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求宝玉要了一二年的药方,又找王熙凤要珍珠,这样大费周章是为谁配药?
谢朋友邀。
因为喜欢《红楼梦》,和朋友们交流一下读书心得,也是快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玄妙之处。读一读原文,自然能得出自己的看法。上网一查,发现红学的研究真是挺玄妙的。索隐派的高手居然能从一个药方之中,看到舜帝南巡,以及娥皇女英的故事,并能够,看出满汉之争的隐喻。看了之后,非常佩服,但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把《红楼梦》中的故事引向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中。这样的研究,虽然好玩。对于文学本身,大概是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配药就配药,为什么一定是要为某个人配呢?
林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贾母看她身体纤弱,知道她有不足之症。于是问她吃何药。林黛玉回答,吃的是人参养荣丸。贾母说:“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从这个情节就可以看出,大户人家自己配药,不一定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人的。而且中医是药食同源。许多药既可治病,又有滋补功效,有病治病,无病延年。对于一些常用的中药,自家配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是很正常的事情。
假如家庭成员之中,有特殊的情况,当然是可以为之单独配制药物的。比如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就是她哥哥专门为他配制的。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薛蟠对于配制中药,还是很感兴趣的。当然,他的感兴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手里有可以调动的资本,有钱。对于中医的研究上,贾宝玉也很有兴趣,而且有一定水平的。《红楼梦》中有现实的例子,晴雯生病的时候,胡庸医为她开了药方,其中用了大黄等很猛的药,贾宝玉看了方子之后,立既指出了方子的问题,没有使用。而同一个胡庸药把尤二姐给治死了。所以,贾宝玉与薛蟠两个人在一起,一个相当于医生,一个类似药工。
要问薛蟠的药到底是为谁配的,看看书中描写大体就会有答案。这个情节,是在书中的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回目中虽然没有林黛玉的名字,但我觉得,宝黛的情感描写,一直是贯穿着这一回。这时,宝黛之间的相互情感已经是很明显了。因为情感的问题,林黛玉对薛宝钗不断产生情感上的敌意,这种情感是从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开始,直到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才正式结束。二十八回正是宝黛钗之间情感纠葛冲突的细腻表现。
关天配药的话题之前,林黛玉去怡红院,丫环没有给他开门,引起她的伤感,之后有了“黛玉葬花”,再之后,宝玉与她解除了误会。黛玉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时,宝钗是在怡红院串门的。所以,黛玉的伤感,与宝钗相关。
二人解除了误会,一起去王夫人处。王夫人问起了黛玉吃药的事。说起大夫给开了个“天王补心丹”的药。王夫人说,既然有了药名,明儿就叫人买来吃。下面是书中对这个情节的描写:
贾宝玉说:“这些药都是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
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年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
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道:“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
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宝玉站在当地,听见如此说,一回身,把手一拍,说道:“我说的倒是真话呢,倒说撒谎!”口里说着,忽一回身,只见林黛玉坐在宝钗身后抿着嘴笑,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
上面这个情节很简单,但它又很精彩。贾宝玉对王夫人说,拿三百六十两银子,为林妹妹配一副药。这话王夫人是不信的。宝玉这是不是谎话呢?我们分析一下。
为了让王夫人相信,宝玉先讲了这药所用的材料,其中有头胎紫河车,(也就是女人生第一个孩子时的胎盘),人形带叶参,大何首乌等等,都是名贵中药,到这里,还都是辅助性药物,主药还没说。之后,又说薛蟠拿了这个药方已经配成了。之后,便让薛宝钗为自己做证。
这时薛宝钗的表现很有意思。她既不说是,也没说不是,而是笑着摇手说,她不知道,没听见,不要问我。这个表现本身已经说明,这个事情,薛宝钗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了,又要假装不知道,很明显是知道,这味药对年轻姑娘来说,是不应该知道的。那么这可能是什么药呢?我想有很大的可能是与催情补肾之类有关吧?只有这样,薛宝钗才可能既表现出知道,又说不知道,这是封建礼教中的“非礼勿言”。
接下来,王熙凤出来证明贾宝玉说的不是假话,是真的。因为薛蟠找她要过珍珠,到这儿,主药才说了出来,要是古墓里陪葬的珍珠,人带过的也可以。王熙凤不知道这药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况且她是已婚人士,自然可以为贾宝玉做证。
王熙凤已经证明薛蟠确实配过贾宝玉所说的药,那么贾宝玉在这里有没有说谎呢?当然是有的。贾宝玉的谎撒在那里呢?他大概确实也想和薛蟠一样配出这个药来。但却并不是为林黛玉用的。林黛玉只是他的幌子而已。这就好比青春期的小孩子看到别的伙伴看黄片,自己也想买回来看,回家跟家长要钱的时候,说是要买学习资料,道理是一样的。
贾宝玉撒谎,当时在场的薛宝钗和林黛玉都看出来了。所以,薛宝钗不给她圆谎,当然也不能给她戳穿,这是薛宝钗情商高的地方。面对两难处境的时候,能够做到两不得罪。而林黛玉的表现就是,不但“抿着嘴笑”,而且还“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
王熙凤给做了证明之后,宝玉也说了要用古墓里的珍珠之后,王夫人大概信了一点,当然也不会给宝玉三百六十两银子让他去配药。于是就是说:“阿弥陀佛!不当家花拉的!就是坟里有,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倒骨的,作了药也不灵啊!”
宝玉看王夫人有点信了之后,便向钗黛证明自己没说谎。
宝玉因向黛玉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脸望着黛玉说,却拿眼睛瞟着宝钗。黛玉便拉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只问着我。”王夫人也道:“宝玉很会欺负你妹妹。”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这个原故。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薛大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林妹妹才在背后,以为是我撒谎,就羞我。”
以上这一段,很明显的是宝玉在为自己的撒谎做辩护,因为这还是在王夫人跟前。因为这个事,黛玉又犯了小性子。第二天宝玉去找黛玉的时候,这时,王夫人不在跟前,黛玉对宝玉说:“昨儿宝丫头他不替你圆谎,为什么问着我呢?那要是我,你又不知怎么样了。”这时宝玉并不否认自己头一天撒谎的事。
还有一个明显的事实,黛玉对宝玉来说,是最重要的。上面所说的药,薛蟠是已经配出来了的。假如对林黛玉真的有用,拿一点来给黛玉服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再贵的东西,对贾府来说,都不算什么。可是,这事之后再无下文。说明,给林黛玉配药云云,就是宝玉撒谎。
如果上面的分析成立。那么,认为薛蟠配的这副药无论是给薛宝钗还是林黛玉,都是毫无道理的。如果说给香菱或者是他自己,大概还有几分道理。
这个药方虽然与薛宝钗与林黛玉毫无关系。但他与情有关。贾宝玉为了这副药在自己母亲面前撒谎,面对这个事情,通过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反映,表现她们二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对贾宝玉的情感。也因此看到他们三个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主人公丰富性格特点的艺术功力,只有文学大师才能做到。品味这些,才是读《红楼梦》的享受。
薛蟠求宝玉要了一二年的药方,又找王熙凤要珍珠,这样大费周章是为谁配药?
这个话题,本来不想说的,因为觉得无稽。但是看了太多自以为是的分析,又觉得不说几句,实在忍不住。
有人说宝玉这料贵药是为林黛玉配的,但是力有不逮,终于让薛蟠去配。而薛蟠自从见过黛玉一面之后,心向往之,念念不忘,巴不得替黛玉做点事,不惜工本配成此药。
别的不说,我们只说宝玉这药是不是替黛玉配的。“前儿薛大哥求了我有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按宝玉的说法,他知道这药方,至少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如果这方子真的可能对黛玉有效,哪怕仅仅是有几分可能,宝玉会不商之与贾母、替黛玉一试吗?
有人说,贾家穷了,所以配不起这药,你看王夫人不是向宝钗找人参吗?
说这话的人,认真读书了吗?王夫人本来没向宝钗找人参,只是家中收藏的人参不合适,准备花钱去买。宝钗主动请缨,也不是赠送,而是利用薛家富人的门路,去找真实可靠的药材。并且:“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贾府还要多花钱的。这能证明贾府配不起药吗?
贾府衰败,那是一定的,可绝对没到配不起药的地步。况且宝钗帮着买人参是七十七回了,“三百六十两银子一料药”是二十八回,贾府只是败相初显,离穷下去还早着呢。
凤姐算过账,给探春等人操办婚事,每人有一万两银子的预算,她认为是能够拿得出来的。而宝黛的婚嫁,“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她准备让贾母出资。贾母给最心爱的二玉办婚事,会低于探春等人的规模吗?肯定不会。也就是说,宝黛的婚费,绝不会少于一万两的预算。
准备花万两银子做婚费,却舍不得化三百六十两给黛玉治病?是个人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合理吧?而贾母不愿出钱,宝玉就让薛蟠出资配药、让呆霸王来医治自己的爱人,这脑回路也太奔放了吧?
好吧,结论出来了:这个药方,如果宝玉想用来治疗自己的人(不止是黛玉,也可能是袭人、晴雯,如果她们有病的话),就绝不会托薛蟠去配药。而宝玉提供给薛蟠去配药,要治疗的病人就绝对跟宝玉没有任何关系了。
据宝玉说,他已经把这方子给了薛蟠,那就只能是第二种可能,薛蟠要治疗的人,与宝玉没有关系。这个人会是谁呢?
作品是以贾宝玉为主角,关于薛蟠,涉及得并不多。所以薛蟠想给谁治病,这个人可能根本没有作品出出现过。
更可能的,这个药方,真的靠谱吗?
疑点一:“前儿薛大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个方子”,药方是救人治病的,而以宝玉的“情不情”,会挟药方以自重、舍不得给人、被求了一二年才不得不给吗?别忘了宝玉是多么爱炫耀的:把湘云的针线(虽然他不知道是湘云的)“给这个瞧,给那个看”,把姐妹们写的海棠诗带出去给外人看,把北静王送的东西向黛玉献宝……为什么一个药方,他就这样吝啬起来?
疑点二:宝玉开始说“三百六十两银子”配一料药,有零有整,似乎可信。但马上又说薛蟠配药:“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又成了上千两这个不确定的数。那么,这料药的成本,到底是三百多,还是一千多?不可能差了三倍吧?而宝玉这样不知世务的贵公子,由他去配药,能比薛蟠省三分之二?宝玉这么会讨价还价、节省成本吗?
很显然,宝玉所说的这个药方,根本不靠谱。
但是王熙凤出面替宝玉证明,薛蟠的确向她要珍珠来配药,并且就是宝玉提供的药方。这又怎么解释?难道王熙凤在替宝玉圆谎?
凤姐本来也是随机应变、信口开河的人,如果宝玉问着她,她代为隐瞒圆谎,也很可能。但这次不同,凤姐本来在里屋,是主动出来证明,可见薛蟠寻药之事,是真实的。
一个不靠谱的药方,给了一个不靠谱的人,弄出找珍珠的不靠谱事来,这就合情合理了。当然,宝玉本来善良,虽然鄙薄薛蟠,毕竟是亲表哥,不忍心捉弄他花大价钱去弄不靠谱的事。所以一开始,宝玉是不肯把这个故弄玄虚、不靠谱的药方给薛蟠的。但是经不起薛蟠“求了一二年”,人家就是明知道上当也心甘情愿,宝玉只好违心提供、间接做一次薛蟠败家的帮凶了。
也正因如此,宝钗才会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也许是真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也不能说:宝玉明知道不靠谱,薛蟠却偏看不懂,还要“求了一二年”,说出来不丢人吗?宝钗再瞧不上哥哥,也没必要故意出他的丑吗?
得到凤姐的证实后,宝玉“脸望着黛玉说,却拿眼睛飘着宝钗”,看来他很清楚宝钗知道这件事,说“我不知道”是扯谎,所以要“飘”她一下。但是这样一来,他与宝钗共享一个秘密、形成一种默契,就把黛玉排除在外了。所以黛玉要拉着王夫人告状,多少有点撒娇。
宝玉的反应是承认宝钗真的不知道,还找出理由“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这里是宝玉替宝钗圆谎——好啊,你让她替你作证,她撒了谎;她撒谎出卖了你,你反倒要替她圆谎?你让林妹妹情何以堪?难怪她起身就走、不肯等宝玉了。
从宝钗进贾府,到宝玉挨打前后,是宝黛互相试探、最多怀疑、也最多矛盾的阶段。前面刚因为用《西厢记》里的话取笑而生气,马上又接上晴雯不开门错怪宝玉,气得黛玉写出了千古伤心的《葬花吟》。
好容易宝玉掏心掏肺地挽回了,他多少有点得意忘形,忍不住吹嘘一下他的“杂学”:我知道的药方,别人可是花四五年的功夫、用上千两银子去实践的。结果说话间一个不小心,又得罪了黛玉。
他们俩人之间,试探、矛盾、龌龊还会有很多。要经历了血与泪之后,他们才能达到深刻的了解与默契。
薛蟠求宝玉要了一二年的药方,又找王熙凤要珍珠,这样大费周章是为谁配药?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书中有很多内容总让人觉得有特别的含义。在我看来,题目问的这件事,就是一件无头公案。
离奇的药方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发生在《红楼梦》第28回,整个事件是通过宝玉和凤姐的叙述交代出来的。
吃饭时,王夫人问了一下黛玉吃药的情况,说之前大夫提过一个丸药,但是她忘了名字。在宝玉、宝钗等人的帮助提示下,王夫人成功想起药名是“天王补心丹”,然后说既然有了名字,明天就叫人买来吃。
宝玉就说了,这些都不中用,王夫人要是给他360两银子,他可以给黛玉配一料丸药,包管吃不到一料就会好。接着解释了为什么这个药这么贵:
“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宝钗随即表态说不知道,黛玉则偷偷做手势羞宝玉,基本上大家都认定他说谎。
这时凤姐站了出来,说确有其事。薛蟠日前亲自来找她要珍珠,说是宝玉提供的方子。珍珠本不是特别的东西,但这个方子要求必须是头上戴过的珠饰,凤姐只好拆了两枝珠花给他。
接着宝玉又补充说,按照正规方子,本来这珍珠一定要在古坟里,从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那里拿来的。现在不可能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就简化成活人带过的也可以。
如此离奇的要求,当然怎么听都不像真的,于是这事就在大家打趣哈哈中翻篇了。
现在,假设这件事是真的,薛蟠配成了药。他是为谁配的?
薛蟠为谁配药这服药所用的药材不仅昂贵,而且稀缺。宝玉开价360两银子,薛蟠最后花了不下千两。薛蟠可能有两个用途,而这两个用途,是截然相反的:
1.送给林黛玉
薛蟠做这事,有动机。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他对林黛玉一见钟情,暗地里为她做了很多事。为心中的女神治病,薛蟠办不到。但是如果有了方子,只是花些时间和金钱去配成,薛蟠办得到。所以他向宝玉求了一两年的方子,正是他在乎黛玉的表现。
而且,宝玉一开始就说了,这方子包管能治好黛玉的病。薛蟠求药方时,不可能不知道它的用途。既然明知这是治黛玉之病的方子,配了来给谁用,不是一目了然么?
诚然,吃药的不仅仅是黛玉一人,宝钗也常年吃药。但宝钗的病是热症,和黛玉的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相反,用来治疗黛玉之病的药方不可能用于宝钗。而且宝钗已经有了行之有效的冷香丸,薛蟠完全不必大费周章另行配药。
2.送给达官贵人,或者高价出售
假如这药不是给黛玉用,还有别人可以用吗?当然有的。虽然宝钗不合用,但这种一看就是又名贵又稀奇还大补的药,总有其他人合用。所以,善于钻营的薛蟠从宝玉那里得到了这种稀奇方子,知道配成之后一定奇货可居。虽然成本不小,但如果在关键时刻能奉给某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或者能够找到市场高价售出,换取的利益一定高出成本。所以薛蟠花大力气配成这副药,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将来可以派上大用场的独家稀缺资源。——如果不脑补薛蟠对黛玉的深情,这个解释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但以上两个可能,我本人其实都不大认可。我不认为薛蟠是那种擅长放长线钓大鱼的人,这就排除了囤货居奇的第二种可能性。薛蟠对黛玉的感情我是认可的(详见我之前回答的《<红楼梦>中,薛蟠一见到风流婉转的林黛玉就酥倒了,为什么没有使手段去追求?》),但第一种可能最大的bug在于宝玉,宝玉是最在乎黛玉的人啊,既然是他提供的方子,既然这方子可以让黛玉药到病除,他自己没本事配就算了,知道薛蟠配成了,他为什么不向薛蟠求来给黛玉用?好,假设他求了,但是薛蟠不肯白白让出自己大费力气配成的药,求药失败的宝玉,又怎么可能当着黛玉和大家的面,轻松地、主动地谈论这件事?
这是很可疑的地方。难怪之前也有答主说,根本不存在这味药,这就是宝玉随口开的一个玩笑,凤姐配合他而已。
我觉得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玩笑背后,也许还有其他用意。
大费周章的是什么宝玉善于编典故是出名的,这个所谓的药方充满离奇意味,也很符合宝玉现编的感觉。凤姐素来喜欢凑热闹,也爱八卦,顺着宝玉的故事继续往下编,也不无可能。其他人都知道他们就是一唱一和随口逗乐而已,所以都没有人当真。
这样来解释整件事,貌似是最合逻辑的。
但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红楼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正常来说不会无缘无故写一大段没有意义的笑话,仅仅为了表现宝玉和凤姐嘴上没把门的性格?没必要,这时已经是第28回了,不是一开篇需要展现人物特征的时候。
我在阅读这段情节时,总觉得有些突兀,跟主线有些脱节。
从王夫人开口问黛玉"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开始,我就觉得奇怪了:王夫人什么时候对黛玉这么好,主动关心黛玉病情来了?而且这关心还很到位,后面认真地想药名想了很久,想起来之后就指示要买回来。——这不像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
接着宝玉开始说他的方子。如果宝玉是信口开河,他干吗把薛蟠扯进来,还说得言之凿凿?毫无必要啊,一求证就能穿帮的嘛!——这不像宝玉说典故的风格。
扯了薛蟠不算,还要宝钗作证。如果宝玉只是开玩笑,那么认真地要求别人作证干什么?何况,如果他在撒谎,他应该很清楚宝钗是不会替他圆谎的啊?——这不像宝玉的正常智商。
然后凤姐也加入进来了。凤姐也说得言之凿凿,凤姐也缺心眼吗?就算凤姐要开玩笑,没必要也把薛蟠拉进来啊,不怕宝钗和王夫人不高兴吗?——这不像八面玲珑的凤姐会做的事。
最后,既然宝玉和凤姐都把话说得那么满了,为什么就没有人提一句,把这个药拿过来看看?不是说这药是给林黛玉治病的吗?关键是配成了!配成了啊!王夫人刚刚不是还在关心黛玉的药吗?怎么这会不提了?高情商的宝钗,这时就应该说一句,原来有这么回事啊,那得让哥哥把药拿过来给林妹妹试试。
就算王夫人、宝钗、黛玉都根本不信宝玉和凤姐的话,这时要求把药拿出来,不正好可以堵住宝玉和凤姐的嘴?但她们什么都没说。
宝玉和凤姐也压根没想要拿药出来,那不是最可以直接证明自己没说谎的东西吗?
总之,一味如此名贵稀缺的药,一味让薛蟠大费周章、历时数年才配成的药,一味直接说明可以治好林妹妹病的药,就在讨论林妹妹该吃什么药的场合提出,却没有了任何下文,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那么在乎黛玉的宝玉,会如此轻佻地拿黛玉的病开玩笑?
在我看来,这一段情节很奇怪,就像和秦可卿有关的情节一样奇怪。人物的设定不像平时(王夫人变得关心黛玉、宝玉变得不关心黛玉、凤姐没头没脑帮着宝玉逗王夫人),故事也显得格外夸张,(那些药材听起来离谱得不行,最后连挖坟这种事都拿出来讨论了,宝玉这是尊重林妹妹?)最重要的是,和上下文没有关联,说完了大家就散了,居然没人关心这味药去了哪里?好吧就算这药不存在,为什么书里也不明确说,这就是宝玉的信口开河?
鉴于《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谜题的奇书,那么多人研究了那么多年都没有定论,我只能说,凭感觉,这一段并不是宝玉在单纯开玩笑,而是另有寓意。就跟可卿的身份之谜一样,如果能解开,或者就能窥见《红楼梦》隐藏的微言大义。
大费周章的,不是薛蟠配药的过程。而是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情节,想要传达的某种隐藏信息。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薛蟠求宝玉要了一二年的药方,又找王熙凤要珍珠,这样大费周章是为谁配药?
诚邀!看到有人说是为鬼配药,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真所谓“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啊!怪不得新红楼要拍成鬼片啊!原来是因为有人这么说啊!
现在的自媒体,为了造噱头,什么都干得出来啊!
闲话少叙。还是谈点正经的,不管有没有人听。
薛蟠求药是为自己的,不是为了林妹妹,答案先放在这里,且听我慢慢讲解。
我们先看原文里面的药物都有什么功效。
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头胎紫河车
按:紫河车,即中医里面的胎盘。
《本草纲目·人胞》“主治血气羸瘦,妇人劳损,面皮黑,腹内诸病渐瘦者,治净,以五味和之,如法与食之,勿令妇知。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癫痫失志恍惚,安心养血,益气补精。”“吴球曰︰紫河车,古方不分男女。近世男用男,女用女;一云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初生者为佳,次则健壮无病妇人者亦可。”
总而言之,看起来是针对林黛玉“先天不足”的情况来配的药。
——人形带叶参
按:也即人参,只不过是更稀奇的人参罢了。
《本草纲目·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林黛玉经常吃“人参养荣丸”,因此人参出现在这里不足为奇。
而 宝玉之所以要的是“人形带叶参”,恐怕是源于一个关于人参的故事。传说隋文帝的时候,上党有个人在屋子后面老听见有人呼叫的声音,结果在屋子后面一里地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已经成精的人参。四肢齐全,跟人一样。宝玉想必也是看了一些传说,故而觉得快要成精的人参的药效是最好的吧!正所谓“以形补形”是也。何况林黛玉本来就是一棵绛珠仙草转世。
——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按:有人认为这里断句有误,指的应该是三足龟和大何首乌,具体见周汝昌先生大作,
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说了。有记载的是三足龟。
三足龟:
按:权且按照“三足龟”算。
《本草纲目·贲龟》:“食之,辟时疾,消肿(《山海经》)。”
大何首乌:
《本草纲目·何首乌》:“其药本草无名,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为名尔。”“瘰癧,消痈肿,疗头面风疮,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宝》)。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一切宿疾,冷气肠风。”
按:关于何首乌还有一个传说,也就是说何首乌原本就是有人看见有藤相交而挖掘,后来得到仙人指点,说吃了这个东西可以使人有子嗣,也即“七日而思人道”。
——千年松根茯苓胆:
按:这里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千年招根茯苓胆”。这里取“千年松根茯苓胆”。
松根:《本草纲目·松根》:“辟谷不饥(《别录》)。补五劳,益气(大明)。”
茯苓:《本草纲目·茯苓》:“主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虚滑遗精......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
由此可见,这是宝玉专门针对黛玉的病症“搜罗”来的方子,因为林黛玉先天不足,心肝脾胃肾肺几乎都有毛病。可见宝玉平日里对黛玉的关心。
脂砚斋甚至不无感慨地在此处评价:
写得不犯冷香丸方子。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己卯冬夜。
不过,还有一物,那就是珍珠,不是普通珍珠,竟然是人头上戴过的珍珠,这是什么道理?
凤姐因在里间屋里看着人放桌子,听如此说,便走来笑道:“......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
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
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
明代流行炼丹术,人们甚至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过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头上戴过的才可以入药,我想是因为珍珠需要新鲜空气,每隔数月便要拿出来佩戴,让它们呼吸。如长期放在箱中珍珠轻易变黄(“人老珠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黄了可能就没有药效了。
而宝玉的方子里,正经的竟然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恐怕不知道是宝玉从哪儿搜罗的八卦小书上面的了。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这个药方本是宝玉为林黛玉配的,而且薛蟠也配成了。
但是为什么后来薛蟠并没有拿出来给林黛玉吃呢?
我想,最大的可能性是,他自己吃了。这个方子或许本就是薛蟠为他自己求的。
不要忘记,薛蟠看到林黛玉“酥倒在那里”是在第二十五回,即使薛蟠对黛玉一见倾心,也不能来求宝玉要药方啊!而且宝玉那么爱林黛玉,会让别人有机会对自己的爱人献殷勤?而且还是用自己的方子?
宝玉再傻,也不会傻到这么地步啊!
再者,其实薛宝钗是知道薛蟠曾经向宝玉求药的,她后来对黛玉说的话,以及王熙凤佐证的话要珍珠的话,证实了宝玉所说不假。而宝钗之所以当时说不知道,是另有隐情。
宝钗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隐情是什么呢?
自然是宝钗不便在王夫人面前说知道这件事。
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这原故。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林妹妹才在背后羞我,打谅我撒谎呢。”宝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以宝钗的身份,确实不便也不会说她知道这件事。
尤其是“薛大哥哥的事”。
“薛大哥哥的事”,能是什么事?
薛蟠身体好好的,能打死人呢!为什么要配药呢?
如果他是说给林黛玉配药,那势必会引起所有人的警觉:好好的,他薛蟠为什么要给林黛玉配药?
林妹妹的病,还轮不到他来管。
不但他不能在宝玉面前说这件事,就是在薛姨妈面前,也不便说这件事——人家林黛玉还不是你媳妇儿呢,你就惦记着给人治病了?还有没有个先来后到?让林黛玉知道,岂不是要气死?
就算强行解释他是在为林黛玉配药吧!那林黛玉怎么从来都不知道?
呆霸王会这么小心,做了好事不嚷嚷出来让林黛玉知道?
要知道,为了香菱的事情,呆霸王可是把人家冯公子都打死了,害得贾雨村留下来给他擦屁股;为了宝玉挨打的事情,呆霸王可是把他妹妹的心事都戳中了,害得宝钗哭了整整一夜。
像呆霸王这么“磊落”的人,会藏着这点小心思不露出来?
不过,一旦他露出来,宝玉就不会给他这个方子了。
这样既然说不通,那么,我们再以呆霸王为自己求药来解释一波,看看是否说得通。
细察宝玉之药方,何止针对林妹妹的病,任何人吃了,可都是“大补”呢!
尤其是这“头胎紫河车”,中医可是认为它有“补肾益精,益气养血之功”;“大何首乌”,中医认为可以“固精益肾”;“人形带叶参”,以形补形,可以“大补元气”;三足龟是《山海经》中的虚拟动物,传说人吃了它不会生大病,而且可以清淤消肿。“龟”也就是鳖,也即通常说的甲鱼,它的功效是什么?滋阴壮阳啊!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隐约推出,薛蟠似乎确实需要配药。
什么药?
恐怕不用我说,大家就已经猜出来了。
结合后面贾瑞病了以后找王熙凤要人参,可见人参确实对这方面的病症有效。
正如警幻仙子所言,“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薛蟠即此中人耳!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宝钗自然在宝玉面前装不知道这些药。以她的性格,要是说“知道”,那就不是她了。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薛蟠求宝玉要了一二年的药方,又找王熙凤要珍珠,这样大费周章是为谁配药?
我认为是为林黛玉配的药。
林黛玉自幼多病,初见贾府时就说过自己从会吃饭的时候就会吃药。虽然贾府也为她配了药,但是始终未能见效。有一次王夫人破天荒的关心起她的病情,贾宝玉趁机说给他三百两银子,他能配出一副神药,彻底治好林黛玉的病。他刚说完就遭到王夫人训斥,问到什么药这么贵?贾宝玉说了一个有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组成的药方,并证明薛蟠曾经找她配过这个药方。王夫人询问薛宝钗时,宝钗笑说不知,后来还是王熙凤出面,证明宝玉没有说谎,薛蟠曾经找过她索要头上戴过的珍珠配药。薛蟠为谁配药,难道还是为了薛宝钗?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宝钗已经有了“冷香丸”。为什么说是给林黛玉的呢?
一个是薛宝钗明知此事却不说破,说明配药不是给自己的。第二个是药方是贾宝玉给的,配药是对症,他问宝玉药方,自然和宝玉想法一样,是为了给林黛玉配药用的。第三个是配药所用的材料,都是补先天不足、气血不足的,所以他配的这个药应该是为林黛玉准备的。为了配成此药,薛蟠不仅花费了上千的银子,还动了去挖死人墓找珍珠的心思,后来虽然作罢。
他为林黛玉配药之后,最终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她爱慕林黛玉的心思未死。外出做生意回来后,给薛宝钗带回来一大箱礼物,都是林黛玉故乡虎丘的特产小玩意儿,其中最让薛宝钗上心的是薛蟠的虎丘泥人像。聪明的妹妹一看后就乐了,她明白哥哥的心思。因为她和薛姨妈去看望林黛玉时,曾经开玩笑地说要把林黛玉让薛蟠娶过门。薛姨妈当面拒绝,虽然也知道儿子有心思,但是知道薛蟠根本配不上林黛玉。
但是薛宝钗却并不这样认为,她在给大家分配礼物时,除了自己留用一点外,将那些不紧要的东西分送了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分给林黛玉的比别人不同,加厚了一倍。这一倍中应该就有薛蟠的泥人像。那时没有摄影摄像技术,一个大男人把自己的泥人像送给心仪的女子,其心思自然不用明说。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他配的药确实是给林黛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