其是名著就一定要去读。
许多年轻人对大多数名著感觉读不下去,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与现在的时代特点,相关联,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信息来源极大便利和丰富,阅读和以前比起来,越来越呈现出快餐化的倾向。这是名著读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因为人心浮燥了。第二,大多数名著都会有多种形式的改编。比如《四大名著》每部都有电视剧,有电影、戏剧改编等。当我从这些艺术形式中了解了小说的内容后,再读下去的兴趣就失去了不少。
这里问的是《红楼梦》,下面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红楼梦》读不下去的原因。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从部分成书之日,就在社会上流传,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喜爱。晚清时期就有“开读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可见《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可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红楼梦》为什么从当初的人人喜爱,到了现在的“读不下去”呢?除了上面所说之外,大概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于阅读人群相关。之前的阅读者,都是做为闲书读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曾说,市井之人,喜欢看理治之书的人甚少,而喜欢适趣闲文的为多。这或许是他微言大义的托词,但一个确切无疑的事实是,当时读《红楼梦》都是做为闲书读的。这样,阅读者全是因为感兴趣和喜欢才读的。所以,不存在读不下去的问题。
当《红楼梦》从闲书变成名著的时候,当它被推荐给年轻人做为提高文学修养的必读之物时,它自己便也从“适趣闲文”,便成“理治之书”了。也就是说,现在的年轻人读它的时候,许多是怀着一定功利目的的。所以,读起来自然就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而感到累,读不下去。
其次,《红楼梦》本身高超的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他的题材选择,都决定了它不是那么好读。
我们先说内容,传统的中国小说,大多有其传奇的性质,它们的内容大都异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情节的曲折离奇跌荡起伏引人入胜。《红楼梦》不一样,它的内容写的就是平常的生活,家常里短,初读时都会觉得罗里罗嗦。鲁迅曾经评价《红楼梦》说:“正因写实,反觉新鲜”。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因为小说大多是传奇的,一旦不传奇,平常了,就会感觉不一样,有新鲜感了。
鲁迅是文化大家,他能从现实平凡的生活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看到《红楼梦》写实的新鲜,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
《红楼梦》是写情的,他写的是少男少女的爱情,但又不是少男少女们当初的情感日记,他是曹雪芹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情感的起起伏伏之后,以饱经沧桑的眼晴重新审视少年时的情感。这种艺术视角,所产生的感染力当然是不同的。它与人生的丰富性相关,这样的情感,少男少女们未必能全部理解,反而是年龄越大,人生的阅历越是丰厚,越来理解其中的情感。
《红楼梦》中所塑造人物的性格也是丰富的多元的,不是单一扁平的。且不说他在一部书中塑造了几百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就是同一人物的性格,也是多层次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审视,就能看到不同的形象。这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给人物的评价带来了困难,常常无法评判某个人物的好坏。同一人物,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亦有之。
以上主要是内容上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红楼梦》也是非同一般的。大多数小说的写作,都是沿着单一的线索推进故事情节,也就是线性结构。而《红楼梦》是多条线索同时推进,形成独特的网状结构。
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条线,一是家族兴衰的线索。家族的兴衰又与家族的主要人物相关,大线索之下,形成多条小线索。另一条大的线索是情感线索,也就是宝黛钗爱情与婚姻的线索,这其中又有十二钗及其身边之人又形成多条线索,这许许多多条线索一丝不乱的向前推进,形成《红楼梦》的网状结构。这样的结构,这么多的人物,仅仅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够复杂的了。这对于初读者来说,特别是抱着功利目的的阅读者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还有一个方面是语方上的,《红楼梦》的语言是非常之美的。读了《红楼梦》,就能深刻的理解汉语之美。它的每句话,都有诗一样的韵味。更不要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古典诗词了。这种诗一般的语言,越是反复阅读,越有味道。所以,快餐化阅读的方式,不适合与《红楼梦》。
读《红楼梦》如果抱着一种功利的目的,自然是不好读,读不下去。如果换一种心态,去读,大概就不一样了。《红楼梦》我也读过几遍,其中读第一遍的时候,是在初中,好几个月才读完,读过之后,也没有留下太多印象,后来再读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曲作者王立平有句话说的好,让我深有同感,“一朝入梦,终生不醒”。让人能产生这种感受的小说,大概也不会太多,我遇到的,也只有《红楼梦》一部。
为什么当代青年评选“十大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排名榜首?
读好《红楼梦》的确很难!
在文革前,父亲向我推荐了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附加《聊斋志异》。当读到红楼时,顿感太深奥,根本无法适从,翻了几回合,撩下了。真的是自己知识不到位,不是红楼不好。
所以读好红楼的学者称为《红学家》,这不是无中生有戴高帽的!其它几部凑合着读也是一知半解,所以文化知识的重要一点不虚假。
现在老了,想把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时损失的学业补回来,为时已晚,再读也力不从心了,这是一大遗憾呀!
交给晚辈们好好读读中华文学瑰宝吧!他们生得逢时啊![害羞][what][捂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